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对银屑病微血管的研究已证实,在皮损处皮肤的浅层血管丛中内皮表面面积增加和内皮细胞增殖,加上新生血管形成标志、内皮αvβ3整合素上调的事实,均表明银屑病毛细血管的异常性依赖于血管生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银屑病微血管的研究已证实,在皮损处皮肤的浅层血管丛中内皮表面面积增加和内皮细胞增殖,加上新生血管形成标志、内皮αvβ3整合素上调的事实,均表明银屑病毛细血管的异常性依赖于血管生成。
其他文献
犬小孢子菌是哺乳类动物皮肤真菌病的主要致病菌。为了明确犬小孢子菌的带菌率和特征,对632只猫进行真菌学检查,并对10只豚鼠进行犬小孢子菌的实验性感染和自然感染作对照研究。
慢性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不足是严重的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的特点。其原因是口咽、食道和肠道粘膜受损、食道狭窄、营养摄入量减少。经口摄入常规饮食难以维持改善的营养,鼻饲损伤大,只能短期使用。食道扩张或重建术,在减轻食道狭窄的同时,伴有巨大的危险,有术中死于食道破裂的报告。介绍胃造口术,直接灌注食物有益DEB患者生长发育。给18例(女11,男7)的DEB行胃造口术,手术时年龄为1.7~15
先前的一些研究表明补体裂解产物的测定对衡量狼疮(LE)的活动性比传统的C3、C4测定更敏感。该研究旨在确定血清补体裂解产物(C4d、Bd及C5b~9)的测定在辨别LE活动度方面是否优于传统的C3、C4测定,并就尿液中C3d的存在是否有助于急性狼疮性肾炎的鉴别进行了探讨。
CD30淋巴增生性疾病包括淋巴瘤样丘疹病和一系列非何杰金淋巴瘤。为了揭示CD30淋巴增生性疾病谱,回顾分析了文献报告的173例成人皮肤、间变性大细胞CD30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免疫学改变、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标准,评价了该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定因素,最后讨论了淋巴瘤样丘疹病和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之间的关系。
尖锐湿疣及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免疫学研究,近年有较大的进展。研究内容包括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局部免疫反应、与宫颈癌的关系以及尖锐湿疣的免疫治疗等方面,目前普遍认为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免疫缺陷有关,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与尖锐湿疣的发生、转归有关,但究竟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而致病毒感染还是病毒感染而致免疫功能抑制,其因果关系尚未明了。
毛囊黑素细胞在形态分布、抗原表达及功能作用上与表皮黑素细胞不同;其生物学特性受角朊细胞、激素和紫外线等机体内、外多种因素的调控。白癜风皮损中表皮黑素细胞缺失,而毛囊黑素细胞成为其色素恢复的再生来源;相反,斑秃时毛囊黑素细胞受累,而表皮黑素细胞不受影响。研究影响毛囊黑素细胞生存和病变的因素及其机制将对了解白癜风和斑秃的病因、发病机理和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日光性角化病(SK)和浅表性基底细胞癌(SBCC)的组织学诊断标准虽很明确,但当活检标本较小,不能观察到完整的损害结构时,区别这二者就会有困难。
西咪替丁是H2受体拮抗剂,它可抑制胃酸分泌,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但该药也可以刺激迟发性超敏反应,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这一作用已在人及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Ts淋巴细胞具有组胺受体。西咪替丁通过影响组胺诱导的Ts激活而加强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应用西咪替丁治疗包括带状疱疹、单纯疱疹、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感染等多种皮肤病,已取得明显的临床疗效。为了解该药是否对泛发性传染性软疣有效,作者对13例患者进行了观察。
以核酸扩增试验为基础的确证试验可以增加沙眼衣原体筛查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Gen-Probe杂交试验是最常用的筛查试验之一。然而,迄今尚无将PCR确证试验与Gen-Probe杂交试验联用的报道。
作者1993~1994年对26例早期梅毒患者(男3例,女23例,年龄17~52岁)用阿齐霉素(舒美特,azithromycin)治疗,每天500mg口服,共10天。结果:在6例一期血清阳性梅毒患者中,2例随访4和14个月血清阴转,2例在11和16个月后血清由强阳性明显降低为弱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