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一篇作文是一座大厦,那么作文素材便是构建楼阁的砖和瓦。教师进行作文教学最基础的部分便是引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或是新闻时事,或是名人名句,亦或是随手记录的生活琐事,都可以称之为作文素材。但是目前素材匮乏、文章内容不充实仍然是影响学生作文成绩的主要因素。众所周知作文取得高分的关键是文章情感充沛、内容丰富、逻辑清晰,且有理有据,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课下积累素材,更要在课堂上渗透作文素材积累相关技巧的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起更多的素材,以备文章写作的不时之需。
一、培养阅读兴趣,养成摘抄习惯
作文素材归根结底是应用于文章的创作,而阅读便是积累素材最直接、最精确的方法。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多向学生强调课外阅读积累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和杂志期刊,一来可以拓展知识面,二来可以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当然,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要注意提醒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选择那些作者文学功底深厚的作品,多读影响力大的名著。如学生阅读《史记》既可以积累相关历史知识又可以收获历史人物素材,有助于写作素材的积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关中学生优秀作文写作技巧的书籍来阅读,从而提升自己文章架构设计以及语言组织运用的能力,如《作文素材》《读者》等。
教师应训练学生养成摘抄的好习惯,在点滴积累中渐渐提升学生的文笔功底,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如果学生在阅读时只顾翻阅而不顾积累,那么学生会很快遗忘所看过的内容,更遑论精妙的语句了。在写作之前翻阅摘抄本上的内容,无疑会对学生的文笔修炼产生有利的作用。
二、观察生活,养成记随笔的习惯
优秀的文章能够让阅读者看到文章中的灵魂,灵动活泼之余带给人意犹未尽之感,这样的文章往往是倾注了创作者的真情实感凝练而成,这也是优秀文章的判定核心所在。如今大部分高中生迫于高考压力接受應试教育,在试卷和练习堆满的题海中浮沉,连行走在道路上都忍不住加快了步伐,更无暇去观察并发现生活中的美与哲学,从而导致感情麻木,甚至文章渐渐趋于由毫无情感的文字堆砌所成。因此,教师必须为避免这一事态继续恶化而采取行动。生活是人情感之源,教师应鼓励学生不要急于求成,要静下心来慢慢体味生活之趣之乐,或喜或悲,而无论是何种情感带给人的都是一种真实的血肉与脉搏的跳动之感。例如,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三点一线的生活轨迹,或是走进大自然,或是走进社区,让实实在在的亲身参与经历来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丰富多彩的素材。其次,教师应督促学生每天坚持写生活随笔,虽然学校生活逃不开上课与下课的循环,但是学生每天所经历的人和事都是鲜活而多变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去观察学习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可以是朋友伸出的援手、教师的一句夸赞,甚至可以是轰动一时的时事热点,都可以成为随笔记录的对象。同时,教师要强调学生要注意思考这些事情发生时自己的心理活动的变化,尝试用更加细腻的文字展现出来,如此一来学生既积累了素材,又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补充一句话素材,提升素材记忆与应用效率
在高考作文评判标准中,最忌讳学生在作文中用大篇幅去阐述同一个素材的内容。因为这样的文章重点往往不在学生所要阐述的论点上,而是在学生所引入的事例上,这样的文章有很大的偏题嫌疑。教师评作文的一个重要依据便是学生的行文逻辑是否准确,核心思想是否突出。如果学生将大量笔墨用于事例阐述,则会导致文章结构拖沓,引人出现弃读的想法。
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补充一句话素材,即利用最少的字数将一个素材表达完整。如此既能够方便学生去记忆,还能帮助学生把文章变得简洁凝练,让人读来趣味无穷。例如,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前安排学生轮流在黑板上抄写一句话素材供全班学生分享并积累。长时间坚持下来,学生便能够积累上百条素材以及跨多个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在遇到多变的作文题目和主旨时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地在脑海中调取相关素材,从而快速完成文章架构的设计,进而完成文章创作。
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新闻资源查找相关素材,例如新华网上的一句话新闻,以及微博上的热点新闻等。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适当搜集新闻广播的音频以及热点新闻播报的小视频等资源在多媒体设备上播放,通过视觉和听觉多感官调动,加深学生对这些素材的印象,协助学生记忆。
