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商业银行是整合国民经济的核心机构,为稳定经济,商业银行纷纷开设了风险管理项目。目前,无论从理念、方法,还是技术层面上,商业银行对风险的控制体系和运营模式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同时,信用制度的能力范围也有限,不能给公民完善的信用服务。与发达国家存在的经营模式差距,是我国商业银行很难迈入国际市场的根本原因。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内容,解读商业银行发展问题,并提出加强风险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很大,在金融市场中,其风险管理、信用制度是提升企业信誉度和行业口碑的关键因素。商业银行需格外重视,谨慎对待其在发展战略上的影响。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1.理念意识不清
商业银行现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并不健全,很多工作都无法通过审核和校对,做出的金融决策也无法完善保护企业、公民资产。从业职员对风险管理的理解并不充分,认为这只是决策指导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切实使用。这种认识不清、意识混淆现象会延长“新业务”落成时间,加大业务运行环境的风险。
2.风险管理机制漏洞
在商业银行中,风险识别、评估等应对风险危机的制度性内容很少,在监察操作中,商业银行也不能真实、完全的记录客户信贷资料。即使有“审查才能通过”一说,为扩大融资,银行也会降低初审门槛,培养客户。这种机制上的漏洞,会使风险信息出现检索、录入延迟,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既不能获取一手的风险资料,也不能进行有效风险评估。审查、审批环节形同虚设,在走完过场之后,客户可以轻松拿下信贷合同。
3.信用风险度量技术落后
(1)数据真实性低
降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能力的罪魁祸首是不真实的数据信息,银行做出的任何管理决策都是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的,如果检索数据不可靠,则风险系统的基础建设便不稳固。由此可见,众多数据引入信用风险度量系统,数据准确性低、操作失误、管理失效等环境,会导致恶性循环,其度量效果也会产生负面干扰。
(2)信用评级体系不健全
在固定运作程序的影响下,信用评级的规模、规范能力、影响范围依旧很低、很小,无法做到对每个用户进行信用评级,只针对在信贷服务金额较大的客户上。因此,紧握商业银行发展命脉、主导其资本流向的小客户,在信用记录上存在很大的管理漏洞。
(3)信用风险量化技术落后
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风险计量效果并不高,依靠传统方法无法丈量出新风险管理体系的信用、风险级别。同时,采用不科学、不配套的计量方法,也会使计量结果偏离正常值,造成决策干扰。
二、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1.健全制度结构
商业银行首先要建立风险委员会,由专属部门负责预测、评估、监督风险,让制度作用和管理责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管理整体,这样其下达的命令会更具权威性和融合性。除此之外,银行还应创建各种辅助性机制,校对信用记录、审查风险管理信息、测评执行决策准确性等,严控制度的执行情况。
2.完善商业银行、员工的管理理念
选择正确的作业流程,让风险信息在实时监控下,完成决策干扰。这种操作上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依靠管理理念来成全、完善。首先,商业银行领导层、管理层、执行层各职员都要进行理念培训、信用风险管理培养;其次,通过监督、绩效等机制,促进商业银行内部工作、学习的良好风气;最后,突显商业银行的文化引导能力,让每个员工在经营文化的影响下,积极主动的学习风险信用管理知识,从知识、技术双重角度提升自身素养,以克服工作困难。
3.提高风险管理技术
商业银行在不同业务管理阶段,其支撑技术、工具各不相同,为提供稳定保障,给客户创造更安全的资本管理环境,商业银行需革新管理技术,从信用、风险两方面提升技术的能动性和指导能力。
(1)提高数据的真实性
创建数据管理机制,将商业银行所需要的一切客户资料、市场数据都收录其中,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预测。严格控制信息的检索范围、途径、内容,采用内外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经过反复试验,引用绝对数据,进行信用、风险评级。
(2)健全评级体系
商业银行应重视对小客户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表明,小客户的资本流动性非常大,其信用评级影响可以直接干扰风险评估结果。为此,商业银行需拟建一个信用评级模型,让数据导入模型中即可获得信用评级结果。将这个模型导入信息数据库中,不仅可以降低评级工作量,还能体现评级体系客户管理的针对性、风险管理的预见性、信用评级的真实性。
(3)研发新风险度量技术
众所周知,风险度量可以预测商业银行未来的经济损失和经营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着力开发新度量技术,整合度量资源,将所有预期信息搜集到资料库中,按照地区、服务类型、产品结构等进行分类,逐一度量他们的负债经营风险。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必须通过证券化、衍生性的度量工具,确定银行的资金缺口和运营风险源,采用风险授权和责任管理的办法,增加风险度量技术的附属价值,让差别授权的经营模式可以引导商业银行资金进入正常运营状态,保证银行授权服务、评级服务、信用服务、风险服务的高效性和平衡性。
三、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商业银行在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依附于稳定的金融市场和运作模式,落实好信用风险管理模式,通过准确的风险预测,合理的风险约束机制,提升银行信誉度和价值优势。
参考文献:
[1]邹谨如.基于KMV模型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李丽丽.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思考[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12(01):166-167.
