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书生出武林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饿地秀才”
  
  唤他作“秀才”,一点也不假。他勤奋,而且深思,这从他看过的书和他的言谈举止间就可看出,而如今他也已算是名利双收,但却依然保持了大男孩儿阳光普照的处世态度。谁都知道他活泼、幽默,也能感受到私下里很安静的他的温良天性,而且最为“好青年”的是,他真是一位好学上进之人,一说起话来总透着一股子鞭辟入里的钻研劲儿和热情,基本上什么事儿都能被他说得出个子丑寅卯来。
  


  但“喻恩泰”其名跟很多人提起时常常都是陌生的,几乎每每需要进一步指明——就是《武林外传》里演“秀才”的那个,随即听者才能恍然大悟。可见,“武林”之火爆和演员喻恩泰之低调间的巨大距离。其实在采访他的前史里,喻恩泰就已经到我们中央戏剧学院来读博了,当时对于很久没有驻足电视的我来说(学校没有电视),这条消息并没有烧高我的热情:打听明星上课时段跑去观摩,在学校偶遇时激动地上前合影签名……没想到后来自己却当上了一名记者。通过跟喻恩泰关系不错的一位同学我联系上了他。第一次通电话,立马儿就感受到此人的亲切自然,还有“武林”招牌风格里那让人忍俊不禁的顽皮腔调——逗趣、可爱,让人放松。使本来担忧的我顿觉遇到了好人——因为过去曾有过不愉快的采访经历,还不是明星。接电话时他正在横店拍《壮士出征》,就是与谢娜、孙兴合演的那个古代奥运题材的电视剧,遂约好他回校报到的日子当面采访。
  那天,第一眼见到的是身穿红色运动外衫、一脸略带抱歉笑容的(……再往上看)、剃了光头的“秀才”!明朗、干净、清瘦,长相跟电视所见吻合——来者的身份被我“一眼识穿”后便走上前攀谈。
  “谁认识我啊,从来没人认出我来”,我问他从横店打车回来的路上跟的士师傅聊了什么时,喻恩泰说。他说自己一直很享受这样的状态,演员被人认可了所饰演的角色,而不是靠个人的曝光度,才是真正的肯定。后来我们坐下来慢慢聊天是在学校附近一家叫过客的咖啡馆。他像学校里任何一个师哥一样,招呼你落座,请你吃东西、喝果汁,让我在“若惊”之余暗自窃喜一下——殊不知这种待遇会让那些骨灰级的“鱼翅”们“若狂”几何啊。
  
  “秀才”就是秀才
  
  尚缺乏采访经验的我首先同他就上海和北京这两座城市的差别聊起来,面对跟明星本人简直毫无关联的生涩问题,喻恩泰不假思索地跟我侃侃而谈起来,其“秀才”功力当真不凡。
  


  喻恩泰说,上海和北京有人说海派,有人说京派,实际上我觉得两个城市是很融合的,我做影视这一行,我来北京发展的原因是因为我在上海拍了另外一部戏,我们在北京这个团队就是当初在上海那次合作当中建立起来的。上海做事看上去很细致、规范,而北京更加灵活和随意,更有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海和北京我从来不认为有明显的区别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坛、小说上有南派和北派,现在上海和北京实际上是两个基地。上海本土化的情节更浓重一点,本地的电视剧全是方言式的,上海有一种很强烈的地域性。北京更面向全国、更开放一些,上海现代化的气息更浓一些。个人生活角度讲,上海更适合生活,交通、各个服务设施方面,上海更便捷。“这个我们分析不来,懂行的人比我们谈得好。我的观点是没有不同,双城记,两个城市是一样的。”秀才搞笑地总结道。
  
  我的大学——戏剧学院的“双城记”
  
