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把“母亲”这个词从神坛上拉下来了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_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身边有好几个妈妈在看同一本书,书名好像叫《无条件的爱》。我也不是很确定,只是大概听说,不过书的大致内容我也了解到了,主要就是帮助各位爸爸妈妈去学习,应该如何无条件地去爱我们的孩子,不要因为他们不乖、不听话、不可爱,就收回对他们的关爱。
  听起来很美。
  让我想起很多年前,我在《心理月刊》杂志上看到过曾奇峰老师的一篇个人专栏。它里面提到说,有一次,曾老师陪着4岁的女儿在院子里面玩滑滑梯,然后就看到别人家的小朋友,一个接一个地嗖嗖嗖滑了下去,自己的女儿却怯生生地站在滑梯口不敢往下爬,鼓励诱导了好几次都不管用,心中就难免泛起一些恼羞,嫌弃这个小姑娘的胆子实在太小。
  后来曾老师就把这件小事记下来了,并且在文章中做了一番自我觉察,深刻感慨那个传说中的“无条件的爱”,在生活中想要坚持,实在是十分困难,即便像他老人家这种国内精神分析育儿圈里一顶一的高手,还是一样需要不断提醒自己,不要一不留神就在给孩子的爱前面,加上了某些“条件”。
  嗯,在给孩子的爱前面,不加任何条件,真的好难。
  连大师都在这上面栽跟头,何况是我们这些普通人。
  所以也难怪我的这几位朋友,刚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整体上的感觉还算基本良好,多少还有一些“我要好好努力”的雄心,但是,等到把书合上,回到生活,去面对养个熊孩子的现实挑战,就真的只剩下一片无助无力的“呵呵”声了。
  幸好有我的朋友心理咨询师阿诺出来拯救我们。
  同样也是早在很多年之前,那时候她自己还没当妈,就慧眼独具地一语破的:“我根本就不相信,这世界上有无条件爱孩子的父母!这句话反过来说还差不多,所有的孩子,都是无条件地爱着他们的老爸老妈。”


  这是一个说出来不怎么讨喜的论调,但阿诺的立意却并不悲观。她跟我讲,其实早在真实的孩子出生之前,我们就一定会去期待他未来的样子:他的眉眼会不会像妈妈?笑起来是不是像爸爸?长大以后是喜欢安静还是热闹?喜欢音乐还是随手涂鸦?在他以一个肉体凡胎的模样,哭闹着降临在这芸芸人世间之前,我们的心中早就会有一个“孩子”的存在,而所有与他相关的憧憬、期待、梦想、希望,常常就会在日后,在我们和孩子日常相处的过程中,以各种不甚可爱的“条件”的面孔来出现。
  此外,提到无条件的爱,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也常常被我们忽视——虽然孩子常常可爱得像天使,但我们自身的确不是万能的上帝。佛教总说,人生即苦。这里的“苦”,不是一种简单的味觉体验,也不是泛化的各种世间不幸,而仅仅是说一种不圆满的生活状态。所以,不圆满,不如愿,不安心,都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在细碎的生活中,逃不开、躲不掉的一种状态,也正因为它们都只是一种状态,所以我们并不需要害怕去面对和承担,它们有来,有走,有开始,也一定会有结束。
  所以,对于目前各家媒体喜欢高谈的“无条件的爱”,我个人这里基本上都不怎么感冒,总觉得这种高谈,有一种想把我们拔高培养装神仙的妄图。似乎不管家中的孩子做了什么,我们都必须让自己保持一副招财猫般笑眯眯的刻板面孔——这太不自然,太不人性了。而且,难道我们的孩子,不需要自己家里日渐去学习理解他人的各种情绪情感吗?如果妈妈只会微笑一种表情,那么等到孩子长大一点出门去,会不会被面无表情的路人甲乙吓到?
  啊?难道我们之前的努力不对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给孩子这世界最美好的爱吗?