四、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协助学生积累素材
虽然学生能够完全记住的素材数量有限,但是不同学生个体对同一素材产生的理解和应用是不同的。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其对素材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可以积极开展素材用途交流活动,将同一个素材经过不同角度的分析应用到多种主题中去,这也不失为一种素材积累、活用素材的好办法。例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每周的语文课中抽出半节课的时间供学生进行素材分享。分享素材的学生阐述完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指出此素材还适用于哪种作文主题,从而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能力。
除了对素材的运用进行讨论,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举出相似主旨的素材供全班分享交流,可以是学生的自身经历,或者是曾经读到过的类似的名言名句等,可以让学生通过一个素材的共享进而派生出多个素材。课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利用课上提到的素材完成相关主题的习作,让学生在巩固素材积累的同时尝试把素材应用到文章写作中去,做到理论知识积累与实际应用两不误。作为课堂节奏的带动者与课堂思路的领导者,教师可以多多关注在课堂上学生偶然出现的奇思妙想,并且适时扩大这一灵感的影响力,让全班学生参与讨论,从而为班级营造出自由讨论、鼓励思维碰撞的积极的学习氛围,进而大大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积累素材的能动性,提升课堂内容的丰富程度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记忆效率。
总之,作文素材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不能寄希望于学生经过短期内的素材突击积累来实现文章质量上的重大突破,而是应当持之以恒地带领学生每天坚持进行课外阅读和摘抄工作,以及短篇练笔训练,从点滴做起,积水成渊,积土成山。只有如此,才能从最初的量变逐渐转变成质变,从而实现学生写作水平的质的飞跃。除此之外,教师对学生的素材积累训练要讲究科学有效的方法,如前文中提到的培养学生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边阅读边摘抄的习惯,鼓励学生养成积累一句话素材等短小精辟的素材的习惯,提高学生积极观察、发现生活细节上的文学之美和小哲理的细心程度,以及为学生的素材分享提供平台,等等。
作者单位:湖南省郴州市一中(423000)
一、培养阅读兴趣,养成摘抄习惯
作文素材归根结底是应用于文章的创作,而阅读便是积累素材最直接、最精确的方法。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多向学生强调课外阅读积累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和杂志期刊,一来可以拓展知识面,二来可以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当然,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要注意提醒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选择那些作者文学功底深厚的作品,多读影响力大的名著。如学生阅读《史记》既可以积累相关历史知识又可以收获历史人物素材,有助于写作素材的积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关中学生优秀作文写作技巧的书籍来阅读,从而提升自己文章架构设计以及语言组织运用的能力,如《作文素材》《读者》等。
教师应训练学生养成摘抄的好习惯,在点滴积累中渐渐提升学生的文笔功底,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如果学生在阅读时只顾翻阅而不顾积累,那么学生会很快遗忘所看过的内容,更遑论精妙的语句了。在写作之前翻阅摘抄本上的内容,无疑会对学生的文笔修炼产生有利的作用。
二、观察生活,养成记随笔的习惯
