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浓遇上宁夏
林生祥:谢谢大家,我第一首歌叫《大地书房》,第二首歌叫《秀贞介菜园》。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要用热烈的掌声让远道而来的客人感受一下我们的热情,我们欢迎苏阳。
苏阳:因为是北方的方言,我要说一下这首歌,这首歌是我们宁夏的花儿,后来我改了它,它的名字叫《凤凰》,下面是一首国语歌曲《我的家住在同心路边上》。
主持人:生祥,第一次看到他的现场,感觉如何?
林生祥:其实每次听到好的音乐的时候就很开心,有的时候我自己在家里听音乐,听到好的,我自己都会笑,真的很开心。
主持人:苏阳刚才唱的第二首歌《我的家住在同心路边上》,同心路是你老家一条街的名字吗?
苏阳:是的,我出生在浙江,7岁多的时候去了西北,因为我爸妈在银川工作。
主持人:讲到宁夏,我们好像只知道梁静茹的《宁夏》,多数人可能只在地图上看过地名。
林生祥:是不是有河套?
苏阳:河套是内蒙的,离宁夏不远,但不是宁夏的区域,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有一种说法是蒙古人骑着马可以够他醉三次,因为他每次买10瓶酒边走边喝。
主持人:从7岁开始,苏阳在银川这个城市长大,从浙江到宁夏当然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景,在那之后那里的环境就变成了你成长的背景。我们从这两首歌就可以听得出来,不管是台湾的民谣创作,还是大陆的民谣创作,风格是不太一样的。你当初是怎么样开始的,包括练吉他?
苏阳:我一开始对吉他没有概念,我那时候在西安上学,有一次去找我宿舍对面的一个同学,他们宿舍有一个人弹吉他弹得非常好,他第一次让我觉得吉他有这么好听。大陆在80年代的时候就有人在弹刘文正的歌了,不过他们总弹一半,因为其余的都不会,只有这个人他能弹完,更厉害的是他还弹了一曲《西班牙斗牛士》,我觉得太厉害了。
主持人:就让你有兴趣学乐器了?
苏阳:我没想学乐器,就想把那一首曲子学会就够了,那时候我16岁。
主持人:生祥,你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弹吉他了吗?
林生祥:十五六岁,还没呢,我是在1988年开始弹吉他的,不过那个历程有点像,我们有一个从美浓去台南读书的朋友,人长得帅气,又会弹吉他,很多女生仰慕他,所以心里觉得很羡慕,所以我开始励志学琴。
在音乐中反思故乡
主持人:很多人学吉他后来都放弃了,可是二位一直在往下走而且越走越深,越走越曲折,这中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美浓之于生祥,银川之于苏阳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而且这两个地方都孕育了你们的音乐,但最开始的时候绝对不是灵光一闪说要以故乡为主题,对不对,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苏阳:对,我们其实要从学吉他的时候开始,我们都不像你,你其实不用学会吉他。
林生祥:马世芳的吉他弹得非常好,我不骗你,我有看过。
苏阳:我是后来就不怎么想上学了,就跟着到乡间的剧场里面走穴,我不知道台湾叫什么。我们大陆有一个导演,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导演,叫贾樟柯,他拍过一个片子叫《站台》,我度过了那样的生活,一站一站走,我所有的吉他都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一帮青年在一起折腾了两三年,耗费自己的青春。
主持人:都在哪些地方唱?
苏阳:河南、陕西,几乎走遍了河南和陕西的每一个县城。
主持人:你说的剧场是什么地方?
苏阳:我不知道台北现在还有没有那种,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看电影的地方,平时不放电影的时候就可以作为演出场地。
主持人:所以就是一帮流浪艺人的感觉。
苏阳:对,实际上是走江湖,我大概在90年代初的时候回到银川,当时已经开始喜欢摇滚乐了,那时候我回到家乡也想要组一个乐队。我还记得在火车上听到了罗大佑演唱会实况的录音带,《青春舞曲》,前面还加了一段鼓的Solo和打击乐的solo,好像是一个剧场版,非常棒!
