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粮农增收长效机制的构建

来源 :唯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n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各级政府应把关注粮农增收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粮农增收方式;把握粮农增收长效机制的内涵和基本点;坚持科技兴粮战略,构建粮农增收的支撑体系;尽快制定《粮食法》,为粮农持续增收提供法律保障。这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治本之策,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粮农增收;长效机制;法律保障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6)10-0033-04
  
  粮食增产与粮农增收,已成为当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和重中之重。自1998年以来,农民收入有了较快的增长,2005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元。但粮农的种粮收入却出现了连续8年负增长,2002年粮食收购价格回落到1994年的水平,即使是2005年国家规定的秋粮最低收购价每500克/0.7元,也低于1996年时的价格。粮农连年收入减少,严重地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只有8600亿斤,相当于18年前的1986年的粮食产量(其中也有耕地减少等因素)。2004年国家出台减负、直补等扶农新政,粮食产量达到9390亿斤,中止了粮食产量连续8年下滑趋势;2005年全国粮食产量为9600亿斤,也只恢复到1995年的水平。这表明粮农期望持续增收的形势十分严峻,这种状态如不尽快解决,势必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只有丰衣足食,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粮农持续增收问题,理应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严重关注,并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粮农增收方式
  
  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中心是农民增收。粮农持续增收,有利于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有利保障粮食的有效供给,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没有种粮农民的持续增收,就无法保障粮食安全,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无法实现。但是,粮食生产是农业中最经不住风险、最为脆弱的一个大产业,在人类还没有达到可以用科技手段左右大自然的时候,任何一场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就能使即将到来的丰收果实毁于瞬间,都能给生产者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而种粮农民又是农村生产者中最为庞大的弱势群体,市场粮价稍有下滑,都会使得增收的愿望落空。关注粮农持续增收,这是一项关系到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工程,是一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富民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应当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粮农持续增长的重要意义,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认真抓好落实。
  更新增粮观念,理清粮改思路。要彻底摒弃过去20多年中“多了砍,少了赶”的粮食经营模式。即当粮食供给紧张时,强调种粮是政治任务,要求全党全民大办粮食;当粮食过剩时,下令大砍种粮面积,毁坏农田基本设施;粮食短缺时,又急忙出台许多激励措施,优先奖励粮农多产粮食;粮食供大于求时,放开粮食价格,随市场波动,取消各种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使粮农利益受损,挫伤他们的种粮积极性。这种单纯地从粮食安全和财政减负的角度出发,很少顾及粮食稳定增长和粮农持续增收的指导思想和做法,必然会造成我国粮食生产的大起大落和粮农增收艰难的局面。
  粮食增产与粮农增收应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科学地协调好“粮”与“人、田、水、能、本、钱”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起科学的宏观调控机制,重点调控粮食生产,实现长期的粮食供需总量平衡,就能确保粮农收入稳定增长。
  
  二、粮农增收长效机制的内涵和基本点
  
  解决粮农持续增收,不能只采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必须从根本上来解决,要尽快构建粮农增收的长效机制和保障体系。
  1.建立粮食增产与粮农增收的中长期目标责任制
  要实行生产配额、定额补贴办法,实现粮食供需总量平衡和粮农持续增收的目标,并量化有关考核指标。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过去20多年中粮食生产和粮农增收翻烧饼式的历史悲剧的重演。
  2.建立稳定市场粮价的保护价机制和平衡供求的市场调节机制
  实践证明,无论是过去的保护价敞开收购,还是目前定量定点的最低收购价收购,都无法实现对农民的价格保护。1997年至2000年,国家三令五申各地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手里余粮,在部分经济实力薄弱地区,几乎成了应付中央检查的口号。在无雄厚财力、物力支撑下,要求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只是把国有收储企业推向了破产的深渊。应当用“釜底抽薪”办法,通过抽紧市场供过于求的“粮根”,配合价格“托盘”,特别要将深加工转化等作为平衡市场的“调压器”的“减压阀”。
  3.建立分流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大批转移农村劳动力。我国的情况是人多地少,在有限的耕地上集中了8亿农民,这种状况如得不到有效改变,单纯地靠提价,农民是永远富不起来的。只有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将绝大部分种粮农民从土地上分流出去,粮田向少数种粮大户集中,发展规模经营与集约化生产,才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产业的比较效益,使粮食生产走一条“高产、低耗、高效、优质”的发展道路。
  4.建立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保障机制和粮食生产风险保险机制
  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关键是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如抓好大型水利工程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普及科学种粮知识,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机械化程度,治理环境污染,提高防治病虫害水平,建立粮食信息、科研基地,发展粮产品深加工企业等。这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全部由财政投入,必须创新农业投入机制,以国家财政投入为导向,引进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资本投入粮食生产,解决培育粮食生产市场主体,优化粮食产品质量和与市场接轨的三大问题,推进粮食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依靠农技部门和保险部门,按“防、抗、保”结合的要求,由农民掏一点、国家贴一点的办法,建立抗自然灾害、化解风险的粮食生产保险机制,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受伤害。
  5.建立粮食生产、加工和流通的利益共享机制
  粮农的增收是通过出售原粮所得,但其所得是十分微薄的。如果当年每500克粮食收购价上涨0.1元(这上幅已经很高),出售5000斤粮才增收500元,对一家农户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而粮食加工增值和流通领域经营盈利,大部分成了深加工企业、流通企业的利润和国家的税收,作为提供原料的粮农却分享不到这成果,这是很不平等的。为此,一是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粮农与龙头企业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实行二次结算和利润返还等形式,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高附加值的粮油食品深加工业,延伸和做大做强粮食产业链,直接进入市场销售。将所得加工增值和销售利润部分,在合作社成员中按贡献大小进行二次或多次分配。
  6.建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管理和补贴机制
  农资价格上涨过快,不仅掠走了粮农从粮食提价和政府补贴中得到的实惠,而且挫伤了粮农积极性,直接威胁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因此,一方面要尽快建立遏制农资价格过快增长的管理机制,使农资涨幅小于粮农增收涨幅;另一方面,建立对农资企业必要的补贴制度,以弥补因平抑农资价格带来的企业亏损。
  
