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分类、综合、特需:构建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①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f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选课走班的广泛实施要求学校课程建设注重系统规划和设计,提高选择性。基于“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的价值追求,北京市十一学校根据国家课程方案的基本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构建了包括分层课程、分类课程、综合课程、特需课程的可选择的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了一人一张课表的选课走班。
  关键词选课走班;新高考改革;分层课程;分类课程;综合课程;特需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9)05-0035-03
  随着全国各地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高考科目采用“3 3模式”的省市在不断扩大,“选课走班”日趋普遍。“选课走班”增加了课程的丰富性,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课程需求,但是如果没有系统的规划和设计,“选课走班”就只能流于“选科走班”,甚至仅提供几种捆绑式的组合,大大降低了课程的选择性,难以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目标。
  北京市十一学校以“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为价值追求,通过构建可选择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了一人一张课表的选课走班。学校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构建了“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方案,旨在使学生通过可选择的课程发现自己、唤醒自己,找到目标和方向,拥有学习的内动力,更好地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一、分层课程:难度分层,适合学生不同发展方向


  数学和科学领域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科自身体系逻辑严密,在基础教育的不同阶段,按照难度螺旋上升。这样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差异常常表现为对难易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同时,学生的学习差异也体现了他们独特的发展需求,不同的发展需求对这些课程的难度要求也不同。因此,根据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方向,我们在数学和科学领域对课程进行分层设计。
  以高中数学为例,学校设置了数学 I、数学Ⅱ、数学Ⅲ三个层次的课程。其中数学I是为将来升入大学准备选择人文社会、语言、法律、经济、商科、农林、中医、艺术、教育、心理等专业方向的学生以及有出国留学意愿的学生开设的。它立足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包括国家必修和选修I的内容,满足国家统一高考的要求。数学Ⅱ主要针对准备选学金融、工程、矿业、师范等专业的学生开设。它将普通高中数学必修和选修I课程进行整合,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略有拓展。数学Ⅲ是为喜欢数学,并且自主学习能力强,善于独立思考,准备选学计算机、信息学、数学、物理等专业方向的学生开设的。它在数学Ⅱ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和加深,与大学数学的内容有一定衔接,为学生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数学竞赛做准备。此外,学校还为喜爱数学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了微分、积分、线性代数等大学先修课程。学生进入高中即开始选择分层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层。
  由数学的分层课程可以看出此类课程的设计思路。
  首先,分层课程尊重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学生对分层课程的选择是由未来学习的专业方向决定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选择数学I的学生不会觉得低人一等。同时学生会在一次次的选择中不断明晰自己的发展方向。
  其次,不同层级的课程学习方式不同。虽然不同层级的数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不同,但是其课时和学生的学习时间是相同的,这就意味着选择不同层级的课程,学生的学习方式会有很大差异。有的课程是学生在教师带领下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展开学习,有的课程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有的课程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展开。总之,越是层级高的课程,越要求选修的学生有较强的规划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再次,不同课程难度深度不同。由于不同层级的课程与未來不同的大学专业对接,所以课程难度和深度自然有极大差异,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也有不同的要求。对于高层级课程的选择,学校会安排风险排查,帮助学生理性选择。
  物理、化学、生物这些科学领域课程的分层思路与数学基本一致,同时又考虑到新高考改革方案的要求。所以,物理、化学、生物这三个学科为参加合格性考试的学生准备了物理Ⅰ、化学Ⅰ和生物Ⅰ课程;为参加等级性考试的学生准备了对应的课程Ⅱ和课程Ⅲ。选考的学生选择课程Ⅱ还是课程Ⅲ,需要考虑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对这门课程的喜爱程度、学习基础等几个方面。另外,物理和化学学科还为喜爱科学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了大学先修课程。(见表1)

