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亦是政治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并不是在我们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悄然来临的。相反,讨论气候变化及其后果的书早已是汗牛充栋。对地球气候变暖的严重担忧,四分之一个世纪甚至更早以前就有人表示過了,但影响甚微。
  
  在过去的几年里,这个议题突然跃升到了讨论和争议的前台——并不是仅在这个或那个国家,而是遍及全世界。许多人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像参加一场战争那样动员起来,但在实际情形中,又没有什么可资辨认和挑战的敌人。
  
  我们正在面对的是这样一种危险:它们既无影又无踪,但潜在的后果又是灾难性的。不管别人告诉我们威胁有多大,正视这些威胁总是很难的,因为它们让人感觉不是太真实。同时,生活还得照旧下去,生活的一切快乐和压力也得照旧下去。
  
  气候变化的政治学必须处理我所说的“吉登斯悖论”——即全球变暖带来的危险尽管很可怕,但它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是有形的、直接的、可见的,因此许多人会袖手旁观,不会对它们有任何实际的举动。然而,坐等它们变得有形,变得严重,那时定然是太迟了。
  
  有关调查表明,大多数公众认可全球变暖是一个严重威胁,但只有少数人愿意因此彻底地改变自己的生活。在精英当中,气候变化屈尊成了一种姿态政治韬略,听起来宏伟壮阔,但内容空洞。
  
  在科学家当中有着这样一种高度共识,即气候变化是实实在在的、危险的,引起气候变化的是人类活动。不过,也有一小部分科学家即所谓的气候变化“怀疑论者”反对这些论断,他们在媒体上也吸引了不少眼球。如果有人建议我们的驾驶员改变他的肆意浪费的方式,他总是会说:“不是还没有证实吗?”
  
  现在政治家们已经觉醒过来,认识到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许多国家最近也出台了各种雄心勃勃的气候变化政策。在过去的几年里,有一道门槛已经被跨过了:大多数政治领导人现在已熟知由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险,以及应对这些危险的必要性。不过,这还只能算是第一波,将该议题纳入政治议程。第二波必须包括将它深植于我们的制度和公民的日常关切之中。
  
  国际社会坐在了同一条船上,至少原则上是如此。旨在限制全球变暖的谈判已在联合国的各种会议上开始,最初在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1997年移到了京都,2007年则转往巴厘岛,目的都是想减少二氧化碳的全球排放。会议还在继续,但迄今为止具体收获还不多。
  
  我想要作出这样一个让人吃惊的论断:在当前时期,我们还没有气候变化的政治。换句话说,我们还没有一套将控制全球变暖的雄心壮志变成现实的政治创新,而这是必须要有的。这是一种奇怪的并不可饶恕的缺失。
  
  有许多人说,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难度太大的问题,在传统政治的范围内解决不了。我同意他们的说法,因为我们既有的政治思维方式确实需要来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但是,我们还必须在已有的制度下活动,按照尊重代议制民主的方式行事。
  
  国家将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活动者,因为它手头掌握的力量太多了,不管你是谈论国内政策还是谈论国际政策。谁也没有办法强迫国家去签署国际的协议,而且即使它们选择这样做了,执行协议的任何内容也主要还是一个个国家的责任。只有在碳价格处于某个需求层次,且戴上了必须从政治层面上制定出来并予以执行这顶桂冠之后,排放交易市场才能运转起来。
  
  不提及绿色运动,你就无法讨论气候变化的政治,因为这场运动许多年来已经在环境政治上有了第一位的影响力。“走向绿色”差不多已经成为戮力限制气候变化的同义词。不过,这里有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必须对绿色政治哲学来个去伪存真。
  
  我认为,想找到任何一种试图在一定意义上“回到自然”的方法,都是不可能的。保守主义也许有一定的同情价值,但它在对抗全球变暖时本质上将是毫无作为的。事实上,它甚至有可能妨碍我们的努力。作为科技进步的结果,我们好久以前就已经冲破了用来把我们与自然界分开的樊篱。倘若我们严肃地对待气候变化的问题,我们就需要更多的这类东西,而不是更少。
  
  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放弃了绿色运动的一个核心概念,即那条警示原则:“不要干扰大自然。”而且,为了阻止气候变化,不管人们怎么说,我们都不想去“拯救地球”,因为地球的存在不依我们的所作所为而定。我们的目标就是保护,如果有可能的话,改善人类在地球上的体面的生活方式。■
  