  是的,不应该。
  我们不应该,更不需要,参考一个虚无缥缈理想化的方式去付出对孩子们的关爱。因为无论是付出还是关爱,做得太过努力,就会衍生出太多的辛苦和委屈。工作中,我常常会劝父母不要让孩子欠你太多,那样会让他们总有一日还得太过辛苦。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父母总是照着“无条件”苛求自己,就会很容易给自己制造一大堆没必要的内疚和焦虑,很容易就感觉自己是一个不合格的、有问题的、糟糕的家长。而这些不舒服的感受,最终也一定会弯弯绕绕,最终走到孩子的心中。
  所以我喜欢阿诺的观点,无条件的爱,太美好,所以不存在。还不如我们就干脆承认,自己对孩子的爱就是有条件的,有时是要求,有时是期待,有些需要他们努力做到,有些他们就是做不到,是我们需要反过来慢慢学会接受。
  其中的关键,就是我们是否可以看得见自己的“条件”,知道自己和孩子之间发生的种种不愉快,不一定完全都是孩子的责任。
  相比之下,倒是我们的孩子更厉害,几乎一直都在无条件地爱着我们这些从来都不完美的父母。不管和爸爸妈妈之间发生多少冲突,都很容易承认是自己有错,总是急急忙忙地来道歉,迷迷糊糊一路爱着我们。
  心理咨询师阿诺:
  很多次聊到“母亲”这个话题的时候,我都会说一句话:“是时候把‘母亲’这个词从神坛上拉下来了。”不要再用“伟大”“牺牲”这种词去标定母亲。母亲只是女人为自己选择的一个身份而已。伴随着这个身份需要承担的责任就该去接受,这与伟大无关,只是本分。
  说这段话的真正意义,在于帮助那些追求伟大和牺牲精神的母亲们放松一下,褪去光环也许我们才能找到本真的母性与孩子相处。
  还有一层意思,在童话世界中,天使或仙女都是用来隐喻母亲角色那些正面、阳光的一面。而与之常常伴随的是女巫、后妈等背负母亲黑暗一面的角色。然而,现实社会中我们常常是要么只看到母亲光鲜亮丽的一面(以伟大等词汇描述),要么我们会善于指责母亲带给我们的那些伤痛(以女巫的形象示人),用这两种态度看待母亲这个角色,其实都是在妖魔化“母亲”。“拉下神坛”意味着“去妖魔化”,使母亲成为一个人。
其他文献
请根据图片上的题目作答,我相信很多人的答案会是101,显然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你能计算出正确答案吗?(最终答案请见本文最下方,不要偷看哦!)  每次做题或者考试,是不是总是听孩子说:“其实这道题我会,就是粗心才错的。”  然而——  粗心是做错题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我们常常认为,平时做过的题目,考试就能做出来,其实并不是。我们必须通过“粗心”看到背后反映出的问题。  ﹡粗心,因为孩子对知识掌握的熟练
期刊
那天去医院,碰见一个小男孩在做检查。只见他闭着眼睛使劲挣扎,跟上刑一样,三个大人在边上一个按手一个按脚,还有一个带着哭腔劝“宝贝听医生话”,满头大汗如临大敌。最后,那个小孩竟然吓得把医生压舌头的小木片咬断了。  我看,这孩子是让家长阵势吓着了。其实,和孩子约好上完医院,和买水果、去哪里看个小鸟什么的,和平时去菜市场、水果店一样就行,别像战斗一样搞得大家都紧张。我家小孩上医院就和去楼下水果店逛一圈儿
期刊
上期发了《到哪儿都吱哇乱叫的孩子,可能是身体有毛病》文章后,编辑部电话不断,家长们非常“捉急”:原因我们知道了,你倒是给个办法啊?什么办法才是普遍适用的?——按摩!一是按摩没有任何副作用,二是每位家长都可以轻易掌握,三是通过肌肤之亲,可以增进亲子关系。  闲言碎语莫多讲,开摸!  小儿多动症: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集中的时间比较短,活动过度,情绪不稳定,冲动任性,常伴有学习困难,但智力在正常范围。自
