吾父之爱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logile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父亲年轻时当过兵打过仗,脸颊上有条弹片划破的伤疤。他有张发黄的旧照片,那时他一身戎装,抽着烟,正在沉思,是个英俊潇洒的年轻军官。在我的童年时代,这张照片成为我最大的骄傲,连我亲密的女伴都万分珍惜它。直到今天,我仍感觉穿军服的男子最富有气概,因为那能寻到我父亲当年的某种风采。
   然而,父亲现在已经老得白发苍苍了,而且瘦瘦的,丝毫找不见昔日的辉煌。节假日全家团聚,看见父亲突然从谈话圈退出去了,他只当听众,偶然在空隙中和弟弟互相把烟扔来扔去。有时,我往家拨电话,接电话的总是父亲。但说上三两句话,他总会讷讷地说,让你妈妈听。接下去,是母女俩喋喋不休地亲亲密密地说些琐碎的生活话,父亲则静静地极有耐心地在一边等。
   父亲的爱有些特别,母亲常说他从未给子女洗过尿布,从未参加过家长会……在众多的“从未”中,父亲黯然失色。他总是默认这一切,从无二话。但有一次,他突然提起,我出生的那天,他激动无比,跑到外面买了个鲜红的闹钟,后来再听到那些“从未”,我眼前就会冒出那只红闹钟,它像父亲的爱心一般炽烈。我成年后,偶尔晚上归家迟了,会发现父亲站在黑暗的弄口等待。日深年久,直到如今,有时夜归,走在黝黑的暗道上,我仍会产生一种被人担心的温暖感,尽管我早已离开了父亲的庇护,有了自己的小巢。
   记得临出嫁日时,父亲叮咛我说:“不要去责备你喜欢的人。”我体会到,那话里明明白白地包含了父亲的信念。父亲正是用这种方式充分给别人自由。我刚进小学时,不喜欢有规律的生活,常常逃学,母亲让父亲押送我去学校,父亲则不。他让我申诉逃学的理由,我断断续续地说,在家好,下雨天能收集雨水,平时能喂养小鸟,能用面粉团捏有趣的小丑。父亲说,那你就天天在家吧。但是,一个星期,我在家待腻了,逃也似的飞奔学校而去,很快就成为发奋的学生。至今,我常常会后怕,假如父亲当年强拽我去学校,我也许会永远厌倦读书的。
   父亲已经离休,并且从未想过再出去干一番事业。他就是那种淡泊的人,不強求别人,也不强求自己,似乎从没有心急火燎追求东西。父亲爱好文学,很能欣赏,评价也在行,但他从不投入,保持着对爱好的神秘感。在我最彷徨的时候,父亲淡淡地说,你可以试着把想法写下来。我采纳了,后来那些想法纷纷印成铅字了。父亲收藏我的小说,有时看到杂志广告,他会候准杂志出版的日期去购买。他一遍一遍读,熟悉我写的每一个字。有一次我告诉父亲,我已写了一百多万字,他沉默了一会儿,说,别拼命写。
   父亲,多谢你默默无声的关爱。
  (作者秦文君,选自《30年经典阅读集萃》)
其他文献
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作“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她面孔黧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曾祖母至少活到80岁以上,我4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炕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
期刊
常言道:“一言一行,传出性情。”写人的文章,自然离不开人物的言语与行动。而人物的言行,往往又得以具体的事例作为载体。因此,人物塑造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例是否恰当,是否典型,是否鲜活。具体而言:所谓恰当,是讲选择的事例要符合人物的性情,切中命题的要求;所谓典型,是讲材料要精彩动人,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所谓鲜活,是讲材料要源于现实生活,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要与众不同,展示自我独特匠心。
期刊