  “那对上戏和中戏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身为“棒槌记者”的我抛出了第二个问题。
  喻恩泰是在上戏读完本科和硕士以后,又考入中戏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他在上海待了十一年,其间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上戏对他来说意义非比寻常,他说:“进上戏的时候特激动,一考就考上了,很幸运就来读书了,特别珍惜这样一个机会。那是母校,一草一木、点点滴滴、人的成长都是跟那儿结合在一起的。来中戏没有当初那种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感觉,没有那种戏剧感了,就是觉得又会在这儿待一段时间,戏剧学院的氛围是很相通的,部门、学院的大小、各个机构都差不多的,自己很适应。细致的区别肯定也有,中戏的特点就是老教授开课的比上戏多,上戏的老师年龄层更年轻一点,中戏的重量感更重一些。上戏有活力的一面,中戏更稳重。我到现在还是认为学术上中戏有她特殊的文化魅力,比如上学期我上的谭培生老师的课,之前只看过他的书,在上戏就很难有看到老教授的机会。”
  “你所受的高等教育跟你实际表演操作的关系是什么呢?”在我懵懂的神情下,这位“大师兄”给我详细“掰扯”起来。
  喻恩泰在上戏本科是主持人专业,硕士是表演专业,来中戏是表、导的博士。这样的学历背景在演员里绝对凤毛麟角。他说对他表演操作帮助最大的实际是在上戏主持人专业的学习。提起上戏,原本“诙谐”的师兄变得情深起来,言语间不时递出让人动情的画面。当初老家江西的少年郎第一次来到上海,走入艺术氛围浓郁的上戏,这一切都使那个聪慧、腼腆的孩子在兴奋不已之后倍感珍惜。他说,“读书时我经常在上戏的那片草坪上仰望星空,很多年之后,我意识到,正是因为有了上戏,我才拥有了自己的一片天空。”
  “上戏很重视艺术基本功的训练”,说起教学时,“秀才”的口吻突然使我感受到他“武林”之外理性认真的一面。“国外在这点上是比不上我们的,国外的教学更加人性化,学校以学生为主,老师是次要的,老师要讨好学生。”说到这,“秀才”跟我讲了他在牛津上学时的一段插曲,当时跟他搭配演戏的英国姑娘,因为要跟隔壁班里心仪的男孩子约会就不来参加排练了。这些都OK?果然人性化。
  随即我进一步询问这些基本功教学的具体情况。“秀才”说:“对我表演操作帮助最大的恰恰是主持人的课程,我是上戏1995届电视节目主持人班,是第一届,它整个训练的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学校就利用了上戏最优秀的资源,表演系的资源训练我们的‘声台形表’,我上了整整四年的表演课。而实际上表演系到大三大四都没那么多的表演课了。在我们班有几个人后来都改行做了演员,我是其中之一。
  


  “后来上表演的研究生,已经是纯理论的东西多了一点,字面上看我是转了专业,其实之前我已经学了整整四年的表演了。这样一边上表演理论,斯坦尼这些东西,一边我又重新上了表演系本科的课。因为我的导师是表演系主任,所以我又跟着上了两年表演课训练,完全按表演系的方式排练。这其间我演了法国喜剧,演了俄罗斯的喜剧,关键是老让我演喜剧。我本科的时候都是演正戏,很江滨柳、很哈姆雷特那种。后来我去英国,演的又全都是莎士比亚的喜剧。可以说,硕士阶段帮助确立了我喜剧表演的风格。”
  真是“天降奇缘”才诞生了带有“现代风”的“乳酸秀才”。若不是喻恩泰本身独特的气质和爱读书的天性,以及他扎实深厚的表演功底,哪来那个让人喷饭、让人瞠目,又让人感动的“吕秀才”?
  
  表演博士谈表演
   “硕士阶段对表演操作从理论上讲实际是没有帮助的。我是一个特例,因为我又回过头去学了很多表演实践的课。这实际上是一种反思的过程。
  “从我的角度来讲,演员是不需要读太多书的,因为演员读书,逻辑性的思维会影响他更动物性的、爆发力的东西。所以我一直很值得骄傲的就是,我读了很多书我能演成这样,要是没读这些书,岂不是会成为非常好的演员!(笑)
  “很多人可能会有误解,喻恩泰为什么要读这么多书啊,实际上我从来没有想过读书是为了能提高我的表演,因为这是不可能的,表演不是靠读书能提高的。演员需要知识、需要文化是对的,我说读书不能提高表演,并不是在排斥读书。演员知识的积累是一种经验上的、感同身受的东西,需要的是一种感觉记忆、情感记忆、情绪记忆等一系列类似动物性的、能够有感觉的记忆,而不是逻辑记忆、程序记忆、历史性的系统记忆。
  “这么说吧,其实表演和表演理论,等于说完全是两样东西,我有一次跟耶鲁大学的教授聊我翻译的一个方法派的文章,当他得知我已经演了那么多戏之后,非常意外。因为他知道我在写的那篇文章,是比较深入的研究,完全是学者做的事情,是需要花很多学术工夫的。他就觉得一个学者同时怎么可能是演员呢?而我们中国的教育系统内可能有很多误解,你怎么能要求一个博士生去演那么多戏呢?实际上研究生和博士生是不学表演的,我相信还会有很多人把表演的硕士、博士当成本科的那种要求,认为你需要有表演实践,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凭感觉我觉得这有点像理论物理和实践物理一样,你说的都是物理,但这是两样。我瞎猜啊,实践物理需要有人去研究这个材料和怎么把这个材料应用到实践中去,而材料的性质、规律却是理论物理研究的。也就是说,道理是在那儿的,但是研究道理的人不一定是那个实施的人,操作的人不一定要知道更深的东西。关键这两个方面是矛盾的,跳出来的理性思维和演员在里面的感同身受是两种思维,这是很矛盾的,除非你本身很分裂,可以同时兼顾到这两点。”
  思维清晰敏捷吧,当真出口成章,不打磕巴,怎么听怎么像博士说的话。
  
