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取舍之间的智慧斟酌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bin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丁卫军,江苏通州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学语文学术先锋人物、全国中语教改新星、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文学教育名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科技拔尖人才,通州区首届名教师,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特聘硕导,“简约语文”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著有《小丁教语文》《丁卫军教写作》,主编《二十位中学名师经典课例实证研究》;《语文教学通讯》《作文教学研究》等杂志封面人物;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讲课、做讲座百余场,被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国培班、省培班聘为主讲导师。
  简约语文课堂,形在简,质在约。何为约?其核心就是聚焦、选择、整合。因而,简约语文课堂的关键策略就是以聚焦为前提,在智慧选择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这关联到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大而言之,关乎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等;小而言之,关系到教学文本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手段的使用等。
  教学的目标和方向聚焦了,第二个重要工作就是内容的选择、方法的取舍。
  对不同体式文本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目前语文教学届还在探讨之中。例如对散文教学的认识,已经打破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传统定律,目前对散文教学更多的定位为:散文即我,关注作者个性化的言说对象、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的言说方式;又如对小说的三要素等常识,也有人提出了质疑。教什么的问题越来越引起语文界的关注,而就具体的文本而言,教什么,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关照作者创作意图,选择动情点。要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尊重文本的客观性,在动情点处着力。例如《背影》一文,作者怎么就写了这篇文章,他的创作缘由是什么?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读了父亲的来信,“刹那”间情感的迸发,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了然在目,不禁潸然泪下。那封父亲的“信”就是动情点,教师由此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走进那时那地的父亲,才能读懂背影背后蕴藏着的沧桑与感叹,才能解开蕴藏在文章最后一小节文字中的深意。又如《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最后的那一句叹息,怎一个“闲”字了得。教师选择这一动情点,结合作者的处境和身世,才能使学生真正读懂苏轼这位儒释道集大成者,蕴藏在“闲”字背后的深邃复杂的情感。
  二要依据文本体式,选择突破点。文本体式教学是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依体而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法则。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话语系统,引领学生走进文体的话语系统,需要找准突破口。如对微型小说的教学,认识微型小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特点就很重要。依据这一体式特点,教师在教学《窗》一文时,就自然把文章结尾作为课眼加以突破。以“意外”为主线,细读文章,透过这扇“窗”看到人性的善恶美丑。又如教学《最后一课》,应聚焦人物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那么,不同的人物该选择怎样的突破口呢?对韩麦尔先生,应重点研读他的语言,从他的语言中理解他的爱国情怀;对小弗郎士,应重点研读他的心理活动,从他的心理变化中体会他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三要回应学情需要,选择重难点。课文教学的重难点是什么?以学定教,为学而教,学生之惑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才是教的价值所在。所以,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要善于回应学情的需要,问题要从学生中来。教学《社戏》这一传统篇目,一节课的时间里,学生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课前由学生提出问题,以“社戏: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提挈全课,以学生的五个问题设计教学板块。五个问题为:“文题是‘社戏’,为什么还要写偷豆?”“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双喜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六一公公的豆被偷了,为什么还那么感激?”“戏未必好看,豆未必好吃,为什么还那么怀念?”问题的探究,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因而教学兴味盎然。
  四、激活课堂对话,选择生成点。课堂即对话,是师生生命、心智的交往的过程。在对话中,教者要做一位机智的倾听者,在倾听中捕捉生成点。有生成点的对话教学才是有生命的教学。教学《台阶》一课,有这样的问题:“你对父亲的命运怎样看待?”学生有的说“父亲是可敬的”,有的说“父亲是有理想的”,有的说“父亲是可怜的”。教师抓住这一点,追问:“父亲可怜吗?你赞同他的看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真正意义的对话由此展开。由父亲的理想谈到中国农民的命运,由父亲联系到闰土、杨白劳、旧毡帽朋友,联系到当下的农民的生态。这样,便较好地开掘了本文的主题,使学生对中国农民的命运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激发他们对当代中国农民的爱,唤醒他们关注中国农民、思考农村的未来的意识。由此可见,倾听激活思维,倾听形成有效对话,倾听课堂充满生成的精彩。
  简约语文课堂,精于内容的选择,也善于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好的切入,往往使一节课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那么,该选择怎样的切入口呢?
