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纵观科学发展史,几乎每一次质的飞跃都从问题开始,可见问题是科学创新的起源。实践表明,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课文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制造这种困惑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创设问题情境”。物理教学过程中,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一、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的原则:
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必须注意造题。倘若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费思量就能对答,则无法令学生回味、联想、思考,缺少刺激,学生不感兴趣。倘若教师提出的问题过深过难,玄奥诡秘,则会使学生莫名其秒,望而生畏,出现“冷场”的局面。因此所提出的问题,必须依据以下几个原则:(1)紧扣教材,围绕教学要求;(2)切合学生实际;(3)问题要小而具体;(4)问题新而有趣;(5)要有适当的难度;(6)要富有启发性。
二、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的方法:
1、用科学史实创设情境
可以用一些科学史料中的典型事例来创设情境。在高中物理第二册“电磁感应现象”的引入中,先介绍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引入人们很自然的想到“既然电能生磁,那是否磁也能生电”学生自然也会引起共鸣。紧接着介绍法拉第如何不懈的努力经过无数的失败,最终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这样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到这中历史情境中,渴望去探究“磁是如何生电的”。学生的积极性很好的被调动。
2、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演示实验是配合课堂讲授和问题讨论进行的实验,具有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实验条件明确、观察对象突出、演示层次分明等特点。在利用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善于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联系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如在《功率》一课的导入时,出示如下生活情境问题:
小强与小明体重相同,有一天,两人来到桃林口山脚下,进行爬山比赛。比赛结果是小明先到达山顶,过了一会小强才上来。小明说:“我赢了。”小强说:“你没有赢,咱俩人体重相同,爬的山一样高,做的功一样多。”小明说:“咱俩做的功虽然一样多,但我做功比你快。”
通过对这个例分析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拉近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
4、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抽象、不可见、难理解、难解释的概念、原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如在讲到楞次定律时,由于磁通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想象磁通量增加比较困难,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实验、动画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景:运动员跳水、小孩荡秋千、火箭升空、神七宇航员太空漫步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5、利用发散性问题引发的讨论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发散性问题,就是能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发散性思维,是以某一思考对象为出发点,通过想象、联想、猜想以及逻辑推理的手段,产生出各种新思想的一种思维形式。在物理教学的一定阶段,提出一个发散性问题,以引发学生的各种思想,这些思想或简单、或复杂、或周密、或偏颇。如果深入探讨,可以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案认识得更全面、更深刻。
例如,在高三进行物理实验复习时,提出“请你设计一个或几个测定动摩擦因数的方案”。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提出了许多方案:有的用动平衡知识设计,有的用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来设计,有的用动量定理来设计,有的用功能原理来设计。当五花八门的方案呈现在全班学生面前时,学生们会感到惊奇:原来测动摩擦因数居然有这么多方案。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方案的原理,实验所需的器材,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等。
6、利用习题的变式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变式是指在对问题进行直接观察时,从不同角度、方面和方式变换事物非本质的属性,以便揭示其本质属性的过程。变式不充分或不正确,往往会产生概念的错误。在应用物理知识解答习题过程中,由于学生久已形成的习惯思维定式,造成学生分析问题时方法单一,从而步入解题误区。应用“变式”教学,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能;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总之,充满问题情境的教学不再是枯燥、抽象的“死知识”,而是生动的、具体形象的“活知识”,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应是“灌输”,而是知识的生成与生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在丰富的情境中积极探索、锻炼自己的思维、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
一、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的原则:
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必须注意造题。倘若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费思量就能对答,则无法令学生回味、联想、思考,缺少刺激,学生不感兴趣。倘若教师提出的问题过深过难,玄奥诡秘,则会使学生莫名其秒,望而生畏,出现“冷场”的局面。因此所提出的问题,必须依据以下几个原则:(1)紧扣教材,围绕教学要求;(2)切合学生实际;(3)问题要小而具体;(4)问题新而有趣;(5)要有适当的难度;(6)要富有启发性。
二、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的方法:
1、用科学史实创设情境
可以用一些科学史料中的典型事例来创设情境。在高中物理第二册“电磁感应现象”的引入中,先介绍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引入人们很自然的想到“既然电能生磁,那是否磁也能生电”学生自然也会引起共鸣。紧接着介绍法拉第如何不懈的努力经过无数的失败,最终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这样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到这中历史情境中,渴望去探究“磁是如何生电的”。学生的积极性很好的被调动。
2、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演示实验是配合课堂讲授和问题讨论进行的实验,具有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实验条件明确、观察对象突出、演示层次分明等特点。在利用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善于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联系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如在《功率》一课的导入时,出示如下生活情境问题:
小强与小明体重相同,有一天,两人来到桃林口山脚下,进行爬山比赛。比赛结果是小明先到达山顶,过了一会小强才上来。小明说:“我赢了。”小强说:“你没有赢,咱俩人体重相同,爬的山一样高,做的功一样多。”小明说:“咱俩做的功虽然一样多,但我做功比你快。”
通过对这个例分析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拉近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
4、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抽象、不可见、难理解、难解释的概念、原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如在讲到楞次定律时,由于磁通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想象磁通量增加比较困难,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实验、动画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景:运动员跳水、小孩荡秋千、火箭升空、神七宇航员太空漫步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5、利用发散性问题引发的讨论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发散性问题,就是能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发散性思维,是以某一思考对象为出发点,通过想象、联想、猜想以及逻辑推理的手段,产生出各种新思想的一种思维形式。在物理教学的一定阶段,提出一个发散性问题,以引发学生的各种思想,这些思想或简单、或复杂、或周密、或偏颇。如果深入探讨,可以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案认识得更全面、更深刻。
例如,在高三进行物理实验复习时,提出“请你设计一个或几个测定动摩擦因数的方案”。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提出了许多方案:有的用动平衡知识设计,有的用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来设计,有的用动量定理来设计,有的用功能原理来设计。当五花八门的方案呈现在全班学生面前时,学生们会感到惊奇:原来测动摩擦因数居然有这么多方案。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方案的原理,实验所需的器材,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等。
6、利用习题的变式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变式是指在对问题进行直接观察时,从不同角度、方面和方式变换事物非本质的属性,以便揭示其本质属性的过程。变式不充分或不正确,往往会产生概念的错误。在应用物理知识解答习题过程中,由于学生久已形成的习惯思维定式,造成学生分析问题时方法单一,从而步入解题误区。应用“变式”教学,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能;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总之,充满问题情境的教学不再是枯燥、抽象的“死知识”,而是生动的、具体形象的“活知识”,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应是“灌输”,而是知识的生成与生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在丰富的情境中积极探索、锻炼自己的思维、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