  很多明星在学校里是看不出来的
  
  “上戏出了很多明星,相信中戏也一样,我都跟他们同学过,所以我发现明星都有个特点,在大学的时候是看不出他们会成为明星的。”注意到我在搜索话题,喻恩泰轻松地跟我主动闲聊起来。
  “佟大为当初是班里最内向的一个,好多同学聊起来都觉得他这么腼腆根本不适合这个行业,内向的佟大为老是在学校健身房里运动,仅次于我,我是当时学校练健身练得很拽的一个,他后来跟着我练。”少许揶揄羞赧的笑容酸酸甜甜挂在了秀才脸上。
  “甚至有一个老师说我非常不适合做这行,学校老师大致对我都不看好,有的老师说我形象好被招进来,结果后来过了好多年别人说我是形象不好但戏不错。那个时候是说我先天形象好,后天不行。可是很多年以后告诉我说,我形象不好,但是实在有种喜剧表演的天分,你看全是矛盾的,哈哈。”喻恩泰爽朗地笑道。
  “有一个形体老师特别有意思,他是一个非常棒的形体艺术家——刘志芬老师,教得非常好,人也非常好,但是就是对我不看好。有一次我拿奖学金去英国了,他听到的第一感觉是:呦,不错啊,这是好事啊。但是恩泰我得告诉你,人光靠走后门是不能维持一辈子的。他特认真地跟我讲,他绝对不是说对我不好那种。刘老师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忧心忡忡担心我以后怎么办。到现在我相信刘老师碰到我,他一定会认为,恩泰,虽然《武林外传》火了,但是人靠运气、靠一两部戏这样撞是不行的。我断定他到现在一定还会这么说,他一定是认为我不适合做这一行,他特别有危机感,老是担心我没饭吃。”脸上带着感慨和慰藉的神情,微微上翘的嘴角洋溢出阳光。虽然他搞笑地叙述了一段往事,但依然从中听到了曾经的蛰伏和不变的感恩。
  “但是真的有很多人在大学里你是看不出来他会出名的。我在学校里见过那么多帅哥和特别有气质的人,大家都认为他们会火的,可到现在我再也没见过他们。陆毅是个例外,我很早就认为他会红,但是他已经是属于红得很晚的了。他生活中也很帅,尤其话剧演得非常好,电视剧跟他的话剧没法比。我在学校是非常不适合,不被看好的,如果那时候买股票肯定不会有人买我这股,不可能认为我会红。所以我相信发展一定不是表象的东西,它背后有一些原因。那么戏剧学院的教学也一样,不是说你现在做得看上去、上课上得多热闹或者感觉种类繁多等,你是不是抓住了其中一点是最重要的,比如像我今天说的像中戏那样抓住演员的创造性和想象力,那对演员发展就是非常好的。现在这两年还看不出来,但是过个五六年也许你就会发现,原来一下子又多出了这么多人,就是因为好的东西会潜移默化慢慢地做出来。”
  
  “伦敦腔”的背后
  
  凭借在《武林外传》中爆发的标准伦敦腔式英语,广大喜爱并追捧这部电视剧的观众对“秀才”的英语口语水准已是十分佩服,而那些鱼翅粉丝中折服者甚众。而“秀才”却这样道来他的秀才版疯狂英语之路:
  