主持人:在台北中华体育馆,1984年12月31日。
林生祥:这张我有黑胶。
主持人:我也有。很有趣,因为罗大佑的专辑,《青春舞曲》在台湾卖的很差,但是传到大陆影响力很大,好多人都听这张专辑之后开始组团。
苏阳:我正好是在那段时间回到了同心路,但是那个时候我并没有开始写同心路这首歌,那个时候其实是在模仿欧美的摇滚乐,大概是在2003年开始听一些非洲音乐,受过一些影响,开始注意到西北的民间音乐,开始去找一些民间艺人学习、采风。这个时候我才回过头来去看我生长的地方,所以把同心路写到了歌里。
主持人:这个历程,苏阳淡淡说来,十几年的风风雨雨,从流浪音乐人走江湖到开始组摇滚乐队,从模仿欧美摇滚乐到慢慢自己摸索出一条道路。因为离乡背井的关系,回到家乡才发现原来故乡是这个样子的,一直身在故乡可能没有这么强烈的感觉。到现在为止,苏阳出了两张个人专辑,2006年的《贤良》,2010年《像草一样》,这两张专辑在中国音乐圈都是评价非常高的。苏阳的经历是这样,我觉得可以跟生祥的经历做对照,因为生祥也是后来离开美浓北上读书,也是玩西洋摇滚乐团,后来成立了“观子音乐坑”,一路下来也经历了很多曲折,刚刚听完苏阳的历程,你有没有什么感想?
林生祥:我大学是1991-1995年,其实那个年代各个大专院校在玩团的都是copy,不是在创作,而且他们copy的歌有七到八成以上是重金属的曲目。我1992年的时候写下了第一首歌曲,是我大一的下学期,我大二的时候去参加比赛,“大学城”、“青春之星”、“雅马哈摇滚乐大赛”,那个年代最重要的大概就是这三个,觉得每次都练一样的会疲乏,就想要挑战更大的。我们知道“河岸留言”这样一个live house,然后到“河岸西门”,老板叫林正如,他们同期在淡江有几个很重要的音乐人,一个是林正如,一个是雷光夏,另外一个是吉他手黄忠岳,后来之所以有“河岸留言”live house,是因为他们在大学时代创办了“河岸留言创作发表会”,记录他们的青春。知道学长学姐做过这样的事情,就想我们自己有没有可能也办一个创作发表会,所以就从1994年、1995年、1996年办了三届,我记得1994年的创作发表会售票,一张门票卖70块。 主持人:70块在那个时代不便宜哦。
林生祥:在淡江的活动中心,还卖了700张票,这些都是靠我吉他社的学弟学妹们,他们每天都有摆摊宣传。那个时候因为美浓发生“美浓反水库运动”嘛,我就写歌声援他们,那时候比较积极的想要去了解什么是客家发音,当然我早期写的《美浓山下》,那首歌也有用到客家山歌的音阶,我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非洲音乐中寻找各自的出口
主持人:“美浓反水库运动”让生祥有了很强烈的想法,因为他想要回到老家去做一些事情,我记得你在不同的地方有提到,回到老家在不同的场合玩西洋摇滚的音乐,乡亲没有什么反应。
林生祥:是被哄下台了,有一次参加我们庄里面为三山国王庆生的活动,我们演出的时候,那时候雅马哈出了一款新车叫“兜风50”,还会冒白烟,开到我们这边来对着我破口大骂,一直骂,等我终于唱完了的时候才知道他在骂什么,他最后骂的那几句话对我很重要,他说:“你们这个乐团没有锣鼓,没有唢呐,怎么可以帮我们的国王爷庆生?”这是我后来为什么想要学习一门传统乐器的很大的动力。
主持人:生祥有这样的转折,苏阳当初是怎么往这个方向一直钻探下去的?而且这样的情况在大陆不止是发生在你一个人身上,好几位我非常尊敬的音乐人都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时候,而且是不约而同的往西走,去寻根或者去采风,是什么样的事情触发你去做这些事情的,竟然还影响到你后来写的歌?
