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中成长教育的渗透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m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篇即事生议的记游文,王安石将深刻哲理寓于其中,情辞可观,事理可思,经得起推敲且耐得住咀嚼,为青少年启迪心智、涵养才性方面发挥着其他学科所无的陶冶功能,这恰恰是语文教学不可取代的独特价值所在。文中深思慎取、严谨求学的态度;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事业成功需要“志、力、物”三者辩证统一的观点依然灼灼其华,虽已千年,仍然闪烁着深刻的思想火花。
  [关键词]游褒禅山记成长教育课程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30022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作者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这大理想,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我们知道,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积极主张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目的,以此来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变法不是一蹶而就的,必将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重重阻碍,因此变法要成功,“志、力、物”三者缺一不可,但是“物”与“力”必须基于现实客观需要,面对当时的局面,荆公做到“尽吾志”,这种“尽吾志”也是荆公实行变法执着、坚守的思想基础,这与后来他罢相,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一脉相承。
  此游记,托物言志,寓志于景,缘事说理,表达远大的政治抱负、创新的施政纲领和矢志变法的决心。因此说,荆公之意不在于游,用心全“在牝牡骊黄之外”,在于荆公矢志变法的决心。
  一、成长教育的内涵
  成长教育(Growth education),是20世纪七十年代初以荣格等为代表的西方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提出的。提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在学习文化科技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做人、强化心理能力。”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借用生物学概念提出“生活的特征是生长,教育即生长”,要求教育要尊重学生,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教育其实质是学生的“成长教育”,利用课程育人。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高中语文课堂,学习王安石的这篇记游散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对高中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游褒禅山记教学中成长教育的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教材“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与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游褒禅山记》这篇记游散文,不仅在布局谋篇上具有艺术性,并且文章极富有深刻思想性、哲理性,人文性。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课程传统文化底蕴的挖掘,对文章的讲解和对课文进行艺术化的情景设计,让高中生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应景,真正让高中生对文章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升华,以此达到文道统一,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从而为高中生的成长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高中语文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高中课本选择荆公这篇文章,可以为青少年启迪心智、涵养才性方面发挥其他学科所无的陶冶功能,这恰恰是语文教学不可取代的独特价值所在。正是教书育人的职业神圣感,即便在游记这一最具形象性和情趣的文体里,王安石也可将深刻哲理寓于其中。
  1.《游褒禅山记》深思慎取、严谨治学的求实态度
  作者在游记第四段中呼应开头:“予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以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深思而慎取,就是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做学问,搞研究,不能浮在表面,不能以讹传讹,而要深入调查研究,深入分析思考,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这样才能掌握真 知灼见,把学问做深做透。现如今,思想浮躁是世人通病,能静心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学术研究造假,论文抄袭之风漫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世人急功近利,一切 向名利看齐,为了钱可以不择手段。这一思想在今天依然很有现实意义。
  2.《游褒禅山记》中做事贵在坚持、执着、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华阳洞景点里,有一处洞顶的石块向下延伸,都快要伸到洞的底部,游人经过此处,必须躬下身子,小心翼翼地通过,这里就是王安石文中提到的“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之处,现在人们把此处叫做“荆公回步”。也就是说,当年的王安石等5人,在此遇到了困难,受到阻碍,意志薄弱者的退缩,导致游洞计划提前结束。但仔细考察一番,是不是真的就克服不了呢?显然不是。“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这是克服困难的有利条件,但他们在困难面前折服了,屈从了,只能“既其中,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的游洞之悔,昭示我们:困难与挫折在所难免,只要我们树立百折不挠的勇气,团结一致向前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够战胜困难,顶住压力,“极夫游之乐”。否则,虽“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仅一句“不出,火且尽”就能够让人吓破了胆,“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就在所难免了。   3.《游褒禅山记》事业成功需要“志、力、物”三者的统一
  王安石明确提出, 人要能至拥有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险远境地, 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志, 二是有力, 三是不能 “ 无物以相之”,这是极为正确的见解。第一、 第二是主观条件, 第三中的“ 物” 即客观条件,“ 相” 就是正确处理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的关系; 有物相之, 即善于正确运用客观条件。 当这三个条件均具备,而且彼此渗透、相互支持时,险远可至,事业能成, 目的乃达。
