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身份形成的八个阶段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xiao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的Gioia等学者在2010的一期ASQ(美国管理科学学报)的文章中,采用“内研究者一外研究者”(insideroutsider)研究方法,研究组织身份是如何通过八个显著的阶段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陈述愿景。身份形成过程的第一步是组织创立者形成和阐述组织愿景,创始人所提出的愿景,规定了可能形成的组织身份的界限,确定了最终的组织身份的轮廓。
  创始人在第一阶段往往会形成对组织身份的清晰认识,提出“我们的组织是什么?”“我们的价值观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战略部门的成员会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组织在一起,从中发掘愿景。
  意义的真空。理解意义真空,就是员工不明白创始人愿景所说的“组织将成为什么样的组织?”表达什么含义。带着这样的意义真空或者身份困惑,组织成员开始致力于对愿景进行意义建构。
  组织成员在“填补意义真空”阶段,往往从回答“我们的组织不是什么?”开始,因为这样比定义“我们是谁”更容易达成一致。这个阶段高层管理者也会意识到,意义深刻或者身份困惑使组织很难获得合法性。通过填补意义真空,员工能够清晰地说明组织身份的多个层面。
  经验对比。组织成员将自己过去在其他组织中的经验与自己在新组织中的经验进行对比,通过这种方式来构建组织的身份。这一阶段往往发生在组织成立的第二年到第三年。一旦组织愿景和组织身份的界限已经确定,对新组织的意义建构就成为必不可少的。
  成员通过对比其在新组织中的经历与过去组织中的经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形成对组织的概念性认识。在这个阶段,组织身份的参照物开始出现,一些可见的组织向这位开始在交谈中使用,以帮助组织成员来解释他们所在组织的身份,也用于与其他组织进行区分。
  一致身份的形成。形成身份的连续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发牛在组织成立的第四到第五年,对于组织的核心的、独特的、稳定的组织特征,成员开始达成共识。他们的信念和主张已经相互匹配,并且在互相强化。
  以上四个阶段大致描述了一个连续的过程,随着每个阶段的展开,它们也在不断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形成了四个重复发生的阶段。这些新的发展阶段不是组织身份形成过程中的比如发生的,而且,他们也是随着以上的连续性过程而或隐或现的。
  身份诉求的协商。组织成员需要确定身份诉求,以使他们能够对内部其他人和外部相关利益者来进行自我定义,这样就会出现身份诉求的协商这个阶段。
  这些协商主要通过互动的讨论、谈话和辩论形式进行,主题往往是“组织将会变成什么?”。这样身份协商使组织成员能够把想法明确地表达出来,有助于集体商议组织的价值观。
  获得最佳的独特性。在连续性的进程中,组织致力于自身与行业内的其他组织对比情况下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与竞争对手足够相似,这能够帮助组织获得合法性;与竞争对手存在明显的区别,能够为组织活动竞争优势,这也就是指最佳的独特性。为了引导组织成员和外部相关者形成组织身份的印象,组织成员可以借助已经形成的指示物(象征物)。
  实行阈限行为(1iminal actions)。实行阈限行为在连续性过程的中间阶段变的比较突出,组织在培养组织身份的过程中,都会致力于一系列的阈限性行为,包括试验性行为和采取一些临时性的工作方式。对未来组织身份特征的预期,会激发一些尝试性的结构化行为,成员会在组织身份已经清晰并且真实存在的这种假设之上采取行动。成员实施与组织身份主张一致的行为,好像内部和外部人员都已经接受了组织身份的合法性。
  吸收合法性反馈。吸收合法性反馈指的是相关利益者对组织活动合法性的肯定。组织用这些反馈来肯定和支持其关于组织身份的信念和观点。组织成员开始在公共场合接受到外部的评价。与外部交流和沟通机会的增加,帮助组织活动和合法性,而且对组织内部也有助于身份的确认。
  经过上述的过程,经过大概十年的时间,一个新的组织从最初泛泛的愿景陈述发展成为具有广为接受的独特身份特征的实体。组织身份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发生在持续的很长时间内,由上述八个模块构成,而且这八个基本的模块之问具有动态互动的关系。
其他文献
未来几个月,欧洲央行将必须决定是否延长另一个在12月份到期的贷款,是否继续充分满足银行对流动资金的需求?  近期欧元区主要金融压力指标的变动表明,银行业面临的问题仍旧很严重。尤其是随着7月23日欧洲银行压力测试结果的公布,在最初的收窄之后,主权债券利差在近几周逐渐走阔。希腊利差如今已达到自5月底以来的最大值——超过800个基点。西班牙和爱尔兰日前也高于压力测试之前。  这些利差的走阔不仅仅涉及欧元
期刊
2010年9月,雅士利被传将不合格奶粉重新包装后上市。传言是否空穴来风?对于奶企来说,前有三鹿,面对“三聚氰胺”的传言先否认再承认最后导致破产;后有圣元,面对“激素”的传言,董事长亲自道歉、国家卫生部辟谣、积极投身公益,看上去尘埃落定,可是消费者即使面对权威检测仍然对传言抱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  在网络传播迅速、应用广泛的今天,传言往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形成了浩大的声势。中国有近3
