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阶段非财会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目标缺乏差异化、教学手段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缺乏适用性、课程设置与理论体系脱节等问题,后期应结合专业和学生特点从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手段、调整教学内容、补充设置会计学课程等方面予以改革。
关键词:非财会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美国会计学会在1996年对“会计”给出的定义是:“会计是提供鉴定、计量和传送经济信息的一项服务,借以使信息使用者能够据以制定经济决策。”会计是一门商业语言,是一种工具,内涵在于提供经济信息。但凡归属于经管专业的学生都会在自己的培养计划中遇到若干门和会计有关的课程,显然专业不同,就业领域不同,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乃至将来学生职业生涯中该课程的地位作用也理应不同。
多年前许多院校和专业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纷纷将非财会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中的基础会计改为会计学。但是从笔者了解的若干院校的该课程教学现状而言,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课程名称改了,教学实质并没有改变,这是值得会计教师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非财会专业基础会计(会计学)教学现状及其问题——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树人学院)创办于1984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早成立的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高校之一,学校由浙江省政协举办、省教育厅主管。2015年,学校被确定为浙江省应用型试点示范建设学校,目前设有13个二级学院。管理学院是其中之一,开设有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业管理本科专业和会计专科专业。本院从2019级开始将工商管理等非财会专业学生课程设置中的基础会计名称改为会计学,为了避免本院以后也出现换汤不换药的局面,综合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师本人到学生受众再到教学督导所提出的反馈意见,做以下问题剖析:
(一)教学目标和财务管理专业混淆,没有体现差异化
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重点包括基本原理、基本会计业务处理、会计凭证编制、会计账簿、财产清查直至会计报表的编制;而后续的会计系列课程旨在加深会计业务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但对于非财会专业的学生而言,因为没有设置其他会计类课程,所以基础会计或会计学课程的设置显然更多的目的是试图帮助学生会读、会看、会分析财务报表,而不需要他们掌握更多的会计账务处理。这一点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明确区分。
(二)教学方法注重多样性的同时有时随波逐流
多年以前所有本科院校就已经大力倡导教学方法改革,从传统的板书式、填鸭式教学已经逐步演变成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式并存的模式,近些年更是添加了“互联网+”技术,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教学手段推陈出新。但是本人认为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可当作短期的业绩工程,教师选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依据更多关注点应该是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平时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和期末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成绩单并存的尴尬是否也值得教育者反思?
(三)教学内容头重脚轻,没有体现适用性
会计学教材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授课内容,毋庸置疑。最近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其实也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的举措之一。从教材而言,目前会计学教材的选用上有些老师选择的仍是基础会计教材,有些选用的是会计学教材;而对于不同出版社的会计学教材而言,有些教材只是标题改成会计学,内容和原先的基础会计或会计学原理无异;有些教材比较接近初级会计师的会计教材。就一线教师而言,本人认为谈不上哪本教材绝对是最好的,教师只能选择最适合的,但是由于学院和专业的差异,即使你选择的是当时你认为最适合的教材,但教学内容上仍是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进行取舍和分配的。会计学课程一般周课时为3节课,大部分院校的校历为16周,总共48课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教师把太多时间放在会计要素介绍、会计原理引入、借贷记账法分析、会計分录讲解,过后发现已经接近期末了,导致对非财会专业学生更重要的报表解读和分析反而只能草草带过。
(四)部分二级学院的课程设置和理论体系脱节
美国律师和教育家德雷克·博克在2005年出版的《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提到:“大学教师及学术领袖们存在的一大问题是缺乏合作,各自为战,学校在讨论课程设置问题时,并不是为了制定有利于学生的课程规定,而是为了在“各自为战”的学者之间寻求平衡”。
以本校2019级培养方案为例,目前会计学课程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业管理、商务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诸多专业的学科基础平台课,这些专业分属于不同的二级学院;而同时会计学也是多门课程包括财务管理(B)(注:非财会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运筹学、微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策划、统计学、金融学、公司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多门课程的先修课程,这就意味着课程的先后设置不是随意的,知识体系是需要铺垫的。但是有时出现的局面是二级学院之间在修订培养方案时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单纯从扩展学生知识面出发安排了缺乏先修课程的后续课程,比如某二级学院的培养方案中给高年级学生安排了财务分析课程,但是该专业学生此前并没有接触过任何会计类课程,这样的安排和设计无疑给任课老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是对人才培养的不负责任。
二、改革举措——结合浙江树人大学
(一)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改革教学目标
