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小就是一位性格内向的孩子,平时不爱说话,高考时满心希望考取军校却因为视力原因而被无情拒绝,我被“服从”进了师范学院计算机系,在大学我决定锻炼自己,先后当了班长,做了系学生会部长,也获得“优秀团干”“优秀毕业生”等称号,更有了锻炼自己组织协调策划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2003年我走出大学校门,正式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从此就和“三尺讲台”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转眼,我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已度过了14个春秋。
刻苦钻研,锤炼师能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被分配到高邮市三垛武宁初中工作,武宁初中是高邮较偏远的一所初中,距离市区差不多四十里,那里教学条件简陋,许多学科的教师都调离学校进城教书,加之学生家长普遍在外打工,留守孩子多,缺少父母教育,更多的是爷爷奶奶的“隔代惯”。所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历年来都处在全市中下游。面对这一现状,我没有退缩,而是热情满怀地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
刚开学,由于缺数学教师,学校让我改教数学,初三一个班数学兼班主任的重任就这样落到了一个刚毕业的计算机大专生身上。初生牛犊不怕虎,初入教坛,不懂任何教学艺术和技巧的我,有的只是满腔热情——用心上好每一节课。我认真备好每节课,一有时间就到我同轨师傅李忠老师课堂去听课,观察他的上课方式,记录他好的教学方法与解题方法,特别是上课的整体设计,我每次去都有很多收获。数学老师关键是会教学生解题,我把自己能找到的教材、资料与中考模拟试卷全做了个遍,凭着这股子执著劲头,学生的数学成绩直线上升。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我所任教的班级数学成绩一跃成为全校的第一名,令许多同仁刮目相看。
有了这样好的开头,我更自信了,开始尝试对做过的试题进行整理与分析,分类出可以在平时新授课讲解的试题及方法,找出不同试题的同种类型,这为我以后教学成绩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基础,也为我的论文写作找到了思路源泉。在一次家长会上,我了解到有孩子对我上课的严肃表情,严格的管理不适应。于是,我开始尝试改变教学方式,努力让自己变得亲和一些,让自己学会等待,等待孩子的表达,通过小组合作让课堂变得活跃一点,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提出自己不同见解和疑惑。这些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孩子们都“爱上数学”。
工作的第二年,我第一次面向高邮市东片区开设公开课,听课的领导与同仁给了我这样的评价:课堂有层次,有深度,更有“温度”。这样的肯定犹如一颗定心丸,让我在教学之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数学的 “真善美”则成了我课堂教学的不懈追求与教学主张。
后来,我被推选为校数学教研组长,我感到压力很大,如何提升全校的教学质量,如何改变数学研讨的质态,如何对外交流成了我的新课题,领导的支持给了我前进的动力,全校数学成绩一年就有了大的进步,中考数学位居全市第三,农村第一,这样的成绩再次创造了纪录。暑假后,由于家庭原因,我调到了现在的高邮市车逻镇初级中学工作。这里施展的平台更广了,教研氛围更浓了。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探究,几年下来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我提出了“问题主线”教学法,即课前预习,生成问题;师生互动,探究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教师点拨,拓展问题;学生感悟,提出问题。这一模式得到了广大教师与领导的认可并逐步演变为车逻初中的“12345”高效课堂模式。
多元发展,提升素养
