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教育已经被很多家长所接受,不再像以往一样认为美术是不学无术的表现,多数都意识到美术也可以成为一项生活技能,并且能够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所以美术教育越来越得到了家长及学校的重视,故在幼儿教育中就开展了美术教育,为孩子以后的美术学习打好基础。幼儿因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及好动性,所以对美术多数都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并且很多美学习都可以从生活中展开,这意味着在幼儿教育开展美术教育将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理应得到幼儿园及家长们的关注。对此,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幼儿美术教学经验,对基于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进行了详细分析。
“幼儿美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也是综合性应用型课程特征比较突出的课程之一。本课程教学宗旨是使学生通过专业学习,不断强化学生幼儿美术教育工作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能够根据幼儿发展需要,设计和指导幼儿美术活动;在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幼儿美术活动设计与指导中,能够正确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基本精神,同时还能帮助幼儿在不同领域的活动中、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相关美术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等。此外,本课程还特别强化训练学生在美术教育活动中观察分析、制定目标、与幼儿和家长沟通、利用教育资源做好环境创设等各项教育应用性技能,注重提高学生理论联系教学实践的能力。
1 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特征
1.1 生活性特征
众所周知,艺术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美术作为艺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灵感也同样来源于生活,这决定美术教育要结合生活实际来实现,幼儿美术也不另外。所以通常情况下,很多幼儿老师进行美术教育时,都习惯性的引用生活实例,以加深幼儿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幼儿在生活实际中去寻找美术创作的灵感,使幼儿的美术鉴赏能力、应用能力就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加之幼多数都是通过生活中的相关事物来进行学习的,如果将生活中的事物通过图画的形式展现给幼儿,就会让幼儿感受到较为清晰的画面感及系统性感知,使幼儿更快更好的接触世间万物,促使他们生活认知能力的提高,最终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1.2 游戏性特征
幼儿基本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及好动性,所以他们在生活中都是非常活泼可爱的,对生活中的所有事物更是充满好奇,故可以通过游戏来实现对幼儿的教育,美术教育作为必不可少的幼儿教育项目,也同样使用到了游戏教学法。加之幼儿美术同时受到直觉、印象、想象、知觉及兴趣等因素的影响,使游戏教学法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成为了一种必然,故而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具有游戏性特征。
1.3 心因性特征
幼儿接触环境的机会很少,所以对美术的特点及规律没有系统的认识,完全是凭感觉去认识美术的,故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具有心因性特征。
例如,很多幼儿在进行美术作品创作时都是使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而不会使用老师教的美术创作方法,即固定性创作方法——按照规律进行先后循序创作。
2 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途径
2.1 实现对生活中美术素材的挖掘
第一、幼儿美术老师要到日常生活中去探索更多的美术创作素材,尽可能找出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美术素材,以激发幼儿的美术学习兴趣及积极主动性,如动物玩具、植物模型等,让幼儿从这些素材中找到美术创作的灵感;第二、幼儿老师要结合幼儿实际,选择符合幼儿美术学习及创作要求的游戏场所及绘画空间,然后为幼儿提供比较特殊且贴近生活的美术创作材料,如树叶、鲜花、鹅卵石和羽毛等;第三、在进行特殊材料提供的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并带领幼儿去找其他的美术材料,然后与幼儿一起进行美术作品创作。
例如,老师可以引导幼儿利用树叶、鲜花、鹅卵石和羽毛等材料制作成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甚至可以引导幼儿去寻找废弃的报纸,用剪刀修剪成一只小猫、小狗和小兔等动物,也可以引导幼儿使用树叶及鲜花制作成一个小孩,鲜花可以作为人的脸部,树叶可以作为人的身体部位,用鹅卵石最为人的眼睛,这样一个完整的人就被幼儿制作出来了。
2.2 幼儿美术教育中要积极鼓励家长参与教育活动
第一、老师要了解每一位幼儿的生活环境及家庭情况,在必要的情况下还需要走访幼儿家长,以了解幼儿的成长情况及学习情况,为美术教学奠定良好的环境条件;第二、待幼儿相关信息基本了解后,老师要举办具有针对性的幼儿美术创作大赛,并要求幼儿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以营造良好美术学习气氛的同时,使幼兒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例如,老师可以给幼儿布置美术家庭作业——画出你认为最美的全家福,所使用的美术创作材料不限,参与创作的人员不限,最好与父母一起进行创作,以此来加强家长的幼儿美术教学参与积极性。
2.3 提高对幼儿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力度
第一、幼儿教师与家长应该认识到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将兴趣培养看作美术教育的重要出发点,从而达到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使幼儿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第二、幼儿教师必须要积极鼓励幼儿发挥想象,然后借助语言描绘物品,之后再根据想象将其画出来。