期刊
进入三岁之后的某天,女儿跟我交流时不再说话,一律用“嗯嗯啊啊”代替,并且晚上非要我抱着才能睡,时不时地尿尿床,美其名曰:“我是小婴儿。”  我吓了一跳。发生了什么?明明长大了又要退回到婴儿时代……我小心翼翼地暂时迎合着她,“好,珩珩是个小婴儿,小婴宝宝好可爱。”  是因为她开始爱上“扮家家”的游戏,喜欢演“婴儿”?还是上了幼儿园之后,庞大的成长压力和冲击让她感到焦虑,所以她想要蜷缩在妈妈的怀中像婴
期刊
爱一个人是一扇门,门,可以开合;爱这个世界是一条路,一旦停止,生命价值也就风化了。  安徒生爱上一位歌唱家,因为小事疏忽,小心翼翼问她恨不恨他,她说:“我怎么可能恨你呢,没有爱,就没有恨。”当爱一个人一次次失败之后,安徒生笃定了对世界的爱,是爱“未来一代”。他写下了那些歌颂或嘲讽的童话,把童心像火柴一样划亮,试图温暖自己。那些体验过彻骨寒冷的灵魂也是有福的。世界在其心里,已经滤去了杂质,变得冰清玉
期刊
前些日子,听说一件事情:一个中学生骑车时不小心刮蹭了一辆路边停着的汽车,因为车上没人,自己又急于上课,于是给车主留了字条,说明原因并写上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车主看到后,鉴于少年的坦诚,不予追究。多好的事儿啊,为双方点赞的同时,我把这事儿讲给儿子卢同学听,目的就是告诉他,要勇于承担责任。  不几天,同样是自行车和汽车的故事,竟然就那么“巧”地发生在儿子的身上。不过,这回汽车里有人,而且按我教的处理办法
期刊
眼睛没保护好,戴上了眼镜。这回,记得要保护好眼镜哦,不然会让眼睛累,伤眼睛,还破财,俩月换副眼镜只有土豪才玩得起吧。  下面,咱们聊聊那些伤眼镜的坏习惯,以便让你的眼镜长寿一点,再长寿一点。坏习惯一:单边摘下眼镜,很容易损坏镜脚  许多人习惯用一只手单边摘眼镜,两只手从正面拿下眼镜有点麻烦,而如果像男神一样一只手摘下眼镜,露出帅气眼神,多霸气!呵呵,过不久你可能拥有的就是一副惨淡的坏眼镜了!  单
期刊
读者问:我们家自从有了宝宝之后,围绕宝宝吃、睡、教育等一些细节,经常跟老人发生争执。比如说,我觉得宝宝不能吃甜食,婆婆却总喜欢塞巧克力,说这样宝宝就不吵闹了。老公觉得奶奶做的没错,我说的也有道理,完全是在和稀泥。  还有,我觉得让宝宝看电视对眼睛很不好,可婆婆说看电视也是接受教育(老人喜欢看烹饪、综艺类节目),我拿出专家写的书来都没法说服婆婆。毕竟宝宝白天还是得由老人帮着带,为此我很焦虑,担心宝宝
期刊
我的童年一半是在外婆家,一半是在自己家。  在外婆家时,因为我是那里我这一辈第一个降生的小孩,所以所有长辈都比较谨慎。  那几年我几乎没怎么和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过。小朋友们叫我去爬山,外婆说山峰陡峭,万万去不得,你要是一不小心脚滑跌了下去,可就再也见不到外婆啦。  小朋友们叫我去游水,外婆说池塘的水那么深,里面还有大蟒蛇,专门盯着你们这些小孩儿,只要你们一下水,大蟒蛇就“嗷”一声把你吞下去啦。  
期刊
多少人选择结婚是为了逃离父母呢?当自己的孩子出生,老人来帮忙照顾孩子,自己与父母那些内心的沟沟坎坎如同退潮之后的海滩袒露了出来,一度淹没的童年伤痛和心结在养娃观点不一致的争吵中,在看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回忆自己的童年中,氤氲着潮湿的记忆浮现……亲爱的,没关系,这也许是你一生中与父母最后一段最亲密的相处时光了,借此机会好好面对曾经逃避的真实成长,你终将获得与父母的真正和解。  这是我们搜集来的问题,以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