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现有考核方式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在对其他文献提出的考核方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随机取题小组考核”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在实践教学考核环节中实施这种考核方式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改革效果。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实践教学 考核改革
一、引言
我国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沿革,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入校后的第一门计算机教育课程,是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基础课程[2]。其中的实践教学部分已成为衡量整体教学水平必不可少的一个指标。同时,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是衡量学生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标志之一[3]。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办公软件Office系列、计算机网络及Internet应用、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其应用五部分。其教学要求包括:熟悉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等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熟悉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在Internet上获取、传输、发布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多媒体技术,熟悉常用的多媒体软件。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看,课程核心是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常用软件方面的应用技能[4]。
鉴于此,实践教学重点是计算机软件的学习[5],实践教学考核重点是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6]。如何衡量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如何公平合理地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部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现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考核存在的问题
1.现有考核形式对新增课程教学内容的不适用。
当前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已经深入各个领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指导委员会对这门课程的实践内容做相应的增加。在以往的“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应用软件”等基础上,增加了“网络应用操作及网页制作软件”、“多媒体应用操作及图片处理和动画制作软件”、“常用工具软件”等应用的相关实验操作。现有的考核方式不再适用于这些新增教学内容的考核,例如网页设计、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通过让学生完成一个专题设计可以很好地考核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掌握情况,但这样的专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因此这样的题目不适于出现在试题中。
2.现有考核时间安排对学生能力差异大的不适用。
随着初等教育信息技术知识的普及,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不再是从“零”开始,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就已经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很多操作,如果依旧按照现有的考核安排,在学期结束时考核,就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在完成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这部分学生和其他学生完成相同的实验任务,将会导致这部分学生停滞不前,无法得到进一步提高。另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有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任何计算机应用基础。同样的,如果按照现有的考核实践安排,就无法发现这部分学生,无法给他们及时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更多的帮助。
3.现有的考核方式对提高教学质量不适用。
我校现有的考核方式是在期末,将试题发布到我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登录后,下载试题,在计算机上按要求在相关文件上完成操作后,将文件提交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在这个考核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首先,因为所有学生同时参加考试,所以无法做到所有学生做不同的考题,这样就存在学生之间的相互抄袭或拷贝复制的现象;其次,由于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提交完成的文件之后,学生可以自行下载查看,因此学生只要知道其他人的登录密码就可以下载其他学生的提交内容,做简单修改之后,作为自己的完成内容提交;最后,由于是所有学生一起考,教师不可能看到每一个学生的完成过程,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了解学生实际的比较薄弱的操作环境,不利于将考核得到的结果反馈指导下一次的教学过程。
4.对“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的尝试。
鉴于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有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亟待改革。各学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们都在积极地针对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进行改革。
周虹等指出現有的考核内容比较狭窄,受限于教材知识点,缺乏对学生实践技能与知识结构的综合考察,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王轶冰等[8]为体现考试的科学性、合理性,凸显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采用网络化上机考试,并对“多媒体技术与应用”、“Photoshop图像处理”等内容采用申优答辩的考核机制。李禾提出考试题目以任务形式给出,通过任务的完成全面考查学生对工具软件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郝国芬等[10]认为实践教学的考核成绩应该结合平时分组教学中的表现、期末案例设计展示做出综合评定。
结合以上提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课程考核改革的相关经验和方法,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实践教学考核的改革方案,力图更公平合理地评价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改革方案
1.考核的策略。
