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战术核武器(二)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z2574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地雷亦称原子爆破装置,它是将普通地雷中的常规装药更换为核装药,在地雷的构造上和一般地雷没有太大的区别。这种地雷主要是对付地面集群目标时用的,尤其是装甲集群目标,主要用核爆炸构成的地形障碍(如弹坑、堆积物)和放射性污染来阻滞敌军行动,迟滞敌坦克群的开进或直接杀伤敌军。有时也可埋在敌军后方的军事设施区内,利用定时器或指令遥控起爆,用来破坏敌后方的机场、指挥所等。为防止发生意外,核地雷一般装有安全密码装置。
  冷战的高峰时期,为了防止苏联入侵西德,北约决定开发核地雷。1954年,英国战争办公室下令开发核地雷,代号“蓝孔雀”。由于缺乏裂变材料,陆军借鉴了皇家空军的“蓝色多瑙河”自由落体核炸弹的设计。“蓝孔雀”重7吨,由钚核和围绕在周围的高能炸药组成,最外層有一层厚厚的钢外壳密封,爆炸当量1万吨TNT。这些核地雷可以通过远在5千米外的遥控装置引爆,也可以使用自带的定时装置引爆,最长可以设置在8天后引爆。1957年7月,英国陆军订购了10枚核地雷部署在西德。英国计划将它们埋在西德广袤的平原下或者莱茵河中,一旦苏联入侵西德,立即引爆,以爆炸产生的巨坑和放射性尘埃阻挡苏军。限于当时的技术,德国严寒的冬天地下的低温会让地雷引信失灵,无法引爆核战斗部。英军甚至想利用小鸡的体温来维持地雷温度。计划中,部队在布好地雷撤离的时候,士兵将一群小鸡放入核地雷的外层保护装置,并在里面放入食物和水,让小鸡的体温保证这枚核弹的正常运转。这样可以保证核地雷在8天内运转正常。最后,英国担心在盟国部署核武器可能引发大面积放射性污染以及政治争端,这一计划最终于1958年2月取消。
◎英国“蓝孔雀”核地雷

  美国自1955年开始研制核地雷,并制造出从10吨至10万吨TNT当量的核地雷系列武器。冷战时期主要储存在欧洲(在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其余的储藏在美国本土和太平洋地区。美军核武库中比较典型的有两种原子爆破雷:中型核地雷MADM和特种核地雷SADM。MADM雷重180千克,要六人小队放到爆破地点,使用W-45核弹头,W-45长0.686米,直径292毫米,重68千克,爆炸威力为0.1万吨~1.5万吨TNT当量。MADM雷于1956年开始研制,1965年正式进入美军服役,同年部署在欧洲美军基地,共生产了约350枚。SADM雷重68千克,是个40厘米×60厘米的圆柱体,装在一个铝制的玻璃纤维容器中,一头类似子弹形状,另一头有一个直径约30厘米的控制面板,使用W-54核弹头。W-54长0.40米,直径273毫米,重23千克,爆炸威力为100~1 000吨TNT当量,由于可由步兵携带,又称“背包核弹”。1964年,SADM被纳入了美国的武器库中,美国开始在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装备SADM,型号主要有两种:M-129和M-159。它们可由直升机、卡车、吉普车运载,也可供两人突击队携带。特种兵部队可深入敌后,利用核地雷炸毁桥梁、铁路、公路等,切断敌人的运输线。之后,华盛顿将这些核地雷部署到欧洲许多地区。但是,为避免不必要的政治纷争,1985年美国将这些核地雷从欧洲撤出来。美军共装备了300套SADM,1992年全部退役。
