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史论课程“赏、鉴、析”多维教学探索

来源 :大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liu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彩史论课程以长期绘画实践经验为基础,强调水彩微观史与理论并重的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手绘与口述等能力,通过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和由内而外的学习成果展示方式来开展多维教学探索,以引导学生完成对艺术作品从感性欣赏到综合鉴定再到深入分析的学习过程。教师应通过对水彩画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来撬动庞大的绘画理论体系,专攻微量而精华的部分,直接切入水彩领域必要的、关键的技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水彩画;微观史;技法实践;观念表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5-0152-03
  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社会亟须“技、思、说”多维能力并重的艺术就业者。高校艺术教育比较注重“技术型艺术人才”培养,绘画专业类学科更重视“绘画语言”的培养,对口述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的培养相对较弱。目前,高校培养的艺术就业人员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学科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四川美术学院建校以来,强调创作实践能力,秉承自由探索精神,培养出许多艺术大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时局与环境都发生着巨大变化。在社会现代化进程格局下,增强交流、表达的能力不仅是艺术创意被理解、认可、接纳的契机,也是学生推广自我与适应工作环境的必要条件。
  一、“古、精、微”型专业的转型背景
  水彩画是人类文明发源以来最古老的画种之一,特点是以水为调和颜料的媒介,稀释各色颜料并使其能附着于纸面。文献可考,最早的水彩画出现于英国,并伴随着欧洲殖民扩展与探索新大陆的历史发展。水彩画以携带轻便、易于定型等特点成为早期发展中记录奇花异草、珍奇动物、风俗民情的重要工具[1]。
  从历史的角度看,水彩画以微观史图像化的方式记载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作为一种微观图像史,水彩画蕴藏了大量的历史信息。从理论的角度来看,水彩画是打量、分析、归类这些微观历史的方法与工具。因此,在水彩史论课程中,以水彩画种为基本教学范围,强调史、论并重的教学理念。
  水彩画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逐渐兴盛,伴随整个英国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的繁荣时期。在经历欧洲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后,西方艺术发展又经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时至今日,西方艺术发展的线索已经发生巨大转折。在强调以观念为中心的现代艺术创作与教育格局下,水彩画不再以一个单列的学科或绘画门类而存在。国外的艺术教育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以打破艺术门类的界限为教育理念,这种格局一方面让艺术教育有更为开放的边界,但另一方面或将失去一块“精、深、准”的教育高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水彩作为一种古老、精美且微型的绘画形式,面临着创作与教学的转向。水彩画的创作与发展一方面要适应当代艺术注重观念表达的大趋势,另一方面需要继续深入生活,以人民为中心,学习和推广具有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更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以精深的美学观点为评判标准。这也是时代对水彩微观史论课程提出的新要求。在新要求的指导下,水彩史论课程应以培养学生“赏、鉴、析”的判断能力为目标,通过训练学生熟练的表达能力,让艺术和作品真正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
  水彩专业学生亟须提高专业史论素养与自我表达能力。在大多通识教育或通选艺术史类课程中,水彩画史的相关知识只是被一笔带过。在大艺术史的范畴内和有限的课时中,通识教育和通选艺术史类课程难以做到“细致入微”。然而,高度对应与直切专业特色的史论课程对于水彩画这样一个“古、精、微”的学科又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以培养“既能画也能说”为目标的微观史论课程,提升本专业学生基本的美学观点、评判标准与表达能力。
  二、“賞、鉴、析”多维教学的实践路径
  “赏、鉴、析”即欣赏、鉴定和分析。欣赏是在长期实践经验的直观感受上对画面形式、韵味、笔法、色彩和水迹浸染等专业角度的感性认知。康德认为“技能必须精深,并且逐渐成为思维方式中的习惯。它对一个人的品格来说是本质性的东西。技能的培养是为了天赋的发挥”[2]。可见,在艺术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重视技能必然重要,但也要注重对相关史论知识的学习,并且引导学生将其内化为一种“天赋”。