针对不同非财会专业开设的会计学课程,授课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应倾向于教会学生懂会计、懂科目、懂报表,初步理解报表间的勾稽关系,使学生在会计学课程以后能理解财务报表的生成过程,初步利用报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当然教学目标也需因后续的课程设置而异,对于后期设置有财务分析或者财务管理课程的非财会专业,会计学课程中可以适当删减财务分析这方面的内容,更多课时放在业务分析和报表解读上。 就本校而言,针对不同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授课教师需要根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调整教学目标,比如本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提到:“毕业生成为具有全局控制能力、计划和制度编制能力、管理沟通能力、会计核算和一般财务分析能力、企业管理软件应用能力、一般营销策划能力和一般项目可行性分析能力的企业中高级管理者”。因此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大体可以设定为: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会计基本职能,掌握会计核算基本原理,了解会计信息的生成程序,分析会计报表主要项目,并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融入工商管理工作的研究和实践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等。
(二)根据学生性格特征和接受程度适时改革和补充教学方法
学生选择的专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地域特色和学生性格特征。针对不同学生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是许多老教师持续关注的课题。比如,就性格特征而言,本人认为选择财务管理或会计专业的学生,大抵性格内向、做事保守,不善于团队协作和口头表达;而选择市场营销或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学生性格较开朗外向,情商相对较高,但是学习过程有时欠踏实。会计学是一门不需要或者不推荐师生自我发挥的一门课程,课程内容相对规范和固定,但是这并不注定会计学的课堂就应该是枯燥而乏味的,学生情绪的调动、主动性积极性的激发多半在于教师课堂策划而不是教学手段的五光十色。每次的教学设计也类似于一次营销策划,教师对每次课的讲解内容都应该烂熟于心,哪些内容容易调动学生兴趣,哪些内容可能会比较沉闷,哪些段落适合规范讲解,哪些章节适合小组讨论,都是教师多年总结和回顾的结晶,主讲教师更多地应该针对每一届学生寻找和发现合适的教学手段,而不能仅仅为了申报某项课题而盲目引进或抛弃某种教学方法。
比如,无论对于财务管理专业还是非财会专业的学生,会计学课程中基本、常见业务的会计处理仍是讲解的重点,因为这部分内容牵涉到报表的读取和分析,是报表项目的源头。但是在讲解过程中,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会的是根据业务编制会计分录,更深层次的就是根据分录联想到账簿和报表项目,而对于非财会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会的是能解读会计分录,从会计分录说明当时可能发生了一笔什么业务,可以说前者是顺叙,后者是倒叙,就难度而言其实前者甚于后者,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点、会计科目予以熟记;而就考查方式而言后者比前者灵活,也便于学生掌握,或者某些情况下,更贴近生活,更便于调动非财会专业学生积极性。
(三)参考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高等院校每个专业都有具体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高等院校既要选择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主线,也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就业领域选择课程体系的结构模式。换句话说,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计相当于将学生四年或更长时间的知识、能力、素质教育切割成一个个小模块,这些模块就是不同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学科基础平台课、专业基础平台课、校选课等等。每门课程尽管根据教学任务分配给了不同的专业老师,但是实际上老师的职责应该是统一的,每个专业老师授课前都需要结合学生的先修课程以及后续课程,合理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老师的授课不是孤立和自我的。
同样以本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为例,在学科基础平台课方面只有一门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基础会计不同;而专业基础平台课中两个专业相差甚远,除了共同的运筹学课程以外其他课程均不相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会接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A)、企业税收实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专业课;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面对的是财务管理(B)、企业管理法规、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等专业课。前文提到教材的选用会影响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但是面对众多选修会计学课程的非财会专业,教师也不可能选到完全适合相关专业的会计学教材,这时考验教师的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增减能力。对于我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后期会接触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必定会涉及财务分析内容,所以在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可以将侧重点放在会計分录基本原理介绍、常见业务操作、会计报表分析方面,比如,业务的选择上尽量贴近浙江本地中小企业常见业务;根据学生报考初级会计师资格证书的比率适当补充更深层次的业务;根据学生就业趋势补充实务中对原始凭证的识别和编制;根据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加深会计报表项目的解析等等。
(四)进一步重视非财会专业学生会计学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高校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社会和企业输送人才,课堂教学需要满足产业转型的人才需求,每个高校、每个二级学院在撰写培养方案以前必定进行周密的调研,每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也必定经过了几轮人才输出的验证,当某些课程在同时为交叉学科服务时,培养方案制定者们应该坐下来面对面的商讨和研究,因为培养方案保证一定年限的稳定性是必要的。
就本校多个涉及信息技术、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专业的二级学院而言,会计学课程是必须设置的。每个二级学院各个教研室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有必要将课程的学科归属进行划分,对于归属于其他学院学科的课程应邀请相关专业教师坐下来面对面商谈,交流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更深入的课时和学分数等问题,真正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三、结语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2019)》)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是所有教师教书育人的出发点,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栾甫贵.论会计学的学科性质[J]会计研究.2019(03):18-24
