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学生可以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由此可见,注意学生美感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一、在音乐教学中中培养学生的美感意识
美感意识是人们从事歌唱艺术创造的思维方法,因为歌唱的艺术表现也是一种美感创造体验。在歌唱技巧的训练中就应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和积极的思维状态,使其自觉地积极地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
歌唱本身就是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提高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力的。要获得富有艺术美感的歌唱就需要积极参与和配合,不但表现在发声技巧运用上,还包括对音乐艺术中音准、节奏、音色、力度各要素以及歌唱的整体结构、艺术形象、情感表达等的准确把握,美感意识也是音乐教学和歌唱表现的动力,它能使歌唱者对气息的控制、共鸣的控制、音色的锤炼、字正腔圆的把握以及艺术表现力等达到完美境界。音乐教学对美感意识的培养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的艺术实践,训练和强化学生对歌唱艺术美的感知、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从而能用丰富的感情处理各种艺术作品。
二、在音乐中培养学生的美感思维
歌唱艺术是情感与理性相结合的美的艺术,歌唱艺术的表现更讲究意境美,更要求具有技艺。在漫长而艰苦的歌唱训练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对技巧的把握和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学中能否调动起学生积极的美感创造意识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音乐教学中积极的意识能对学生的心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使其感知变得敏锐,想象与思维更为活跃,更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创造能力,形成对技巧训练的理解和应用。学生的感知能力又是凭借视觉和听觉来唤起心理的能动反应。由于音乐学习的特殊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方法则显得格外重要。(一)正确的声音概念。要求教师对声音的方向性,共鸣腔体的运用,呼吸的运用以及各种艺术作品风格的正确把握和理解,使学生明白歌唱发声训练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二)良好的辨别能力。要有敏锐的听觉能力和分析能力,能把握学生发声的各种细微变化,能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形象生动地把学生引入到正确的声音发展方向上。(三)教学语言要生动,对许多较抽象深奥的概念要深入浅出地讲解,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体验来比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捕捉各种发声感觉。(四)在技巧的训练中要认识到美感意识会引起歌唱技巧的突破和发展,具备良好音乐审美素质的学生能迅速提高歌唱水平。
三、在音乐中培养学生体验美的能力
乐曲欣赏是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听觉聆听音乐作品,从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满足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提升。从而唤起孩子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滋润孩子们的心田,陶冶孩子们情操。
如器乐曲欣赏教材中大独奏曲《天鹅》,乐曲形象地描绘了洁白高雅的天鹅在碧波粼粼的湖面上悠然漫游的优美情景,那如歌的抒情旋律,恰似天鹅的吟唱,而钢琴玲珑剔透的琶音伴奏又似清澈明丽,波光摇曳的湖面,塑造了天鹅在湖面漫游的优雅形象,富有诗一般的境意。当孩子们聆听着轻柔优美的乐曲时,仿佛身临其境,美不胜收。其次,另一曲选听教材民族管弦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作者细腻的笔触,为人们刻画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乐曲显得格外优美宁静。把月落前江面甜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细致入微。从那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洄曲水、花影层叠、水云深处、渔歌晚唱等段落的演奏中,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配器、不同的表现手法,将那山河秀美、碧波月影、层层涟漪的湖光山色演绎得惟妙惟肖,令人疑神屏息,浮想联翩,犹如一幅幅清丽淡雅的水墨丹清在你眼前徐徐展开,令人陶醉,仿佛把你带入这美丽的春江去畅想,去遨游。此时此刻,乐曲的魅力与学生的心灵在碰撞在交融,获得了相得益彰的最佳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见机而行,指导学生在今后欣赏音乐作品中,要多听、多想,用心去感受,去领悟、去体会乐曲所表现的音响美、音色美、配器美、直体美、和谐美、意境美以美怡心。
四、在音乐活动中启迪学生创造美
音乐有着强烈的愉悦功能,“凡乐于欣赏音乐,就能够倾心赏美,便是乐于接受教育的表现,人的精神愉悦了,就会产生积极向尚的情绪,焕发出异彩”。笔者在器乐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摸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创新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比如,我在口风琴教学课上组织排练合奏《彩云追月》,首先运用声势训练法,让学生拍手、拍腿、跺脚,模仿伴奏乐器,其次按声部分小组练习,让大家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作品的节奏美、姿体美、旋律美、意境美,有的小组用口风琴吹奏旋律,有的小组用节奏乐器为旋律伴奏,有的小组作即兴舞蹈表演。学生通实践,激起了创作的欲望。这种参与----互动----体验----升华的教育模式,则是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提验和深化。既优化了课堂,又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拓展了思维空间,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学生心灵,以美怡心产生了相应的效果。
五、在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歌唱者的审美意识是通过长期生活与艺术实践的积淀形成的,学生在生活学习环境中受审美理想、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在艺术实践中能逐渐形成与生活相协调的美感,使自己逐渐成为审美的主体。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蓄是歌唱者在艺术创造中理解和分析艺术作品的内聚力,也是表现作品情感内涵的基础。在歌唱表现中,歌唱者能以自己审美观为尺度对声音的表现进行选择和取舍,在作品所提供的情绪烘托下,通过心灵感应与交融,以最好的状态表现作品,使歌唱的情感表现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一、在音乐教学中中培养学生的美感意识