在一次外出培训活动中,通过与专家交流我感受到要想走得远,必须要多元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首先是课堂教学。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去听课,每次教研活动我都会录下上课教师的全部音频材料,回去再仔细分析。这样做尽管麻烦,但是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课堂全貌,也便于自己学习。同时我也积极上示范课,从2007年到现在我开设了不下20多节课,而且每节课内容各不相同,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一节课尽量不试上,不搞形式主义,我的课堂全是“现场直播”。但课前我会花大量的时间在教学设计上,只有好的设计才有可能是一节好课。另外就是关注细节,名教师的课堂往往关注细节,我每次开课都力求在每一个细节处锻炼提升,比如板书、情境创设、小组合作、课堂小结等。再次就是同仁磨课,通过备课组教研组的磨课活动,使我更加认清了自己的问题,借鉴同仁更优的教法,通过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一些课堂教学方法,这也使我驾驭课堂更加游刃有余。
其次是命题工作。命题是一件严肃的事情,通过命题可以锻炼一名教师对课标、教材、学生等研究及整合能力,也可以提升教师严谨的科研精神,在这十多年里我参加了数十次期末、学测命题工作,通过闭门命题可以向命题专家学习,学习他们对命题素材的处理,如何改编试题、排版、整合取舍等。其中让我受益最大的就是最后的磨题与审题,记得一次参加学测命题工作,命题组长石树伟主任在我做完全部试题答案后,自己亲自再做了一遍,同时又进行一轮读题磨题,特别关注每一题是否通顺,是否符合学生的视角。最后一轮排版校对时,他对每个字,每个符号都一一检查,对字体格式都不放过,正是有了这些经历使我养成了严谨的习惯。
再次是论文写作。论文写作一直是一线教师的一个难题,我也不例外,刚开始我很畏惧写作,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后来我就以平时教学遇到的试题作为一个角度来写,写一题多解,写教学感悟,写中考趋势,写着写着就有所“得”,后来又从命题的角度,从阅卷感受角度,从教材分析等角度写了一些文章,这些文章的灵感来源于自己教学的一线真实实践,所以很快就发表了。论文写作给我的最大感悟就是要取材教学,立意高远,关注方法,提升品位。
最后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源于自己所处的学校教科研的现状,学校前几年的课题研究基础较为薄弱,大部分教师仅仅埋头教学,很少抬头看路,“汗水+时间”模式仍为主。为了改变局面,作为教科室主任的我有必要引导教师进行一些草根研究,就这样我开始申报了扬州市级课题、省级课题,现在我校的省市级课题已经立项十个,有多个课题研究都指向课堂教学、校本教研,例如,扬州市级课题《基于学案导学的高效课堂建设》《网络研修与校本教研有效整合的行动研究》这些课题都是全员参与,提升了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的积极性。另外,由我主持的省教研重点课题《初中数学实验课程资源开发与使用》让全校数学教师聚焦数学实验的课程资源开发;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基于实验的数学实验课程建设》则从课程的角度进行研究与建设。这些课题的研究为广大教师指明了研究方向,更团结了一批有研究志向的同仁共成长。
亲近大师,志存高远
在我这十几年教科研成长的道路上有许多给我帮助与指导的大师级专家,他们的点滴教诲让我受用终生,不仅教我科研方法,更启迪我做人。
2009年4月,我只身一人来到淮安青浦中学,参加省教育学会的赛课活动,我上的课题是《确定与不确定》。通过数学与生活,与成语,跨学科联系的教学高立意,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会后著名特级教师蔡兆生勉励我要多钻研,坚持自己的教学主张,多学习,将来定会成为一位“名师”。此时,我感觉自己获奖与否已经不重要,能得到大师的勉励是一种幸福。
2014年6月我收到了著名特级教师邱学华的亲笔信,作为一名80多岁的老前辈,能亲自写信给一名数学教学的新兵,我感动得连看了信数遍。在信中邱老邀请我参加“尝试教学”的实验工作,也邀请我有时间参与新书的编写,我感到无比荣幸,更感到了他的谦逊与低调,这也许是我人生路上最重要的一封信,它教会我做人的道理。
2015年7月我鼓起勇气拿起电话向教材主编、省教研室副主任董主任询问与求援有关数学实验课程基地的相关情况。董主任热情地与我交流,耐心地倾听与指导数学实验,这次10多分钟的通话使我这样一位一线教师有了与主编的直接对话,更有了之后他亲自到学校指导数学实验工作,并且中午12:00不辞辛苦就开始研讨活动的经历,董主任对数学实验的教学推动与对基层学校的无私关心令我折服。后来,当省教研重点课题立项时董主任又主动打电话给我提出了希望,这两个电话使我更加坚定了数学实验作为学校和自己教学改革方向与钻研的领域。