  三、坚持科技兴粮战略,构建粮农增收的支撑体系
  
  粮食安全保障关键是“稳在面积,增在单产”。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要解决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这个最难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主要靠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
  1.普及科学种田,提高粮食单产
  科技是推动粮食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粮食生产水平决定于单产,单产的提高是由科技决定的。我国粮食供给长期处于短缺状况,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根本改变,成为总量平衡、略有富余的国家,除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外,科技进步是关键。十多年来,我国在推广农业科技进步方面,取得了长足的成效。如育种技术的创新与突破,特别是杂交水稻制种的推广,使稻谷的单产400公斤提高到550-600公斤;同时,田间管理技术的改进,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提高,区域管理和环境保护技术进步、科学施肥等,加速了主要粮食品种的更新换代,对粮食单产和总产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利用科技进步可以找到粮农增收的新亮点。实施稻田养鸭、养螃蟹,综合收入每亩高达1200-1500元,比单一水稻每亩增收700元以上;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可增节省用肥30-50元,每亩稻麦增产5-10%,增收60-80元。可见,科技进步将在农民持续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开展综合利用,向科技进步要效益
  过去由于科技水平低,粮食生产和加工中的副产品基本没有利用起来,当作一种废物、负担和包袱,多数农民用焚烧办法处理。近几年,不少地方将这些进行科技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好效果。利用稻谷加工后的大糠进行发电,既缓解了农村能源紧张状况,其成本相当城市用电价的三分之二;有的地方将大糠膨化压成颗粒,出口外销每吨最高价相当于水稻价;有的地方以秸秆气化发展沼气,解决了当地需用的清洁能源问题,经过发酵的稻秸秆成为优质的有机肥料,改良土壤。有些地方将麦稻秸秆打压制成砖,变废为宝。这种砖重量轻,质地坚、价格低,用它来建房其造价相当于用泥土砖的一半;而且节省了大量的耕地,对保护我国土地资源起到重要作用。还有的地方将豆皮、玉米皮经过加工,开发出高档纺织品原料,其性能可与天然丝媲美。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地向综合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有用产品,这不仅为焚烧了的麦稻草等找到了出路,促进了农村多种经营的发展,转移大批劳动力,而且成为粮农增收的最有潜力的领域。
  3.提高粮油食品加工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
  从目前市场销售的食品看,我国企业生产的食品多数是低档产品,市场竞争力低,经济效益差。要运用高新技术开发研制高附加值的高档品牌产品,占领市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销售原粮为主的河南省,大力发展粮食品加工业,去年全省通过食品加工外销,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2300万人,粮农户均增收800元,为粮农增值增收开辟了新途径。同时,将中国的产品打进国际市场,赚取更多的外汇,作为提供优质原料的粮农,就能从国内增效和出口创汇中得到更多的收益。
  总之,各级政府应当从战略高度认识科技兴粮、科技富民的重要性,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加快品种、科技和知识更新工程建设,提高农民科技种粮水平。
  
