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快乐的“外食族”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19860525a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知道“外食族”这一概念吗?你是“外食族”的成员吗?如果你对此一无所知,那对不起,我可要给你加封一顶“老土”的雅号了!
  也许你会不屑地说:别自作聪明了,什么“外食族”,不就是爱到外面去撮饭的那一群人吗?对!一点不错。说实话,我这“外食族”的“食龄”还短了点,是去年才加入这一行列的。别人我不清楚,作为我自己还真的经历了一番从感性到理性的抗争过程,利用这个场合,我得宣泄一下为快!
  三年前我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至今仍过着悠哉悠哉的二人世界,我发誓:不玩够不疯累了,我是不会考虑生育后代的,两家的老人再催也对我无可奈何!
  我妈妈是个传统的女性,典型的贤妻良母,虽是个职业女性,但却是操持家务的一把好手,更有炒得一手好菜的绝活。我从小对什么都好奇都想动手。妈妈前脚进了厨房,我后脚就跟了进去。油味闻多了,烟味呛够了,做饭炒菜的本领也学到手了。
  有人说,当女人走上红地毯的那一刻起,就成了当然的主(煮)妇了。是啊!有了“家”,就有了“口”,多了一位大爷。在我国传统的家庭里,生活的步伐是朝着一个既定的目标迈进厨房的。不是有人这样赞美厨房吗——厨房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是一个有声有色的舞台,是女人大显身手的领地,厨房把家的温馨、家的温暖、家的情趣都融汇到一起,散发出难以抗拒的魅力。不用考证,这肯定是大男人唱的赞歌!
  在新婚一年多的时间里,我还真的沉浸在这感觉里。每当我系上围裙,挽起袖口,操起锅铲,闻着饭菜飘来的油香,听着锅碗瓢盆交响曲,是有点飘飘然了。可好景不长,现在这感觉已荡然无存了。
  我老公是一家公司的小头头,钱挣的可不少,我是一名外企的白领,薪酬也很优厚了,但我每月揣在钱包里的“大团结”,一张一张可饱含着苦和累啊!婚后,每天一下班我就风风火火地往家赶,经营着丰盛的美餐。但几个月下来,身疲力尽,实在难以承受了。尤其是当我忙得脚不沾地,恨不得再多出第三只手来时,他却惬意地翘着二郎腿,在电视机前大尝精神会餐,我的无名火一下便“轰”地起来,那种委屈全都涌上了心头。
  过去的说法是“嫁汉,嫁汉,穿衣吃饭”。那时的女人是靠男人养活的。不会做饭的女人要么嫁不出去,要么随时会被丈夫一纸休书赶回娘家,女人没有地位,一辈子只能围着锅台转,那是万恶的旧社会,命该如此。现在时代变了,女性作为家庭的一员,同样有着独立的经济地位,作为支柱承载着家庭的“半边天”。
  做饭历来就是一种平常的家务,谁都能干,并没有天生的性别色彩,别忘了,那些高级餐馆的厨师可都是男人在一统天下,在家庭里为什么要女的长年与厨房为伴,在我们国家里哪一部法典条文里有这样的规定,女人就必须“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别人我管不着,在我们家,要我这么做,没门儿!
  再说,这每餐“吃”到肚里可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决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烧烧煮煮而已。这前期的采购加工,摘、捡、洗,这后期的洗涮收拾,脏累相加,程序繁琐,哪一项工序都不能少,而这一切都是以时间的消耗为代价的。不是说时间就是生命吗?让美好的青春岁月在油烟中渐渐逝去,在厨房里慢慢衰老,这未免太残忍了吧!
  当我宣布罢工、甩手不干时,没想到,我那口子竟举双手赞成。他说得更透,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现在不是说要提高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嘛,还是先善待自己吧。我们在认识上竟惊人的一致,一经拍板,厨房也就不常涉足了,即使双休日也可以外食为主,实在嘴馋得流口水,就回娘家改善改善。
  说起“外食族”的感觉是十分美妙的,最满意的是可以大饱口福,嘴也有了用武之地。为了节省开支,我们涉足的餐馆大都中小价位,什么杭州的小笼包,兰州的拉面,陕西的泡馍,上海的馄饨,成都的烧麦等等,真可谓是饕餮百家饭菜,尝遍人间烟火,大街小巷都留下我们的身影,俨然成了一对美食家了。
  过去吃完饭,最发愁的是收拾残局,又油又腻,现在嘴巴一擦,埋了单立马走人,当我们俩打着饱嗝,漫步在大街上,那真爽死你了。
  再说不进厨房就远离了油烟,不知你听说过没有,即使再环保的抽油烟机,也只能排出50%的油烟,有30%的油烟被人吸入体内。我们女性抽烟的并不多,可这些年肺癌的发病率却直线上升,油烟成了最大的杀手,就凭这风险,早就该与锅台说声拜拜了。
  美食诱人,胃口大开。管住自己的嘴巴成了我们最关注的第一要务,如果任其胡吃海塞,招来“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那可违背了我们的初衷!不过直到今天,我们体形依然苗条,我先生的肚子还未鼓起来。
  记得有人说过:只有知识、回忆和吃进肚子里的美食才是别人抢不走的私有财富。这话说得太棒了,不管说此话的是不是名人,我早已把它作为座右铭了。吃是一种文化,知识有了;吃是一种享受,快乐有了;吃是一种过程,回忆有了。随着一餐一餐的积累时日,我们最终成为大亨了!