  苏联于1967年开始生产特种小型核武器,它们被取名为“特种雷”,它就是传说中的“手提箱核弹”,供克格勃和特种部队专用。“特种雷”共有两种类型。一型:60×40×20厘米尺寸,重量40千克,并配备有一个计时器,核材料选用铀和钍元素,威力1 000吨TNT。二型:45×35×30厘米的尺寸,重30千克,10~15分钟便可安装完毕,威力1 000~2 000吨TNT当量(可调),当时在哈萨克斯坦试验1 000吨的爆炸威力,把周边半径800米的沙漠直接改变模样,冲击波把所谓“深入敌后”的武装设施一毁殆尽。
◎英军设想的用小鸡保温核地雷方案

  1990年俄罗斯前安全委员会主席列别德在检查了当时俄罗斯的核武器清单后发现,132枚手提箱式核弹中有84枚在俄核武库中不翼而飞。1998年夏,叛逃到西方的苏联克格勃绝密档案馆馆长米特罗欣曾宣称,苏联克格勃间谍曾在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领土内偷偷屯集弹药、通讯设施,甚至手提箱式原子弹。他说,克格勃间谍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曾经秘密勘察了美国和西欧数千处潜在的战略目标,并且在其中一些最重要的场所埋设了手提箱原子弹,这些危险品多数至今仍在这些目标附近。
  核深水炸弹
◎美军MADM中型核地雷
◎美军MADM中型核地雷,左边圆柱体为核弹头,右边为容器

  核深水炸彈是装有核爆炸装置的深水炸弹。它由飞机或反潜直升机作为投放工具,也可由舰载反潜火箭发射,威力为千吨到万吨级TNT当量,爆炸深度为水下数十至数百米,用于摧毁敌方潜艇及其它水下目标。它主要是利用水下核爆炸产生的强烈冲击波压毁潜艇外壳来摧毁目标。核深水炸弹需具有较厚的抗压外壳(以防止静压损坏弹头)和符合流体动力学的弹体尾部,大多采用深水压力引信,在落到水中预定深度后爆炸。在攻击百米左右的水下目标时,1枚1万吨级TNT当量的核深水炸弹在水下爆炸,可将1 000米范围内的潜艇击沉,或使其严重毁坏。由于核深水炸弹威力远超常规深水炸弹,从而大大提高了对目标的毁伤几率。为了减少对临近区域和己方船只的伤害,一些核深水炸弹采用可变当量设计,在浅海区海岸附近海域采用低当量,在深海开阔水域采用大当量设定。
◎美军SADM特种核地雷整体及核部件,小图为美军在训练使用SADM核地雷

  1951年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要求原子能委员会开发一种水下爆炸的核炸弹。当时,合适的弹头仅有MK-7核航空炸弹上的W-7核弹头。1952年,美国海军开始开发第一种核深水炸弹MK-90“贝蒂”,1955年6月开始批量生产。该炸弹长3.1米,直径0.8米,重量为564千克,主要用来进行反潜作战,由反潜机A-1、P-2V-5、P-5M等携带。该核深水炸弹采用了W-7型核战斗部,爆炸威力为5 000吨至1万吨TNT当量,由静水压力引信起爆。球状外形和短的垂直尾翼使其在发射后能迅速钻入水中。为保证弹体承受冲击力在结构限度内,使用了减速伞。“贝蒂”核深水炸弹从1955年6月一直服役到1960年,总共有225枚MK-90“贝蒂”核深水炸弹被生产。
  1955年5月14日晚9点,美国军方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西南太平洋海域进行的“棚屋”核试验中测试了MK-90“贝蒂”核深水炸弹,爆炸发生在水下600米处,此次核爆炸的实际威力达到3万吨TNT当量。1959年9月25日,一架P-5M反潜机在惠布利岛迫降时,在普吉特湾丢失一枚“贝蒂”核深水炸弹,所幸这枚炸弹没有安装核部件,因此没有核爆炸以及放射性风险。
  20世纪60年代,为了攻击敌方核潜艇,英国研制了WE.177系列核炸弹,共分三种型号:A、B型分别为当量20万吨、40万吨TNT的战略核弹,C型为核深水炸弹。WE.177C重272千克,长2.85米,为可变当量设计,爆炸当量为500吨和1万吨TNT。500吨当量用于水深小于40米的浅海水域以减少核爆炸对己方舰艇的附带伤害,1万吨当量用于水深大于40米的深海水域。WE.177C核深水炸弹可由“海王”或“山猫”直升机发射。此外,1万吨当量版本还可由固定翼飞机携带,可空爆、地面爆炸或抛掷。
