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影响因素探析

来源 :种子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ge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农业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但从目前的国际情况来讲,粮食安全问题依旧存在。由于农作物的整体产量与群众的生活水平紧密相连,并且与保持我国经济及生活水平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息息相关,因此需要通过不断地投入研究,对农作物栽培技术进行提高发展,从根本上保障农作物的整体产量,确保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及综合国力。针对农作物栽培技术及其高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农作物;栽培技术;高产;影响因素
  文章编号:1005-2690(2021)17-0065-02       中国图书分类号:S31       文献标志码:B
  农作物不管是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或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地位[1]。目前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日益凸显了人口与农用地之间的矛盾。人们对于日常生产生活质量水平的要求逐步提高,对于农作物的产量需求也逐渐增加。在此情景下,对农作物栽培技术进行研究创新,并分析其高产的影响因素是促进农作物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农作物栽培技术概述
  农作物栽培技术随着相关科技的进步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从我国目前农作物种植活动中所常用的农作物栽培技术来看,主要分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密植技术以及合理灌溉技术等。
  土壤是促进农作物健康良性生长的根本保证,质量优良的土壤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身的作用,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及产量。在农作物栽培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土壤的质量水平。特别是农作物产量较低的地区,应着重分析土壤的相关情况,从土壤中找出造成农作物产量较低的具体原因,对低产量的土壤采取相关治理措施。
  在农作物的栽培过程中,应重视施肥工作。肥料能为农作物带去其生长所需要的各类营养物质,只有充分地吸收这些营养物质,才能够保障农作物快速生长。因此,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便应运而生。
  在自然环境中,任何生物的活动都离不开水,在农作物生产种植的活动中,农作物灌溉工作十分重要,因此应合理应用灌溉技术[2]。
  在农作物的种植活动中,保证农作物之间的距离在科学的范围内,这样才能确保农作物都可以充分吸收固定的养分。一旦农作物种植的数量过多,就会使养分吸收过快,平均下来农作物所吸收的养分就会减少。不仅如此,合理的密植技术还能确保农作物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保障农作物的高质量、高水平生产。
  2   农作物栽培技术的相关影响因素
  2.1   种植时间
  在农作物的生产活动中,合适的种植时间能够对农作物自身的良性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将农作物的播种控制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能有效保证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温度、湿度等符合农作物的健康生长要求,还能够增加农作物种子对外部环境的抵抗力,用来与外界的灾害及恶劣的生长环境进行抗衡。
  如果没有在合适的种植时间内对农作物进行播种,就不能使农作物充分适应周围环境、温度、湿度等具体因素,从而使农作物的整体发芽率大大降低[3]。不仅如此,如果没有及时地在恰当的时间对农作物进行播种工作,便会使农作物达不到规定的生长时间,减少农作物产量。
  2.2   种植密度
  农作物种植密度的分配工作,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作物的栽培技术。为了充分保障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并发挥出良好的效果,需要把握好农作物种植的密度要求。
  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情况对农作物自身的良性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在农作物进行种植活动前,对农作物之间的种植密度进行科学合理把控,只有严密地设置好农作物种植的整体密度,才能够保障农作物能够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光合作用的功效,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及最终产量。不仅如此,农作物的种类不同,对农作物的种植密度分配要求也各不相同。对农作物的密度进行规划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农作物的不同种类进行不同的规划安排。
  2.3   耕地管理
  农作物的耕地管理包括多种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有土地耕翻灌溉及农药施肥等。首先,对土地进行更换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加速土壤对氧气的吸收,并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工作,从而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营养成分。其次,对农作物的施肥工作也是保障农作物产量的一项重要内容。施肥所用的材料质量越好,效果也就越好。对农作物进行灌溉,能够在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保证水分的充足供应,防止恶劣环境对农作物的生长所造成的影响[4]。
  2.4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逐渐成为影响农作物栽培技术及总体产量的主要因素,其中包括农作物的耕地技术。耕地技术不同,所发挥的具体效果也各不相同。
  农药的合理利用,能够在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有效消灭害虫,从而提升农作物的产量,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除此之外,还有播种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作物的播种逐渐开始使用重型机械设备来取代人力劳动,这样不仅能从根本上提升农作物的播种效率,还能有效节省播种时间。
  3   农作物高产的主要方法
  3.1   基因技术
  随着基因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通过对农作物自身基因的改造,能培育出抗灾能力強、存活率高、产量大的农作物种子。
  通过对农作物进行基因方面的改造,能改变农作物生长的状态及生长周期等,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农作物的产量,缩短农作物的生产周期,并且为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有利条件,还能够确保农作物更能够适应重型机械设备的生产活动,降低农作物对自身生长环境的要求,从根本上为农作物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5]。   3.2   改善生长环境
  为了能够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应重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在保障其能够进行充分光合作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光照条件及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提高农作物的整体产量。除此以外,还需要充分重视土壤的具体成分结构,选用适合农作物生长、酸碱适中的土壤环境,以此来保障好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3.3   合理利用栽培技术
  为了确保农作物产量增加,还需要合理利用栽培技术。在农作物种植的过程中,应针对农作物生长周围的不同环境以及气候状况,选择适合周围环境生长的农作物种类,并且需要选用质量较高的种子进行种植,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农作物的健康发展以及整体产量提升[6]。如果农作物生长的环境较为干燥,土地中所含有的水分较少,就需要尽可能地选择对水资源要求较低、抗旱能力较好的作物进行种植,例如玉米、高粱等。并且在相关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充分利用周围的土地,为土地留有充分的休養时间,保障土地自身营养物质的恢复工作,以免造成土地中所含有的各类营养物质过分流失。除此以外,还可以运用大棚种植技术提升对土地的整体利用程度,增加农作物的总体产量。不仅如此,还需要用先进的栽培技术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栽培技术,对其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作物的生产活动与现代化的发展相契合,从根本上提升农作物的质量水平及总体产量。
  3.4   清除杂草
  杂草会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分担农作物生长所要求的养分,不利于农作物健康生长。不仅如此,如果杂草过于茂盛,还会影响到土壤的透气性及含水含氧量。这就要求在农作物生长一段时间后,注意对杂草的清理工作。除此以外,还需要根据降水量对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进行合理把控,从而为农作物健康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7]。
  4   结语
  由于人口与土地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提升农作物栽培技术已经变成了需要重视的问题。这就要求相关研究人员充分结合我国当前情况下农作物的具体生产情况,利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对农作物栽培技术进行更新创造,以此来促进农作物生产方式向便捷、优化的方向改变。
  针对农作物栽培技术和高产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探讨,能够为农作物自身的生长发展提供有效帮助,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确保农作物栽培相关技术的良性发展,才能有效改善国际上的粮食供应问题,缓解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 1 ] 袁九照. 论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影响因素[J].农民致富之友,2021(9):27.
