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作家和豪华酒店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di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咖啡馆作家和酒店作家


  很多年前我去维也纳的时候,正好住在颇具传奇色彩的哈维卡咖啡馆楼上,于是每晚也装模作样地去那里读书写字,直至凌晨三点店家打烊。



  这是一家典型的欧陆文学咖啡馆,阴暗破旧,但墙上贴满了正在城中上演的各种文艺节目的宣传海报,还钉着许多讲座与论坛的通告。有人喝酒聊天,有人下棋,还有人像我一样,看书、看报、看杂志。
  这种咖啡馆能聚人。
  不同学派的知识分子去不同的地方,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明星。老一辈的人当年为了结识心中的偶像诗人,刻意去一家偶像诗人习惯待在那里思考、聊天、见朋友的店,然后写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与自己青涩的习作一起,托老堂倌传递过去。
  运气好的话,偶像或许会招呼你过去一坐。不少文学巨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诞生的。所以我在那儿待了一个礼拜,好让自己摸一摸边。
  对于现代文学史,我有一套听起来很荒谬的作家分类法,就是把他们分成在咖啡馆写作和在酒店房间写作这两大派。
  在咖啡馆写作这一派比较显眼,出了不少明星,比如波伏娃和萨特这帮巴黎知识贵族。
  遥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各大城市,从布拉格、维也纳、罗马,一直到巴黎,有很多文人每天过着“我不是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的日子。
  他们真把咖啡馆当作办公室,每天都去,就连人家送信、送书报,也都晓得应当送到某间咖啡馆,请侍应代转。所以文艺青年要亲近偶像,也就变得格外容易了,用不着四处寻觅芳踪,只需要跑到他常去的咖啡馆,走到他常坐的那张桌子旁恭候便好。
  我也曾想感受一下传说中的文艺气息,于是在维也纳入住卡夫卡当年经常下榻的旅舍,夜里走到哈维卡咖啡馆,自据一桌,做写字状。这种傻事干过一两回就够了,因为我发现那里根本不是理想的工作环境,我很难理解当年那些大家怎能在如此喧闹的环境里创作。
  虽然当年那些见惯世面、谙熟人事的侍应晓得挡住热情的粉丝,留下一点私隐和宁静给自己的明星老主顾,但是在这么开放的场所,人来人往,众声喧哗,难道茨威格他们真的可以安心沉思?所以,我自然倾向酒店作家那一派。