二、分类课程:内容分类,满足学生多样兴趣爱好


  如果说学生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上的学习需求主要表现在“层”的差异上,那么学生在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技术、体育这些学科上的学习需求则主要表现为“类”的差异。所谓类的差异,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横向的志趣的差异,不同学生可能对同一学科的不同方面的内容感兴趣。分类课程的设置同样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
  以体育课程为例,十一学校有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棒球、武术、飞盘、游泳、皮划艇、攀岩等 34 个种类的体育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同样,在技术课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更专业的技术门类,引领学生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和规划,学校将技术课程设置为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两大门类,下设21个模块,包括机器人、电子技术、机械技术、VR赛车、服装设计与制作、汽车3D设计与建模等。
  分类课程除了考虑学生可能对不同类别的课程内容感兴趣外,也充分考虑了学生未来发展方向不同而造成的类的差异。以历史学科为例,依据学生未来参加考试的类型,学校开设了历史 I、历史Ⅱ两个分类课程。历史I类课程主要面向参加合格性考试的学生以及有出国意愿的学生设置,历史Ⅱ类课程主要针对参加等级考试的学生设置。这种分类课程的设置使教学变得更有针对性,让选考不同组合的学生,既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能发展自己的个性。   分层课程与分类课程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层中有类,类中含层,相互关联。以语文学科为例,为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高中语文课程有语文I、语文Ⅱ、语文Ⅲ三种。这三种语文课程的关系不是绝对的分层关系,并不是学习语文Ⅱ的学生就一定比学习语文I的水平高。因为语文I主要是面向那些理科思维比较强的学生开设的,通过目标的设定、材料的选择,让这部分学生也能爱上语文,习得扎实的语文学科核心素養。可以看出,这样的语文课程设置,是层类融合的,它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对学生群体的精细研究,为不同类型学生的更好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课程。(见表2)

三、综合课程:侧重实践,拓展学生综合素养


  十一学校致力于培养志存高远、诚信笃志、思想活跃、言行规范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要达成这样的培养目标,除了需要开设丰富的学科课程外,还需要多样的综合课程来支撑。陶行知先生说:“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一切课程也都是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基于这样的课程观,学校开发了一套综合课程,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社团生活、职业体验、游学课程、高端项目研究课程等纳入,在学科课程之外打造出又一条落实育人目标的重要通道。

  以“志远”“意诚”“思方”“行圆”四个领域的课程为例。“志远课程”引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确立远大目标,启发学生立志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杰出人才。例如:在“社会职业考察”课程中,学生在节假日通过对不同高校、行业、职业领域的实地考察,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为自己的职业规划提供参照。再如:在“名家大师进校园”课程中,每周三下午,学校邀请名家大师或各领域的领军人物为学生做讲座,学生可以从中提取人生经验,为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选择提供参照。
  “意诚课程”倡导学生诚信做人,突出培养学生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例如:在“社团课程”中,学生可以自主成立社团,也可以自主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各社团可以自主开展活动或申请学校支持,实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梦想。正是得益于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课程,学生极大地增强了参与公共生活、服务他人的能力。
  “思方课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成为有想法的人。例如:在“课堂金思维课程”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或创意提交给学校,学校每学期评定一次“课堂金思维”奖学金。再如:在“提案建议课程”中,学校创设了“校长有约”、学生成长服务中心等多种渠道接受学生提案,鼓励学生发现和解决身边的问题,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身边的世界。
  “行圆课程”突出日常规范的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例如:在“行为规范课程”中,由学校各项目组根据学生在行为规范、自习、图书借阅、体育器材借用、手机使用等方面的表现,在学校平台上进行过程性评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再如:在“文明修养课程”中,各年级利用“升旗仪式”“导师会”“礼仪课程”等平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提升学生在文明礼仪方面的素养。
  除了上述综合实践课程外,学校还开设了游学课程、艺术课程、高端项目研究课程等综合课程。这些综合课程是学校课程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公共生活、进行社区服务、拓展生活经验的机会。

