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提出了开元寺广场的服务对象,对开元寺广场的服务对象进行了解释和分析, 阐述了开元寺、周边环境、服务对象与广场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开元寺广场设计要素的分析,提出开放空间的设计原则。
关键字:开元寺广场; 服务对象; 开放空间; 原则
一、开元寺广场范围、周边环境分析及服务对象
1、范围:广场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位于开元寺正门南侧,城市次干道红星街以北,南北约90米,东西约200米。一部分位于开元寺东侧,紧邻邢台市主干道邢州路西侧人行道,南北约300米,东西约60米。以广场的形式和用途为分类基础,开元寺广场介于街道广场与城市广场之间,
2、周边环境:开元寺的北部、西部、南部以居住、教育、办公为主,东部以商业为主。
3、服务对象:开元寺及周边有大量的人群聚集,短暂停留的穿行者和逗留者构成了其服务的对象范围。
二、开元寺、周边环境、服务对象与广场之间的关系
开元寺广场设计,既通过对开元寺及与它毗邻建筑环境的分析,塑造一个满足不同群体的开放公共空间。
1、开元寺作为邢台市的一张名片,对邢台市及其他城市的人群形成较大吸引,对外来游客来说,如何透过广场增加开元寺的可识别性成为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2、广场周边大部分为住宅区及商业区为主,建筑以多层为主,人口相对密集,且周边280米范围内除了开元寺广场外没有相对较大的公共开放空间,因此开元寺广场成为了人们利用率较高的户外空间,如何引导人流更好的进入广场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3、广场的利用率高低取决于其对人们的吸引程度,由于毗邻多种用地类型(宗教、居住、教育、办公、商业),比起其他广场,它能吸引更大范围之内和更为多样的(年龄、性别、种族)的使用,必须能够容纳居民散步、自带午餐的人群、露天咖啡屋、过往行人等。
三、开元寺广场设计要素
1、尺度
开元寺南侧广场东西向与东侧广场南北向均为狭长的空间,以往大多数成功的围合广场都不超过135米,因此将广场通过矮墙或教密集树木等进行设当分割,形成若干小的有一定私密性的半开敞空间,能使人们处在其间时感到亲切。开元寺共有两个出入口,南侧主出入口及东侧次出入口,在两个入口处均留出较大开敞空间,增强开元寺可见性。
南侧广场分成三个空间,尺寸分别定为35*90、130*90、35*90(米)
东侧广场分成五个空间,尺寸分别定为60*60、60*40、60*100、60*40、60*60(米)。
2、视觉复杂性
广场设计评价涉及景观要素的形式、颜色和质地,这些景观要素包括树木、灌木丛、喷泉和雕塑、不同形状的工艺品,空间提示物、隐蔽处、拐角和高程变化。对于那些整天生活在标准化办公环境中的人们来说,那里的形式、色彩、温度、周围的人都是一成不变的,能够在一个令人赏心悦目、感觉丰富多彩的环境中度过时光实在是一件快事,密集和多样性对人更有感觉上的冲击力。在开元寺广场中除了出入口处采用的材料色彩或纹理简单为主外,其他空间处理上采用一种不断变化的展示效果,简洁的踏步和密集的花坛及其中植物的高低错落变化,用以创造一个鲜活的视觉特征环境。
3、逗留者和穿行者
开元寺广场具有”休闲绿洲”和”交通空间”的兩种功能,这两种功能应该限制在各自的亚区域内,两者之间应有一个过渡带。可通过拱墙或拱廊来形成广场的过渡带。为促使人们在广场空间逗留,在地面铺装、小品设置等方面形成能够吸引人的“抛锚点”,应建造丰富的视景,密集的设施、引人注目的核心元素和明确的边界。而对穿行者而言,空旷的铺装和零星的设施,能使他们快速通过。
3、边界和过度
广场应当让人感觉到是一种突出的空间,必须让行人看见,而且在功能上便于进入。从人行道向广场上的过渡是广场设计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在离人行道8米处设置可坐的矮墙、台阶或座椅岛。拱墙提供了一种围合感以及同临街交通分离的愉悦感。
4、休息设施
①主要座位和次要座位
广场作为静态活动、而不只是行人通过的广场,必须提供多种形式的歇坐、倚靠和休息的场所。根据调查,广场中存在五类闲坐者:游客、附近居民、为等公共汽车或出租车短暂停留的人、恋人、流浪者。通过上述调查,在座位设计上不应设置大量硬质座位,应提供一些辅助座位:长满草的小丘、可观景的踏步、矮墙以及允许坐在上面的护墙,他们能够显示出设计欲表现的雕塑效果。辅助座位占广场上总座位的40%为宜。
②座位的形式
座位或倚靠设施在形状、尺寸和布置上的多样性极大地影响着广场的使用率。此次设计设置五种形式:木质无背长椅(0.9*1.8米)、台阶、花池(高度约42厘米)、石质座位和地面。