苏阳:我并没有受过像生祥那样令他内省的转折,生祥他的自觉性比较强,其实我不是被轰下台,我是经常被轰下台,所以我不太在乎这个。我主要是玩了一段时间之后自己厌倦了,因为来来回回就是那些套路,吉他的那种riff,怎么进鼓的那种风格,后来我自己编的歌、写的歌也都是那个样子了。大概在2002年的时候,我在一个朋友那儿,他给我介绍了一个世界上非常有名的,专门做田野采风的厂牌,他们做了一个早期的非洲音乐的采风小样。因为我自己不懂英文,所以别人给我听的很多CD我到现在都不知道名字。我当时就觉得非常像我小时候听过的宁夏的民谣,我觉得这二者之间有某种共性,他们那种歌唱的状态,甚至我觉得在音阶上都有非常类似的地方,比如说我到现在都认为西北的音阶跟布鲁斯是非常接近的,包括节奏,从非洲音乐到Funky之间的发展,还有西北音乐基本上都是很齐整的那种方式,那种节奏,这些都跟非洲音乐到摇滚乐之间的这段是有联系的。
主持人:其实这么多年的探索,到后来才发现很多自然而然都到一块儿了,从早期到后期的,从非洲的到民间的,最后发现都是可以在一起的。苏阳也有说非洲音乐对你影响很大,这个很有趣,因为非洲音乐对生祥的影响也很大,刚才二位弹奏的那两首歌里我都听到了非洲的影子跟线条,刚才生祥唱《大地书房》的吉他苏阳有辨认出来勾弦的方式,然后苏阳的弹奏里面也听到了一些非洲蓝调的影子,为什么非洲的魅力这么大,这该从何说起呢?我记得你说最重要的是节奏,节奏怎么启发了你对音乐的感知?
苏阳:其实没有具体的影子,听到一个类似的东西,而且地理距离那么远,这就不得不催着你想这是怎么回事,比如说我没去过非洲,听到那么远那么古老的音乐,居然和我小时候听到的音乐有类似的地方!我就想更深入的去了解它,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有计划了,决定要改变自己音乐的方向,在找它们的途中我才知道西北的音乐有很多风格,比如说我以前听到的那种风格叫坐唱,还有一种形式叫信天游,还有一种形式叫花儿,慢慢了解之后才会逐步喜欢上它们,它们的表达是独立的。
主持人:你的采风到底进行了多大规模,多长时间,收获到底有多少?
苏阳:到后来我觉得自己会唱,能和他们唱的一样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我的方言不标准,我的国语也不标准。比如说我到陕西,陕西是我们西北最大的一个省,我说的陕西话就不正宗,因为我从小就是在同心路长大的,同心路有来自全国各地支援西北的人,口音也是五湖四海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只能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因为音乐最基本的基石是对生活的感受,所以就开始找寻其间的脉络,从那个时候我就开始考虑写银川的生活。
主持人:学习来自民间的民谣跟消化之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那个过程也不简单,就像你说的那样,要跟民间艺人唱得一模一样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生活已经跟他们完全不同了,但是我们要怎么样去把这些东西转化后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所以苏阳跟乐队一起,用摇滚的形式去演绎,用木吉他的编排尝试去做一些改编,把这些语言划到自己的创作中去,这中间我想也有很多的思考跟消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在生祥的作品里也同样面临着,我觉得是一个重新发现的过程,而且也经历了不止一次的文化震撼,苏阳传递的是西北民谣,生祥传达的民谣对你是一个很大的震撼,而且不止如此,你是怎样在这个过程中寻根,寻找到自己的声音,然后消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的?
林生祥:在大学的时候因为大家都在copy,我们那时候也有一次模仿,我还当主唱,可是那时候就觉得学得不像,就觉得从我嘴里唱出来很怪,可是怪在哪里不知道,然后我就开始思考自己适合唱什么,我觉得那个声音不是来自农村的声音,那也应该有适合我这种出身背景的人唱出来的声音,所以这也是我后来没有随波逐流,自己做创作发表会的原因。刚刚有讲到被轰下台,我就发现自己的音乐回不了自己的家乡,然后就想要找到一种能跟我父母这一辈人产生共鸣的音乐,可以跟他们建立一个桥梁,刚好有一个机会跟永丰去挑乐器的时候看到月琴,永丰就鼓励我买,其实我不会弹,我问了价格是1800元,我想就算不会弹买回去当家具摆着也很好看,于是就买下了。后来永丰给了我一张陈达的黑胶《阿远与阿发父子的悲惨故事》,我那时候就已经有了DAT(数字录音带),我就把它转录到DAT上面,反复的听,想要弄清楚他是怎么play的,因为听的很过瘾,就想要把音一个一个抓出来,陈达这么即兴,这么个人的演出,月琴的每一个音都落在正节拍上,我到现在都无法接受,我觉得那个音乐真的是非常个人的表达方式。
林生祥:谢谢大家,我第一首歌叫《大地书房》,第二首歌叫《秀贞介菜园》。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要用热烈的掌声让远道而来的客人感受一下我们的热情,我们欢迎苏阳。
苏阳:因为是北方的方言,我要说一下这首歌,这首歌是我们宁夏的花儿,后来我改了它,它的名字叫《凤凰》,下面是一首国语歌曲《我的家住在同心路边上》。
主持人:生祥,第一次看到他的现场,感觉如何?