  鉴定是通过掌握画面中人物、建筑、物象、墨色、技法等历史信息与专业知识,综合判断作画的地域信息与大致年代。分析是以理论为基础,归类、总结已获知信息,并能进行清晰表达。王国维认为:“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3]可见,获得知识的能力、深入体验生活、懂得表达与面对挫败,都是学习的意义所在。
  “赏、鉴、析”就是要具备先看、后想、再评的能力。首先,通过绘画实践经验对作画者的用笔娴熟程度、用色的协调程度、经营构图的经验丰富与否进行感性认知;其次,通过知识储备提取画面的历史、地域信息;最后,以史观为立足点归类、总结信息,并进行有条理地表述。这种多维能力的培养需要重视整体性与系统性的知识储备和实训经验,让学生以自己的观点为基础,清晰表达出相关信息。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来看,三者关系是由表及里,即从实践到判断再到总结。从学习成果展示的角度来看,三者关系是由内而外,即从看到想再到说的过程。
  这是一个层层递进、逐渐深入、逐步剖析的连贯过程。米尔斯(C. W. Mills)指出的“以当下观当下”是运用“抽样”的方式认识现实[4]。因此,绘画实践不能脱离对历史的认知,而对历史的获知又不能缺失理论。在知识结构上,这是构建绘画技能、艺术史知识、文艺理论三位一体的框架。教师应结合实践经验与史论知识进行对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的评述,达到以论析史、以史鉴图、以图示论的目标。   水彩史論课程应从微观史与绘画理论的角度切入教学,试图发挥“杠杆式”支点作用,即以初浅的小知识为基础,用以探究博深的学问;将少数的核心原理运用于复杂多变的各式现实状态,掌握万变不离其宗的法则;在庞大的绘画理论体系中,专攻微量而精华的部分,直接切入水彩领域必要的、关键的技能,使微观史论的学习方法成为撬起“地球”的支点,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三、观念与思维给予“手感”的启示
  艺术理论家福西永认为,“所有伟大的艺术家都十分关注手的研究。他们的生活比其他人更依赖双手,所以他们感受到了手所蕴藏的特殊力量。”[5]艺术家用携带“灵感”的双手创作艺术作品,而双手的“灵感”源于艺术家广袤的历史视野与独立的艺术观点。因此,学生应进行史料与论点的学习,让绘画“手感”渗透进水彩画史与论的认知。
  英国历史学家柯林武德认为:“只有通过思想,历史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形成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6]水彩史论课程在培养学生“赏、鉴、析”能力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图像经验、绘画技术与方法以及使用多种材料的理论知识,将这些资源运用于绘画实践。
  确定以“赏、鉴、析”为理论基础的水彩专业史论课程模式的总思路,是一个具有宏观意义的微观课程探索。水彩专业史论课程应适应新时代对艺术人才的新需求与行业发展的新要求,在专业类美术学院的艺术教学中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打破原有学科之间“画归画”“史归史”“论归论”的专业实践课程、通选艺术史类课程和文艺理论课程之间的裂隙。这一目的在于通过水彩史论课程实践,逐渐消除实践型艺术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偏差,探索将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融合的契机。
  水彩史论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不但可以解决水彩专业史论教育缺乏针对性的问题,还能解决本专业学生缺乏表达能力训练和自我价值推广的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知识与经验相融合,是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追求的理想目标。相关高校应开发与改革水彩专业史论课程结构与教育教学方法,力图培养学术思维与绘画技能并重的应用型艺术人才。
  四、结语
  本文进行水彩史论课程“赏、鉴、析”多维教学探索,试图解决绘画专业学生绘画能力强,但总结、阐述自己创作思路与相关艺术作品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解决绘画专业学生对创作思路与艺术作品能进行总结、阐述,但缺少观点、逻辑不够清晰、条理性较弱、史料引用不足等问题。水彩史论课程的探索应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艺批评理论为基点,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带领学生深入鉴赏、分析和传播优秀艺术作品,让书上的、历史上的优秀作品伴随同学一起进入社会,真正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刘汝醴,刘明毅. 英国水彩画简史[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2-6.
  [2] 伊曼努尔·康德. 论教育学[M]. 赵鹏,何兆武,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0.
  [3] 林文光. 王国维文选[M].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8:162.
  [4] 米尔斯. 社会学的想象力[M]. 陈强,等,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59.
  [5] 亨利·福西永. 形式的生命[M]. 陈平,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58.
