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化的美好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jysd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程乃珊曾经在描述女子发髻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当年的上海女人,不论贵如宋氏三姐妹还是公馆人家的夫人太太、写字间先生的太太、石库门弄堂的师母,下至讲规矩人家的保姆,都是留发髻的。百多年来的上海女人发髻,与现今时髦女人的发髻,一样无异,基本上分桃子髻或如意髻(如意髻因酷似一个横写的S,故被海派地称为横S头),如意髻或者因为手势较难,现在梳的不多!”
  或许,这款呈“S”形状的发髻,无论是从造型还是名称上看,都很有可能是受到如意这一物件的影响。
  说起如意与服饰妆扮,令笔者印象深刻的还有《红楼梦》中黛玉踏雪的装扮,曹老先生如此描绘道:“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皮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二人一齐踏雪行来。”绦即丝制的带子,由此推断,黛玉束的很可能就是一条如意纹的玉带。
  实际上,谈论如意对中国其他传统文化领域的影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究竟是出于“如意”二字,还是这种器型所给予的灵感,不能一概而论。在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相关研究学者聊起时,他告诉笔者,“如意”作为一种概念被人们认知,产生得非常早,至少也可追溯到唐朝;然而,就今人所掌握的实物来看,如意以器型的方式在人们的脑海中具象化,基本还是被认可在明清时期。文化本身即有个雏形、诞生、发展、渗透、互相影响的过程。因此,对于譬如如意云纹在建筑、设计、服饰、工艺美术等等方面的运用,尽管有人会说是受如意云头纹案的启发,但到底是受概念的影响,还是器型的影响,需要具体考证,特别是那些产生于明清以前的实物。
  篇幅有限,我们且不去做过于细致的追究,仅以“如意”的大概念随举几例来认识一下。首先要提到的当属如意纹。当中人们最熟悉的如意云纹,作为中国云纹体系的一类,早已被广泛应用于陶瓷、织绣、服装上,云肩便是一个典型,它作为据妇女披在肩上的一种装饰性配件,五代时已经出现,清代女子多用在婚礼或重大节庆活动中穿戴,其典型款式为“四合如意式”,《元史·舆服志》曰:“云肩,制如四垂石。”。这一纹路最早见于汉代,在铜器、漆器及丝绸织花制作中均有使用,云纹作如意状而四合,寓意东西南北四方祥和合如意。
  如意云纹还常常与各式各样或谐音或具象征性的吉祥纹样组合,变幻出一系列的祥瑞图案,如“万福万寿如意”(如意石、蝙蝠、寿字组合)、“和合如意”(如意与荷花组合)。当时极为有名的南京石锦就采用织金妆花等织造工艺,借鉴这一纹路的元素使整体服装富丽豪华到极点。
  再说建筑中,如意斗栱是斗栱众多门类中较为独特的一个类别,它诞生于宋辽之际,历经金元明清的变迁,这种斗栱的运用形式多样,蕴含着结构与功能、技术与艺术等方面深刻的辯证关系。在现存的古代大木作中,我们能见到最早的如意斗栱是1052年的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在梁思成先生的《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曾有过专门论述。建于清代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的北京北海智珠牌楼,四柱三间,出九踩云头如意斗栱,不仅在结构上更加稳固牢靠,而且外观上更具气势,令人目不暇接。
  不管是如意器型的云头,还是如意云纹饰,初衷正如《易经》说:“变化云为吉事有祥。”,既有着美好的象征含义,更是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与审美习惯。
  清乾隆粉彩花蝶纹如意耳葫芦尊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清代丝质如意头环式领
  民国时期的“如意髻”
  苏州园林的如意铺地
  北京北海智珠牌楼
其他文献
王世襄先生并不『承认』自己是书法家,但他的书法却有着很多『书法家』都没有的风神、气度。他曾多次为友人书,从遣词造句,到构思落笔,可谓精心竭力。这每一件作品,不仅提供了书法审美的范本,还记录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更承载着王先生与友朋间的深厚情谊。  1992年春节,王伯身边的很多晚辈都获得了一件意外珍贵的礼物,就是每个人名字嵌在联语之中的王伯墨宝。  我获得的字联是:本固邦甯宁有日,介尔景福福无疆。
期刊
