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之一,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堂的有效性,简单的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学生学得会,二是学生的能力得到确实的提高。数学课堂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教学 研究 情境
有效教学是在单位时间内,教师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因此,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和教材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拓宽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为学生构建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化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所做、所思谈谈对有效教学的一些感悟。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与“学”的脱节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相结合的过程,如果这两个方面相互脱节,形成不了互动,就很难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由于课堂教学仅有短短的40分钟,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很多教师也尝试着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而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导致学生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意义。
无论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们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没有把“教”与“学”相结合,没有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这样当然就无法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由于受年龄限制,小学生对自身的控制能力相对比较弱,枯燥的学习很难使他们的注意力保持长时间的集中。而在现在很多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就是一支粉笔加一根教鞭上完整堂课,教学方法毫无新意,这种课堂当然很难吸引活泼好动的小学生。
(三)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
任何学科的学习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际运用,数学知识当然也不例外。然而现在的小学数学知识却缺乏实际运用的机会,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仅仅是用来应付考试的,没有机会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得学生往往觉得学习数学知识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从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索然。
二、精心设计情境引入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这一句话足以证明情境对于整个课堂的重要作用。夸美纽斯说过:“提供一种既令人愉快又有用的东西,让学生的思想经过这样的准备以后,他们就会以极大的注意力去学习。”有效的课堂导入犹如乐师弹琴,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经验和教材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再配置以多媒体的辅助,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例如,在讲授六年级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时,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创设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画面:很多大公鸡和小兔子在草地上来回不停地跑,画面上看到的是满地的脚,还能听到咯咯咯的鸡叫声,学生看了这动画就哈哈大笑,我接着出示条件和问题:这里有小鸡和小兔一共是50只,但脚呢,却有108只,请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呢?学生立即被这个问题吸引住了,他们马上很感兴趣地投入到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教学中有了这样的一个个情境引入,为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数学课堂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要想达成这样的目的,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如此才能在有限的实践和空间中,实施探究学习更加有效。
(一)教学组织的有效性
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探究,往往依赖于教师的有效组织。有没有生动活泼的情景,有没有耐人寻味的材料,能不能诞生新颖别致的问题的关键。如果学生对于教师所提供的东西,无动于衷,激不起心中的波澜,不能引发他们的思考,这样的课堂弹劾体现有效性探究活动在当下数学课堂历史不可或缺的,但是活动的开展是个人独立钻研,还是小组合作以及全班交流,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一切都仰仗教师的调度安排。不同的课堂,课堂中不同的环节和内容,探究的方式是不同的。只要有利于促进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利于学生的能力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立,我们都应该坚持。另外,课堂上教师的热情参与,对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和最后成果所表现出来的宽容欣赏态度,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的精华被吸收过来了,糟粕也被吸收了,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被引入课堂。通过实践检验,新的学习方式的确发挥了极大的效用。但是,到目前为止,许多教师更多的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点缀放在课堂上,学生从中没有多大收获。所以教师应该恰如其分的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取长补短,增进学习效益。
1、加强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我觉得在教学中能借助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效果会更好。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我事先准备好实物—10枝铅笔,让学生自己先去数、去分,然后在小组内共同分,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而教师只作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既充分发动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又让学生自己完成了本课的任务,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2、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增强学生的记忆与观察。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发展,因而在教学中,我根据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实物来观察分析,先初步进行感性认识,然后在进一步进行延伸,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学生能更好的接受。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采用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及插图等,让学生整体性的认识角,再引导学生观察、制作角,进一步了解角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运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教学 研究 情境
有效教学是在单位时间内,教师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因此,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和教材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拓宽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为学生构建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化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所做、所思谈谈对有效教学的一些感悟。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与“学”的脱节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相结合的过程,如果这两个方面相互脱节,形成不了互动,就很难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由于课堂教学仅有短短的40分钟,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很多教师也尝试着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而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导致学生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意义。
无论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们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没有把“教”与“学”相结合,没有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这样当然就无法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由于受年龄限制,小学生对自身的控制能力相对比较弱,枯燥的学习很难使他们的注意力保持长时间的集中。而在现在很多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就是一支粉笔加一根教鞭上完整堂课,教学方法毫无新意,这种课堂当然很难吸引活泼好动的小学生。
(三)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
任何学科的学习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际运用,数学知识当然也不例外。然而现在的小学数学知识却缺乏实际运用的机会,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仅仅是用来应付考试的,没有机会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得学生往往觉得学习数学知识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从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索然。
二、精心设计情境引入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这一句话足以证明情境对于整个课堂的重要作用。夸美纽斯说过:“提供一种既令人愉快又有用的东西,让学生的思想经过这样的准备以后,他们就会以极大的注意力去学习。”有效的课堂导入犹如乐师弹琴,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经验和教材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再配置以多媒体的辅助,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例如,在讲授六年级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时,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创设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画面:很多大公鸡和小兔子在草地上来回不停地跑,画面上看到的是满地的脚,还能听到咯咯咯的鸡叫声,学生看了这动画就哈哈大笑,我接着出示条件和问题:这里有小鸡和小兔一共是50只,但脚呢,却有108只,请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呢?学生立即被这个问题吸引住了,他们马上很感兴趣地投入到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教学中有了这样的一个个情境引入,为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数学课堂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要想达成这样的目的,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如此才能在有限的实践和空间中,实施探究学习更加有效。
(一)教学组织的有效性
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探究,往往依赖于教师的有效组织。有没有生动活泼的情景,有没有耐人寻味的材料,能不能诞生新颖别致的问题的关键。如果学生对于教师所提供的东西,无动于衷,激不起心中的波澜,不能引发他们的思考,这样的课堂弹劾体现有效性探究活动在当下数学课堂历史不可或缺的,但是活动的开展是个人独立钻研,还是小组合作以及全班交流,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一切都仰仗教师的调度安排。不同的课堂,课堂中不同的环节和内容,探究的方式是不同的。只要有利于促进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利于学生的能力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立,我们都应该坚持。另外,课堂上教师的热情参与,对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和最后成果所表现出来的宽容欣赏态度,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的精华被吸收过来了,糟粕也被吸收了,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被引入课堂。通过实践检验,新的学习方式的确发挥了极大的效用。但是,到目前为止,许多教师更多的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点缀放在课堂上,学生从中没有多大收获。所以教师应该恰如其分的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取长补短,增进学习效益。
1、加强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我觉得在教学中能借助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效果会更好。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我事先准备好实物—10枝铅笔,让学生自己先去数、去分,然后在小组内共同分,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而教师只作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既充分发动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又让学生自己完成了本课的任务,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2、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增强学生的记忆与观察。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发展,因而在教学中,我根据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实物来观察分析,先初步进行感性认识,然后在进一步进行延伸,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学生能更好的接受。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采用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及插图等,让学生整体性的认识角,再引导学生观察、制作角,进一步了解角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