  [6] 柯林伍德. 历史的观念[M]. 何兆武,张文杰,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6.
  (荐稿人:彭成,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其他文献
摘 要:对弹拨乐器组来说,音调有着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和西方交响乐团相比较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逐渐形成一个较大的规模,给民族管弦乐团带来了深厚的记忆,使民族管弦乐艺术实现了在声音方面环绕立体化,色彩多元化,表现上也非常丰富。本文以弹拨乐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弹拨乐的现状为出发点,对弹拨乐器在乐队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以期推动民族管弦乐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弹拨乐组;民族管弦;管弦乐队  中图分类号:J
期刊
摘 要:课程思政是课程育人的具体要求,课程育人是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学校教师应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贴切的育人元素,凸显价值引领,实现课程育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实践中,湖南工商大学在理念上坚持以“育心与育德相结合”为核心,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强调师风师德的培育和教学技能的提升,在教学内容上挖掘有形和无形元素,打造资源库,在考评方案上结合“自我体验”和“实践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
期刊
摘 要:无论何时何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域传播都是备受瞩目的焦点。本文通过文献调查与实地调研的方式,以黔西北彝族自创的“口头歌”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其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表明,这种具有本民族自身特色的传播方式,不仅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更为有力,也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地的传播呈现了“网络状”的传播效果,无形中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地的影响力。因此,探讨这种
期刊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相较于传统的文化扶贫模式,互联网因自身特点和优势,为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方法和路径。本文从“互联网+”“文化贫困人口”文化需求的精准识别与建档立卡入手,探讨了“互联网+”观念、技能和市场帮扶,研究了“互联网+”文化供需实时对接的动态管理,以期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文化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究,推动扶贫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精准扶贫;“互联网+”;扶贫路径  中
期刊
摘 要:董仲舒把儒家思想和其他学说融通起来,秉承经世致用的原则,发挥思想文化对人的规范作用,并把这种思想文化的教化与国家治理相结合,逐步形成在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这对汉代的政治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研究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思想意义非凡。本文首先从时代背景出发,分析董仲舒政治思想形成的条件,从神权、伦理、治国这些角度深入挖掘,剖析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客观评析董仲舒的功与过,既突出其政治思想的
期刊
摘 要: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艺术工学作为部分设计类大学提出的一种学科概念,经过50年的发展形成了艺术工学体系。我国的环境设计专业是从环境艺术专业转型升级设置的,为了寻找从艺术教育向环境工学教育转型的经验,本文以日本艺术工学类大学为调查对象,针对中日各四所艺术设计类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基础造型、感性科学等教学内容进行比较研究,对教学成效进行反思,发现日本艺术工学教育使学生拥
期刊
摘 要:面对基础设施公司、跨国公司等主体,继续将其视为私主体已不能完整归纳其性质,亦无法有效规制其行为。本文从相关主体法律行为的特质出发,将此类主体与传统意义上的民事主体进行了区分,在尊重公法规定的基础上,尝试论证宪法基本权利条款与国际法人权规则调整私主体法律行为的可能性,从而为基础设施公司、跨国公司等特殊主体法律行为的规制提供更加充分有效的工具,以加强对人权的保护。  关键词:法律行为;基础设施
期刊
摘 要:2015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文件采取“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方式,于2020年认定3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至此,中国大学MOOC等在线教学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动画专业作为艺术设计学科下的一个重要分支,有其独特的行业背景和学科特点。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模式是多维度的,其课程数量与日俱增。在当前背景下,打造有深度的在
期刊
摘 要: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探索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成为学术热点,具有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论文以人地关系为理论基础和现实起点,以专著《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路径》为研究载体,以理论阐释和文本解构为研究方法,通过聚焦人地关系与乡村振兴的逻辑视域,解构人地关系与乡村振兴的矛盾结构,建构人地关系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开拓人地关系与乡村振兴的现实内涵的文本分析,得出乡村振兴战略理论建
期刊
摘 要:课程资源建设是教改的核心,研究课程资源改进的步骤和规律,是推动课堂革命的关键。本文以国家一流课程会计学为例,介绍了课程组利用PDCA循环理论,明确教学目标,落实教学计划,检查教学效果,发现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的过程,以期为其他课程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PDCA循环理论;课程资源;会计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