3 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美术教育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实现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是现时代幼儿教育的一种新趋势,有利于幼儿以后的成长及学习。所以本文先从生活性、游戏性及心因性三方面,详细分析了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的特征,然后从美术素材、幼儿家长及幼儿美术学习兴趣三方面,深入分析了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途径。
(作者单位: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幼儿美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也是综合性应用型课程特征比较突出的课程之一。本课程教学宗旨是使学生通过专业学习,不断强化学生幼儿美术教育工作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能够根据幼儿发展需要,设计和指导幼儿美术活动;在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幼儿美术活动设计与指导中,能够正确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基本精神,同时还能帮助幼儿在不同领域的活动中、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相关美术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等。此外,本课程还特别强化训练学生在美术教育活动中观察分析、制定目标、与幼儿和家长沟通、利用教育资源做好环境创设等各项教育应用性技能,注重提高学生理论联系教学实践的能力。
1 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特征
1.1 生活性特征
众所周知,艺术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美术作为艺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灵感也同样来源于生活,这决定美术教育要结合生活实际来实现,幼儿美术也不另外。所以通常情况下,很多幼儿老师进行美术教育时,都习惯性的引用生活实例,以加深幼儿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幼儿在生活实际中去寻找美术创作的灵感,使幼儿的美术鉴赏能力、应用能力就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加之幼多数都是通过生活中的相关事物来进行学习的,如果将生活中的事物通过图画的形式展现给幼儿,就会让幼儿感受到较为清晰的画面感及系统性感知,使幼儿更快更好的接触世间万物,促使他们生活认知能力的提高,最终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1.2 游戏性特征
幼儿基本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及好动性,所以他们在生活中都是非常活泼可爱的,对生活中的所有事物更是充满好奇,故可以通过游戏来实现对幼儿的教育,美术教育作为必不可少的幼儿教育项目,也同样使用到了游戏教学法。加之幼儿美术同时受到直觉、印象、想象、知觉及兴趣等因素的影响,使游戏教学法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成为了一种必然,故而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具有游戏性特征。
1.3 心因性特征
幼儿接触环境的机会很少,所以对美术的特点及规律没有系统的认识,完全是凭感觉去认识美术的,故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具有心因性特征。
例如,很多幼儿在进行美术作品创作时都是使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而不会使用老师教的美术创作方法,即固定性创作方法——按照规律进行先后循序创作。
2 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途径
2.1 实现对生活中美术素材的挖掘
第一、幼儿美术老师要到日常生活中去探索更多的美术创作素材,尽可能找出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美术素材,以激发幼儿的美术学习兴趣及积极主动性,如动物玩具、植物模型等,让幼儿从这些素材中找到美术创作的灵感;第二、幼儿老师要结合幼儿实际,选择符合幼儿美术学习及创作要求的游戏场所及绘画空间,然后为幼儿提供比较特殊且贴近生活的美术创作材料,如树叶、鲜花、鹅卵石和羽毛等;第三、在进行特殊材料提供的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并带领幼儿去找其他的美术材料,然后与幼儿一起进行美术作品创作。
例如,老师可以引导幼儿利用树叶、鲜花、鹅卵石和羽毛等材料制作成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甚至可以引导幼儿去寻找废弃的报纸,用剪刀修剪成一只小猫、小狗和小兔等动物,也可以引导幼儿使用树叶及鲜花制作成一个小孩,鲜花可以作为人的脸部,树叶可以作为人的身体部位,用鹅卵石最为人的眼睛,这样一个完整的人就被幼儿制作出来了。
2.2 幼儿美术教育中要积极鼓励家长参与教育活动
第一、老师要了解每一位幼儿的生活环境及家庭情况,在必要的情况下还需要走访幼儿家长,以了解幼儿的成长情况及学习情况,为美术教学奠定良好的环境条件;第二、待幼儿相关信息基本了解后,老师要举办具有针对性的幼儿美术创作大赛,并要求幼儿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以营造良好美术学习气氛的同时,使幼兒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例如,老师可以给幼儿布置美术家庭作业——画出你认为最美的全家福,所使用的美术创作材料不限,参与创作的人员不限,最好与父母一起进行创作,以此来加强家长的幼儿美术教学参与积极性。
2.3 提高对幼儿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力度
第一、幼儿教师与家长应该认识到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将兴趣培养看作美术教育的重要出发点,从而达到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使幼儿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第二、幼儿教师必须要积极鼓励幼儿发挥想象,然后借助语言描绘物品,之后再根据想象将其画出来。
3 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美术教育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实现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是现时代幼儿教育的一种新趋势,有利于幼儿以后的成长及学习。所以本文先从生活性、游戏性及心因性三方面,详细分析了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的特征,然后从美术素材、幼儿家长及幼儿美术学习兴趣三方面,深入分析了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途径。
(作者单位: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