父亲小时候家里很穷。过生日的时候,能吃上一个鸡蛋,就已经是很幸福的事了。只有在他生病的时候,奶奶才会做肉汤给他喝。神奇的是,父亲喝了肉汤后,病就好了(喝肉汤能治病?这太不可思议了,后来我才明白,父亲是因为营养不良才生病的)。   父亲从小勤奋好学。虽然家里穷,但没有浇灭他对学习的热情。每天天刚蒙蒙亮,父亲就会牵着牛,迎着露水,一边放牛,一边读书。牛在吃草,父亲在看书;当别的小孩在玩耍时,父亲还在看
期刊
直到我16岁离家之前,我们一家7口全睡在同一张床上,睡在那种用木板架高铺着草席、冬天加上一层垫被的通铺。   这样的一家人应该很亲近吧?没错,不过,不包括父亲在内。   父亲可能一直在摸索、尝试与孩子们亲近的方式,但老是不得其门。同样的,孩子们也是。   小时候特别喜欢父亲上小夜班的那几天,因为下课回来时他不在家。因为他不在,所以整个家就少了莫名的肃杀和压力,妈妈的形容是“貓不在,老鼠呛须”。  
期刊
1937年11月,朱德总司令的老师的儿子邓辉林从四川随抗日部队来到洪洞县八路军总部看望朱德,告诉他四川老家仪陇正逢旱灾,家里人因他参加革命而遭受株连和迫害,生活異常艰难。一番话让朱德想起了自己80多岁的生母和养母。由于自己忙于革命,一直没能照顾她们。他担心二老不能度过荒年,很想接济一下,尽一个孝子应尽的义务。然而,身为八路军总司令的朱德却苦于身无分文,于是在11月29日,他给四川的儿时好友、同学戴
期刊
就要考试了,我趴在书桌上,拼命赶着堆积如山的作业。您坐在一旁的沙发上剥粟子,您知道我最爱喝粟子粥了。熬粟子粥可是一个既费精力又耗时间的活儿,但为了我,您隔几天就会熬一次。   您弓着背,左手边放着一个大盒子,右手握着水果刀,先拿刀在粟子上割一个小口,再顺口子剥开。您的拇指被压得通红,宽大的手臂更加臃肿。只听见“吱吱”的剥皮声与“滴滴”的钟表声交织在一起,这样的声音,仿佛是一曲婉转优美的小夜曲。不一
期刊
虽然刚出生时,我们的那根连接母体的脐带已经被剪断,可是,与母亲精神上的血缘关系却终生难以割断。十几年来,也许你与母亲朝夕相处,母亲一直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你,但是,沐浴在母爱中的你真正了解自己的母亲吗?母爱的呈现方式有哪些呢?  思维拓展   1.爱中有严。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中,母亲“没有打骂过我们”,但对于父亲的吸烟、喝酒,母亲“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胡适《我的母亲》中,母亲“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
期刊
一百多年前的民国,是一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年代。   那时候八国联軍的烟火还未散尽,租界里还竖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中国人奋起抗争,扔掉烟枪和鸦片,换上了儒雅的中山服,有的穿起了军装,穿越时光,依旧能看见他们毅然决然的坚定神情。   但人们也没有忘记生活。民国橱窗中优雅华贵的旗袍、五彩斑斓的玩具,还有吸引了人们眼球的糖球,无不说明了这点。那是属于我们太爷爷太奶奶辈的童年回
期刊
好一个阳光女孩!我第一次看见她时,内心不禁蹦出这样的感慨。那个时候,她梳着学生头,圆圆的脸上那双能笑的眉毛特别引人注意,端坐在运动会主席台上,帮宣传组的老师念稿子:“金懿锋同学,你是好样的,祝贺你在200米预赛中旗开得胜……”清脆甜美的声音在暖暖秋阳中扩散。同学告诉我:“她就是彭雪!”   再次见到她时,是在上早学的路上。深秋的寒雾浓重,那天我起得有点晚,担心要迟到了,一路小跑。突然,一个架着拐
期刊
这个青年女子,用她一卢布一卢布积蓄起来的一点钱,取得了听课的权利;她可以由布告上的复杂时间表里列着的无数课程中,选她愿意听的课,她在那些“实验室”里有了自己的位置;那里有人领导,有人指导,她可以不必盲目摸索着运用各种仪器做简单试验了……   她迷上了几个严肃的先生,这些人的头衔是“最高学府的教授”,她要掌握他们的知识。依照那个时代的可敬的规矩,他们上课都打白领带,穿黑礼服,衣服上总带着粉笔灰。玛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