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哥特式建筑是一种起源于法国、极具特色的建筑类型,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哥特式建筑的数量并不多,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是其代表之一。本文就其建造背景、历史意义和地位、内外部设计、中外元素的体现、建筑特点和对现代建筑的影响进行分析,为现代建造哥特式建筑提供参考。
【关键词】石室圣心大教堂;哥特式;建筑风格
1、研究背景
1.1 建造背景
石室圣心大教堂位于广州市一德路,于1863年动工,1888年完成。原址为两广总督行署,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行署遭英法联军破坏,当时一个法国人——两广教区“宗座监牧”传教士,明稽章看中了这个地方,于是勾结法军司令迫使两广总督劳崇光允许其在该处建造石室圣心大教堂[1]。
1.2 历史意义和地位
教堂占地面积2700多平方米,高58余米,东西和南北分别长35米和78.7米,花费超过400000法郎建造,是我国最壮观的哥特式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四座全石结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一,可以与法国巴黎圣母院相提并论[2]。
2、石室圣心大教堂现状
2.1 外部设计
教堂坐北朝南,平面俯视为典型的天主教建筑式设计——拉丁十字形。是一对双尖石塔,东侧是一座钟楼,西侧则是一个大钟;大门正上方有一个标志性的巨大花窗,尖塔的四扇门窗都镶嵌着法国制造的彩色玻璃。这种玻璃能避开外界的强光,全年保持室内光线柔和。东侧和西侧的外墙建有飞拱和飞扶壁,形成凌空式斜撑。
2.2 内部设计
教堂内,从大门到祭坛,两侧各以10根巨型石柱把空间分为中厅主体和两条侧廊三个部分,支撑尖拱,束柱的底部装饰以麦穗,出口处是传统的中国式石狮。教堂正、东、西三面均有圆形玫瑰花窗,直径7米。窗花中心是个小十字,放射出24片花瓣。整个建筑有着精致美观的玫瑰窗、拱形窗、女儿墙和室内装饰。
3、石室圣心大教堂建筑风格分析
3.1 外国元素的体现
石室圣心大教堂是非常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其中包括:尖顶双塔象征向上升腾,象征皈依天主;耸立于尖塔的钟楼和尖肋拱顶支起顶部的拱形穹窿;区别于普通束柱的石柱群,每根石柱均由整块的花岗岩垒成,石面严丝合缝,对榫准确;十字结构的平面;采用彩色玻璃;特别是外墙体设计,采用哥特式建筑特有的外墙承重设计——飞扶壁;等等。这些都是哥特式教堂风格,也是建筑造型艺术魅力。
3.2 中国元素的保留
教堂最终由广东石匠蔡孝指挥完成建造,因此在这座哥特式建筑中,也融入了不少中国元素。比如:建造上采用了既防水又相对牢固的办法,即用糯米桐油代替水泥,配合西方传统的木桁架结构;教堂顶部的排水口处,用中国传统的狮子造型代替了西方的怪兽[3];大门为粤式木雕风格;为了适应广州地区热带气候湿热、降水多的特点,地板也别出心裁地用广东大阶砖替换了石块设计。
4、石室圣心大教堂建筑特点分析
4.1建筑设计特点分析
石室教堂采用了哥特式建筑两大优秀设计,分别是尖肋拱顶和飞扶壁。
4.1.1尖肋拱顶设计
通过使用尖肋拱顶的木桁架结构,轻易吻合圆顶的建筑设计,从而为跨度极大的穹顶提供支撑,令其更显宏伟磅礴。比如,当时的图拉真广场著名的乌尔比亚巴西利卡顶部跨度达到了25米,而同时期中国的木梁式承重结构,应用跨度仅为十米以内的。可见尖肋拱顶的木桁架结构具有适用性广、效率高的绝对优势。
4.1.2飞扶壁设计
尖肋拱顶虽然解决了穹顶内部受力问题,但其外部承重的问题却接踵而至。巨大的穹顶意味着极大的重量,需要墙体提供的水平方向的分解力也就极大。后来法国人想出了一个精妙的解决方案,就是在原来的外墙外增加支撑物件,那就是飞扶壁。
飞扶壁是一种斜向的支撑结构,其对主建筑体提供的支持力与穹顶对内墙体施加的压力基本在同一直线上,因而可以等比例地分担内墙体所需提供的支持力,在材料的选择和设计的计算上省去了许多功夫。飞扶壁可谓当时的一大创举。
4.2石室教堂对其他建筑的影响
石室教堂所具有的哥特式风格对现代的城市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广州的北京路新华书店和长堤爱群大厦亦采用了哥特式的拱形窗户。该书店用大量竖直线条和拉长的拱形窗,表现出鲜明的哥特装饰魅力。爱群大厦则灵活应用和改良哥特风格,同样以垂直构图为主,以哥特式窗为主体立面,以底层骑楼柱廊为仿哥特式拱窗,使人感受到强烈的古典哥特式风格。
又如廣州沙面大街的建筑群,沙面48号建筑,是最有代表性的券拱式建筑,该建筑为现代化钢筋混凝土结构,走廊皆为券拱形;54号建筑,四层高,通过柱子连接第二层的外墙至三层顶部,在楼顶上有尖塔式设计;14号建筑是露德天主教圣母堂,结构虽然简单,规模小巧,但仍可以让人感受到哥特式风格。
再如位于广州番禺的星河湾,整个小区外观均以哥特式建筑为主要特征。高楼的顶部均以尖顶为主导的前提下作多种修饰和变化,典型的哥特式顶部构造,外观配以垂直上升的装饰线为主导线。内部首层酒店,墙体立面均有壁画,配以现代灯饰,非常近似哥特式建筑的内部布局。