  [ 2 ] 庞淑云. 农作物栽培技术与高产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4):89-90.
  [ 3 ] 李涛文,黄成莹. 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影响因素探析[J].农业与技术,2019,39(4):31-32.
  [ 4 ] 王洪敏.论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影响因素[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2):182,184.
  [ 5 ] 崔志勇.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影响因素探析[J].种子科技,2020,38(1):125,128.
  [ 6 ] 李保全,王致和.论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影响因素[J].农家致富顾问,2020(4):239.
  [ 7 ] 冯槟.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影响因素研究[J].新农民,2020(23):16.
其他文献
作为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重要工具,师徒制在新员工组织社会化、师傅能力提升及知识体系的完善、传播组织知识、传承组织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师徒制中,师傅的“知识囤积”行为、徒弟的工作场所负面行为、缺乏监督考核等都阻碍了企业师徒制效用的良好发挥。因此,本文基于失调性指导关系,从指导关系失调的关键因素出发,提出若干指导建议,帮助企业实现师徒制效用最大化。
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时代精神的有效融合,有利于新时代高校承担起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责任,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及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引入和运用,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对教育工作进行创新,促进大数据技术与教育工作的有效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章针对现阶段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大
高校二级学院作为办学实体,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随着高校教学管理职能的不断完善,为了实现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院结合专业实际,以认证理念为指导,不断完善现有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该文详细阐述了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在多年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以教学评价为主的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建筑供配电与照明”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是学生后续从事建筑电气设计工作的坚实基础和重要铺垫。该文针对“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提出以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为导向,将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相关考点融入“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的教学内容,建设课程资源,采用项目教学法等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有机结合,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此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为学生未来就业及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打下基础。
学科融合有利于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丰富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诗歌教学融合音乐学科,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诗歌意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诗歌理解感受能力。在二者融合的策略上,可以通过以音乐作为背景——渲染情感,诗歌唱出来——吟咏情感,创编音乐歌词——表达情感三种方法进行尝试。这些策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诗歌审美水平。
加强高校师范生立德树人观念养成及从教信念,是目前建设新时代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生物化学是师范生学科素养培育的重要课程体系,若是以课程思政为途径,也可作为师范生师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对此,该文从生物师范专业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出发,对师范生生物化学课程思政的充分性进行分析,结合师范专业生化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挖掘思政元素,期望在生化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内容,增强师范生的综合育人观念。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逐步融合,线上教学已成为高校教育模式创新的新方向,教育部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的实施,为线上教学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进入“教”与“学”的过程中,高校正在经历由传统教学模式向在线教育模式的全体系快速转变。该实践是在Canvas平台上进行课程和教学管理,采用Classin平台开展直播课,针对“科技考古”本科生专业必修课程的要求开展线上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资料。
随着4E认知进路的兴起,实践认知科学成为当代认知科学的发展走向。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实践转向中的当代认知科学“印证”了以实践为基底的毛泽东认识论,展现了毛泽东认识论对当代认知科学发展的意义。当代认知科学所面临的某些局限,如理论整合难题、工程实践困境和主体定位困惑可以借助毛泽东认识论加以克服。当代认知科学也启示着我们从变革研究方法、拓宽研究领域、细化研究内容、强化个体研究等方面深化研究毛泽东认识论。
该文系统阐述了OBE教育理念的含义、原则以及实施步骤,全面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就课程目标重构、课程体系重建、课程教学模式革新、课程评价体系完善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策略,以期对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借鉴。
该文依据《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意见,结合《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分析了我国现阶段乡村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存在的教学资源的单一性、学生主体的表面性、教师评价的无效性、家庭教育的缺失性、教师培训的形式化等问题,提出了乡村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路径,即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发挥学生主体意识、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掌握多元评价方式、增加评价的有效性,促进家校密切合作、增强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