4、种植
创造丰富的纹理、色彩、密度、声音、芳香效果的多样性和品质能够极大的促进广场的使用。
① 种植的多样性
在广场东南角的喷泉边上四周种植彩叶草、花菖蒲、小叶女贞、朱顶红、玉簪、八仙花等低矮灌木,在内部空间分割处种植垂丝海棠、栾树、五角枫、青桐、樟树等乔木,他们能产生颜色、质地、高度和阴影的变化。
② 边界种植
开元寺除两个出口处外,其他地方的建筑墙体应该用树木遮挡,考虑一些高大树木的种植,如红杉等)
5、草坪区
与主要空间和广场休息空间相接的斜坡草坪能够为人们提供远离混凝土和木头的审美心理的放松,同长椅相比,草坪能让使用者以一种更随意的方式坐或晒太阳。但草坪不能设计成面积大、平坦、四周方方,应人工建造一些微地形草坪。
6、喷泉
动水在视觉和音响上吸引力是公认的,喷泉可以成功屏蔽周围交通过的喧嚣,同时非常有利于创造一个令人愉快的环境。在开元寺东南角设置一个喷泉,占地约750平方米,喷池的尺度要与周边环境协调,位于卵石镶边的水池内。
7、铺装
通过观察,在公共空间内,人们尽可能寻找由A到B之间的直线路径。所以主要的交通路线必须适应这一原则。在交通功能向绿洲功能过渡带通过铺装的变化进行区分。避免大块砾石和卵石等铺装简单的地面类型(其可用于引导人流)。
四、开放空间设计原则
1、位置应在潜在使用者易于接近并能看到的位置。
2、尽可能满足各种群体的使用。
3、广场的大小由建筑及周边环境和使用人群的种类、多少所决定。
4、配置各类服务设施以满足最有可能和最引人的活动需求。
5、创造一种从美学上讲富于变化的环境,使人们渴望接近自然的感觉最大化。
6、融入一些使用者可以改变或改变的要素(如托儿所的沙滩、喷泉等)。
7、使未来的使用者有保障感和安全感。
8、在设计中,重视视觉艺术表达和社会环境要求。
参考文献:
(1)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洛琳•弗朗西斯. 《人性场所》.2001.10
(2)卡米洛•西特.《城市建设的艺术》
(3)妮古拉•加莫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国外城市设计丛书》.2007.8
(4)罗易德. 中国电力出版社. 《开放空间设计》.2007.1
(5) 盖尔.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交往与空间》.2002.10
(6) 盖尔.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人性化的城市》. 2000年10月版
关键字:开元寺广场; 服务对象; 开放空间; 原则
一、开元寺广场范围、周边环境分析及服务对象
1、范围:广场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位于开元寺正门南侧,城市次干道红星街以北,南北约90米,东西约200米。一部分位于开元寺东侧,紧邻邢台市主干道邢州路西侧人行道,南北约300米,东西约60米。以广场的形式和用途为分类基础,开元寺广场介于街道广场与城市广场之间,
2、周边环境:开元寺的北部、西部、南部以居住、教育、办公为主,东部以商业为主。
3、服务对象:开元寺及周边有大量的人群聚集,短暂停留的穿行者和逗留者构成了其服务的对象范围。
二、开元寺、周边环境、服务对象与广场之间的关系
开元寺广场设计,既通过对开元寺及与它毗邻建筑环境的分析,塑造一个满足不同群体的开放公共空间。
1、开元寺作为邢台市的一张名片,对邢台市及其他城市的人群形成较大吸引,对外来游客来说,如何透过广场增加开元寺的可识别性成为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2、广场周边大部分为住宅区及商业区为主,建筑以多层为主,人口相对密集,且周边280米范围内除了开元寺广场外没有相对较大的公共开放空间,因此开元寺广场成为了人们利用率较高的户外空间,如何引导人流更好的进入广场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3、广场的利用率高低取决于其对人们的吸引程度,由于毗邻多种用地类型(宗教、居住、教育、办公、商业),比起其他广场,它能吸引更大范围之内和更为多样的(年龄、性别、种族)的使用,必须能够容纳居民散步、自带午餐的人群、露天咖啡屋、过往行人等。
三、开元寺广场设计要素
1、尺度
开元寺南侧广场东西向与东侧广场南北向均为狭长的空间,以往大多数成功的围合广场都不超过135米,因此将广场通过矮墙或教密集树木等进行设当分割,形成若干小的有一定私密性的半开敞空间,能使人们处在其间时感到亲切。开元寺共有两个出入口,南侧主出入口及东侧次出入口,在两个入口处均留出较大开敞空间,增强开元寺可见性。
南侧广场分成三个空间,尺寸分别定为35*90、130*90、35*90(米)
