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串”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_r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波普尔指出:“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概念的形成,知识的应用,思维的提高都始于问题.因此在教学中,采用“问题串”的教学模式来启发和引导学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方式之一.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串;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8000602
  “问题串”教学是一种基于一定的教学内容,教师根据目标实现而设计的一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数学问题,它能让学生探究不断地走向深入,实现递进式学习.笔者结合实际,阐述初中数学课堂中“问题串”教学策略的措施.
  一、设计情境型问题串,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相对比较枯燥.教师更应该合理使用教材,创设合适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通过设计问题串,突出概念的本质,能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有效的问题串中自然达成.以《余角和补角》教学为例.
  问题1:有两堵围墙OA、OB,有人想测量地面上所形成的角∠AOB的度数,但人又不能进入围墙,只能站在墙外,请问该如何测量?
  问题2:任给一个角度,你能说出它的余角和补角吗?
  问题3:已知∠AOB=180°,∠AOD=∠COE=90°,图1中∠3的余角和补角是什么?
  问题4:如图2,3×3方格,试求∠1 ∠2 ∠3 ∠4 ∠5 ∠6的度数.
  评析:在实际教学中有学生想着坐飞机、翻墙等直接测量方式.考虑到条件受限制,学生才想到反向延长OA或者OB,找中介再求.问1的情境设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自然而然地引出余(补)角概念.问2中布列探究的空间,学生无意识地提出求90°,120°等锐角时,
  就会明确余(补)角的界限,从而抽象地表达∠x的余角
  (90°-∠x)及x的范围限制,让思维更缜密,概念更“精致”.问3、4能激发学生的挑战意识,明确互余的两角只与数量有关,进一步辨析概念.情境创设为概念教学输送了内在驱动力.
  二、设计联系型问题串,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知识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用联系的观点学习,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联系学习是一种自觉行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目的地去回忆、检索大脑中的信息,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问题1:例2(1)中解与系数有何联系?
  问题2:2x y=1可以是什么?能否换个角度解释上述问题?
  问题3:类比方程组的解,例1中的(3)的解与哪个函数有关?
  问题4:猜猜方程例1(4)又会对应哪个函数,图像是什么?
  评析:例2中未知数的系数的改变,让学生对比分析将思考引向深入,从具体到抽象,揭示系数决定方程组解的一般规律.问题2.是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分析得到2x y=1可以是方程、函数或直线,由此启发学生从图像和函数的观点来分析方程组的解.学生会自觉检索已
  学信息,明确方程组有解、无解、无限解的情况对应于两条直线相交、平行和重合.问题3的追问,引发知识“正
  迁移”,方程(3)与二次函数、抛物线的关系.问题4的尝试猜想提供探究空间.抽象的代数方程(组)与几何图像联系着学,融会贯通,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完美体现.方程与函数各板块之间横向类比,实现了知识的宏观把握.注重思维纵向深入的同时不忘明确板块的横向联系的方式,拓展了学生思维,复习有了新意.
  三、设计方法型问题串,突破重点与难点
  教师在教学时,不仅教会学生“怎么做”,更要教会学生“怎么想”,注重学法指导以求突破重点与难点.我在结束人教九上《相似判定和性质》教学时,特安排一节专题课,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添加辅助线将新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
  问题
  来解决,追本溯源,深挖添加辅助线的依据,提炼添加辅助线的方法与技巧.
  在学生熟悉了相似三角形的两个基本图形(图3和图4)后出示图5.
  【例3】如图5,D是△ABC的BC边上的点,BD︰DC=2︰1,E是AD的中点,连结BE并延长交AC于F,求BE︰EF的值.
  问题1:求线段的比值一般会证相似,哪个三角形会是你选择的对象?
  生1:锁定△AEF为目标三角形之一,因为BE所在的三角形有△ABF、△BED而EF所在的三角形只有△AEF.
  问题2:图中有没有与△AEF相似的三角形,没有怎么办?
  生2:图中并没有与△AEF相似的三角形,需要构造.
  生3:可以过D作BF的平行线,构造出与△AEF相似的A字形,同时还生成BCF三点围成的A字形,两个A字形将AE∶ED=1∶1和BD∶DC=2∶1已知条件建立联系从而得到图6解法.
