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程乃珊曾经在描述女子发髻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当年的上海女人,不论贵如宋氏三姐妹还是公馆人家的夫人太太、写字间先生的太太、石库门弄堂的师母,下至讲规矩人家的保姆,都是留发髻的。百多年来的上海女人发髻,与现今时髦女人的发髻,一样无异,基本上分桃子髻或如意髻(如意髻因酷似一个横写的S,故被海派地称为横S头),如意髻或者因为手势较难,现在梳的不多!”
或许,这款呈“S”形状的发髻,无论是从造型还是名称上看,都很有可能是受到如意这一物件的影响。
说起如意与服饰妆扮,令笔者印象深刻的还有《红楼梦》中黛玉踏雪的装扮,曹老先生如此描绘道:“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皮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二人一齐踏雪行来。”绦即丝制的带子,由此推断,黛玉束的很可能就是一条如意纹的玉带。
实际上,谈论如意对中国其他传统文化领域的影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究竟是出于“如意”二字,还是这种器型所给予的灵感,不能一概而论。在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相关研究学者聊起时,他告诉笔者,“如意”作为一种概念被人们认知,产生得非常早,至少也可追溯到唐朝;然而,就今人所掌握的实物来看,如意以器型的方式在人们的脑海中具象化,基本还是被认可在明清时期。文化本身即有个雏形、诞生、发展、渗透、互相影响的过程。因此,对于譬如如意云纹在建筑、设计、服饰、工艺美术等等方面的运用,尽管有人会说是受如意云头纹案的启发,但到底是受概念的影响,还是器型的影响,需要具体考证,特别是那些产生于明清以前的实物。
篇幅有限,我们且不去做过于细致的追究,仅以“如意”的大概念随举几例来认识一下。首先要提到的当属如意纹。当中人们最熟悉的如意云纹,作为中国云纹体系的一类,早已被广泛应用于陶瓷、织绣、服装上,云肩便是一个典型,它作为据妇女披在肩上的一种装饰性配件,五代时已经出现,清代女子多用在婚礼或重大节庆活动中穿戴,其典型款式为“四合如意式”,《元史·舆服志》曰:“云肩,制如四垂石。”。这一纹路最早见于汉代,在铜器、漆器及丝绸织花制作中均有使用,云纹作如意状而四合,寓意东西南北四方祥和合如意。
如意云纹还常常与各式各样或谐音或具象征性的吉祥纹样组合,变幻出一系列的祥瑞图案,如“万福万寿如意”(如意石、蝙蝠、寿字组合)、“和合如意”(如意与荷花组合)。当时极为有名的南京石锦就采用织金妆花等织造工艺,借鉴这一纹路的元素使整体服装富丽豪华到极点。
再说建筑中,如意斗栱是斗栱众多门类中较为独特的一个类别,它诞生于宋辽之际,历经金元明清的变迁,这种斗栱的运用形式多样,蕴含着结构与功能、技术与艺术等方面深刻的辯证关系。在现存的古代大木作中,我们能见到最早的如意斗栱是1052年的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在梁思成先生的《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曾有过专门论述。建于清代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的北京北海智珠牌楼,四柱三间,出九踩云头如意斗栱,不仅在结构上更加稳固牢靠,而且外观上更具气势,令人目不暇接。
不管是如意器型的云头,还是如意云纹饰,初衷正如《易经》说:“变化云为吉事有祥。”,既有着美好的象征含义,更是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与审美习惯。
清乾隆粉彩花蝶纹如意耳葫芦尊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清代丝质如意头环式领
民国时期的“如意髻”
苏州园林的如意铺地
北京北海智珠牌楼
或许,这款呈“S”形状的发髻,无论是从造型还是名称上看,都很有可能是受到如意这一物件的影响。
说起如意与服饰妆扮,令笔者印象深刻的还有《红楼梦》中黛玉踏雪的装扮,曹老先生如此描绘道:“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皮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二人一齐踏雪行来。”绦即丝制的带子,由此推断,黛玉束的很可能就是一条如意纹的玉带。
实际上,谈论如意对中国其他传统文化领域的影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究竟是出于“如意”二字,还是这种器型所给予的灵感,不能一概而论。在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相关研究学者聊起时,他告诉笔者,“如意”作为一种概念被人们认知,产生得非常早,至少也可追溯到唐朝;然而,就今人所掌握的实物来看,如意以器型的方式在人们的脑海中具象化,基本还是被认可在明清时期。文化本身即有个雏形、诞生、发展、渗透、互相影响的过程。因此,对于譬如如意云纹在建筑、设计、服饰、工艺美术等等方面的运用,尽管有人会说是受如意云头纹案的启发,但到底是受概念的影响,还是器型的影响,需要具体考证,特别是那些产生于明清以前的实物。
篇幅有限,我们且不去做过于细致的追究,仅以“如意”的大概念随举几例来认识一下。首先要提到的当属如意纹。当中人们最熟悉的如意云纹,作为中国云纹体系的一类,早已被广泛应用于陶瓷、织绣、服装上,云肩便是一个典型,它作为据妇女披在肩上的一种装饰性配件,五代时已经出现,清代女子多用在婚礼或重大节庆活动中穿戴,其典型款式为“四合如意式”,《元史·舆服志》曰:“云肩,制如四垂石。”。这一纹路最早见于汉代,在铜器、漆器及丝绸织花制作中均有使用,云纹作如意状而四合,寓意东西南北四方祥和合如意。
如意云纹还常常与各式各样或谐音或具象征性的吉祥纹样组合,变幻出一系列的祥瑞图案,如“万福万寿如意”(如意石、蝙蝠、寿字组合)、“和合如意”(如意与荷花组合)。当时极为有名的南京石锦就采用织金妆花等织造工艺,借鉴这一纹路的元素使整体服装富丽豪华到极点。
再说建筑中,如意斗栱是斗栱众多门类中较为独特的一个类别,它诞生于宋辽之际,历经金元明清的变迁,这种斗栱的运用形式多样,蕴含着结构与功能、技术与艺术等方面深刻的辯证关系。在现存的古代大木作中,我们能见到最早的如意斗栱是1052年的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在梁思成先生的《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曾有过专门论述。建于清代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的北京北海智珠牌楼,四柱三间,出九踩云头如意斗栱,不仅在结构上更加稳固牢靠,而且外观上更具气势,令人目不暇接。
不管是如意器型的云头,还是如意云纹饰,初衷正如《易经》说:“变化云为吉事有祥。”,既有着美好的象征含义,更是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与审美习惯。
清乾隆粉彩花蝶纹如意耳葫芦尊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清代丝质如意头环式领
民国时期的“如意髻”
苏州园林的如意铺地
北京北海智珠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