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赋予教育者的神圣职责。通过营造课堂和谐氛围、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引导学生质疑求异,从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小学语文;想象;质疑;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和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是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1.营造课堂和谐氛围,培养学生创新个性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才能孕育诞生,培养学生乐于创新的个性,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
1.1 正确对待学生,发现其闪光点。
在教学中,教师的情感起着引导和激发学生开拓创新的作用。我首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每一名学生,坚信每一名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赏识他们的言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树立尊重别人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由于身体、环境、家庭背景的差异,成绩不好、调皮捣蛋的学生各校各班都有。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面向全体,要注意不同程度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不仅把目光对准学优生,同时也关注学困生,给予他们信任和鼓励,不断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思维活跃,学有所获。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有所提高,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1.2 科学对待答错或“插嘴”的学生。
教师要宽容学生的不成熟和学习中的错误,鼓励学生在尝试错误中学习,避免引起儿童害怕的压力。有些学生答错题,答得牛头不对马嘴,惹得同学哄堂大笑。这时教师不应简单地给予对或错的评价,而应深入思考该生的回答中有无创新的成分,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能源”。
课堂上,常常有些学生爱“插嘴”,扰乱了鸦雀无声的课堂秩序,很多教师往往不予理睬或者加以训斥。事实上,课堂上“插嘴”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情不自禁而主动发言。学生的插嘴常常体现了求异思维、创新精神。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明确告诉学生:提问的大门随时向你敞开,你有疑问尽管提出来,课堂上,我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解决问题,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锻炼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2.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想象是人类创造活动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语文教学一旦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学习活动便会情趣横生,引人入胜。
2.1 巧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力。
人的想象力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一个良好的情境对于激发人的想象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譬如在《荷花》一文的教学中,我先通过猜谜语的方式激趣导入,再配着乐曲富有感情的诵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荷花的动态美。随后出示荷花图,让学生欣赏后用词语描绘看到的荷花。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让学生进入积极的状态。
2.2 抓住“空白”,引导学生想象。
空白思维,渗透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课程中的“空白”,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用想象填补“空白”,可以获得对作品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譬如,在教学《小姗迪》一文,利用“空白”填补的方法,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请学生想象小姗迪被马车轧坏身子以后,在血泊中寻找硬币的情景。
小姗迪的伤情如何?他是怎样拖着受伤的身子回来的?以及假设小珊迪如果不退还那13个便士,他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等……抓住这些细节,引导学生开展合理想象,使学生感受到了饱受饥寒的小姗迪的美好品质,明白了做人就要像小姗迪那样诚实、善良。
3.引导学生质疑求异,培养创新意识
要大胆鼓励学生说“不”,支持学生求新、求异,并敢于说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只有敢疑、多疑、善疑,才能从疑问中不懈地寻找新办法、新答案,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逐渐发展起来。
3.1 设计提问,启发质疑。
质疑就是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质疑是创新活动的开始。小学生发现了问题,创新思维或活动就有了方向。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比如在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针对“阳光千万缕”,我提示大家思考“什么叫千万缕;阳光无处不在,为什么会出现千万缕”;学生开始思考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随即我又趁机进一步引导:“既然千万缕阳光能照射到草地上,那怎能说森林被封得严严实实?”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学会了抓住语句,从“什么”、“为什么”等思维角度去质疑的方法,从而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3.2 变通思路,注重求异。
所谓求异,即不苟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或方法,常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应该说,创造性潜能是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的。一个人的创造性无法展现的原因,不是因其没有这种潜能,而是因为受到外部条件或内部因素的限制,没有得到相应的培养和开发所致。
在课堂上,老师不应拘泥于教学参考书的模式而对学生各式各样的答案予以否定,而应听取学生不同的见解。如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变通思路,引导学生变换角度思考,那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有益的。
综上所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教师必须彻底更新教学观念,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努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潜力,让学生敞开思路。只有这样,语文课教学才会生动活泼,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候典慈.以创新为灵魂实施语文创新教育[J].教育探索.2005,(6).