  “我的英语原来其实很差,是班里很靠后的。一开始英语分班,我都没有资格去念一级,而是上了预备一级。我没有机会跟他们一起上课,同时那时候我又生了水痘,我报了一个四级辅导班,因为生水痘我也没法去上。我第一个学期就报考了四级,所有人都说你傻呀,戏剧学院从来没有谁可以第一学期能过四级。我那届还是第一届应届生比较多的,大家都没有报,说这个太哗众取宠了。我报了,我当时就想试一试。结果我生水痘了,所以我就回寝室。后来发现我的课本和上海的中学生课本不一样,我就找我的上海同学借了一套他们的高中课本,就学了一个多月,最后考四级考过了,全校就我一个人过了。原因只有一个:是因为我生了水痘,我有很充足的时间去学外语。后来我就总结出一个经验:英语与其每天学半小时学十二年,还不如每天学十二小时学半年。
  “而我们那班当时英语很好的同学就没过。特有意思,这个后来还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张丽萍老师,我们现在上海戏剧学院教英语的老师,还记得这个事:就是我不是一下过了吗,就有无数人踊跃报四级。那年突然报四级的就很多,学校英语教学组说,自从有个叫喻恩泰的人过了,就很多人报,这是个好的现象,就叫四级风波喻恩泰效应。结果半年之后考过来的成绩都没过,所以第二年又冷回去了,又没人报了。如果他们都生了水痘,用两个月的时间专门学习,不需要学特殊的教材,只要学一高中课本就够了,就能过四级。后来我们有了英语的片断汇报,演了很多英语话剧,等于说就有一个英语的正音过程。那时候很好玩,当时有些音我怎么都发不对,当时被一个同学用‘乌龙茶’这个词帮我正了‘what’的发音。所以后来去英国,语言方面就没有遇到太大的障碍。”
  