[2]周忠民.应用型高校非财会类专业会计学课堂教学改革探讨——基于供给侧思维视角.[J]商业会计.2019(03):114-117
关键词:非财会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美国会计学会在1996年对“会计”给出的定义是:“会计是提供鉴定、计量和传送经济信息的一项服务,借以使信息使用者能够据以制定经济决策。”会计是一门商业语言,是一种工具,内涵在于提供经济信息。但凡归属于经管专业的学生都会在自己的培养计划中遇到若干门和会计有关的课程,显然专业不同,就业领域不同,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乃至将来学生职业生涯中该课程的地位作用也理应不同。
多年前许多院校和专业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纷纷将非财会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中的基础会计改为会计学。但是从笔者了解的若干院校的该课程教学现状而言,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课程名称改了,教学实质并没有改变,这是值得会计教师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非财会专业基础会计(会计学)教学现状及其问题——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树人学院)创办于1984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早成立的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高校之一,学校由浙江省政协举办、省教育厅主管。2015年,学校被确定为浙江省应用型试点示范建设学校,目前设有13个二级学院。管理学院是其中之一,开设有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业管理本科专业和会计专科专业。本院从2019级开始将工商管理等非财会专业学生课程设置中的基础会计名称改为会计学,为了避免本院以后也出现换汤不换药的局面,综合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师本人到学生受众再到教学督导所提出的反馈意见,做以下问题剖析:
(一)教学目标和财务管理专业混淆,没有体现差异化
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重点包括基本原理、基本会计业务处理、会计凭证编制、会计账簿、财产清查直至会计报表的编制;而后续的会计系列课程旨在加深会计业务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但对于非财会专业的学生而言,因为没有设置其他会计类课程,所以基础会计或会计学课程的设置显然更多的目的是试图帮助学生会读、会看、会分析财务报表,而不需要他们掌握更多的会计账务处理。这一点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明确区分。
(二)教学方法注重多样性的同时有时随波逐流
多年以前所有本科院校就已经大力倡导教学方法改革,从传统的板书式、填鸭式教学已经逐步演变成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式并存的模式,近些年更是添加了“互联网+”技术,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教学手段推陈出新。但是本人认为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可当作短期的业绩工程,教师选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依据更多关注点应该是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平时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和期末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成绩单并存的尴尬是否也值得教育者反思?
(三)教学内容头重脚轻,没有体现适用性
会计学教材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授课内容,毋庸置疑。最近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其实也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的举措之一。从教材而言,目前会计学教材的选用上有些老师选择的仍是基础会计教材,有些选用的是会计学教材;而对于不同出版社的会计学教材而言,有些教材只是标题改成会计学,内容和原先的基础会计或会计学原理无异;有些教材比较接近初级会计师的会计教材。就一线教师而言,本人认为谈不上哪本教材绝对是最好的,教师只能选择最适合的,但是由于学院和专业的差异,即使你选择的是当时你认为最适合的教材,但教学内容上仍是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进行取舍和分配的。会计学课程一般周课时为3节课,大部分院校的校历为16周,总共48课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教师把太多时间放在会计要素介绍、会计原理引入、借贷记账法分析、会計分录讲解,过后发现已经接近期末了,导致对非财会专业学生更重要的报表解读和分析反而只能草草带过。
(四)部分二级学院的课程设置和理论体系脱节
美国律师和教育家德雷克·博克在2005年出版的《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提到:“大学教师及学术领袖们存在的一大问题是缺乏合作,各自为战,学校在讨论课程设置问题时,并不是为了制定有利于学生的课程规定,而是为了在“各自为战”的学者之间寻求平衡”。
以本校2019级培养方案为例,目前会计学课程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业管理、商务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诸多专业的学科基础平台课,这些专业分属于不同的二级学院;而同时会计学也是多门课程包括财务管理(B)(注:非财会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运筹学、微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策划、统计学、金融学、公司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多门课程的先修课程,这就意味着课程的先后设置不是随意的,知识体系是需要铺垫的。但是有时出现的局面是二级学院之间在修订培养方案时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单纯从扩展学生知识面出发安排了缺乏先修课程的后续课程,比如某二级学院的培养方案中给高年级学生安排了财务分析课程,但是该专业学生此前并没有接触过任何会计类课程,这样的安排和设计无疑给任课老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是对人才培养的不负责任。
二、改革举措——结合浙江树人大学
(一)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改革教学目标
