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学活动过程来看,原方案存在以下问题:
1 过程控制多,自主探究少
原方案从“讲故事、演示教具”导入到“发口令、组织游戏”巩固,教师一直控制着活动过程,幼儿始终处于被动应答或配合完成任务的状态。由于束缚较多,幼儿没有更多的自发学习和主动探索的机会。
2 知识讲授多,生活应用少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要引导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应游戏化、生活化,即要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原方案将时钟及时间经验作为数学知识来教,缺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对接,不利于幼儿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 集体活动多,分层指导少
在原方案中,教师仍以集体教学为主,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忽视了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小组学习的互动性和幼儿个体的差异性。
因此,教师要学会解放自己。解放自己的脑,不再替孩子思考;解放自己的嘴,不再“一言堂”;解放自己的手,不再“包办代替”。退到孩子的后面去,把舞台留给孩子。
解放自己就是解放幼儿,解放幼儿就是尊重幼儿。
几个细节的处理
钟健
第一,大家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结局是乌龟由于坚持最终赢得了胜利。原方案教师想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幼儿感受两根指针一快一慢的现象,我认为不妥。因为幼儿的思维很可能会受《龟兔赛跑》故事结局的影响。
第二,在认识整点、半点环节,教师第一次要求幼儿认识的是3点、8点、12点,第二次则是3点半、9点半。前后有什么联系吗?如果引导幼儿第一次认识3点、9点、12点,第二次认识3点半、9点半、12点半,可能更有利于幼儿辨别其中的区别及其规律。
第三,在结束环节,“闹钟响了,该出去活动了”这样的设计较生硬。建议教师和幼儿共同绘制一日生活安排表,把一天中每个时间段该做什么以绘画形式表现出来,以引导幼儿明确一天活动的时间安排。然后再请幼儿看看现在几点了,查查表格该做什么活动了,以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在延伸活动中,教师可以将本教学活动目标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幼儿根据时间表开展相应的活动,更好地帮助幼儿加深对时间的认识,从而切实落实目标二。
重视探究 联系实际
张乃艳
原方案贴近幼儿生活,能够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有很多亮点。但仔细分析后,感觉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探究过程不充分
既然教师为每个幼儿准备了可以拨动的小闹钟,那么就可以请幼儿先猜猜,是时针走得快还是分针走得快,然后通过观察实物钟时针、分针的行走情况,自主得出“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的结论。然后以此为经验基础,进一步引导幼儿拨拨小闹钟,感知时针和分针的行走规律。总之。要让幼儿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和新经验,发展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目标二与目标三都需要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充分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但原方案并没有这么做,导致这两个目标形同虚设。
在环节三“认识整点、半点”中,教师除了可提供记录卡片之外,还可准备一些相应的生活情景图片,例如起床、入园、早餐、游戏、上课、午睡、点心、离园等生活场景,引导幼儿尝试在小闹钟上拨出与记录卡片和情景卡片相匹配的整点、半点时间,以帮助幼儿形成时间概念。在认识时间的基础上把时间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同时迁移新获得的经验,引导幼儿初步形成珍惜时间的观念,让他们初步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合理安排时间。
1 过程控制多,自主探究少
原方案从“讲故事、演示教具”导入到“发口令、组织游戏”巩固,教师一直控制着活动过程,幼儿始终处于被动应答或配合完成任务的状态。由于束缚较多,幼儿没有更多的自发学习和主动探索的机会。
2 知识讲授多,生活应用少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要引导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应游戏化、生活化,即要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原方案将时钟及时间经验作为数学知识来教,缺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对接,不利于幼儿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 集体活动多,分层指导少
在原方案中,教师仍以集体教学为主,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忽视了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小组学习的互动性和幼儿个体的差异性。
因此,教师要学会解放自己。解放自己的脑,不再替孩子思考;解放自己的嘴,不再“一言堂”;解放自己的手,不再“包办代替”。退到孩子的后面去,把舞台留给孩子。
解放自己就是解放幼儿,解放幼儿就是尊重幼儿。
几个细节的处理
钟健
第一,大家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结局是乌龟由于坚持最终赢得了胜利。原方案教师想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幼儿感受两根指针一快一慢的现象,我认为不妥。因为幼儿的思维很可能会受《龟兔赛跑》故事结局的影响。
第二,在认识整点、半点环节,教师第一次要求幼儿认识的是3点、8点、12点,第二次则是3点半、9点半。前后有什么联系吗?如果引导幼儿第一次认识3点、9点、12点,第二次认识3点半、9点半、12点半,可能更有利于幼儿辨别其中的区别及其规律。
第三,在结束环节,“闹钟响了,该出去活动了”这样的设计较生硬。建议教师和幼儿共同绘制一日生活安排表,把一天中每个时间段该做什么以绘画形式表现出来,以引导幼儿明确一天活动的时间安排。然后再请幼儿看看现在几点了,查查表格该做什么活动了,以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在延伸活动中,教师可以将本教学活动目标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幼儿根据时间表开展相应的活动,更好地帮助幼儿加深对时间的认识,从而切实落实目标二。
重视探究 联系实际
张乃艳
原方案贴近幼儿生活,能够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有很多亮点。但仔细分析后,感觉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探究过程不充分
既然教师为每个幼儿准备了可以拨动的小闹钟,那么就可以请幼儿先猜猜,是时针走得快还是分针走得快,然后通过观察实物钟时针、分针的行走情况,自主得出“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的结论。然后以此为经验基础,进一步引导幼儿拨拨小闹钟,感知时针和分针的行走规律。总之。要让幼儿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和新经验,发展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目标二与目标三都需要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充分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但原方案并没有这么做,导致这两个目标形同虚设。
在环节三“认识整点、半点”中,教师除了可提供记录卡片之外,还可准备一些相应的生活情景图片,例如起床、入园、早餐、游戏、上课、午睡、点心、离园等生活场景,引导幼儿尝试在小闹钟上拨出与记录卡片和情景卡片相匹配的整点、半点时间,以帮助幼儿形成时间概念。在认识时间的基础上把时间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同时迁移新获得的经验,引导幼儿初步形成珍惜时间的观念,让他们初步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合理安排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