◎MK-90“贝蒂”核深水炸弹

  从1969年开始,WE.177C开始进入皇家海军服役,到1992年退役时至少部署了43枚。它们部署在护卫舰或更大型的水面舰艇上,由舰上的反潜直升机或“伊卡拉”系统发射。“伊卡拉”系统类似于美国的“阿斯洛克”系统,核武器的使用增大了其杀伤力,也为舰队指挥官提供了一种快捷、全天候、全战况的可靠反潜武器。
  1982年,英国与阿根廷马岛海战期间,英国皇家海军“竞技神”号和“无敌”号航母分别携带着海军40%和25%的核深水炸弹存量驶入南大西洋。为了避免违反《特拉特洛尔科条约》(构建拉美无核区的条约,英国为签字国),这些携带核武器的舰艇没有进入马尔维纳斯群岛(英称福克兰群岛)周边海域。英国官方后来对此予以承认,但强调英国根本没有打算对阿根廷使用核武器。据著名历史学家劳伦斯·弗里德曼考证,英军之所以决定携带这些核武器主要是担心当时的苏联海军会突然参战,派遣潜艇支援阿根廷军队,英军携带核武器主要是为了震慑苏军的核潜艇,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后来,英军导弹驱逐舰“谢菲尔德”号被阿根廷空军击沉引发了英国的担忧,如果航空母舰遭到阿根廷空军袭击,导致核弹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为了避免出现意外,并且苏军最后也没有介入马岛之战,英国国防部下令在5月28日将这些核弹拆卸后全部撤离战区,但是直到战争结束后的6月26日英军才撤出了这些核武器。
◎“棚屋”核试验中MK-90“贝蒂”爆炸画面

  苏联也装备了多种核深水炸弹,其中8F59 SKAT核深弹由米-14水陆两栖反潜直升机携带,爆炸当量为1 000吨TNT,杀伤半径达800米。RYU-2型核深弹可由伊尔-3“8山楂花”、图-142M固定翼反潜机携带。另有多种类型的核深弹用作反潜导弹的战斗部,爆炸当量从几千吨到几万吨TNT不等。
  核鱼雷
  核鱼雷是装有核战斗部的鱼雷。由携载平台发射入水,能自航、自控(自导),是战术反潜核武器的一种。鱼雷一般由雷头、雷身和雷尾组成。雷头装有炸药;雷身装有动力装置、制导系统和控制系统;雷尾裝有发动机、推进器和操纵舵。核鱼雷一般采用火箭推进,由潜艇鱼雷发射管发射,用一种对噪声极不敏感的主动声呐系统进行目标测距和定位,通过有线制导指令控制起爆。核鱼雷威力通常为千吨级TNT当量。
  MK-45“阿斯特”反潜鱼雷是美国海军为了打击敌方高速、深水潜艇目标而开发的一种武器。1955年,美军根据情报得知苏联正在建设一支庞大的潜艇部队,对北约的海上商船构成了严重威胁。1956年,美国海军决定研制核鱼雷“阿斯特”,为开发中的MK-45鱼雷装上核弹药,承包商为西屋公司。1960年夏,配套的W-34核弹头研制成功,所有的研發工作全部完成。MK-45核鱼雷直径480毫米,长5.76米,重1 100千克,由电力驱动,当量11 000吨TNT,射程 5~8海里。为了提高采用核战斗部的安全性,MK-45鱼雷采用了线控引爆方式,而且由于采用有线制导方式,所以“阿斯特”鱼雷本身没有寻的能力,制导和对目标的跟踪任务都由发射潜艇来负责。1961年MK-45核鱼雷开始批量生产,1963年服役,装备的有“洛杉矶”级核攻击潜艇等,到了1976年共生产了约600枚MK-45。采用有线制导限制了“阿斯特”鱼雷的射程(取决于线的长度),也易暴露自身,发射的鱼雷爆炸后,对手很容易探测到己方位置。1972年起“阿斯特”核鱼雷逐步被MK-48自导鱼雷取代,1977年后全部“阿斯特”核鱼雷都替换为常规自导鱼雷。
◎WE.177C核深水炸彈