[2] 张金甫.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9).
收稿日期:2012-08-22
【关键词】小学语文;想象;质疑;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和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是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1.营造课堂和谐氛围,培养学生创新个性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才能孕育诞生,培养学生乐于创新的个性,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
1.1 正确对待学生,发现其闪光点。
在教学中,教师的情感起着引导和激发学生开拓创新的作用。我首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每一名学生,坚信每一名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赏识他们的言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树立尊重别人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由于身体、环境、家庭背景的差异,成绩不好、调皮捣蛋的学生各校各班都有。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面向全体,要注意不同程度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不仅把目光对准学优生,同时也关注学困生,给予他们信任和鼓励,不断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思维活跃,学有所获。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有所提高,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1.2 科学对待答错或“插嘴”的学生。
教师要宽容学生的不成熟和学习中的错误,鼓励学生在尝试错误中学习,避免引起儿童害怕的压力。有些学生答错题,答得牛头不对马嘴,惹得同学哄堂大笑。这时教师不应简单地给予对或错的评价,而应深入思考该生的回答中有无创新的成分,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能源”。
课堂上,常常有些学生爱“插嘴”,扰乱了鸦雀无声的课堂秩序,很多教师往往不予理睬或者加以训斥。事实上,课堂上“插嘴”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情不自禁而主动发言。学生的插嘴常常体现了求异思维、创新精神。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明确告诉学生:提问的大门随时向你敞开,你有疑问尽管提出来,课堂上,我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解决问题,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锻炼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2.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想象是人类创造活动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语文教学一旦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学习活动便会情趣横生,引人入胜。
2.1 巧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力。
人的想象力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一个良好的情境对于激发人的想象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譬如在《荷花》一文的教学中,我先通过猜谜语的方式激趣导入,再配着乐曲富有感情的诵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荷花的动态美。随后出示荷花图,让学生欣赏后用词语描绘看到的荷花。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让学生进入积极的状态。
2.2 抓住“空白”,引导学生想象。
空白思维,渗透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课程中的“空白”,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用想象填补“空白”,可以获得对作品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譬如,在教学《小姗迪》一文,利用“空白”填补的方法,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请学生想象小姗迪被马车轧坏身子以后,在血泊中寻找硬币的情景。
小姗迪的伤情如何?他是怎样拖着受伤的身子回来的?以及假设小珊迪如果不退还那13个便士,他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等……抓住这些细节,引导学生开展合理想象,使学生感受到了饱受饥寒的小姗迪的美好品质,明白了做人就要像小姗迪那样诚实、善良。
3.引导学生质疑求异,培养创新意识
要大胆鼓励学生说“不”,支持学生求新、求异,并敢于说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只有敢疑、多疑、善疑,才能从疑问中不懈地寻找新办法、新答案,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逐渐发展起来。
3.1 设计提问,启发质疑。
质疑就是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质疑是创新活动的开始。小学生发现了问题,创新思维或活动就有了方向。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比如在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针对“阳光千万缕”,我提示大家思考“什么叫千万缕;阳光无处不在,为什么会出现千万缕”;学生开始思考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随即我又趁机进一步引导:“既然千万缕阳光能照射到草地上,那怎能说森林被封得严严实实?”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学会了抓住语句,从“什么”、“为什么”等思维角度去质疑的方法,从而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3.2 变通思路,注重求异。
所谓求异,即不苟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或方法,常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应该说,创造性潜能是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的。一个人的创造性无法展现的原因,不是因其没有这种潜能,而是因为受到外部条件或内部因素的限制,没有得到相应的培养和开发所致。
在课堂上,老师不应拘泥于教学参考书的模式而对学生各式各样的答案予以否定,而应听取学生不同的见解。如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变通思路,引导学生变换角度思考,那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有益的。
综上所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教师必须彻底更新教学观念,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努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潜力,让学生敞开思路。只有这样,语文课教学才会生动活泼,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候典慈.以创新为灵魂实施语文创新教育[J].教育探索.2005,(6).
[2] 张金甫.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9).
收稿日期:2012-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