  作者进而又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说。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里强调了一个“志”字。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二是有了大志,不随随便便地止足不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这里又强调了一个“力”字。这个“力”,是指气力。如果气力不足,像“有怠而欲出者”那样,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三是有了大志和气力,而又不轻易地倦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里又强调了一个“物”字。这里所说的“物”,是指火把之类的借助之物。当游览者走进昏暗之处的时候,如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总之,只有具备志、力与相助之物这三个条件,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这是就正面来说。反过来说,气力可以达到而又未能达到,这对别人来说是非常可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很可悔恨的。如果竭尽了自己的志气,也仍然达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悔恨的了。这样,谁还能讥笑他呢?作者从正反两方面把道理说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作者游览华山后洞之后的心得和体会。这个心得和体会,是十分深刻的,它的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过了游览,而可以用之于从事一切事情。
  4.《游褒禅山记》人生贵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人生贵在勇于创新。列宁称誉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期间的记者招待会上,曾引用了王安石著名的“三不足”精神,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以此来表明改革的决心和勇气。王安石是个改革家,他的改革思想,创新精神,开拓进取意识,在《游褒禅山记》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他在文中指出:“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这就是改革创新。美好的愿景就在前面,默守成规还是开拓进取,取决于人们的志向、能力和外在助力,两种选择就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如果畏首畏尾,虽有能力而不作为,怎么能够观赏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呢?如果敢闯敢试,敢作敢为,自然能够进入理想的境界。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仍然不能观赏到“世之奇伟隗怪非常之观”,但其内心是充实的,也是无悔的。这是王安石内心的写照,也是他矢志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力量之源。
  [参考文献]
  [1]张正耀.《游褒禅山记》课堂教学实录[J].新语文学习(教师),2010(4).
  [2]宋妍.大学生就业挫折及其教育途径研究[J].理论月刊,2011(5).
  [3]黄云岩.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的实践[J].考试周刊,2014(10).
  [4]路经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文学教育(下),2014(6).
  [5]刘占泉.语文教学个性辨[J].教育科学论坛,2014(5).
  (责任编辑韦淑红)
其他文献
[摘要]阐述《囚绿记》的教学思路及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品味语言达到赏析文本的目的,教会学生怎样阅读写景散文。  [关键词]教学设计意图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30024  一、教材分析  《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篇散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他传达出作者对生命的丰富体验,对被囚生灵的怜悯,对国家被创受辱的
[摘要]作文本是学生对生活自身感受的表达,是对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但是,在现实的作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习作内容单一,感情死板。教师想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写作的现状,就应该让他们走向生活,感受生活,学会思考,学会表达,让生活和作文紧密结合起来。  [关键词]作文教学回归生活学会思考表达生命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00016  文为心声,我
[摘要]  针对新时期学科教育理念的要求,从学生发展观出发,对现代语文教学的语言基础知识、阅读内容以及作文知识等内容从新的视角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认识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008  以学生发展为最终育人目标的新理念促使我们势必建立新的教学观,从学生的发展差异性、语文学科内容的独特性以及课堂教
所谓"课堂反思",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质疑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从课堂参与主体出发,反思主要围绕在教师和学生两部分展开,是检验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效的一种机制.课堂
本实验研究了沸水、高压蒸汽和辐照三种灭菌方式对低糖香蕉果酱品质的影响。分别对香蕉果酱采用沸水灭菌10min,121℃蒸汽灭菌5min和60Co-γ射线(辐照剂量分别为1.1、4.1、9和1
本文以一种核桃乳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其基本营养成分组成及含量,包括脂肪酸、矿物质元素、氨基酸等,并与母乳中相应的营养成分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核桃乳中亚油酸、亚麻酸
水利工程招投标是水利勘测设计单位承揽勘察设计任务的主要手段。水利勘测设计投标技术水平高低体现勘察设计单位的综合实力。本文就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投标的抉择、步骤、技巧和注意事项等实务进行了探索总结,对勘测设计单位做好投标提供借鉴。
我国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目前还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文章通过对贫困人口的现状、走势及危害的分析,提出了消灭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措施.
[摘 要]在初中阶段,快速跑是体育教学的重点。在快速跑教学中,应让学生做好身体预热,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锻炼学生跑步能力,适时创设情境。以学生兴趣为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快速跑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生 体育教学 快速跑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30083  我国在教学领域发展体育运动,是为了增强学生的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全面落实,学校为了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合作学习方法也应运而生.合作学习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本文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为例,探析如何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方式,旨在为高校数学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高中数学 合作学习 实施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