[3]刘兵.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8.
[4]刘堃.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与缓释:基于全面风险管理视角[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5]倪微.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对银行信用风险影响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很大,在金融市场中,其风险管理、信用制度是提升企业信誉度和行业口碑的关键因素。商业银行需格外重视,谨慎对待其在发展战略上的影响。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1.理念意识不清
商业银行现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并不健全,很多工作都无法通过审核和校对,做出的金融决策也无法完善保护企业、公民资产。从业职员对风险管理的理解并不充分,认为这只是决策指导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切实使用。这种认识不清、意识混淆现象会延长“新业务”落成时间,加大业务运行环境的风险。
2.风险管理机制漏洞
在商业银行中,风险识别、评估等应对风险危机的制度性内容很少,在监察操作中,商业银行也不能真实、完全的记录客户信贷资料。即使有“审查才能通过”一说,为扩大融资,银行也会降低初审门槛,培养客户。这种机制上的漏洞,会使风险信息出现检索、录入延迟,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既不能获取一手的风险资料,也不能进行有效风险评估。审查、审批环节形同虚设,在走完过场之后,客户可以轻松拿下信贷合同。
3.信用风险度量技术落后
(1)数据真实性低
降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能力的罪魁祸首是不真实的数据信息,银行做出的任何管理决策都是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的,如果检索数据不可靠,则风险系统的基础建设便不稳固。由此可见,众多数据引入信用风险度量系统,数据准确性低、操作失误、管理失效等环境,会导致恶性循环,其度量效果也会产生负面干扰。
(2)信用评级体系不健全
在固定运作程序的影响下,信用评级的规模、规范能力、影响范围依旧很低、很小,无法做到对每个用户进行信用评级,只针对在信贷服务金额较大的客户上。因此,紧握商业银行发展命脉、主导其资本流向的小客户,在信用记录上存在很大的管理漏洞。
(3)信用风险量化技术落后
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风险计量效果并不高,依靠传统方法无法丈量出新风险管理体系的信用、风险级别。同时,采用不科学、不配套的计量方法,也会使计量结果偏离正常值,造成决策干扰。
二、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1.健全制度结构
商业银行首先要建立风险委员会,由专属部门负责预测、评估、监督风险,让制度作用和管理责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管理整体,这样其下达的命令会更具权威性和融合性。除此之外,银行还应创建各种辅助性机制,校对信用记录、审查风险管理信息、测评执行决策准确性等,严控制度的执行情况。
2.完善商业银行、员工的管理理念
选择正确的作业流程,让风险信息在实时监控下,完成决策干扰。这种操作上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依靠管理理念来成全、完善。首先,商业银行领导层、管理层、执行层各职员都要进行理念培训、信用风险管理培养;其次,通过监督、绩效等机制,促进商业银行内部工作、学习的良好风气;最后,突显商业银行的文化引导能力,让每个员工在经营文化的影响下,积极主动的学习风险信用管理知识,从知识、技术双重角度提升自身素养,以克服工作困难。
3.提高风险管理技术
商业银行在不同业务管理阶段,其支撑技术、工具各不相同,为提供稳定保障,给客户创造更安全的资本管理环境,商业银行需革新管理技术,从信用、风险两方面提升技术的能动性和指导能力。
(1)提高数据的真实性
创建数据管理机制,将商业银行所需要的一切客户资料、市场数据都收录其中,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预测。严格控制信息的检索范围、途径、内容,采用内外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经过反复试验,引用绝对数据,进行信用、风险评级。
(2)健全评级体系
商业银行应重视对小客户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表明,小客户的资本流动性非常大,其信用评级影响可以直接干扰风险评估结果。为此,商业银行需拟建一个信用评级模型,让数据导入模型中即可获得信用评级结果。将这个模型导入信息数据库中,不仅可以降低评级工作量,还能体现评级体系客户管理的针对性、风险管理的预见性、信用评级的真实性。
(3)研发新风险度量技术
众所周知,风险度量可以预测商业银行未来的经济损失和经营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着力开发新度量技术,整合度量资源,将所有预期信息搜集到资料库中,按照地区、服务类型、产品结构等进行分类,逐一度量他们的负债经营风险。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必须通过证券化、衍生性的度量工具,确定银行的资金缺口和运营风险源,采用风险授权和责任管理的办法,增加风险度量技术的附属价值,让差别授权的经营模式可以引导商业银行资金进入正常运营状态,保证银行授权服务、评级服务、信用服务、风险服务的高效性和平衡性。
三、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商业银行在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依附于稳定的金融市场和运作模式,落实好信用风险管理模式,通过准确的风险预测,合理的风险约束机制,提升银行信誉度和价值优势。
参考文献:
[1]邹谨如.基于KMV模型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李丽丽.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思考[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12(01):166-167.
[3]刘兵.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8.
[4]刘堃.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与缓释:基于全面风险管理视角[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5]倪微.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对银行信用风险影响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