海明威解放丽兹酒店事件


  畅销书《旺多姆的丽兹》,作者是美国作家提拉·马奇奥。
  旺多姆是巴黎的一个区域,这块街区是许多奢侈品店的聚集地,很多豪华酒店也在此开设,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丽兹酒店。丽兹酒店从开业以来,就和文艺界发生了不解的关系。
  当时丽兹酒店开业没多久,就有一位“常客”每天晚上都到酒店喝酒吃饭。他总是一个人在包厢里吃东西,很晚才起床,然后拼命写作。这个人就是普鲁斯特。
  普鲁斯特每晚去丽兹酒店,十几年间,他写完了《追忆逝水年华》。
  其实,很多有名的作家能夠长期入住豪华酒店,就像普鲁斯特这样,是因为家里真的有钱,或者赚到了很多钱。
  如果身上没有足够的钱,还想凭着自己是大作家的身份,让酒店免费招待吃喝,或者给到低至一两折的折扣,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海明威在那个年代已经很有名了,他也喜欢丽兹酒店,但他身上只带着够买两杯酒的钱,而且每个月只来一次。
  这就是当年海明威所怀念的“流动的盛宴”。
  海明威并非真的常去丽兹酒店,他的确很渴望、很羡慕丽兹酒店里的生活和美酒,但是他花不起长期享受的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海明威终于可以去正儿八经地占领这个酒店了,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海明威解放丽兹酒店事件”。
  传说当年盟军光复巴黎,海明威曾带领一支小部队,拿着机关枪就冲进巴黎市区。他二话不说,来到丽兹酒店,就要解放丽兹酒店的酒窖。
  丽兹酒店的酒窖有二三十万瓶上好年份的法国葡萄酒,不知道在德国的铁蹄统治之下这些美酒被糟蹋了多少。海明威非常担心,要去解放它们。海明威当时就凭着战地记者的身份,跟着战斗部队前进。
  在《旺多姆的丽兹》里,作者澄清了事实——以上描述其实有所夸张。事实上,当年在海明威带着人进去之前,就已有英国军队先行入驻丽兹酒店。因为丽兹酒店是德军占领巴黎时的一个核心基地。
  但是当海明威到了之后,他居然看了一眼英国军人,理直气壮地声称,对丽兹酒店他说了算,而且傲慢无礼地吵闹起来,说“我就是要占领丽兹酒店的人”,还气势汹汹地冲英国军队嚷道:“我们是美国人,我们要像过去那样过美好的生活!”
  英国人非常吃惊,但更让人感到吃惊的是,英国人居然服从了海明威的命令。此后,海明威还真把自己当成了酒店主人——霸占了最好的套房,还下令让酒店为他提供美食、美酒,他呼朋引伴,一起庆祝巴黎光复。
  (别久成悲摘自《齐鲁周刊》2018年第48期,小黑孩图)
其他文献
我来了  在你的不经意间  别说我总是若即若离  在这纷扬的朦胧中  你的漠然或许使我随风远去  我来了  在你的期盼中  别怨我冰肌雪肤  敞开你的怀抱  一袭温暖就会让我憩息相依  我來了  在你我相互拥有时  别嫌我总与你形影不离  我渴望你仍能感觉到我的存在  为你,我已融化了自己
期刊
以贤德闻名的拉比休麦卢凯受邀到一个小镇去做指导者。  他到达这个小镇,进入自己的房间之后,就一直把自己关在里面,过了几个小时都没出来。欢迎会的时间快到了,还有一些事情要和他商量,镇代表很担心地去了他的房间。  代表站在门前,可以窥视到拉比在房间里踱来踱去,嘴里大声地说着什么。仔细一听,他正在对自己说:“休麦卢凯,你真是了不起啊!”“拉比啊,你是个天才。”“你是人生的指导者。”  听了十几分钟之后,
期刊
社会成本问题在经济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政策含义。人们只有理解了社会成本问题,才能顺应社会和市场的基本运行规律,制定出因势利导的经济政策。  最早把社会成本问题讲清楚的,是一位叫罗纳德·科斯的经济学家。可我经常说,科斯之所以厉害,拿了诺贝尔奖,可能并不是因为他特别聪明,而是因为其他人犯了糊涂。看了我的介绍,你或许会同意我的观点。有关社会成本问题的案例  为了说清楚什么是社会成本问题,我们先举一些实际的
期刊
能破法执,就是菩萨。  再升级,得破空执。  空执就是执着于空,开口闭口说空无。但是,一口咬定空无,就是实相吗?不是,因为这还是把无当作了有。何况我是空,法是空,空就不是空吗?也是。这就叫:空也是空。  能破空执,就是佛。  但这很难。  什么叫“空亦是空”?  大乘佛教中观派的表述是: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不是有,不是没有,不是又有又没有,也不是既没有有,也
期刊
失踪的作家  1926年12月4日,在距离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居住的斯泰尔斯庄园约12英里(约19公里)的一处斜坡下,当地警方发现一辆失控后冲进树篱的莫里斯轿车。车中无人,只有一个行李箱、一件皮毛大衣,以及阿加莎本人的驾驶执照。  由于此前警方已接到报案——阿加莎于前日,在没有通知任何人的情况下开车离家出走。当轿车被发现后,英国媒体几乎集体宣布,时年36岁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人间蒸发,甚至还有
期刊
对爱人和亲人,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希望改造他们,至少让他们改掉一些缺点——让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俄〕马克·夏加尔\油画  但是我们看到,绝大多数人都改不了。因为每个人就是他自己,先天的遗传和禀赋,加上后天的经历和环境,造就了这个人如今的样子,其实他自己也没有办法。这不是考试,这次八十分,你努力一下,下次也许就九十分了。  虽说“玉不琢不成器”,但人不是玉。对于玉,只要剥离外面不美的璞,再去除杂质和
期刊
过去的这一年,打动我的是两位老人。他们是陆庆屹的处女作电影《四个春天》中的一对老人,就是陆导的父母。他们住在贵州的一座小城中,生活清贫,在20世纪60年代结婚时连一口锅都买不起。即使是极其寒素的婚礼,所欠下的债,也是到1995年他们才还清的。身处那样的物质状况和社会地位,他们照样把生命活得有声有色,丰满精彩,以至于平时喜欢随手拍拍照片的小儿子陆庆屹“不得不”拿起摄像机去呈现给大家,并告诉我们:“我
期刊
时至今日,绘画中的抽象表现形式不仅在艺术创作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也得到了一般观众的认同和追捧。那么,为什么没有表达任何具体形象的抽象画能够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呢?抽象画在欧洲崛起  抽象画起源于19世纪中叶,它能够在写实绘画繁荣了500多年的“欧陆画坛”脱颖而出,实在是有原因的。因为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再精美的东西看得多了也会日久生厌。19世纪中叶前,欧洲的传统经典作品在题材上已显得老掉牙,大多数是
期刊
那是四十年以前的一个春天,我和同系又邻宿舍的几个同学相约饮酒。除感觉这样有些长大的气息之外,似乎没有旁的缘故。喝什么倒值得仔细研究。  有人根本不喜饮喝酒,但是舍不得错过大伙聚会,便主张喝酒精度数比较低的啤酒;有人想夸示自己的酒量,便主张喝高粱、大曲;也有人对酒没什么成见,但主张调和中庸,觉得绍兴、陈绍不那么辛辣,也不至于撑肚子,加之以话梅、柠檬,还颇有些甜酸饮料的风味;也有人认为,独沽一味不如百
期刊
在我插队的地方,人们把“讲故事”说成“讲古”。所讲的并不一定都是古人的事迹,也包括邻庄或本庄曾经发生的事情。如谁家的女儿和谁家的儿子相好,一起跑到了男方家;谁家的媳妇起夜时看见了黄鼠狼,随后就一病不起,命归西天。这些事件的确都发生在讲述之前,是过去的事件,相对讲述的当时,也可说是“古”了。再看“故事”二字的构成,其中有兩个词素:“故”和“事”,“故”是来修饰“事”的。所以,“故事”即“从前的事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