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日清晨,穿过城市的条条街道,走进广阔的乡间,我们止步于正定县西慈亭村贾大山先生故居门前。这是先生作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时,在乡村居住过的地方。在这里,他迎来了两个儿子的诞生,也迎来了创作的通途。而这通途,仅止于创作,不属于闻名。作为一生在短篇小说领域耕耘且颇具建树的大家,先生的生活是繁忙但安宁的,那不是喧嚣浮躁,也不是迎来送往与互相酬唱的花架式。大山先生一生不喜排场,所到之处甚少,他唯独在乎笔下酿出的这坛老酒。这坛酒,没在他生前引发大范围流行,却在其身故后,历久弥新,馨香可鉴,让人不得不叹服,好酒。
我不愿称大山先生为语言的大师,他小说中的人物总是不健谈的,他的笔下也没有生出花来的辞藻堆砌与天花乱坠,我更愿称他为心灵的使者。对《花市》中主人公蒋小玉的塑造,让人相信先生心中住着真理的秤砣。卖花姑娘拥有在俗世中讨生活的种种智慧,是把做生意的好手,然而她又是特立而独行的,不屈从于潜规则,不为权势而大开方便之门。显而易见,该赞美的自是女主人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往深里想,又是什么让本该清明的朗朗乾坤扭曲变形,让本该存在的稀松平常变成了特立独行?简单朴素得很多人从不去思考的道理,大山先生没有忘记。他笔下的文字,饱含对时代的拷问,对清明境界的追寻,他总是思考得深些,再深些,让我们看到这些时代的漩涡,提醒我们提防,小心,别被世事牵着鼻子走。
一系列历史背景下的农村生活图卷在贾大山笔下流动着,他用莫泊桑般的笔触勾画人物,将对现实社會的不足与批判,全部付诸笔下的人物之中。香菊,小涓,于淑兰,那些人物是他抓住的生活中的典型。那些人物是美的,她们深具美学意味,诉说着古城正定城墙里的故事,也映射着多少个与此相仿的村庄。想来文学家贾大山的存在,兼具思想家的深邃,与独具一格的感染力,馨香着乡村和周围的人、周围的物,让整个乡村都焕发出清正的气息。
我钦佩大山先生笔下的真功夫,那一句句似堂吉诃德式的寓言警语,展现出他是一个真真正正的本土作家。他用乡间俚语高度概括着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淳朴至真,娓娓道来,不惊艳,不抢镜,留有余味。他有着诗人杜甫般写实的笔触,用捻断数根须的背诵式写法来创作小说,他的小说无需长,短篇足矣,从不缺主角光环,饱含着中国农民特有的乡土智慧与诗意栖息。他为我们展现出中国农民极丰富的精神世界,是立在河北山药蛋派与荷花淀派之间特别的人物,用写实的近乎白描的手法,来完成一段段对此中真意的追寻。
无疑,大山先生是故乡正定走出的一杆笔,书写着难以割舍的梦庄。每位作家的心中都有一个理想国,他的理想国,是村北那片沙地,村庄才是他创作的源泉。即便而后走出这片乡村,大山先生仍与乡邻保持着热烈的来往。他心中没有高下贵贱,与青年习近平堪称忘年之交,也与下里巴人不分亲疏。做到这点,太需要纯真的胸怀,高洁的修养。大山先生一生极少离开生他养他的故土,践行着一名守护者的责任,在这里劳作,栖息,深谋远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钟楼、凌霄塔、华塔、大悲阁的修缮,让古城重新焕发历史的光彩。大山先生前瞻性的眼光与意识,令古城正定在文化旅游的热潮中,早已准备妥帖。
我想,是我们太需要大山的文学,太需要大山笔下那些个故事。在这变化多端、来去匆匆的时间节奏里,坚守内心的责任与宁静,寻找内心的支持与淡定,已成为大山文学的标签。想来先生是有精神洁癖的,不标新,不立异,用深邃的思想境界与超凡的定力,用一种古老的文体,记录下浓墨重彩的新时代生活场景。他严于小我,关切大我,自带光芒,天然而独到的人格魅力,让他与作品均熠熠生辉。一个多次推脱不愿当官的人,一个主动请辞不恋官位的人,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古代文人志士的高洁,在他身上有着血脉一样的传承。作品的高度即作家的高度,他们相得益彰,前后呼应,即便久被时光埋没,养在深闺无人识,仍不乏淡定的,正派的,不功利的,恒久的气度。
在大山先生下乡的西慈亭村,清晨偶遇在田间劳作的乡民,她曾是大山任民办教师时的学生孩童,依然记得这位特色鲜明的教书先生,记得面对完不成作业的调皮鬼时,大山脸上的不疾不徐。在这位年届四十的农村妇女心中,贾大山很特别,他并未把教书当成任务一般,而是重教化,重育人。贾大山作乡村教师期间即显露出自身的人格魅力,他不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区别对待学生,与每位学生都能聊天谈心,成为朋友,就像他与所有乡民都能畅快交往一样。他这种鲜明的个性,是对大道的关心,是对教化人心的无微不至。一位先生,短短五十载生命,却在为师、为官与为文上颇有建树,靠着自身的馨香,一点一点感染与影响着身边的人与事,欢乐着为民的欢乐,苦恼着为民的苦恼。这种时候,他是忘我的,无我的,他不愿去讲究个人的生活品质,追求物质生活的丰裕,却有着极高的精神境界。他古朴简约的旧居,与其他乡民毫无二致,但是他在这方天地中,写出了压箱底的宝贝。
