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中化学效率课堂的途径分析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_acafa_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发展,在高中教学上,化学课程的科学改革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教育体制,不断提高的师资水平,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化学教学手段。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弊端和不足也逐渐展现出来。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往往不尽人意,对此,我们以化学教学实际和学生个人的学习特点为基础,逐步探讨如何强化课堂教学效率,积极探索新模式下的化学课堂有效改革。
  【关键词】高中化学 高效教学 实践教学
  一、正确理解“高效课堂”定义
  何为高效课堂?顾名思义,就是指在课堂的授课过程中,在投入最少的精力和时间的前提下,使教学效果能够最好地完成,从而达到学习的高效性。为了促使现代高中能够朝着未来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我们有必要将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尽快树立,并且将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与之完美衔接,才能最大化地达到预期效果。我们应当看清当前教育形式,将个人的教学经验大力整合,构建高中化学效率课堂。
  二、正确分析高中化学课堂的低效的原因
  1.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化学课堂低效的原因之一
  首先我们了解,高中生的“三观”尚未稳定形成,老师作为学生前进路上的指路人,孩子们的思想和行为会被老师们的一言一行所影响。因此,教师们必须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将课堂的高效性有组织的提高。在教学方式方面,原本传统的教学做法相当不科学,将老师作为知识的传输者,仅仅关注是否将知识重点完整地交给学生,而学生也是一味地接纳,死记硬背,在完成实践要求时也仅仅做大量的习题,思维和想象力不能得到开放,受到极大地限制。这种机械性的教学流程不能使孩子们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并且很难得到巩固,学习兴趣也得不到有效提升,就算当时能够记忆,也是短暂地存在脑海中。
  2.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也是造成低效课堂的原因
  化学处处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可以算是较困难一门学科,因此一些同学产生一些错误的学习态度,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没有较高的期盼或者没有学习的兴趣,沉闷的课堂对老师讲课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其次,每个人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掌握能力参差不齐,顾前不易顾后,在授课进度上很难掌握,也导致授课效率低下。
  二、有效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效率的措施方法
  1.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框架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思维和特点,老师应该就学生自身的能力分组和整合,形成优势互补的状况,同时也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共同进步。首先要建立起合理地学习计划和目标,以此为基础提高化学课堂学习效率。比如在“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一课的学习中,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1)明确烃的衍生物、官能团等概念。从乙醇和醋酸的分子结构,乙醇和醋酸的性质,明确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学生带着有关的问题透彻分析课本,经过各种互相讨论得出结论,强化记忆。(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思维的有效拓展,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生活中哪些常见的物质属于烃的含氧衍生物。其次,对于问题的提出,将学生合理分组,并且就提出的问题彼此讨论,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学习效率。在小组彼此配合下,对于较高难度的化学题一样可以迎刃而解,比如一个经典例题:实验室中用乙酸和乙醇制得乙酸乙酯1mL后,将0.5mL紫色石蕊试液沿器壁加入,这时石蕊试液将存在于饱和碳酸钠溶液层与乙酸乙酯层之间(整个过程不进行振荡).对可能出现的现象,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哪个?
  A.石蕊层为两层环,上层为紫色,下层为蓝色
  B.石蕊层为三层环,由上而下是红、紫、蓝色
  C.液体为两层,有机层为无色,石蕊层为紫色
  D.石蕊层为三层环,由上而下是蓝、紫、红色
  经过小组讨论后可得,液体分为三层,上层因乙酸乙酯中溶有乙酸而显红色,中层石蕊仍为紫色,下层因Na2CO3溶液呈碱性而显蓝色。得出正确答案。
  2.情景教学 提升效率
  化学现象的描述,仅靠语言很难清晰地表达出来,我们需要利用多媒体将化学操作中所出现的现象呈现给学生。直观地体验具有抽象意义的化学研究。可以巧妙地设计幻灯片为丰富教学特色。适当地营造教学情景,有效创建课堂模式,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巧妙运用解题方法 提高效率
  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巧妙的解题方法去讲解,并且教会同学们,会将学习效率大大提升。比如在学习“钠的重要化合物相关计算问题”的专题时,我们先引出差量法给学生掌握。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问题:在硫酸铜溶液中插入一根质量为100克的铁棒,几分钟后将铁棒取出。烘干后经称量,铁棒质量变为100.8克,问参加反应的铁有多少克?