  为了对抗美国航母编队,苏联在核鱼雷上曾下过大工夫。1951年,苏联第11设计局开始研制533毫米的T-5型核鱼雷。1954年10月19日,在塞米巴拉金斯克靶场(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境内)对代号为RDS-9的核装药进行了试验。在这次试验中发生了一次故障。后来对装药进行了修正,在修正过程中又在塞米巴拉金斯克进行了两次地面试验。1955年9月21日在新地岛又进行了一次试验,这次爆炸威力为3 500吨TNT,爆心位于水下12米,是苏联第一次水下核试验。此次试验中30余艘效应舰艇布放在距离爆心投影点300~1 600米范围内,包括4艘驱逐舰、3艘潜艇、数艘扫雷艇以及水上飞机等,一艘位于爆心投影点300米处的驱逐舰沉没,其它战舰严重受损。1957年10月10日,T-5型核鱼雷在新地岛核试验场进行了一次全当量试验,爆心位于海面下30米。一艘潜艇从10千米外发射核鱼雷,3艘驱逐舰、3艘潜艇、2艘扫雷艇以及其它小型舰艇沉入海中,此次爆炸当量为10 000吨TNT,此后T-5型核鱼雷正式列装。它是苏联海军装备的第一种核武器,可承担反舰和反潜任务,并成为用于在海洋战区执行战役战术任务(首先是与敌大型水面战舰和潜艇作战)的苏俄多用途核潜艇上核鱼雷的鼻祖。
  1962年10月27日,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在古巴附近海域,苏联海军“狐步”级常规潜艇B-59号被执行封锁任务的美国驱逐舰发现。美舰向B-59号投掷了十枚练习用深水炸弹,试图逼其上浮。但美国人不知道,B-59号上携带了货真价实的核鱼雷,威力达1万吨TNT。苏联艇长瓦伦丁·萨维斯基上校以为已经开战,准备发射核鱼雷,但由于副艇长瓦西里·阿尔希波夫的坚持,最后潜艇上浮请示莫斯科命令。全世界也因此逃过一场核大战。
◎MK-45“阿斯特”鱼雷

  核水雷
  核水雷是装有核战斗部的水雷,用于毁伤敌方舰船或阻碍其行动。由于采用了核装药,极大增强了其杀伤半径,1~2万吨的核水雷爆炸能使700~1 400米处的舰船遭到中度损伤。它不仅能在深水水域对敌方的潜艇造成威胁并且予以致命打击,而且对敌方的水面作战舰艇也不同程度地造成威胁。由于核水雷可以布放在较深水域,使其易布难扫,更增强了其隐蔽性和威胁性。500~2 000吨TNT当量的小威力核水雷便于运载和布放,对舰艇的破壞效果甚佳。
  为了评估水下核爆炸对舰艇的破坏力,1946年7月25日,美军在比基尼环礁进行的“十字路口行动”中试验了“贝克”核装置(实际上就是核水雷),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水下核试验。试验装置在水下27米处引爆,爆炸威力达到23 000吨TNT当量。气泡在海床炸开一个9.1米×610米的大坑,并将海水雾化,以圆顶状喷上半空。爆炸吹起了200万吨的水和沙子到空气中,创造了高1 830米、宽600多米、厚91米的巨大水柱。爆炸造成了爆心投影点1 600米范围内的10艘靶舰沉没,包括“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长188米、排水量27 000吨的“阿肯色”号战列舰被腾起的水柱垂直地抛向半空。美军并没有将核水雷投入服役。
  为了弥补重型水面舰艇的不足,苏联也设计了核水雷,并于1960年代初期装备部队,它是苏联海军独有的一种威力最大的武器。它主要的打击目标就是航空母舰、导弹巡洋舰以及核潜艇等大型舰艇。核水雷的当量为0.5~2万吨TNT。如果一枚1万吨TNT当量的水雷在水深150米处爆炸,可以在2 000米半径内击毁一艘核潜艇,而一枚2万吨TNT当量的水雷可以在爆炸中心700米以内重创航空母舰或导弹巡洋舰。