林生祥:其实每次听到好的音乐的时候就很开心,有的时候我自己在家里听音乐,听到好的,我自己都会笑,真的很开心。
主持人:苏阳刚才唱的第二首歌《我的家住在同心路边上》,同心路是你老家一条街的名字吗?
苏阳:是的,我出生在浙江,7岁多的时候去了西北,因为我爸妈在银川工作。
主持人:讲到宁夏,我们好像只知道梁静茹的《宁夏》,多数人可能只在地图上看过地名。
林生祥:是不是有河套?
苏阳:河套是内蒙的,离宁夏不远,但不是宁夏的区域,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有一种说法是蒙古人骑着马可以够他醉三次,因为他每次买10瓶酒边走边喝。
主持人:从7岁开始,苏阳在银川这个城市长大,从浙江到宁夏当然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景,在那之后那里的环境就变成了你成长的背景。我们从这两首歌就可以听得出来,不管是台湾的民谣创作,还是大陆的民谣创作,风格是不太一样的。你当初是怎么样开始的,包括练吉他?
苏阳:我一开始对吉他没有概念,我那时候在西安上学,有一次去找我宿舍对面的一个同学,他们宿舍有一个人弹吉他弹得非常好,他第一次让我觉得吉他有这么好听。大陆在80年代的时候就有人在弹刘文正的歌了,不过他们总弹一半,因为其余的都不会,只有这个人他能弹完,更厉害的是他还弹了一曲《西班牙斗牛士》,我觉得太厉害了。
主持人:就让你有兴趣学乐器了?
苏阳:我没想学乐器,就想把那一首曲子学会就够了,那时候我16岁。
主持人:生祥,你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弹吉他了吗?
林生祥:十五六岁,还没呢,我是在1988年开始弹吉他的,不过那个历程有点像,我们有一个从美浓去台南读书的朋友,人长得帅气,又会弹吉他,很多女生仰慕他,所以心里觉得很羡慕,所以我开始励志学琴。
在音乐中反思故乡
主持人:很多人学吉他后来都放弃了,可是二位一直在往下走而且越走越深,越走越曲折,这中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美浓之于生祥,银川之于苏阳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而且这两个地方都孕育了你们的音乐,但最开始的时候绝对不是灵光一闪说要以故乡为主题,对不对,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苏阳:对,我们其实要从学吉他的时候开始,我们都不像你,你其实不用学会吉他。
林生祥:马世芳的吉他弹得非常好,我不骗你,我有看过。
苏阳:我是后来就不怎么想上学了,就跟着到乡间的剧场里面走穴,我不知道台湾叫什么。我们大陆有一个导演,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导演,叫贾樟柯,他拍过一个片子叫《站台》,我度过了那样的生活,一站一站走,我所有的吉他都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一帮青年在一起折腾了两三年,耗费自己的青春。
主持人:都在哪些地方唱?
苏阳:河南、陕西,几乎走遍了河南和陕西的每一个县城。
主持人:你说的剧场是什么地方?
苏阳:我不知道台北现在还有没有那种,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看电影的地方,平时不放电影的时候就可以作为演出场地。
主持人:所以就是一帮流浪艺人的感觉。
苏阳:对,实际上是走江湖,我大概在90年代初的时候回到银川,当时已经开始喜欢摇滚乐了,那时候我回到家乡也想要组一个乐队。我还记得在火车上听到了罗大佑演唱会实况的录音带,《青春舞曲》,前面还加了一段鼓的Solo和打击乐的solo,好像是一个剧场版,非常棒!