是“舶来品”还是“土生土长”?在筹备之初,我们突发奇想,“如意”用英文该如何表达?咨询几位英语“高手”,竟然沒能得出肯定的答案。最后,还是通过登录国外博物馆官方网站查询相关藏品时,才确定了——“Ruyi”。这也不难看出,跟唐三彩等由拼音直译的词汇一样,如意无疑被浓缩为了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然而可惜的是,现在它早已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对于一种渐行渐远的事物,如果不能了解和走近它的世界,
期刊
话说“如意”在汉朝可是个很流行的土生土长的吉祥词语,从起名上便可窥见一斑。遇有嘉名,大家都争着采用,从《汉书》中可见,西汉刘氏宗室几代不避重名,名为“刘如意”的就有四位。而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家借用“如意”这个现成的词语来翻译梵文中的某些词语,并赋与了它更多、更丰富的词义。  译 经 中 的“如 意”  Atta-mazi,这个词语的意思大致与汉语的原意接近,表示“称心如意”。例如北凉“中印
期刊
从三国时期到五代,如意的形制只有手爪型一种,它通行于上层社会,每每制造成华丽贵重的形态。它还作击节称赏用、作打击用,因而研究宋朝史的文物鉴赏家认为古人是拿它当防身利器的,未免求之过深。  而自打如意形制二水分流后,爪形如意身价一落千丈,完全恢复了原来挠痒痒的原始功能,重新成为老头儿、老太太的爱物;那云头如意等新品种则身价十倍,并且演化出一些新用途来——这种发展,大约在明清两代完成。  现在我们见到
期刊
回顾2013年秋拍,高价位拍品依然是这个秋季最引人眼球的所在。曾梵志、黄胄纷纷跻身亿元俱乐部,让这个秋季的艺术品市场分外热闹。从2012年下半年进入调整期后,在阔别两季后,亿元拍品此番重现市场,无疑起到了提振市场信心的作用。  除了高价拍品外,要说这个秋季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一个个小而精的私人收藏专场。面对持续处于调整中的市场,各大拍卖公司都纷纷使出了应对之策。而力推私人收藏专场无疑成为中国嘉德、北
期刊
我的岳父,我习惯顺着我孩子那辈的称呼称呼他“姥爷”,只有我俩对谈之时,才改口“爸”或“您”。  姥爷是去年十一月过世的,享年八十八岁,旁人见我们哀伤,便安慰说“八十八,算喜丧了”。我也知道,姥爷四十几岁患脑梗,导致左半身偏瘫,不到五十就退休了,能活到八十八,不容易的,也算难得了,可是人死,总归是件坏事。说起姥爷的死因,更是让我心有不甘,他老人家本来是能够活着看到第八十九个春天的。  姥爷的遗物里有
期刊
象征吉祥,是如意自上而下、深入人心的整体意蕴。不过,无论是皇宫贵族、还是才子佳人,抑或是大户人家、平民百姓,以情感、心理暗示的角度分析,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眼中,究竟是要“如”什么样的“意”,却又多少有着细微区别、滋味不一。在本篇中,我们且大体以3种不同阶层为例,以图赏说话,看看同为如意,不同的关键词又是什么?  明 骨雕三多小如意 表现多福多寿多子的美好意愿。  晚清如意 犹如实物灵一般,或置于案头
期刊
众人排队抢“马”的场面着实令人意外,这股热情在寒冷的冬日里也让人感到温暖。那么,这枚一马当先、飞奔而来的马票能否也给颇为冷清的邮市带来一丝温暖?  缘何爱马?  虽然刚刚步入三九的京城再次迎来了寒潮的袭击,但是即便如此,凛冽的寒风和冰点的温度依然没能阻挡广大集邮爱好者的如火热情。据北京集邮爱好者郭永胜介绍,他自己集邮也有二十余年,此前生肖邮票发行时他也曾在第一时间到发售点购票,但其场面似乎都没有今
期刊
如意在民间有着相当广泛的运用,而且,随着历史的变迁,如意的用法也有着发展演变的过程。无论是作为摆设装饰,还是拿来把玩,化器型融入日常生活是民间如意使用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千百年的斗转星移之中,一声“如意”,不仅是一代又一代人心中“千千结”的凝聚,也涵尽了数不清的祥瑞祈求和美好心愿。  不 乏 实 用  有观点认为,如意最早就是一个搔痒的工具。在魏晋时候,如意相当流行,起初可能和魏晋人爱服食长生药
期刊
编者按:一把好的如意,它的“兰心蕙质”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原因,让人们在看到如意的那一瞬间“合”对“眼缘”?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听听专业人士是如何评述的。  采访嘉宾:何欣(北京故宫博物院器物部副研究员)  判断一把如意的好与不好,最为简单而直观的方法,我认为是观其整体是否令人感觉舒服。正所谓一饱眼福,我们在欣赏和把玩一件如意的时候,这个眼福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工艺与造型。  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