  1963年,美、英、苏三国签署的《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禁止了核水雷的试验。1971年有63个国家签订的《海床公约》禁止在距海岸线12海里以外的公海海底中放置、试验核武器。
◎苏联T-5核鱼雷,小图为1955年9月21日苏联T-5核鱼雷测试情景
◎“贝克”核弹爆炸的场面
其他文献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设计者,掌握着教学活动的主动权,因此不能一味地去抱怨学生,首先从自身寻求原因,用一个“变”字,去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变”从何
小组合作是新课改中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近年来,这种学习方式逐渐被运用到各学科教学中,但也存在着运用过滥、只注重形式等问题。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课堂讨
核武器按用途可分为战略核武器和战术核武器。战略核武器用于攻击敌方的战略目标(政治经济中心、人口较多的大中城市、军事和工业基地、核武器库、交通枢纽等),战术核武器主要用于支援部队战场作战,打击直接影响对方军事行动的目标(如导弹发射阵地、指挥所、舰船、机场、部队集结地等),多为点目标。战术核武器作用距离较短,一般为数十至数百千米;为防止对己方部队造成杀伤,核弹头的爆炸威力较小,多数为数千至数万吨TNT
本文结合《舰船通用规范》使用软件开发工作的实践,对标准使用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In this paper, the practice of using software developme
本刊今年第四期《作品鉴赏》栏目中选登了几幅盆景照图之后,陆续做到不少读者的来稿来函,对所刊作品既有肯定性的意见,也有具体的修改建议。现选发一部份,供研讨参考。我们一
马克思曾说:“爱就是阳光”。爱可以创造奇迹,爱可以改变命运。教师的使命就是播撒阳光,放飞希望。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工作,肩负着孩子一生的幸福,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
阜阳市局 £4a 局长——_MINtkMMtgj’#lnH$B——q.M——D收束志不他只邀狲位J则【科校为先导推动地租工作.B为广为戳民U用凶盼引眯B.习.互们羹宽.互狈槽竺汹IAn.刊 办好杂志。必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写作的形式也有所变化,依托互联网出现了微写作的创作形式,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目光。可以将微写作和观察生活细节、关心时事动态、课
初级训练  具备入门训练基础的学员将会进入真正的训练阶段,这部分训练是舰载机飞行员培训体系中的关键部分,学员在这个阶段将实际驾驶飞机进行规定科目学习。美国海军飞行学员无论最终驾驶何种机型,不论是固定翼机,还是直升机,都会在这一阶段的训练中选择T-6A“德克萨斯人Ⅱ”(此前是T-34C“导师”)教练机作为驾驶平台。  学员在开始实机飞行训练之前,要在驾驶舱模拟器和飞行模拟器上进行基础训练。驾驶舱模拟
自动步枪58式自动步枪58式自动步枪(以下简称58式)为苏联AK47自动步枪的朝鲜仿制型,1958年正式命名并开始装备部队,但是根据一些资料显示,58式直到1960年才实现全国产化,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