  尾声
  
  不知不觉跟“秀才”已经聊了很久,“秀才”是个自来熟,不多久就跟你热起来,“你一定要买这支股票,一定会涨的,真的,到时候赔了算我的,挣了算你的。”采访的时候,喻恩泰几次蛊惑我们去买他推荐的股票。其实现在不管跟谁聊天或多或少都会聊到点股票,喻恩泰也更是早已股名在外,“职业病”一般总是大谈特谈股票的涨跌,交流小道内幕,还“港股A股”地交换心得。喻恩泰笑言自己跟同学时常进行经济往来,常常就经济问题聚首相谈。在采访的最后,喻恩泰不忘对现在的艺考热,对那些有明星梦、想当演员的孩子们提出自己过来人的建议:“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人是一样的,就如同世上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艺术行业是讲求个性和创造性的行业,你需要找寻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独特的路、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这不是在一种程式化的教育、程式化的束缚下能出来的。一旦进入演员这个行业,就要判断自己适不适合、以后要做什么。如果你就奔着想做明星的态度,你学这个行业是肯定学不好的。”
其他文献
买车,成为了一种潮流,我单位的不少人都先后拥有自己的坐骑。去年“五一”节,我隔壁的邻居小张在老爸的赞助下也买了车。当晚他就发短信炫耀地告诉了我。第二天上午还——请我观赏。看他手握方向盘的得意样,我受到很大的刺激!这世界太不公平了,同样是人却分成三六九等!  我们两口子拉扯着一个正上幼儿园的孩子,两家不太富裕,一个在房山远郊,一个在河北外地,你想“啃”也够不着。在京城谋生本就很不易,哪能事事与人攀比
期刊
人生何处不相“拼”  在我国社会生活重心已经转向城市的今天,时尚已经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生活中的亮点,他们对时尚的追求是一浪高过一浪。如今,一种叫做“拼族”的消费群体正悄悄地流行开来,“拼吃饭”“拼乘车”“拼出游”“拼住房”等合伙消费——“拼一族”无处不在,真是“人生何处不相拼”,这里刊发的一组来稿就是对他们生活中“拼”的真实记录。    北京的房价越来越高,买房成了越来越奢侈的梦想。其实不说
期刊
江南杭州,有湖光泛影,有绿荫绕堤,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三载同窗留下的动人传说。也许,那些循着她纷至沓来的人们,都是在寻找隐匿在时光背后的那座城。是古越国时候的国都,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古都临安,还是来寻访那把酒当歌、泛舟西湖更为杭州人留下一座苏堤的苏东坡?    疑是故人来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东坡携家眷前往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通判。在杭州人的记忆里,苏东坡给我们留
期刊
早就闻名九寨沟,也领略过那里的神奇景观。殊不知祖国的南疆,还有个堪与之媲美的、极富特色的八寨沟,这是我来到北部湾畔的广西钦州市后才知道的。    来钦州是为了参与当地的观潮节。去之前对那里所知甚少,去之后才发现这是个相当宁静美丽的现代化湾滨城市,如今正在大打旅游品牌,故而推出了7月中旬的“钦州三娘湾”观潮节,让我们欣赏到惊涛拍岸、大潮涌落的气势,可以与钱塘观潮比肩的奇观。但令我更感兴趣的是这里的人
期刊
于我,希腊是个很不错的地方。感谢高中时候美术老师的熏陶,让我早早就知道了何谓“古风时期”,而且到现在还记得“爱额尼”柱式这样的词汇,所以当有打折机票可预订时,自然把希腊纳入了行程——从柏林到雅典飞机只需3个多小时。去之前,希腊之旅是想象中的雅典的古典和爱琴海岛的浪漫之旅;回来后,我可以说,雅典是适合考古学家的古典之旅和适合体力充沛旅客的浪漫之旅。      I雅典行纪    定下调子是写轻松的游记
期刊
老板总是板起的臭脸,大声叫嚣,我要的不是这个那个,你理当如何如何,而冷静过后,俩人大抵意思如出一辙,动肝火自然大可不必,不禁溜神,想又是出走的时候了,甩掉这张臭脸和每天杂乱繁陈的业务单、稿件、excel表格和呕吐感,或恶作剧一样带上这张臭脸,去面向大海,感觉春暖花开。    如此尔尔。  时下流行“拼”族,拼车,拼屋,拼桌,拼经济,前几日某报赫然整版,题目标新立异:《婚恋新时尚——拼婚》,言归正传
期刊
杞人忧天  □ 文/[俄]瓦西里·特列斯科夫 译/李冬梅    电视上说,3年后太阳的能量就会消耗殆尽,地球将陷入永恒的寒冷和黑暗。  已经退休了的玛利娅·巴甫洛夫娜,沉默一会儿,急忙跑到市场上,买了一双毡鞋、一副雪橇和一件皮袄。她本来还想买一台取暖器,但是,已经卖完了,她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把最后那台拖走,大家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漫长冬天做准备。  一楼的邻居加弗里科夫建议她买一把弩,以便打猎。想到以
期刊
译/王秀英 李静    帕帕·敦特一向非常喜欢花,他经营花店已经很多年了,花店坐落在一个十字路口旁。他工作非常勤奋,并且生活得也很美满,他甚至有足够的钱供他的儿子约翰上大学。  约翰也像他父亲一样喜欢花。虽然他想上大学,但他的理想是毕业后帮助父亲经营这个花店。  花店位于十字路口。尽管花店没有挂招牌,但由于帕帕·敦特多年的苦心经营,城里的人们谁都知道这儿出售的鲜花是全城最美的。  花店第一次开业时
期刊
译/黄玉燕    佐藤看枕边的钟,“糟了!”已经四点十几分了。  怎么会睡过头呢,早上五点集合,开车到服务单位需四十分钟,他负有重大任务,却起床晚了,简直不可饶恕。    佐藤踢开棉被跳起来,穿上新内衣和制服,把电刮须刀塞入口袋,从车库开出车子,一只手握方向盘,一只手刮胡子。四点二十分,加快速度,也许勉强能够赶得上。  昨晚他一直睡不着,朦朦胧胧睡了,却做了奇怪的梦,梦见院子角落的一棵大树,枝子垂
期刊
译/彭丹青    我总向往在那些偏僻的地方寻找到有意思的人和事,也许是出自于一个新闻记者的职业习惯吧。  那一天,雨过天晴,我和摄像师、录音师从纽约出发,开始了我们的追逐新闻之旅。  太阳高照,微风轻拂,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在西部的奥宁我遇见了约翰·富兰克林·史密斯教授,他曾在奥特宾大学教语言和戏剧学,直到70岁才退休。史密斯教授说,退休后短短几个月时间,他就无法忍受离开学校、离开学生的生活了。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