东侧广场分成五个空间,尺寸分别定为60*60、60*40、60*100、60*40、60*60(米)。
2、视觉复杂性
广场设计评价涉及景观要素的形式、颜色和质地,这些景观要素包括树木、灌木丛、喷泉和雕塑、不同形状的工艺品,空间提示物、隐蔽处、拐角和高程变化。对于那些整天生活在标准化办公环境中的人们来说,那里的形式、色彩、温度、周围的人都是一成不变的,能够在一个令人赏心悦目、感觉丰富多彩的环境中度过时光实在是一件快事,密集和多样性对人更有感觉上的冲击力。在开元寺广场中除了出入口处采用的材料色彩或纹理简单为主外,其他空间处理上采用一种不断变化的展示效果,简洁的踏步和密集的花坛及其中植物的高低错落变化,用以创造一个鲜活的视觉特征环境。
3、逗留者和穿行者
开元寺广场具有”休闲绿洲”和”交通空间”的兩种功能,这两种功能应该限制在各自的亚区域内,两者之间应有一个过渡带。可通过拱墙或拱廊来形成广场的过渡带。为促使人们在广场空间逗留,在地面铺装、小品设置等方面形成能够吸引人的“抛锚点”,应建造丰富的视景,密集的设施、引人注目的核心元素和明确的边界。而对穿行者而言,空旷的铺装和零星的设施,能使他们快速通过。
3、边界和过度
广场应当让人感觉到是一种突出的空间,必须让行人看见,而且在功能上便于进入。从人行道向广场上的过渡是广场设计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在离人行道8米处设置可坐的矮墙、台阶或座椅岛。拱墙提供了一种围合感以及同临街交通分离的愉悦感。
4、休息设施
①主要座位和次要座位
广场作为静态活动、而不只是行人通过的广场,必须提供多种形式的歇坐、倚靠和休息的场所。根据调查,广场中存在五类闲坐者:游客、附近居民、为等公共汽车或出租车短暂停留的人、恋人、流浪者。通过上述调查,在座位设计上不应设置大量硬质座位,应提供一些辅助座位:长满草的小丘、可观景的踏步、矮墙以及允许坐在上面的护墙,他们能够显示出设计欲表现的雕塑效果。辅助座位占广场上总座位的40%为宜。
②座位的形式
座位或倚靠设施在形状、尺寸和布置上的多样性极大地影响着广场的使用率。此次设计设置五种形式:木质无背长椅(0.9*1.8米)、台阶、花池(高度约42厘米)、石质座位和地面。
4、种植
创造丰富的纹理、色彩、密度、声音、芳香效果的多样性和品质能够极大的促进广场的使用。
① 种植的多样性
在广场东南角的喷泉边上四周种植彩叶草、花菖蒲、小叶女贞、朱顶红、玉簪、八仙花等低矮灌木,在内部空间分割处种植垂丝海棠、栾树、五角枫、青桐、樟树等乔木,他们能产生颜色、质地、高度和阴影的变化。
② 边界种植
开元寺除两个出口处外,其他地方的建筑墙体应该用树木遮挡,考虑一些高大树木的种植,如红杉等)
5、草坪区
与主要空间和广场休息空间相接的斜坡草坪能够为人们提供远离混凝土和木头的审美心理的放松,同长椅相比,草坪能让使用者以一种更随意的方式坐或晒太阳。但草坪不能设计成面积大、平坦、四周方方,应人工建造一些微地形草坪。
6、喷泉
动水在视觉和音响上吸引力是公认的,喷泉可以成功屏蔽周围交通过的喧嚣,同时非常有利于创造一个令人愉快的环境。在开元寺东南角设置一个喷泉,占地约750平方米,喷池的尺度要与周边环境协调,位于卵石镶边的水池内。
7、铺装
通过观察,在公共空间内,人们尽可能寻找由A到B之间的直线路径。所以主要的交通路线必须适应这一原则。在交通功能向绿洲功能过渡带通过铺装的变化进行区分。避免大块砾石和卵石等铺装简单的地面类型(其可用于引导人流)。
四、开放空间设计原则
1、位置应在潜在使用者易于接近并能看到的位置。
2、尽可能满足各种群体的使用。
3、广场的大小由建筑及周边环境和使用人群的种类、多少所决定。
4、配置各类服务设施以满足最有可能和最引人的活动需求。
5、创造一种从美学上讲富于变化的环境,使人们渴望接近自然的感觉最大化。
6、融入一些使用者可以改变或改变的要素(如托儿所的沙滩、喷泉等)。
7、使未来的使用者有保障感和安全感。
8、在设计中,重视视觉艺术表达和社会环境要求。
参考文献:
(1)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洛琳•弗朗西斯. 《人性场所》.2001.10
(2)卡米洛•西特.《城市建设的艺术》
(3)妮古拉•加莫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国外城市设计丛书》.2007.8
(4)罗易德. 中国电力出版社. 《开放空间设计》.2007.1
(5) 盖尔.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交往与空间》.2002.10
(6) 盖尔.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人性化的城市》. 2000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