主持人:在台北中华体育馆,1984年12月31日。
林生祥:这张我有黑胶。
主持人:我也有。很有趣,因为罗大佑的专辑,《青春舞曲》在台湾卖的很差,但是传到大陆影响力很大,好多人都听这张专辑之后开始组团。
苏阳:我正好是在那段时间回到了同心路,但是那个时候我并没有开始写同心路这首歌,那个时候其实是在模仿欧美的摇滚乐,大概是在2003年开始听一些非洲音乐,受过一些影响,开始注意到西北的民间音乐,开始去找一些民间艺人学习、采风。这个时候我才回过头来去看我生长的地方,所以把同心路写到了歌里。
主持人:这个历程,苏阳淡淡说来,十几年的风风雨雨,从流浪音乐人走江湖到开始组摇滚乐队,从模仿欧美摇滚乐到慢慢自己摸索出一条道路。因为离乡背井的关系,回到家乡才发现原来故乡是这个样子的,一直身在故乡可能没有这么强烈的感觉。到现在为止,苏阳出了两张个人专辑,2006年的《贤良》,2010年《像草一样》,这两张专辑在中国音乐圈都是评价非常高的。苏阳的经历是这样,我觉得可以跟生祥的经历做对照,因为生祥也是后来离开美浓北上读书,也是玩西洋摇滚乐团,后来成立了“观子音乐坑”,一路下来也经历了很多曲折,刚刚听完苏阳的历程,你有没有什么感想?
林生祥:我大学是1991-1995年,其实那个年代各个大专院校在玩团的都是copy,不是在创作,而且他们copy的歌有七到八成以上是重金属的曲目。我1992年的时候写下了第一首歌曲,是我大一的下学期,我大二的时候去参加比赛,“大学城”、“青春之星”、“雅马哈摇滚乐大赛”,那个年代最重要的大概就是这三个,觉得每次都练一样的会疲乏,就想要挑战更大的。我们知道“河岸留言”这样一个live house,然后到“河岸西门”,老板叫林正如,他们同期在淡江有几个很重要的音乐人,一个是林正如,一个是雷光夏,另外一个是吉他手黄忠岳,后来之所以有“河岸留言”live house,是因为他们在大学时代创办了“河岸留言创作发表会”,记录他们的青春。知道学长学姐做过这样的事情,就想我们自己有没有可能也办一个创作发表会,所以就从1994年、1995年、1996年办了三届,我记得1994年的创作发表会售票,一张门票卖70块。 主持人:70块在那个时代不便宜哦。
林生祥:在淡江的活动中心,还卖了700张票,这些都是靠我吉他社的学弟学妹们,他们每天都有摆摊宣传。那个时候因为美浓发生“美浓反水库运动”嘛,我就写歌声援他们,那时候比较积极的想要去了解什么是客家发音,当然我早期写的《美浓山下》,那首歌也有用到客家山歌的音阶,我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非洲音乐中寻找各自的出口
主持人:“美浓反水库运动”让生祥有了很强烈的想法,因为他想要回到老家去做一些事情,我记得你在不同的地方有提到,回到老家在不同的场合玩西洋摇滚的音乐,乡亲没有什么反应。
林生祥:是被哄下台了,有一次参加我们庄里面为三山国王庆生的活动,我们演出的时候,那时候雅马哈出了一款新车叫“兜风50”,还会冒白烟,开到我们这边来对着我破口大骂,一直骂,等我终于唱完了的时候才知道他在骂什么,他最后骂的那几句话对我很重要,他说:“你们这个乐团没有锣鼓,没有唢呐,怎么可以帮我们的国王爷庆生?”这是我后来为什么想要学习一门传统乐器的很大的动力。
主持人:生祥有这样的转折,苏阳当初是怎么往这个方向一直钻探下去的?而且这样的情况在大陆不止是发生在你一个人身上,好几位我非常尊敬的音乐人都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时候,而且是不约而同的往西走,去寻根或者去采风,是什么样的事情触发你去做这些事情的,竟然还影响到你后来写的歌?