  节选自《气候变化的政治》,详见本期“本刊2月荐书”,略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其他文献
是一场迟到的盛宴吗?中国登上千万级汽车产销大国的那一刻,虽被2008年金融危机打断,但终在2009年变成了现实——它也许不仅是规模的提升,在包括吉利集团并购沃尔沃等一系列交易中,我们还看到了世界汽车市场格局以及中国产业格局可能发生的深刻变化。    这是一场迟到的盛宴吗?中国登上千万级汽车产销大国的那一刻,虽被2008年金融危机打断,但终在2009年变成了现实——它也许不仅是规模的提升,在包括吉利
期刊
经费全额保障未经立法形成长效机制,基建工程与人事买卖成了最大寻租点    公共财政再欠账    司法部《关于监狱体制改革试点问题的调研报告》指出,目前承诺的经费全额保障,仅是低标准经费保障,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全额保障。    按照中央与地方6∶4的比例,湖南省监狱系统的财政经费从改革之初2004年的5.6亿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8亿元。实际上,2003年以来的物价飞涨,对这一水平的全额保障造成了很
期刊
现行监企分离模式仅是省级监狱管理部门的高度集权,离真正有效的监管距离尚远    监企改革第一案    回望60年监狱体制变迁的曲折路径,2001年无疑是一个拐点。    这一年,多家媒体披露了这样一则新闻:自1998年5月开始,湖南省邵东监狱二监区将方便犯人夫妻团聚的“特殊接见室”交由监区管教股实行经济“承包”,其后在一些干警默许下,卖淫女到“特殊接见室”为罪犯提供性服务,部分干警甚至主动充当了“
期刊
危机往往是重大历史转折的开始。现在整个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有生存能力的中国企业,将有机会从此加速成长为跨国公司    2010年正在临近,争议不休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在没有达成实质性协议的情况下,于12月19日草草收场。很少有人把这个结果,与发端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相联系。    而在着眼于未来变局的人们看来,危机之变已经开始,中国身处其中,震荡尤为深刻,危机之后,选择更为关键。    海外扩张
期刊
涉黑商人陈明亮、马当的司法关系网,顺应多数民营企业家的产权保护逻辑——越是暴富,越需要来自权力的安全保障    《财经》记者 蔡氘    重庆打黑风暴自夏入冬,庭审与宣判于2009年年末骤然提速:12月29日,“车霸”黎强领刑20年;12月30日,“猪霸”王天伦被判死缓,罚金1亿元;因龚刚模而涉案的北京律师李庄,亦同日受审。    前松后紧的审判格局以12月23日为拐点。当日,涉黑风暴中的两大“红
期刊
《财经》记者 吴阿仑 王真特约作者 辰时    他和儿子李星星控制的吉利控股资产总值超过140亿元人民币,年净利润约10亿元人民币。相对于沃尔沃24亿美元的账面价值和35亿美元负债总额,外界难免不安    2009年12月25日上午10时,北京建国门外大街1号,中国大饭店。    电话会议正在进行中,处于免提状态的电话中轮番有人发言。“对,人才很重要,技術也是。”不时拿起电话发言的浙江人李书福,主
期刊
聚焦    宁夏组织部副部长在京自杀身亡    【本刊讯】(记者 李微敖)2009年12月21日,48岁的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赵宪春在北京开会期间,割腕自杀于下榻的酒店。    据《新京报》报道,12月21日,北京大学“中关新园”服务员查房时,发现一名中年男子倒在客房中,满身鲜血,急救人员赶到时确认其已身亡。海淀警方表示,经初步勘查已排除他杀,死者系打破玻璃杯,用碎片割腕自杀。   
期刊
拯救地球不能靠“G队列”    (《财经》2009年第26期“哥本哈根未竟之业”)    哥本哈根不理想的结局,从一个侧面说明G7、G8、G20等“G队列”组织,在拯救地球的问题上是靠不住的。    单就G队列组织内部而言,争议随处可见。以二十国集团(G20)为例,“金砖四国”和发达经济体间的激烈交锋所显示出的观点对立不言而喻。G队列只关心自己的立场。即使是此前作为哥本哈根预热的G8所达成的协议,
期刊
焦点    中央转移支付影响地方财政决策    浙江财经学院 李永友 沈玉平    “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收支决策”    《管理世界》2009年第11期    地方财政收支决策对大规模的转移支付反应存在明显差异,支出决策反应显著性要高于收入决策。如果中央给地方财政转移支付,那么地方倾向于多花钱,但不会减少征税。    地方财政支出决策对大规模转移支付的周期变化反应并不对称,支出决策对转移支付增加的
期刊
布兰克费恩:华尔街“达人”    2009年12月23日,英国《金融时报》将 2009年“年度人物”的头衔授予了高盛CEO布兰克费恩。因为他执掌高盛三年以来,高盛比华尔街其他金融机构更好地度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还将实现创纪录盈利。    2006年,在保尔森离开高盛担任财政部长后,布兰克费恩正式执掌高盛。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众多华尔街金融巨头危如累卵,而高盛不仅岿然不倒,甚至利用競争对手被削弱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