美感意识是人们从事歌唱艺术创造的思维方法,因为歌唱的艺术表现也是一种美感创造体验。在歌唱技巧的训练中就应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和积极的思维状态,使其自觉地积极地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
歌唱本身就是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提高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力的。要获得富有艺术美感的歌唱就需要积极参与和配合,不但表现在发声技巧运用上,还包括对音乐艺术中音准、节奏、音色、力度各要素以及歌唱的整体结构、艺术形象、情感表达等的准确把握,美感意识也是音乐教学和歌唱表现的动力,它能使歌唱者对气息的控制、共鸣的控制、音色的锤炼、字正腔圆的把握以及艺术表现力等达到完美境界。音乐教学对美感意识的培养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的艺术实践,训练和强化学生对歌唱艺术美的感知、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从而能用丰富的感情处理各种艺术作品。
二、在音乐中培养学生的美感思维
歌唱艺术是情感与理性相结合的美的艺术,歌唱艺术的表现更讲究意境美,更要求具有技艺。在漫长而艰苦的歌唱训练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对技巧的把握和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学中能否调动起学生积极的美感创造意识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音乐教学中积极的意识能对学生的心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使其感知变得敏锐,想象与思维更为活跃,更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创造能力,形成对技巧训练的理解和应用。学生的感知能力又是凭借视觉和听觉来唤起心理的能动反应。由于音乐学习的特殊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方法则显得格外重要。(一)正确的声音概念。要求教师对声音的方向性,共鸣腔体的运用,呼吸的运用以及各种艺术作品风格的正确把握和理解,使学生明白歌唱发声训练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二)良好的辨别能力。要有敏锐的听觉能力和分析能力,能把握学生发声的各种细微变化,能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形象生动地把学生引入到正确的声音发展方向上。(三)教学语言要生动,对许多较抽象深奥的概念要深入浅出地讲解,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体验来比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捕捉各种发声感觉。(四)在技巧的训练中要认识到美感意识会引起歌唱技巧的突破和发展,具备良好音乐审美素质的学生能迅速提高歌唱水平。
三、在音乐中培养学生体验美的能力
乐曲欣赏是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听觉聆听音乐作品,从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满足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提升。从而唤起孩子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滋润孩子们的心田,陶冶孩子们情操。
如器乐曲欣赏教材中大独奏曲《天鹅》,乐曲形象地描绘了洁白高雅的天鹅在碧波粼粼的湖面上悠然漫游的优美情景,那如歌的抒情旋律,恰似天鹅的吟唱,而钢琴玲珑剔透的琶音伴奏又似清澈明丽,波光摇曳的湖面,塑造了天鹅在湖面漫游的优雅形象,富有诗一般的境意。当孩子们聆听着轻柔优美的乐曲时,仿佛身临其境,美不胜收。其次,另一曲选听教材民族管弦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作者细腻的笔触,为人们刻画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乐曲显得格外优美宁静。把月落前江面甜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细致入微。从那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洄曲水、花影层叠、水云深处、渔歌晚唱等段落的演奏中,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配器、不同的表现手法,将那山河秀美、碧波月影、层层涟漪的湖光山色演绎得惟妙惟肖,令人疑神屏息,浮想联翩,犹如一幅幅清丽淡雅的水墨丹清在你眼前徐徐展开,令人陶醉,仿佛把你带入这美丽的春江去畅想,去遨游。此时此刻,乐曲的魅力与学生的心灵在碰撞在交融,获得了相得益彰的最佳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见机而行,指导学生在今后欣赏音乐作品中,要多听、多想,用心去感受,去领悟、去体会乐曲所表现的音响美、音色美、配器美、直体美、和谐美、意境美以美怡心。
四、在音乐活动中启迪学生创造美
音乐有着强烈的愉悦功能,“凡乐于欣赏音乐,就能够倾心赏美,便是乐于接受教育的表现,人的精神愉悦了,就会产生积极向尚的情绪,焕发出异彩”。笔者在器乐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摸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创新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比如,我在口风琴教学课上组织排练合奏《彩云追月》,首先运用声势训练法,让学生拍手、拍腿、跺脚,模仿伴奏乐器,其次按声部分小组练习,让大家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作品的节奏美、姿体美、旋律美、意境美,有的小组用口风琴吹奏旋律,有的小组用节奏乐器为旋律伴奏,有的小组作即兴舞蹈表演。学生通实践,激起了创作的欲望。这种参与----互动----体验----升华的教育模式,则是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提验和深化。既优化了课堂,又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拓展了思维空间,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学生心灵,以美怡心产生了相应的效果。
五、在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歌唱者的审美意识是通过长期生活与艺术实践的积淀形成的,学生在生活学习环境中受审美理想、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在艺术实践中能逐渐形成与生活相协调的美感,使自己逐渐成为审美的主体。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蓄是歌唱者在艺术创造中理解和分析艺术作品的内聚力,也是表现作品情感内涵的基础。在歌唱表现中,歌唱者能以自己审美观为尺度对声音的表现进行选择和取舍,在作品所提供的情绪烘托下,通过心灵感应与交融,以最好的状态表现作品,使歌唱的情感表现更具有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