按课程内容的章节划分,对每个章节进行考核。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设计包含20个小题和一个待处理文件的随机取题程序。其中,小题为一个需经过四五个操作步骤完成的实验内容;待处理文件为一个半成品文件,例如考核内容如果为Word软件的应用,那么待处理文件为一个设定部分格式的Word文件,如果考核内容为图像处理软件的应用,那么待处理文件为完成了部分处理的图像文件,如果考核内容为网页设计,那么待处理文件为已完成了部分的网页文件,等等。在实践课上课前,教师通过教师机将程序发送至学生机上。考核时,教师根据学生对那4-5个操作的完成情况,给出“A”至“E”的五等级成绩。 2.考核的组织方式。
实践考核时间安排为前一部分实验內容完成后。上课前,教师将新部分的实验布置给学生,学生按任务要求完成实验内容。在学生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展开对前一部分内容的考核。
考核的组织形式为将邻座的三四个学生划分为一组,每个班大致划分为七至十二个小组。根据考核内容的不同将考核时间规定为三五分钟。从第一小组开始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暂停课程的实验内容,启动取题程序,取出题目并打开待处理文件,按题目要求对待处理文件进行操作。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教师位于这组考核学生的旁边,根据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和题目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评分。在评分完成后,学生继续完成之前的实验内容,教师对下一组进行评定。
3.学期成绩评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部分的内容分为: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表格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处理、网络连接与网页设计、多媒体图像处理这样六个部分,其中对前四个部分的要求是掌握,后两部分的要求是了解。因此,对六个部分进行考核之后,教师根据前四个成绩给出学生分数,而后两部分的分数可作为学生的附加分,以此给出学生的最终实践考核成绩。
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改革效果
1.考核过程的改进。
以上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在学期开始的第一次考核的时候,部分学生会不适应,出现过于紧张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的处理是在第一次考核之后,告诉学生如果考核成绩不理想,就可以有一次重考的机会。这样既可以安抚学生的情绪,又可以让学生尽快适应这种考核形式。
2.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由于每一部分都有一次考核,并且每次考核过程教师都全程查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只能依靠自己的实力完成题目,这就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为取得好的成绩或者是为赢得自尊心,学生会主动地认真地完成每一次教师布置的实验内容。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换成主动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朝着提高自身基础技能的方向发展。
3.及时发现学生的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由于在考核过程中,每一次参考的人数只有三四人,教师很容易就了解这部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针对掌握得不好的学生,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并指出应该在哪些地方加强;针对掌握得特别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额外的实验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地深入学习,并且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竞赛。这样可以使得所有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
4.教学质量提高明显。
学生遇到不会或实现不了的操作时,为避免考核的时候遇到同类问题,会积极地与同学或教师讨论。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提问可以发现这些难点内容,给所有学生讲解。并且,通过分节测试,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难点内容进一步解释讲解,作为课堂内容的回馈。通过采取这样的考核方式,在学期结束之后,根据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可以看出,学生对这种考核方式是非常赞同的,普遍反映他们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到很多东西,教学质量相对之前的期末统考大幅提高。
五、结语
笔者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有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在研究和借鉴其他文献所提出的考核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随机取题小组考核”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将每次考试的人数由原因的所有学生的统考改成小组参加考考核,将每次考试的范围由原因的所有内容同时考核改成每次分章节考核,将每次考核的时间由原有的60分钟改为根据考核内容的三五分钟。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的实施,达到良好的改革效果,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教学质量,并且得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可。
在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问题。首先,因为分为“小组参试”,所以整个过程教师的付出比统一考试要多很多,因此,我们要有一批热衷于此项事业的教师,愿意付出的教师形成一支比较稳定的计算机基础教师队伍。另外,为了公平性,随机题目的难度应该基本相当,因此,如何组织教师们通过讨论等形式,形成难易适中且难易相当的测试题目等,都是我们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淑鑫,张银霞,陶佰睿,等.探索计算机基础课程激励学生自主研究实践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62-63.
[2]殷凤玲.《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S3:58-59,5.
[3]李汉萍.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07,18:83-84.
[4]杨在宝,许海成,杨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11:149-151.
[5]余丽华,金从海.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36(A1):147-150.
[6]蔡文青,肖靖,常耀辉,徐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效果[J].教育教学论坛,2014,8:41-42.
[7]周虹,富春岩,刘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探索,2014,3:39-40.
[8]王轶冰,钦明皖.地方综合性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以安徽大学为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0):329-332.
[9]李禾.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167-168.