  一、知识铺垫,顺势而为。文体知识要不要教?怎样教?时有争论。其实借助相关的文体知识顺势而为,不失为一种智慧的切入。黄厚江老师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这样切入教学:
  师:同学们,在外国文学中,有三位短篇小说家得到人们的特别推崇,有人称之为“短篇小说大师”,哪位同学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是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俄罗斯的契诃夫。
  师:对。谁能说说他们的代表作吗?
  生:欧·亨利的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等,莫泊桑的代表作有《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还有长篇小说《漂亮的朋友》《一生》等,契诃夫的代表作有《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
  师:很好。这三位“短篇小说大师”,不仅短篇小说数量很多,而且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欧·亨利以其“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见长,莫泊桑的小说“以大见小,构思新颖”,哪位同学能根据在初中所学习的课文说说契诃夫的主要风格是什么?
  生:幽默风趣。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小说风格。小说的标题叫“装在套子里的人”,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数一数别里科夫身上有多少个套子。请大家边看书边做符号,在套子下面画横线。   黄老师从“世界上三位短篇小说大师”这样的一个小知识点切入教学,不仅激发了学习的热情,而且唤醒了对旧知的记忆,由此引入到新课的学习。学生带着饱满的学习情绪,进入到文本之中。
  二、情境设置,直抵主旨。文本是有情绪的。课堂教学氛围应该契合文本的情绪。教者要善于设置情境,让学生很快进入文本。恰如其分的情境营造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抵达文本的主旨,更好地与作者对话。反之,不当的情境设置,会割裂学生与作者、文本的情感交融。一位教师执教《乡愁》这首诗时,没有注意情境的设计,而显得过于随意,破坏了整首诗的意境,使得这首乡愁经典之作失去了应有的韵味。我们看于漪老师教学《孔乙己》中两种不一样的切入:
  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悲剧往往催人泪下,但是孔乙己这个悲剧呢,人们读后眼泪却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可以说是泪往内流。那么,孔乙己身上发生的究竟是怎样的悲剧呢?学习这篇课文,从这篇课文含蓄深沉的描述中,细细咀嚼,深入体会,我们是可以获得解答的。
  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几乎没有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呢?我们仔细读这篇文章之后,就可以得到答案。
  两种不同的切入角度,具有同样撼人心魄的效果,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孔乙己的悲剧之中,一下子把学生的情感凝结到孔乙己身上,也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直抵这篇小说的主旨。
  三、文眼撬动,刨根溯源。文眼有时也就是课眼,准确地抓住文眼,会像叩开泉眼一样,使课堂教学的智慧之泉汩汩不断,精彩纷呈。这自然是教师文本细读的功力,也是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考验。王君老师教学《老王》一课,选择“活命”一词为文眼,统领整节课的教学,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间“出生入死”,品读老王与杨绛这两个不幸人儿的“生存状态”,追溯文本主题之源,用生命为生命呐喊,整节课充满着思维张力。
  四、文本比较,强化个性。同样的主题,有不一样的言说方式和不一样的情感体悟,在比较中强化个性,彰显不同文本之间的魅力。如教学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文,我将其与同样表达亲情的朱自清的《背影》进行比较,以开头、结尾为点切入,从分析异同开始延展开去,对这两篇叙事散文进行比较阅读。文本比较,需要在从整体出发,选择恰当的比较点,又能由点到面的整合,这样不至于将文本扯碎,肢解文本,不得其要义。
  切入口的选择有很多方法,比如矛盾激辩、启智生成等等,需要教者根据学情需要、文本特点和内容加以斟酌损益。切入口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不可小觑。
其他文献
摘 要  课堂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与课前预设不符的学情。本文以《柳叶儿》公开课中学生的“笑”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本堂课的教学缺憾,提出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因势利导,激发和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深层思考,让课堂更加精彩。  关键词  《柳叶儿》 学情 文本阅读  最近听了一位年轻教师的公开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文《柳叶儿》。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整体感知,然后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总结出文章“苦
期刊