如果我现在在教科研上算取得一点成绩的话,那么这与大师的帮助、指导、影响是分不开的,这也是许多优秀教师成长道路上的一座必不可少的桥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我选择教科研这条路,尽管辛苦,但充实。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根号,一叠叠作业本就是为他们青春的无数次开方。我更想说,做幸福的教师,是目标;幸福地做教师,是践行;做教师的幸福,是成功。我愿在数学教育科研的路上继续前行,攀登一座又一座高峰。
刻苦钻研,锤炼师能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被分配到高邮市三垛武宁初中工作,武宁初中是高邮较偏远的一所初中,距离市区差不多四十里,那里教学条件简陋,许多学科的教师都调离学校进城教书,加之学生家长普遍在外打工,留守孩子多,缺少父母教育,更多的是爷爷奶奶的“隔代惯”。所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历年来都处在全市中下游。面对这一现状,我没有退缩,而是热情满怀地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
刚开学,由于缺数学教师,学校让我改教数学,初三一个班数学兼班主任的重任就这样落到了一个刚毕业的计算机大专生身上。初生牛犊不怕虎,初入教坛,不懂任何教学艺术和技巧的我,有的只是满腔热情——用心上好每一节课。我认真备好每节课,一有时间就到我同轨师傅李忠老师课堂去听课,观察他的上课方式,记录他好的教学方法与解题方法,特别是上课的整体设计,我每次去都有很多收获。数学老师关键是会教学生解题,我把自己能找到的教材、资料与中考模拟试卷全做了个遍,凭着这股子执著劲头,学生的数学成绩直线上升。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我所任教的班级数学成绩一跃成为全校的第一名,令许多同仁刮目相看。
有了这样好的开头,我更自信了,开始尝试对做过的试题进行整理与分析,分类出可以在平时新授课讲解的试题及方法,找出不同试题的同种类型,这为我以后教学成绩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基础,也为我的论文写作找到了思路源泉。在一次家长会上,我了解到有孩子对我上课的严肃表情,严格的管理不适应。于是,我开始尝试改变教学方式,努力让自己变得亲和一些,让自己学会等待,等待孩子的表达,通过小组合作让课堂变得活跃一点,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提出自己不同见解和疑惑。这些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孩子们都“爱上数学”。
工作的第二年,我第一次面向高邮市东片区开设公开课,听课的领导与同仁给了我这样的评价:课堂有层次,有深度,更有“温度”。这样的肯定犹如一颗定心丸,让我在教学之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数学的 “真善美”则成了我课堂教学的不懈追求与教学主张。
后来,我被推选为校数学教研组长,我感到压力很大,如何提升全校的教学质量,如何改变数学研讨的质态,如何对外交流成了我的新课题,领导的支持给了我前进的动力,全校数学成绩一年就有了大的进步,中考数学位居全市第三,农村第一,这样的成绩再次创造了纪录。暑假后,由于家庭原因,我调到了现在的高邮市车逻镇初级中学工作。这里施展的平台更广了,教研氛围更浓了。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探究,几年下来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我提出了“问题主线”教学法,即课前预习,生成问题;师生互动,探究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教师点拨,拓展问题;学生感悟,提出问题。这一模式得到了广大教师与领导的认可并逐步演变为车逻初中的“12345”高效课堂模式。
多元发展,提升素养
在一次外出培训活动中,通过与专家交流我感受到要想走得远,必须要多元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首先是课堂教学。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去听课,每次教研活动我都会录下上课教师的全部音频材料,回去再仔细分析。这样做尽管麻烦,但是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课堂全貌,也便于自己学习。同时我也积极上示范课,从2007年到现在我开设了不下20多节课,而且每节课内容各不相同,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一节课尽量不试上,不搞形式主义,我的课堂全是“现场直播”。但课前我会花大量的时间在教学设计上,只有好的设计才有可能是一节好课。另外就是关注细节,名教师的课堂往往关注细节,我每次开课都力求在每一个细节处锻炼提升,比如板书、情境创设、小组合作、课堂小结等。再次就是同仁磨课,通过备课组教研组的磨课活动,使我更加认清了自己的问题,借鉴同仁更优的教法,通过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一些课堂教学方法,这也使我驾驭课堂更加游刃有余。