[10]郝国芬,刘金辉,刘春玲,崔晶.计算机基础课实现素质与应试双赢教学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20:132-133.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研究(113026);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2015年课题,“技能—能力—计算思维”三层次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1402-110)。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实践教学 考核改革
一、引言
我国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沿革,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入校后的第一门计算机教育课程,是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基础课程[2]。其中的实践教学部分已成为衡量整体教学水平必不可少的一个指标。同时,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是衡量学生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标志之一[3]。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办公软件Office系列、计算机网络及Internet应用、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其应用五部分。其教学要求包括:熟悉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等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熟悉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在Internet上获取、传输、发布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多媒体技术,熟悉常用的多媒体软件。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看,课程核心是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常用软件方面的应用技能[4]。
鉴于此,实践教学重点是计算机软件的学习[5],实践教学考核重点是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6]。如何衡量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如何公平合理地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部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现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考核存在的问题
1.现有考核形式对新增课程教学内容的不适用。
当前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已经深入各个领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指导委员会对这门课程的实践内容做相应的增加。在以往的“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应用软件”等基础上,增加了“网络应用操作及网页制作软件”、“多媒体应用操作及图片处理和动画制作软件”、“常用工具软件”等应用的相关实验操作。现有的考核方式不再适用于这些新增教学内容的考核,例如网页设计、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通过让学生完成一个专题设计可以很好地考核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掌握情况,但这样的专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因此这样的题目不适于出现在试题中。
2.现有考核时间安排对学生能力差异大的不适用。
随着初等教育信息技术知识的普及,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不再是从“零”开始,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就已经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很多操作,如果依旧按照现有的考核安排,在学期结束时考核,就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在完成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这部分学生和其他学生完成相同的实验任务,将会导致这部分学生停滞不前,无法得到进一步提高。另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有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任何计算机应用基础。同样的,如果按照现有的考核实践安排,就无法发现这部分学生,无法给他们及时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更多的帮助。
3.现有的考核方式对提高教学质量不适用。
我校现有的考核方式是在期末,将试题发布到我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登录后,下载试题,在计算机上按要求在相关文件上完成操作后,将文件提交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在这个考核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首先,因为所有学生同时参加考试,所以无法做到所有学生做不同的考题,这样就存在学生之间的相互抄袭或拷贝复制的现象;其次,由于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提交完成的文件之后,学生可以自行下载查看,因此学生只要知道其他人的登录密码就可以下载其他学生的提交内容,做简单修改之后,作为自己的完成内容提交;最后,由于是所有学生一起考,教师不可能看到每一个学生的完成过程,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了解学生实际的比较薄弱的操作环境,不利于将考核得到的结果反馈指导下一次的教学过程。
4.对“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的尝试。
鉴于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有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亟待改革。各学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们都在积极地针对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进行改革。
周虹等指出現有的考核内容比较狭窄,受限于教材知识点,缺乏对学生实践技能与知识结构的综合考察,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王轶冰等[8]为体现考试的科学性、合理性,凸显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采用网络化上机考试,并对“多媒体技术与应用”、“Photoshop图像处理”等内容采用申优答辩的考核机制。李禾提出考试题目以任务形式给出,通过任务的完成全面考查学生对工具软件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郝国芬等[10]认为实践教学的考核成绩应该结合平时分组教学中的表现、期末案例设计展示做出综合评定。
结合以上提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课程考核改革的相关经验和方法,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实践教学考核的改革方案,力图更公平合理地评价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改革方案
1.考核的策略。
按课程内容的章节划分,对每个章节进行考核。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设计包含20个小题和一个待处理文件的随机取题程序。其中,小题为一个需经过四五个操作步骤完成的实验内容;待处理文件为一个半成品文件,例如考核内容如果为Word软件的应用,那么待处理文件为一个设定部分格式的Word文件,如果考核内容为图像处理软件的应用,那么待处理文件为完成了部分处理的图像文件,如果考核内容为网页设计,那么待处理文件为已完成了部分的网页文件,等等。在实践课上课前,教师通过教师机将程序发送至学生机上。考核时,教师根据学生对那4-5个操作的完成情况,给出“A”至“E”的五等级成绩。 2.考核的组织方式。