  “外食族”大多是成天忙碌的白领,或是不会做饭炒菜的甩手派,抑或是不愿做的偷懒人,不管是什么理由,一旦你走进“外食族”的行列,这一切都一一化解了,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你想加入我们的“组织”吗?我举双手欢迎你们!如果我们似曾相识,那第一餐由我们做东!
其他文献
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来临之际,全国各地都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缅怀先烈,弘扬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伟大革命精神。有幸的是,6月2日,笔者随北京市文联、北京作家协会、北京美术家协会、空军政治部创作室等联合组织的“首都文艺家”采风团一行22人由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陈志强带队,沿着先辈们的足迹,奔赴当年红军长征途中最艰苦的川西,踏上了重走长征的道路。    4日早晨,天公作美,头天晚上淅淅沥沥下了一夜
期刊
心中藏画,是说在闲暇之时。以双目为通道,以心灵为贮藏室,在记忆与情感之中张挂起美丽的风景。被收藏之画,来自现实,也来自电影、电视,更多的是来自古今中外的绘画作品,甚至来自那些竖排的古典诗文。我想,有此爱好的绝不止于我;我想,在心与心之间,无数美丽的画面,千百年来早已在人世间开辟出另一种时间与空间。在那里,现实与想象,生活的常态与美妙的艺术水与乳一般交融在一起,给予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以心灵的滋养。  
期刊
明星这个词在当今的使用频率上恐怕要居前几位了。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明星,各个行业有各个行业的明星。明星是一个时代政治、军事、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代表,一个缺少明星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一个压抑明星的民族是落后的民族。星空灿烂则是一个民族兴盛的表现。  当代明星中最受宠爱的则是歌唱明星、影视明星、体育明星和电视节目主持明星,其中最红的又当推歌唱明星,影视歌唱两栖明星就更为显赫耀眼了。  那么,这些万众
期刊
碗 莲    桌上有张照片,乃小儿四五岁时摄于拙政园的“荷花节”。  远香堂前,池塘里铺满了一大片翠绿的荷叶,高高低低,其间开着朵朵袅娜的红莲,香远溢清。亭台楼阁中,回廓水榭间,摆放着一盆盆清雅的碗莲。当时,莲叶嫩绿,童子稚乐。  苏州从前有个叫卢彬士的老人,他所侍弄的碗莲,开始叫钵莲。莲花冰清玉洁,在他以为,须用定窑、钧窑烧制的精细古碗方能养植,碗莲由此得名。生活讲究的苏州人夏季多用碗莲作案头清
期刊
2005年3月,国际著名反腐组织“透明国际”公布的《2005年度全球腐败报告》中国部分,首选案例为1997年以来“腐败落马”的中国17位交通厅长。这当然不是什么新闻了,因为近年来栽倒在金钱、美色面前的官员,包括相当级别的高级官员已经不可胜数。就在不久前,又一个重权在握的高官——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因生活腐化翻身落马。新华社的新闻只聊聊数语,却引人沉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期刊
结识老公那年我21岁,正是明眸如水的花样年华,因为同学和老乡的关系,我们相爱了。大学毕业后,我们步入了婚姻的红地毯。他在一家清闲的事业单位工作,我则在一家工作相当忙碌的外企工作,他就主动把家务事都承包了,当起了“贤内助”。我对他感激不尽,人前人后都夸他是个好老公。  可自今年春节以来,老公的心情开始变坏。一次,我到外地出差回来,见屋子里一片狼藉,而他却坐在电脑前打游戏,我问他为什么不将家里收拾一下
期刊
在林林总总的散文世界,郭保林的散文独具特色,自成一家,其作品被称为情、理、美三维皆优的文学精品。近日读其新作《大赋长江》,为作者宏大的叙事策略所折服。《大赋长江》与同时期某些散文相比,如高楼大厦之于茅舍小屋,黄钟大吕之于箫管竹笛——当然,“茅舍小屋”“箫管竹笛”也有自己的风格韵味,但《大赋长江》的美学意蕴却震撼人心。简捷地说就是结构的宏大、容量的博大、境界的阔大和气势的宏阔。  结构宏大主要表现在
期刊
胡敬,中国知名模特,曾获得2002年新浪·新丝路中国模特大赛冠军、2004年首届美视中国影视模特大赛冠军等多项殊荣。然而,身高一米七八的胡敬,却被比她低七厘米,年龄比她大一轮还多的“三德子”俘虏了。而且,为了“三德子”,模特冠军还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两年来一直默默地陪伴在“三德子”身边。  其貌不扬,被定位“丑星”的“三德子”赵亮究竟用什么法术捕获美女之心的呢?    五把连输,美女模特输掉了爱情 
期刊
在韩片、历史剧充斥荧屏的今天,真的很难让人把一部宣传模范人物的主旋律电视剧看完整。可前一段时间,我却从头到尾看了两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的主旋律电视剧——早些时候播出的《任长霞》和最近播出的《苍茫天山》,这两部剧虽然题材不同,但最大的特色都是精彩的悬念与真实的细节。我注意到,在这两部戏中,由同样一副面孔,出演了两个迥然不同的角色。    某日,朋友打电话来,问我是否愿意采访一位名叫任泽巍的青年演
期刊
多次到过大海,也为此写过几篇文章,但总也找不到海的神韵。几年前,看过一篇散文,写的是西北某农村小学六年级三班班主任赵老师,在他带的这个毕业班参加完升学考试后,他得了肝癌。赵老师是代课教师,家境很穷,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钱治这个病。学校知道后,多方筹集凑了一万元。赵老师自然知道这一万元对于医治肝癌简直是杯水车薪,便私下决定用这一万元再加上自己积蓄的五千元合在一起,用作组织孩子们到北戴河去看大海的费用。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