其次是命题工作。命题是一件严肃的事情,通过命题可以锻炼一名教师对课标、教材、学生等研究及整合能力,也可以提升教师严谨的科研精神,在这十多年里我参加了数十次期末、学测命题工作,通过闭门命题可以向命题专家学习,学习他们对命题素材的处理,如何改编试题、排版、整合取舍等。其中让我受益最大的就是最后的磨题与审题,记得一次参加学测命题工作,命题组长石树伟主任在我做完全部试题答案后,自己亲自再做了一遍,同时又进行一轮读题磨题,特别关注每一题是否通顺,是否符合学生的视角。最后一轮排版校对时,他对每个字,每个符号都一一检查,对字体格式都不放过,正是有了这些经历使我养成了严谨的习惯。
再次是论文写作。论文写作一直是一线教师的一个难题,我也不例外,刚开始我很畏惧写作,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后来我就以平时教学遇到的试题作为一个角度来写,写一题多解,写教学感悟,写中考趋势,写着写着就有所“得”,后来又从命题的角度,从阅卷感受角度,从教材分析等角度写了一些文章,这些文章的灵感来源于自己教学的一线真实实践,所以很快就发表了。论文写作给我的最大感悟就是要取材教学,立意高远,关注方法,提升品位。
最后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源于自己所处的学校教科研的现状,学校前几年的课题研究基础较为薄弱,大部分教师仅仅埋头教学,很少抬头看路,“汗水+时间”模式仍为主。为了改变局面,作为教科室主任的我有必要引导教师进行一些草根研究,就这样我开始申报了扬州市级课题、省级课题,现在我校的省市级课题已经立项十个,有多个课题研究都指向课堂教学、校本教研,例如,扬州市级课题《基于学案导学的高效课堂建设》《网络研修与校本教研有效整合的行动研究》这些课题都是全员参与,提升了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的积极性。另外,由我主持的省教研重点课题《初中数学实验课程资源开发与使用》让全校数学教师聚焦数学实验的课程资源开发;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基于实验的数学实验课程建设》则从课程的角度进行研究与建设。这些课题的研究为广大教师指明了研究方向,更团结了一批有研究志向的同仁共成长。
亲近大师,志存高远
在我这十几年教科研成长的道路上有许多给我帮助与指导的大师级专家,他们的点滴教诲让我受用终生,不仅教我科研方法,更启迪我做人。
2009年4月,我只身一人来到淮安青浦中学,参加省教育学会的赛课活动,我上的课题是《确定与不确定》。通过数学与生活,与成语,跨学科联系的教学高立意,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会后著名特级教师蔡兆生勉励我要多钻研,坚持自己的教学主张,多学习,将来定会成为一位“名师”。此时,我感觉自己获奖与否已经不重要,能得到大师的勉励是一种幸福。
2014年6月我收到了著名特级教师邱学华的亲笔信,作为一名80多岁的老前辈,能亲自写信给一名数学教学的新兵,我感动得连看了信数遍。在信中邱老邀请我参加“尝试教学”的实验工作,也邀请我有时间参与新书的编写,我感到无比荣幸,更感到了他的谦逊与低调,这也许是我人生路上最重要的一封信,它教会我做人的道理。
2015年7月我鼓起勇气拿起电话向教材主编、省教研室副主任董主任询问与求援有关数学实验课程基地的相关情况。董主任热情地与我交流,耐心地倾听与指导数学实验,这次10多分钟的通话使我这样一位一线教师有了与主编的直接对话,更有了之后他亲自到学校指导数学实验工作,并且中午12:00不辞辛苦就开始研讨活动的经历,董主任对数学实验的教学推动与对基层学校的无私关心令我折服。后来,当省教研重点课题立项时董主任又主动打电话给我提出了希望,这两个电话使我更加坚定了数学实验作为学校和自己教学改革方向与钻研的领域。
如果我现在在教科研上算取得一点成绩的话,那么这与大师的帮助、指导、影响是分不开的,这也是许多优秀教师成长道路上的一座必不可少的桥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我选择教科研这条路,尽管辛苦,但充实。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根号,一叠叠作业本就是为他们青春的无数次开方。我更想说,做幸福的教师,是目标;幸福地做教师,是践行;做教师的幸福,是成功。我愿在数学教育科研的路上继续前行,攀登一座又一座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