针对不同非财会专业开设的会计学课程,授课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应倾向于教会学生懂会计、懂科目、懂报表,初步理解报表间的勾稽关系,使学生在会计学课程以后能理解财务报表的生成过程,初步利用报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当然教学目标也需因后续的课程设置而异,对于后期设置有财务分析或者财务管理课程的非财会专业,会计学课程中可以适当删减财务分析这方面的内容,更多课时放在业务分析和报表解读上。 就本校而言,针对不同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授课教师需要根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调整教学目标,比如本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提到:“毕业生成为具有全局控制能力、计划和制度编制能力、管理沟通能力、会计核算和一般财务分析能力、企业管理软件应用能力、一般营销策划能力和一般项目可行性分析能力的企业中高级管理者”。因此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大体可以设定为: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会计基本职能,掌握会计核算基本原理,了解会计信息的生成程序,分析会计报表主要项目,并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融入工商管理工作的研究和实践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等。
(二)根据学生性格特征和接受程度适时改革和补充教学方法
学生选择的专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地域特色和学生性格特征。针对不同学生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是许多老教师持续关注的课题。比如,就性格特征而言,本人认为选择财务管理或会计专业的学生,大抵性格内向、做事保守,不善于团队协作和口头表达;而选择市场营销或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学生性格较开朗外向,情商相对较高,但是学习过程有时欠踏实。会计学是一门不需要或者不推荐师生自我发挥的一门课程,课程内容相对规范和固定,但是这并不注定会计学的课堂就应该是枯燥而乏味的,学生情绪的调动、主动性积极性的激发多半在于教师课堂策划而不是教学手段的五光十色。每次的教学设计也类似于一次营销策划,教师对每次课的讲解内容都应该烂熟于心,哪些内容容易调动学生兴趣,哪些内容可能会比较沉闷,哪些段落适合规范讲解,哪些章节适合小组讨论,都是教师多年总结和回顾的结晶,主讲教师更多地应该针对每一届学生寻找和发现合适的教学手段,而不能仅仅为了申报某项课题而盲目引进或抛弃某种教学方法。
比如,无论对于财务管理专业还是非财会专业的学生,会计学课程中基本、常见业务的会计处理仍是讲解的重点,因为这部分内容牵涉到报表的读取和分析,是报表项目的源头。但是在讲解过程中,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会的是根据业务编制会计分录,更深层次的就是根据分录联想到账簿和报表项目,而对于非财会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会的是能解读会计分录,从会计分录说明当时可能发生了一笔什么业务,可以说前者是顺叙,后者是倒叙,就难度而言其实前者甚于后者,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点、会计科目予以熟记;而就考查方式而言后者比前者灵活,也便于学生掌握,或者某些情况下,更贴近生活,更便于调动非财会专业学生积极性。
(三)参考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高等院校每个专业都有具体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高等院校既要选择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主线,也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就业领域选择课程体系的结构模式。换句话说,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计相当于将学生四年或更长时间的知识、能力、素质教育切割成一个个小模块,这些模块就是不同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学科基础平台课、专业基础平台课、校选课等等。每门课程尽管根据教学任务分配给了不同的专业老师,但是实际上老师的职责应该是统一的,每个专业老师授课前都需要结合学生的先修课程以及后续课程,合理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老师的授课不是孤立和自我的。
同样以本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为例,在学科基础平台课方面只有一门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基础会计不同;而专业基础平台课中两个专业相差甚远,除了共同的运筹学课程以外其他课程均不相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会接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A)、企业税收实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专业课;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面对的是财务管理(B)、企业管理法规、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等专业课。前文提到教材的选用会影响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但是面对众多选修会计学课程的非财会专业,教师也不可能选到完全适合相关专业的会计学教材,这时考验教师的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增减能力。对于我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后期会接触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必定会涉及财务分析内容,所以在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可以将侧重点放在会計分录基本原理介绍、常见业务操作、会计报表分析方面,比如,业务的选择上尽量贴近浙江本地中小企业常见业务;根据学生报考初级会计师资格证书的比率适当补充更深层次的业务;根据学生就业趋势补充实务中对原始凭证的识别和编制;根据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加深会计报表项目的解析等等。
(四)进一步重视非财会专业学生会计学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高校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社会和企业输送人才,课堂教学需要满足产业转型的人才需求,每个高校、每个二级学院在撰写培养方案以前必定进行周密的调研,每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也必定经过了几轮人才输出的验证,当某些课程在同时为交叉学科服务时,培养方案制定者们应该坐下来面对面的商讨和研究,因为培养方案保证一定年限的稳定性是必要的。
就本校多个涉及信息技术、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专业的二级学院而言,会计学课程是必须设置的。每个二级学院各个教研室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有必要将课程的学科归属进行划分,对于归属于其他学院学科的课程应邀请相关专业教师坐下来面对面商谈,交流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更深入的课时和学分数等问题,真正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三、结语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2019)》)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是所有教师教书育人的出发点,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栾甫贵.论会计学的学科性质[J]会计研究.2019(03):18-24
[2]周忠民.应用型高校非财会类专业会计学课堂教学改革探讨——基于供给侧思维视角.[J]商业会计.2019(03):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