  学生先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引导由方程式知理论上参加反应的铁56g时,就会有64g的铜随之返回到铁棒,棒就增加8g。实际若棒增加100.8g-100g=0.8g。反应的铁质量即可算出:
  解:设参加反应的铁质量为X,则
  Fe+CuSO4=FeSO4+Cu 棒的质量增加(差量)
  56g 64g 64g-56g=8g
  X 100.8g-100g=0.8g
  56:8=X:0.8,则X=5.6g
  学生最终得出:差量法即是化学方程式中的理论差量与实际差量成比例,列出比例式求解的解题方法。教师接着抛出本课问题: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碳酸氢钠分解反应有关计算题,课堂效果会有很大的提升。
  小结
  作为重要课程出现在高中阶段的化学,重要性不容小觑。多元化地改革和发展高中化学课堂效率的途径,使新一代的高中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国. 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 林区教学. 2013(12)
  [2]王延芳.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2(02)
  [3]周校鹰. 刍议如何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J]. 中学时代. 2013(20)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碰撞越演越激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提出“文明对话论”即,世界上多元文化共存,通过进行对话和交流以及对各宗文化的反省和变革,能够促进多元文化之间的融合和理解,人类将会迎来一个崭新的世纪。目前中国哲学正处在重组变革的关键时期,文明对话有助于重塑中国哲学体系,使其更加完整和统一,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
【摘要】小学管理在教育教学的全部管理中,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教育改革中,如何与时俱进、全方位的实施对学校的管理,也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那么,如何落实学校的管理?小学是否需要管理?怎样进行管理?对于广大学校管理者来说,似乎还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或理解存在于简单等的话题。本文就这一内容提出几点思考与认识,与大家交流。  【关键词】小学 教学 管理  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授书,他的责任是教
现今,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呈现出一种快速蔓延的趋势,已经到了不能忽视的程度.本文通过对南宁市五所具有代表性高校的在读本科生进行关于隐性逃课的调查,分析了南宁市高校大学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特邀顾问王景慧同志,于2013年1月3日10:5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王詈慧同志曾担任建设部城市规划司副司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
一个单位,没有一个具有一定权威的领导者,那么单位无法建设好。同样,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基本单位的班级,没有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班主任,要想把班级工作开展好,那也是一句空话。因此,班主任的管理技巧对班风,校风的影响至为重要,以下是我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几点看法。  一、提高素质,以德育人  学校选派的班主任,是管理一个班级的主心骨,他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无声或有声的影响着他所接触的学生。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做到转变观念,引导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氛围,更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展开想象,鼓励会学,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
【摘要】本文主要就植物学研究性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首先分析了植物学研究性教学的基本要求,然后详细论述了植物学研究性教学开展的主要步骤。旨在提高植物学教学效果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植物学 研究性教学 教学模式  0 前言  所谓植物学研究性教学模式,指的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一个有关植物学的研究专题,在一个相对开放的情况下,通过多个渠道以获取知识,并且须综合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山西省太原市五所普通高校羽毛球运动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了解目前五所普通高校体育场地器材现状、师资力量的基本情况、羽毛球课程的开设情况以及课外开展情况的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并为今后切实推动高校羽毛球运动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促进山西太原市羽毛球运动的开展。  【关键词】山西省太原市 高校羽毛球运
对某矿的采空区围岩试样进行了单轴压缩声发射实验,得到了岩石破坏时能率、事件率等声发射参数值,根据这些数值对声发射监测系统参数进行了设置;通过对声发射监测系统长期运
针对现有煤矿巷道顶板离层监测主要采用机械式顶板离层仪,存在观测不方便、误差比较大、数据实时性差等问题,设计了煤矿巷道顶板离层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该系统通过光纤位移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