苏阳:我并没有受过像生祥那样令他内省的转折,生祥他的自觉性比较强,其实我不是被轰下台,我是经常被轰下台,所以我不太在乎这个。我主要是玩了一段时间之后自己厌倦了,因为来来回回就是那些套路,吉他的那种riff,怎么进鼓的那种风格,后来我自己编的歌、写的歌也都是那个样子了。大概在2002年的时候,我在一个朋友那儿,他给我介绍了一个世界上非常有名的,专门做田野采风的厂牌,他们做了一个早期的非洲音乐的采风小样。因为我自己不懂英文,所以别人给我听的很多CD我到现在都不知道名字。我当时就觉得非常像我小时候听过的宁夏的民谣,我觉得这二者之间有某种共性,他们那种歌唱的状态,甚至我觉得在音阶上都有非常类似的地方,比如说我到现在都认为西北的音阶跟布鲁斯是非常接近的,包括节奏,从非洲音乐到Funky之间的发展,还有西北音乐基本上都是很齐整的那种方式,那种节奏,这些都跟非洲音乐到摇滚乐之间的这段是有联系的。
主持人:其实这么多年的探索,到后来才发现很多自然而然都到一块儿了,从早期到后期的,从非洲的到民间的,最后发现都是可以在一起的。苏阳也有说非洲音乐对你影响很大,这个很有趣,因为非洲音乐对生祥的影响也很大,刚才二位弹奏的那两首歌里我都听到了非洲的影子跟线条,刚才生祥唱《大地书房》的吉他苏阳有辨认出来勾弦的方式,然后苏阳的弹奏里面也听到了一些非洲蓝调的影子,为什么非洲的魅力这么大,这该从何说起呢?我记得你说最重要的是节奏,节奏怎么启发了你对音乐的感知?
苏阳:其实没有具体的影子,听到一个类似的东西,而且地理距离那么远,这就不得不催着你想这是怎么回事,比如说我没去过非洲,听到那么远那么古老的音乐,居然和我小时候听到的音乐有类似的地方!我就想更深入的去了解它,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有计划了,决定要改变自己音乐的方向,在找它们的途中我才知道西北的音乐有很多风格,比如说我以前听到的那种风格叫坐唱,还有一种形式叫信天游,还有一种形式叫花儿,慢慢了解之后才会逐步喜欢上它们,它们的表达是独立的。
主持人:你的采风到底进行了多大规模,多长时间,收获到底有多少?
苏阳:到后来我觉得自己会唱,能和他们唱的一样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我的方言不标准,我的国语也不标准。比如说我到陕西,陕西是我们西北最大的一个省,我说的陕西话就不正宗,因为我从小就是在同心路长大的,同心路有来自全国各地支援西北的人,口音也是五湖四海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只能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因为音乐最基本的基石是对生活的感受,所以就开始找寻其间的脉络,从那个时候我就开始考虑写银川的生活。
主持人:学习来自民间的民谣跟消化之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那个过程也不简单,就像你说的那样,要跟民间艺人唱得一模一样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生活已经跟他们完全不同了,但是我们要怎么样去把这些东西转化后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所以苏阳跟乐队一起,用摇滚的形式去演绎,用木吉他的编排尝试去做一些改编,把这些语言划到自己的创作中去,这中间我想也有很多的思考跟消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在生祥的作品里也同样面临着,我觉得是一个重新发现的过程,而且也经历了不止一次的文化震撼,苏阳传递的是西北民谣,生祥传达的民谣对你是一个很大的震撼,而且不止如此,你是怎样在这个过程中寻根,寻找到自己的声音,然后消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的?
林生祥:在大学的时候因为大家都在copy,我们那时候也有一次模仿,我还当主唱,可是那时候就觉得学得不像,就觉得从我嘴里唱出来很怪,可是怪在哪里不知道,然后我就开始思考自己适合唱什么,我觉得那个声音不是来自农村的声音,那也应该有适合我这种出身背景的人唱出来的声音,所以这也是我后来没有随波逐流,自己做创作发表会的原因。刚刚有讲到被轰下台,我就发现自己的音乐回不了自己的家乡,然后就想要找到一种能跟我父母这一辈人产生共鸣的音乐,可以跟他们建立一个桥梁,刚好有一个机会跟永丰去挑乐器的时候看到月琴,永丰就鼓励我买,其实我不会弹,我问了价格是1800元,我想就算不会弹买回去当家具摆着也很好看,于是就买下了。后来永丰给了我一张陈达的黑胶《阿远与阿发父子的悲惨故事》,我那时候就已经有了DAT(数字录音带),我就把它转录到DAT上面,反复的听,想要弄清楚他是怎么play的,因为听的很过瘾,就想要把音一个一个抓出来,陈达这么即兴,这么个人的演出,月琴的每一个音都落在正节拍上,我到现在都无法接受,我觉得那个音乐真的是非常个人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