优秀的文章能够让阅读者看到文章中的灵魂,灵动活泼之余带给人意犹未尽之感,这样的文章往往是倾注了创作者的真情实感凝练而成,这也是优秀文章的判定核心所在。如今大部分高中生迫于高考压力接受應试教育,在试卷和练习堆满的题海中浮沉,连行走在道路上都忍不住加快了步伐,更无暇去观察并发现生活中的美与哲学,从而导致感情麻木,甚至文章渐渐趋于由毫无情感的文字堆砌所成。因此,教师必须为避免这一事态继续恶化而采取行动。生活是人情感之源,教师应鼓励学生不要急于求成,要静下心来慢慢体味生活之趣之乐,或喜或悲,而无论是何种情感带给人的都是一种真实的血肉与脉搏的跳动之感。例如,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三点一线的生活轨迹,或是走进大自然,或是走进社区,让实实在在的亲身参与经历来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丰富多彩的素材。其次,教师应督促学生每天坚持写生活随笔,虽然学校生活逃不开上课与下课的循环,但是学生每天所经历的人和事都是鲜活而多变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去观察学习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可以是朋友伸出的援手、教师的一句夸赞,甚至可以是轰动一时的时事热点,都可以成为随笔记录的对象。同时,教师要强调学生要注意思考这些事情发生时自己的心理活动的变化,尝试用更加细腻的文字展现出来,如此一来学生既积累了素材,又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补充一句话素材,提升素材记忆与应用效率
在高考作文评判标准中,最忌讳学生在作文中用大篇幅去阐述同一个素材的内容。因为这样的文章重点往往不在学生所要阐述的论点上,而是在学生所引入的事例上,这样的文章有很大的偏题嫌疑。教师评作文的一个重要依据便是学生的行文逻辑是否准确,核心思想是否突出。如果学生将大量笔墨用于事例阐述,则会导致文章结构拖沓,引人出现弃读的想法。
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补充一句话素材,即利用最少的字数将一个素材表达完整。如此既能够方便学生去记忆,还能帮助学生把文章变得简洁凝练,让人读来趣味无穷。例如,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前安排学生轮流在黑板上抄写一句话素材供全班学生分享并积累。长时间坚持下来,学生便能够积累上百条素材以及跨多个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在遇到多变的作文题目和主旨时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地在脑海中调取相关素材,从而快速完成文章架构的设计,进而完成文章创作。
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新闻资源查找相关素材,例如新华网上的一句话新闻,以及微博上的热点新闻等。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适当搜集新闻广播的音频以及热点新闻播报的小视频等资源在多媒体设备上播放,通过视觉和听觉多感官调动,加深学生对这些素材的印象,协助学生记忆。
四、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协助学生积累素材
虽然学生能够完全记住的素材数量有限,但是不同学生个体对同一素材产生的理解和应用是不同的。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其对素材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可以积极开展素材用途交流活动,将同一个素材经过不同角度的分析应用到多种主题中去,这也不失为一种素材积累、活用素材的好办法。例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每周的语文课中抽出半节课的时间供学生进行素材分享。分享素材的学生阐述完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指出此素材还适用于哪种作文主题,从而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能力。
除了对素材的运用进行讨论,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举出相似主旨的素材供全班分享交流,可以是学生的自身经历,或者是曾经读到过的类似的名言名句等,可以让学生通过一个素材的共享进而派生出多个素材。课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利用课上提到的素材完成相关主题的习作,让学生在巩固素材积累的同时尝试把素材应用到文章写作中去,做到理论知识积累与实际应用两不误。作为课堂节奏的带动者与课堂思路的领导者,教师可以多多关注在课堂上学生偶然出现的奇思妙想,并且适时扩大这一灵感的影响力,让全班学生参与讨论,从而为班级营造出自由讨论、鼓励思维碰撞的积极的学习氛围,进而大大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积累素材的能动性,提升课堂内容的丰富程度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记忆效率。
总之,作文素材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不能寄希望于学生经过短期内的素材突击积累来实现文章质量上的重大突破,而是应当持之以恒地带领学生每天坚持进行课外阅读和摘抄工作,以及短篇练笔训练,从点滴做起,积水成渊,积土成山。只有如此,才能从最初的量变逐渐转变成质变,从而实现学生写作水平的质的飞跃。除此之外,教师对学生的素材积累训练要讲究科学有效的方法,如前文中提到的培养学生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边阅读边摘抄的习惯,鼓励学生养成积累一句话素材等短小精辟的素材的习惯,提高学生积极观察、发现生活细节上的文学之美和小哲理的细心程度,以及为学生的素材分享提供平台,等等。
作者单位:湖南省郴州市一中(4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