斯是陋室,惟其德馨。
编辑:安春华
我不愿称大山先生为语言的大师,他小说中的人物总是不健谈的,他的笔下也没有生出花来的辞藻堆砌与天花乱坠,我更愿称他为心灵的使者。对《花市》中主人公蒋小玉的塑造,让人相信先生心中住着真理的秤砣。卖花姑娘拥有在俗世中讨生活的种种智慧,是把做生意的好手,然而她又是特立而独行的,不屈从于潜规则,不为权势而大开方便之门。显而易见,该赞美的自是女主人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往深里想,又是什么让本该清明的朗朗乾坤扭曲变形,让本该存在的稀松平常变成了特立独行?简单朴素得很多人从不去思考的道理,大山先生没有忘记。他笔下的文字,饱含对时代的拷问,对清明境界的追寻,他总是思考得深些,再深些,让我们看到这些时代的漩涡,提醒我们提防,小心,别被世事牵着鼻子走。
一系列历史背景下的农村生活图卷在贾大山笔下流动着,他用莫泊桑般的笔触勾画人物,将对现实社會的不足与批判,全部付诸笔下的人物之中。香菊,小涓,于淑兰,那些人物是他抓住的生活中的典型。那些人物是美的,她们深具美学意味,诉说着古城正定城墙里的故事,也映射着多少个与此相仿的村庄。想来文学家贾大山的存在,兼具思想家的深邃,与独具一格的感染力,馨香着乡村和周围的人、周围的物,让整个乡村都焕发出清正的气息。
我钦佩大山先生笔下的真功夫,那一句句似堂吉诃德式的寓言警语,展现出他是一个真真正正的本土作家。他用乡间俚语高度概括着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淳朴至真,娓娓道来,不惊艳,不抢镜,留有余味。他有着诗人杜甫般写实的笔触,用捻断数根须的背诵式写法来创作小说,他的小说无需长,短篇足矣,从不缺主角光环,饱含着中国农民特有的乡土智慧与诗意栖息。他为我们展现出中国农民极丰富的精神世界,是立在河北山药蛋派与荷花淀派之间特别的人物,用写实的近乎白描的手法,来完成一段段对此中真意的追寻。
无疑,大山先生是故乡正定走出的一杆笔,书写着难以割舍的梦庄。每位作家的心中都有一个理想国,他的理想国,是村北那片沙地,村庄才是他创作的源泉。即便而后走出这片乡村,大山先生仍与乡邻保持着热烈的来往。他心中没有高下贵贱,与青年习近平堪称忘年之交,也与下里巴人不分亲疏。做到这点,太需要纯真的胸怀,高洁的修养。大山先生一生极少离开生他养他的故土,践行着一名守护者的责任,在这里劳作,栖息,深谋远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钟楼、凌霄塔、华塔、大悲阁的修缮,让古城重新焕发历史的光彩。大山先生前瞻性的眼光与意识,令古城正定在文化旅游的热潮中,早已准备妥帖。
我想,是我们太需要大山的文学,太需要大山笔下那些个故事。在这变化多端、来去匆匆的时间节奏里,坚守内心的责任与宁静,寻找内心的支持与淡定,已成为大山文学的标签。想来先生是有精神洁癖的,不标新,不立异,用深邃的思想境界与超凡的定力,用一种古老的文体,记录下浓墨重彩的新时代生活场景。他严于小我,关切大我,自带光芒,天然而独到的人格魅力,让他与作品均熠熠生辉。一个多次推脱不愿当官的人,一个主动请辞不恋官位的人,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古代文人志士的高洁,在他身上有着血脉一样的传承。作品的高度即作家的高度,他们相得益彰,前后呼应,即便久被时光埋没,养在深闺无人识,仍不乏淡定的,正派的,不功利的,恒久的气度。
在大山先生下乡的西慈亭村,清晨偶遇在田间劳作的乡民,她曾是大山任民办教师时的学生孩童,依然记得这位特色鲜明的教书先生,记得面对完不成作业的调皮鬼时,大山脸上的不疾不徐。在这位年届四十的农村妇女心中,贾大山很特别,他并未把教书当成任务一般,而是重教化,重育人。贾大山作乡村教师期间即显露出自身的人格魅力,他不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区别对待学生,与每位学生都能聊天谈心,成为朋友,就像他与所有乡民都能畅快交往一样。他这种鲜明的个性,是对大道的关心,是对教化人心的无微不至。一位先生,短短五十载生命,却在为师、为官与为文上颇有建树,靠着自身的馨香,一点一点感染与影响着身边的人与事,欢乐着为民的欢乐,苦恼着为民的苦恼。这种时候,他是忘我的,无我的,他不愿去讲究个人的生活品质,追求物质生活的丰裕,却有着极高的精神境界。他古朴简约的旧居,与其他乡民毫无二致,但是他在这方天地中,写出了压箱底的宝贝。
斯是陋室,惟其德馨。
编辑:安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