实践考核时间安排为前一部分实验內容完成后。上课前,教师将新部分的实验布置给学生,学生按任务要求完成实验内容。在学生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展开对前一部分内容的考核。
考核的组织形式为将邻座的三四个学生划分为一组,每个班大致划分为七至十二个小组。根据考核内容的不同将考核时间规定为三五分钟。从第一小组开始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暂停课程的实验内容,启动取题程序,取出题目并打开待处理文件,按题目要求对待处理文件进行操作。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教师位于这组考核学生的旁边,根据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和题目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评分。在评分完成后,学生继续完成之前的实验内容,教师对下一组进行评定。
3.学期成绩评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部分的内容分为: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表格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处理、网络连接与网页设计、多媒体图像处理这样六个部分,其中对前四个部分的要求是掌握,后两部分的要求是了解。因此,对六个部分进行考核之后,教师根据前四个成绩给出学生分数,而后两部分的分数可作为学生的附加分,以此给出学生的最终实践考核成绩。
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改革效果
1.考核过程的改进。
以上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在学期开始的第一次考核的时候,部分学生会不适应,出现过于紧张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的处理是在第一次考核之后,告诉学生如果考核成绩不理想,就可以有一次重考的机会。这样既可以安抚学生的情绪,又可以让学生尽快适应这种考核形式。
2.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由于每一部分都有一次考核,并且每次考核过程教师都全程查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只能依靠自己的实力完成题目,这就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为取得好的成绩或者是为赢得自尊心,学生会主动地认真地完成每一次教师布置的实验内容。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换成主动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朝着提高自身基础技能的方向发展。
3.及时发现学生的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由于在考核过程中,每一次参考的人数只有三四人,教师很容易就了解这部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针对掌握得不好的学生,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并指出应该在哪些地方加强;针对掌握得特别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额外的实验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地深入学习,并且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竞赛。这样可以使得所有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
4.教学质量提高明显。
学生遇到不会或实现不了的操作时,为避免考核的时候遇到同类问题,会积极地与同学或教师讨论。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提问可以发现这些难点内容,给所有学生讲解。并且,通过分节测试,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难点内容进一步解释讲解,作为课堂内容的回馈。通过采取这样的考核方式,在学期结束之后,根据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可以看出,学生对这种考核方式是非常赞同的,普遍反映他们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到很多东西,教学质量相对之前的期末统考大幅提高。
五、结语
笔者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有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在研究和借鉴其他文献所提出的考核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随机取题小组考核”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将每次考试的人数由原因的所有学生的统考改成小组参加考考核,将每次考试的范围由原因的所有内容同时考核改成每次分章节考核,将每次考核的时间由原有的60分钟改为根据考核内容的三五分钟。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的实施,达到良好的改革效果,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教学质量,并且得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可。
在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问题。首先,因为分为“小组参试”,所以整个过程教师的付出比统一考试要多很多,因此,我们要有一批热衷于此项事业的教师,愿意付出的教师形成一支比较稳定的计算机基础教师队伍。另外,为了公平性,随机题目的难度应该基本相当,因此,如何组织教师们通过讨论等形式,形成难易适中且难易相当的测试题目等,都是我们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淑鑫,张银霞,陶佰睿,等.探索计算机基础课程激励学生自主研究实践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62-63.
[2]殷凤玲.《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S3:58-59,5.
[3]李汉萍.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07,18:83-84.
[4]杨在宝,许海成,杨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11:149-151.
[5]余丽华,金从海.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36(A1):147-150.
[6]蔡文青,肖靖,常耀辉,徐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效果[J].教育教学论坛,2014,8:41-42.
[7]周虹,富春岩,刘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探索,2014,3:39-40.
[8]王轶冰,钦明皖.地方综合性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以安徽大学为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0):329-332.
[9]李禾.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167-168.
[10]郝国芬,刘金辉,刘春玲,崔晶.计算机基础课实现素质与应试双赢教学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20:132-133.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研究(113026);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2015年课题,“技能—能力—计算思维”三层次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14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