期刊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中,董事长与CEO的关系并不是一个需要经常讨论的问题,而在中国的企业管理现实里,它却成为了人们经常关注重要议题。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是相关的理论不成熟,还是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了太多问题?  2001年到2004年之间,国内各大媒体纷纷以各种醒目的标题报道了国电老总高严负案出逃的案件。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外逃级别最高的官员,其涉案金额达211亿元。对于经过股份制改革的大型国企
期刊
相对于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单纯销售行为虽然给人印象良好,但是显著缺乏商业竞争力;通过采取一些措施,非营利组织可以打破消费者的这种固有观念。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通常认为富人群体颇具竞争力(在此特指实现某种意图或满足某种需求的有效能力),但给人感觉不够温暖(在本文特指能够照顾对方的关切,且行为举止符合道德准则);同时认为家庭主妇和老人们比较热情温暖,但缺乏竞争力。进一步研究表明,人们通常通过
期刊
创建于1990年的王品餐饮集团发展到2010年已经拥有10个品牌:王品台塑牛排、西堤牛排、丰滑小火锅、夏慕尼铁板烧等。许多企业家习惯于把资源放在一个篮子里,致力于把单一品牌做大做强,但是,王品的创始人、集团董事长戴胜益不这么看。他认为,只做一个品牌会局限于某特定一部分的客人,无法实现集团的长尾经济。  戴胜益的灵感来自少小时代的生活体验,他发现乡民在采摘龙眼时,一个小时可以摘完任务的80%,但是剩
期刊
作为经济学家的熊彼特,在管理思想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严格区分了“增长”与“发展”的不同,对创新做出了自己的独家研究。尽管他的《经济发展理论》发表已近百年,但他关于创新的五种表现,关于创新就是“新组合”的论证,关于创新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以及关于企业家的界定,至今依然振聋发聩。在创新理论上,我们至今只能以熊彼特的马首是瞻。从社会的发展来看,政府干预经济的应急效应,使与熊彼特同时代的凯恩斯成为耀眼的新
期刊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企业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根本性标志是,以有限责任为本质特征的现代公司成为我国企业制度的基本形态,其中包括:上市公司1700余家(2009年),市值数万亿元,与此同时数以千万计的有限责任公司遍布全国各行各业。  西方国家建立、健全现代公司制度花费了数百年的时间,而我国将这一过程浓缩为了三十多年。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在建设现代公司制度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肯定大大超过西方
期刊
以小象为标志的丽婴房常让人误以为是商品品牌,但事实并非如此。1971年,从德州仪器毅然辞职的林泰生和张明峰等人成立了丽婴房、丽婴国际和丽婴工业三家公司,分别锁定渠道、贸易和生产。与合作伙伴分手后,林泰生主导丽婴房。在他的带领下,丽婴房成为台湾地区惟一的童装上市公司,销售网覆盖中国、泰国、新加坡等国。丽婴房拥有6个自创品牌,涉及童装、童鞋、儿童用品等多个领域。丽婴房还代理了迪斯尼、claire.dk
期刊
在企业内部,精神领袖是企业的核心,统一企业的价值观、影响员工的思维和行为、引领企业的发展、推动企业的变革;对外,他们是企业的代表,以个人魅力强化企业的品牌,并通过自身向社会大众展现企业文化和企业的价值观。  但是,在可口可乐、通用、大众、IBM等这些企业中,很难看到精神领袖的痕迹。而纵观那些被打上精神领袖烙印的企业,不难发现,这种企业通常仅有十几二十年的历史,大多都是在1990年代前后出现,此时正
期刊
他是创新理论的先知,是这个世纪最老练的保守派。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斯  武侠小说中的各位大侠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如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欧阳锋的蛤蟆功、一灯大师的一阳指等。学术圈中的名人也都有自己的成名绝技,如泰罗的科学管理、西蒙的决策理论、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等。熊彼特的绝技,无疑就是创新。  如今,创新几乎已成为大众媒体的口头禅,开口闭口都要创新。科技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等等,不绝于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