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率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ats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了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能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了。
  二、组织辩论,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例如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小红应该跟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同意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座位调整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明白了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不要忘了拨打心中的110,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和认知水平。
  三、开展实践,知行结合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样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四、换位体验,内化认识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可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其他文献
国庆节快到了,学校要组织庆国庆歌咏比赛。由于新学期刚刚组建了班委会,我想趁此机会锻炼一下他们。于是找到几名班干部,将这次活动细则交代了一下,最后对他们说:“老师把这次活动全权交由你们负责,希望你们组织好。”话虽这样说,但我真没看好他们。与这帮孩子相处已有一年的时间了,他们活泼、大方、思维活跃,但同时又比较自私,责任心差,遇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感受。如果失去了老师的监督,他们能自觉地练歌
期刊
加入世贸组织、与世界接轨等一系列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大大加速了我国现代化事业的进程,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受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浸染,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华夏文明受到冲击,学校这块净土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污染。随着年龄的增长,校园中少男少女们的“早恋”现象极为突出。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管理者、领导教育者,一些班主任对学生的早恋现象有时感到力不从心,针对这种现象,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如何解决初中生的早
期刊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人们称其为“罗森塔尔效应”,也就是常说的“皮格玛利翁效应”。这一效应的实质就是期待和赞许,把它用在班主任工
期刊
摘 要:如今,随着人们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学习领域逐渐走向了轻负高质。在初中阶段的认知学习中,学生们也希望掌握自己的独立性来学习。正是因为这样,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来“教”。根据每个学生存在的差异因“情”而定、以“情”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达到育人效果。在此,我想就轻负高质教学来谈一谈对初中科学教学新途径的探索。  关键词:轻负高质 科学教学
期刊
摘 要: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静寂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讨论”、“注入式教学”变成“自主探究”,要求我们不单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把握知识的体例,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探索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学生对于数学才会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已成为大家最关注的问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必须深入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开展探究学习。那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把握教师引导的“度”,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质量,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这个“度”的把握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
期刊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进程,影视、网络、社会大环境等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日益严重,校园中暴力事件、早恋、厌学、心理不健康等问题呈上升趋势。中小学的德育管理成了很多校长、教师、家长最头疼的事情之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其他工作的正常开展。  怎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有家庭的原因,如家教方法不当、家庭残缺、家风不正等;有青少年本人的原因,如不良生活追求、认识片面、控制力差等;
期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建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利益关系、目标追求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如何使学生适应复杂的外部环境,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成为摆在当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主要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学生德育现状有较深刻的认识和分析,并对德育的方法和途径做有益的探索。  当代中学生的思想行为现状:  1.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德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作用,提出教师要利用课堂进行德育工作,将德育融入到美术教育的各方面并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来引导学生。  关键词:德育意识 教学设计 教师素质 技能训练 实践活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小学美术教学过程来看,审美教育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要与思想品德教育
期刊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班主任如果还是用暴风骤雨般的训斥来批评学生,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还可能造成师生间的感情对立,增加今后教育、转变的难度。相反,恰如其分的批评,不仅能让学生改正错误,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还能增进师生感情,从而更好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因此,怎样才能使批评恰如其分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