四、特需课程:扬长补短,关注学生特殊需求


  在学校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有特殊需求或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这就要求学校的课程方案有足够的包容性,能够让这部分孩子在学校里找到他们需要的课程。为此,我们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开设了特需课程。
  例如:“特种体育课程”是为由于身体原因无法参加正常体育活动的学生准备的。学校为这些学生开设了台球、气功、瑜伽、太极拳、慢走等比较舒缓并且适合他们身体情况的特殊体育课程。这些课程不限选课人数,即便只有一位学生有需求也会开设。“书院课程”是为在某一领域特长超群的学生量身定制的课程,以充分扬其“长”。比如:我们为语文素养特别高、已开始小说创作的学生开设小说阅读与写作课程,为英语特别好的学生开设英文原著赏析课程,为提前保送大学的学生开设大学课程。
  还有一类特需课程属于援助课程。虽然学校课程分层、分类了,但仍然会有一些学生由于某些原因没能跟上学习节奏,在诊断考试中亮起红灯。这些学生需要个别化的帮助,因此我们设置了“援助课程”。援助课程一般在每次诊断考试后的小学段开设,每门课程一般不超过10人,这样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帮助。
  总之,特需课程是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开设的,可以扬“长”,也可以补“短”,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使学校“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地。
  (编辑 崔若峰)
  注释:
  ①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课题“普通中学选课走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BEA160146)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从事师范院校十分关注的问题.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教师培养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但也存在着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等突出问题.大力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为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阐述如何创新创新教师培养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呼唤新的劳动素质,对学校劳动教育提出新的挑战。面对挑战,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劳动教育的价值,实现劳动教育新的超越。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反思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超越劳动精神和劳动技术的分离、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的分离、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的分离,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劳动教育;“五育并举”;人工智能;劳动素质;劳动精神;
摘要:要学好物理,方法至关重要,若能掌握好学习方法和技巧,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注重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科学的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积累解题技巧,将对中学阶段的物理学习乃至今后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学习物理;方法;技巧  作者简介:姚良炬(1961-),男,河南固始,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级中学物理教学研究及教育实践研究.  要学好物理,方法至关重要,若能掌握好
初髙中“三三制”的传统学制下,初中优秀学生三年吃不饱,高中学生又吃不了.针对这一顽疾,我校高中正式参加了受国家委托清华大学举办的“CAP”大学先修课程,学生学习完成相关
摘要:物理概念是构成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若没有一系列的物理概念作基础,就无法形成物理学体系.但在学习中,有部分同学对初中物理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甚至出现了偏差,没有形成正确的理解物理概念的的思维,导致在学习物理时遇到概念不清等问题,因此,正确认识物理概念非常重要,能有效减少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关键词:物理概念;物理意义;本质属性;物理现象;物理定义  作者简介:李源贵(1986
校长能否自觉地进行自我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目标的实现。对于一位新校长来说,如何寻找到自我管理的切入点更是非常关键。笔者认为,基于“走出成长舒适区”的思考可能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2017年7月,我从一所学校的副校长调任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锦绣小学担任校长。面对区委区政府以及区教育局的巨大期待,面对学校师资与生源、硬件与软件的薄弱基础,我陷入了久久的思考与深深的焦虑。于是,我
期刊
摘要:本文对职初、稳定成长期和专家型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进行了使用《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情况调研,结果显示一线教师普遍对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部分关注度高,同时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对课程标准的需求存在差异性.针对这些差异性,作者尝试提出了“塔式结构《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系列”的设想,并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关键词:不同专业发展阶段;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塔式结构  基金项目:2
摘要:试卷的讲评是教学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些教师为了走捷径,在讲評试卷时只是按顺序将答案一一公布,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求知欲.本文从考试的目的入手,介绍了多种有效的评讲物理试卷的模式,同时对各种评讲模式所能达到的效果作了一一说明.  关键词:考试目的;评讲模式;注意点;教学相长  作者简介:江宁(1970-),男,江苏南通,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南通市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实验教学”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课堂的教育模式逐渐显露出它的弊端,这种教学模式不能独立承担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势在必行.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受央视的一个科普栏目的启发,提出了高中物理校本课程开发的构想.  关键词:高中物理;校本课程;学科核心素养;传统课堂  1 前言  国内首档大型科学实验节目《加油!向未来》于2016年7月3
摘要:创新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不一定有创新,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新.教师要以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怎样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入手,质疑问题入手等.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培养问题意识  作者简介:陈爱君(1974-),女,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  刘焕序(1970-),男,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