第一环节:猜想文本内容  师:知道我们今天要上什么课吗?不知道?哦,那老师告诉你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同学们了解或者去过苏州园林吗?举手示意一下。  (部分同学举手)  师:那我们来猜想一下,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中会写些苏州园林的什么呢?又会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呢?我们先来猜第一个问题。  生1:假山。  生2:树木、花草。  生3:围墙、廊子。  生4:池子、动物。  生5:屋子。  
期刊
摘 要  8·12天津危险品爆炸事故遇难人数达150人,震惊国人。现代生活中化学危险品离我们也越来越近,普通市民都能买到浓硫酸、浓硝酸等化学危险品。作为多年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工作的我深感不安,我们应该采取措施进行防范。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危险品 安全意识  一、问题的提出  截至2015年8月30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发布消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爆炸事故遇难人数升至150人,尚有23人失
期刊
一、为什么在课堂教学中要使用信息技术  1.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能创新高效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过程教学。突出过程即是体现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形成和优化过程。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课堂的教与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能够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内容。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就使得信息技术实质性地成为课程教与学的强有力的工具,能创新高
期刊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运动的相对性》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地影响着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既是本节的难点也是本章的难点。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是“统一讲”,学生是“集体听”,一节课下来也就只能将本节课的知识点讲解结束,再分析几个应用实例,很多学生看似懂了,但你让他回答问题,他只能归到“运动的相对性”,至于怎样理解,对问题的实质是不清楚的,或者说是知道得不透彻。而在“翻转课
期刊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萧红的《呼兰河传》,课前请大家自读了课文,首先请你们邻近的4个同学交流一下自读的感悟,时间3分钟,然后选一个代表说说自己的感悟。  屏显自读感悟要求:1.你的感悟一定是直觉的、真实的和独立的,不是人云亦云的。2.在各自交流的基础上,请小组推荐一位学生负责汇总小组意见,小组的意见是合成的并体现小组成员的阅读智慧。3.请一位同学代表小组进行交流发言。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讨论
期刊
《给我的孩子们》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赞美着孩子们的率真自然,痛心着世俗社会磨灭纯真,交汇着丰子恺的快乐和悲哀,努力与无奈。十五六岁的少年们如何深得其中复杂况味,我以“顶针”的修辞方式设计了四个连续的片段,逐层推进,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和每个孩子自己的心灵深处。  一、烦恼引发渴望  少年在长大,烦恼其实并不少,只是年轻的心总会对未知的将来充满向往和希望,所以烦恼不会长久
期刊
摘 要  代说是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过程中的变形现象。本文分析了课堂代说的表征和机理,提出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办法就是变代说为导问,其实施策略包括:要让问成为真正的问;要让问导出真正的说;要让问与说成为实现课堂变革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  代说 导问 课堂教学  一、代说  代说,就是课堂上教师代学生说。代说有别于纯粹意义上的灌输,是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
期刊
主持人语  互联网技术为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中国教育的发展呼唤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习近平主席2015年5月22日在《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贺信》中这样写道:“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现在世界各地风起云涌的微课热正是教育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融合
期刊
摘 要  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  关键词  主体 案例 物理  作为一线教师,每天从事着课堂教学实践,但如果没有研究的意识,就会对一些有价值的研究题材“视而不见”,上课也就成了枯燥乏味的重复工作。俗话说“小处大文章,细节定成败”,只要我们能够细心收集平时教学过程中的案例,不时地进行分析和总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