  四、尽快制定《粮食法》,为粮农持续增收提供法律保障
  
  粮食是一个弱质产业,经不起反复折腾,这就需要有连续性政策来保证。解决政策的连续性的问题,只有靠立法来解决,加快制定和出台“粮食安全法”。通过粮食安全法,规范各级政府行为,依法行政,确保各种扶粮政策的连续性,实现粮食的长治久安。因此,在立法中,要围绕粮食增产与粮农增收这个中心,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政府与粮农之间的法律关系,解决政府与粮农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责、权、利问题
  我们认为,政府是承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主体,是粮食安全最权威的管理者;粮农是按政府指令为粮食安全作贡献的打工者。他们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这是立法中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就迎刃而解。由此,把一直由粮农扛着的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和独自承担的“自然、市场、政策”三大风险的担子,应转移到各级政府方面。政府既有从粮农那里取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权利,也应尽保障粮农持续增收的义务。政府要主动承担起在粮食生产中发生的“自然和市场”风险,不应转嫁给粮农。因为在减灾和化解风险能力方面,粮农个人与具有公权力的政府,是根本无法相比的。这样,能有利于减轻农民的压力,调动他们种粮积极性;也使政府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落到实处。
  2.把粮食生产、营销和国家各种扶粮措施纳入有法可依的法制轨道
  政府应根据我国国情,编制出粮食供需总量平衡的中长期规划,用立法形式固定下来,并分解到政府各个五年计划中。既能改变过去粮食生产“多了少了”的无政府状态,实现有序生产,为粮农持续增收提一个物质保障,避免干部瞎指挥和强迫命令给粮农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把政府各种扶农政策和措施纳入法制轨道,有利于保持其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因某一个领导人变更或政府换届而发生变化。这是粮农最关心和期望的,它有利于增强粮农安心种粮,加大投入,扩大再生产的信心,使粮农享受政府各种扶农政策和措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实惠。
  3.制定粮农增收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提高的国家补贴制度
  长期以来,种粮农民为国家粮食安全和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效地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地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应该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目标,出台粮农收入与经济增长、财政增收和居民生活改善同步提高的国家补贴法律,并将各项扶持资金和补贴,纳入国家和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中,财政补贴应与提供商品粮挂钩。
  4.为查处在粮食增产与粮农增收中出现的决策失误、政府部门不作为等提供法律依据
  过去因没有法律、法规,对政府部门或干部瞎指挥给粮农造成的损失,农民无处去讨个说法,只好自认倒霉。有了法律规定,谁出主意,谁决策,造成损失,谁就要承担赔偿的法律责任。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农民可以拿起手中的法律武器进行维权,捍卫自己的利益。国家粮食安全与粮农持续增收,主要体现稳在种粮面积上。可是十多年来各地乱占乱毁耕地的事件不断发生,许多旱涝保收、高产稳步的优质粮田,转眼在新城(镇)建设及各种园地开发中快速变脸。仅据国土资源部发布《2003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透露:过去七年,我国耕地至少减少了1亿亩,降至15.3亿亩,至于“占补平衡”中占优补劣的耕地质量下降更难用数字计算。因此,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到2010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要恢复到5亿吨以上,到2030年要达到6亿吨左右。作为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基本农田必须保持在较高水平上,现有基本农田不能再减少。没有了优质良田,粮食安全何从谈起。如果有了立法,对这种占优补劣、毁坏农田基本设施的做法,有关部门就可以进行查处,追究其法律责任,使一些想占用良田的人不敢妄为。国家应对政府部门在指导粮食生产中出现失误或不作为给农民造成重大损失的,应明确法律责任,农民有权申请国家赔偿。
  责任编辑:浩 宇
其他文献
<正> 施用农药防治作物病虫害是积极的有效措施,但如果施用不当,很容易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使防效大为降低。随着农药施用量的不断增加,产生抗药性的害虫种类也将愈来愈多。
摘要:中式英语作为一种中介语,是我们中国人学习英语语言时不可避免的现象。它是讲英语者缺乏语言能力和受母语的消极影响的结果。导致中式英语的原因有很多,在这篇论文中,基于一些学者的研究,我浅析了几点原因。此外,对于如何解决中式英语难题我提出了几点方法。  关键词:中式英语 原因 表现 解决方法  Chinglish refers to spoken or written English lang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概述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由国家立法规定,由国家、农村组织以及农民按照一定的比例来缴纳养老保险费,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然后到了农民年老时,再根据农民个人的缴费情况和基金的增值情况,来领取相应的养老金,实现保障其基本生活,实现农民平等的养老保险权力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的提高,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得以形成和发展,对推动我
人力资源管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绩效考核的重要作用也得到广泛的认可,本文论述绩效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并分析其有效实施的办法。
农发行在业务发展过程中,要确保发展目标的实现,务必坚持积极稳健的经营策略。
目前银行发放的房地产开发类贷款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贷款、房地产业流动资金贷款及单位购房贷款,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单位购房贷款属于固定资产性质贷款,按现行规定需要进行项目评估。  房地产开发项目贷款与一般的企业贷款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资金运用规模较大;二、资金周转期较长;三、资金流动性较差;四、回收贷款主要通过租售房款的净现金流来实现。由于房地产项目贷款带有上述资金使用与回收的特点,就十
摘要:建筑企业进行资本扩张是建立在资本经营前提基础之上的,按照资本运营的规律,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内部积累、追加投资、吸纳外部资源即兼并、收购和融资等方式,使企业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的经营战略。下面本文分析了建筑企业资本扩张的途径方式,以供参考。  关键词:资本 建筑企业 扩张运营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资本运营日趋热门,建筑企业基本上都是以土建产业为主导,由于僧多粥少,导致恶性竞
【正】党小组是党支部的组成部分,是在党支部领导下对党员进行管理的一种组织形式。党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对党员进行教育和监督,认真执行党支部的决议,组织和指导党员完成党支
针对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快速发展的态势,从国际并购市场的当前和数百年来的发展两个层面对我国企业的境外扩张给出比较和分析,提出发展和冒进的辩证观点,以期引起相关各方的
<正> 为了进一步开发新的激素品种,我们引进了日本提供的最新化学有机合成激素“爱多收”,在番茄生长中期进行喷花、涂果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