  生4:也可以过D作AC得平行线构造X型,见图7.还可以额外得到BCF三点构成的A字形,也可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可以发现D点的特
  殊性,它既是被截线段BC的分点,同时也是被截线段AD的端点.让学生明确做平行线构造相似的依据是分
  线段成比例定理,通过知识溯源明确解決问题的方向,渗透数学转化思想,将未知问题转化为熟知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3:其他点有可能吗?
  问题4:讨论为什么就点F不行?可行的那些点有何特点.
  学生在尝试、探索、合作中发现过E、A、C、B这些点作平行线都可以.
  设计意图:问题3目的是借助基本模型和转换技巧,让学生在尝试中拓宽解题通道.问题4将思考引向深入,是思维的升级篇.小结辅助线做法:考虑从已知条件里的被截线上的端点或者分点作平行线构造相似从而获得做辅助线的一般思路和技巧.将题的价值真正发挥.
  四、设计归纳型问题串,完善认知结构
  在知识探究过程中,归纳型的问题串有助于学生及时反思.如,教学《列举法求概率》时设计:一个不透明的纸盒中装有除颜色外无其他差别的1个黄球、1个白球.随机摸出一个小球,记录颜色后放回盒中,摇匀,再随机摸出一个球.则两次摸到黄球(记为事件A)的概率?
  问题1:同时在两个这样的纸盒中各摸球一次,事件A的概率是否变化?
  问题2:若装的是1个黄球和2个白球,事件A概率为多少?
  问题3:继第二次摸球放回后再摸一次球,三次摸到黄球的概率又是多少?
  问题4:若盒中装1个黄球、2个白球,不放回地连续摸三次.则最后一次摸到黄球的概率是多少?
  评析:上述一组归纳型问题串的设计,目的引导学生总结出:古典型概率的定量求法与球的相对个数,摸球的次数及摸球的方式有关.问5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地位,将问题串得到的结果进行整合,完善认知结构.
  (责任编辑黄桂坚)
其他文献
【关键词】情趣 历史课堂 历史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113-01  长期以来,历史课的教学方式都比较传统,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很难唤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用充满情趣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堂展现出时代气息。  一、链接时事,导言有吸引力  一堂高效的历史课首先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导言的优劣在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第三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地促进作用,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会自动调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周边成为了各种人群众聚集的地方,由于高校周边的特殊性和社会治理相对滞后性,高校周边安全隐患突出。这既有高校自身教育的因素,也有社会治理不到位的因素。为此,需要整合各方面力量,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路径,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高校周边 安全隐患 创新 治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
从教以来,我觉得老师最不缺的就是“感动”,被他人感动,也感动着他人。  这个学期,我接手一年级的一个班。上课第一天,我发现豆豆这个男生有些不一样。豆豆好像不喜欢笑,也不爱主动开口说话,上课时安静地坐着。同学们在开展活动时,他也只是站在一旁安静地看着。7岁的小男孩,是什么让他如此沉默寡言?我特意去问了豆豆读学前班的老师。得到的答案是:豆豆很孤僻,不合群,很难看到他开口说话,就像哑巴一样。有位老师对我
[摘 要]反馈语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做出的言语反应,能对学生的下一步学习起到引导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利用反馈语引导学生展开深度阅读。教师若能巧妙地选择二次追问,适时地展开归纳总结,把握节点促使学生整理阅读思路,这样的反馈语能让学生的阅读更加深入,获得更多阅读的体验。  [关键词]反馈语;深度阅读;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
熊十力先生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他在北京大学讲佛学,一个人住在沙滩银闸路西一座小院子里.门总是关着,门上贴一张大白纸,上写:近来常常有人来此找
初中生正处于充满生机活力的年龄,我们应该从他们的作文中读到生动多姿的生活以及真实丰富的内心世界。然而,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在作文中所反映的生活不是拾人牙慧就是胡编乱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的代表组成.各级人大代表作为人民利
历史需要活跃的课堂气氛,历史教学需要创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还原历史的真实,让历史 知识“立体”起来,让历史人物“活”起来,还原历史教学“求真”“
编者按:互联网作为一种近年来兴起的新的信息形式与交往方式,对青少年的思想与行为产生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是新形势、新情况下亟待深入研究的新课题.对这个课题进行系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