4.3哥特式建筑特点在未来的应用
哥特式建筑古老典雅、尖顶上升的外观,高大空旷的空间,彩色透光的玻璃装饰,都可以参考融合于未来的建筑,特别是相对独立的大型楼宇,或是具有地标式的建筑物。
尖肋拱顶和飞扶壁曾作为哥特式建筑解决受力的创举已不多选用,现代建筑已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使受力更合理,整座建筑物更稳固。
未来的建筑将是“以人为本”的建筑,在融合哥特式建筑优秀特征的基础上,从外观美学、内部结构、构造空间、立面等方面综合考虑,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以和谐于城市规划、环保节能、绿色低碳的理念,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建筑。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建筑林立的今天,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此类哥特式建筑,由于其拥有独特的外观,别致的风格,厚重的色彩,依然成为广州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其较强的实用性及设计手法,也对今天的城市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竖直线条、尖顶、壁画等应用,也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起到其景观构造、营造特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乔生,罗展泽,阮红强.探讨哥特式建筑与我省现代化建筑的相互融合[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0,10(10):57-59.
[2]涛涛不绝.石室圣心大教堂.
[3]常雯馨.从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看哥特式建筑的魅力[J].艺术论坛,2013(4):152-153.
作者简介:
农丰铨,广州市铁一中学,广东广州。
【关键词】石室圣心大教堂;哥特式;建筑风格
1、研究背景
1.1 建造背景
石室圣心大教堂位于广州市一德路,于1863年动工,1888年完成。原址为两广总督行署,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行署遭英法联军破坏,当时一个法国人——两广教区“宗座监牧”传教士,明稽章看中了这个地方,于是勾结法军司令迫使两广总督劳崇光允许其在该处建造石室圣心大教堂[1]。
1.2 历史意义和地位
教堂占地面积2700多平方米,高58余米,东西和南北分别长35米和78.7米,花费超过400000法郎建造,是我国最壮观的哥特式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四座全石结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一,可以与法国巴黎圣母院相提并论[2]。
2、石室圣心大教堂现状
2.1 外部设计
教堂坐北朝南,平面俯视为典型的天主教建筑式设计——拉丁十字形。是一对双尖石塔,东侧是一座钟楼,西侧则是一个大钟;大门正上方有一个标志性的巨大花窗,尖塔的四扇门窗都镶嵌着法国制造的彩色玻璃。这种玻璃能避开外界的强光,全年保持室内光线柔和。东侧和西侧的外墙建有飞拱和飞扶壁,形成凌空式斜撑。
2.2 内部设计
教堂内,从大门到祭坛,两侧各以10根巨型石柱把空间分为中厅主体和两条侧廊三个部分,支撑尖拱,束柱的底部装饰以麦穗,出口处是传统的中国式石狮。教堂正、东、西三面均有圆形玫瑰花窗,直径7米。窗花中心是个小十字,放射出24片花瓣。整个建筑有着精致美观的玫瑰窗、拱形窗、女儿墙和室内装饰。
3、石室圣心大教堂建筑风格分析
3.1 外国元素的体现
石室圣心大教堂是非常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其中包括:尖顶双塔象征向上升腾,象征皈依天主;耸立于尖塔的钟楼和尖肋拱顶支起顶部的拱形穹窿;区别于普通束柱的石柱群,每根石柱均由整块的花岗岩垒成,石面严丝合缝,对榫准确;十字结构的平面;采用彩色玻璃;特别是外墙体设计,采用哥特式建筑特有的外墙承重设计——飞扶壁;等等。这些都是哥特式教堂风格,也是建筑造型艺术魅力。
3.2 中国元素的保留
教堂最终由广东石匠蔡孝指挥完成建造,因此在这座哥特式建筑中,也融入了不少中国元素。比如:建造上采用了既防水又相对牢固的办法,即用糯米桐油代替水泥,配合西方传统的木桁架结构;教堂顶部的排水口处,用中国传统的狮子造型代替了西方的怪兽[3];大门为粤式木雕风格;为了适应广州地区热带气候湿热、降水多的特点,地板也别出心裁地用广东大阶砖替换了石块设计。
4、石室圣心大教堂建筑特点分析
4.1建筑设计特点分析
石室教堂采用了哥特式建筑两大优秀设计,分别是尖肋拱顶和飞扶壁。
4.1.1尖肋拱顶设计
通过使用尖肋拱顶的木桁架结构,轻易吻合圆顶的建筑设计,从而为跨度极大的穹顶提供支撑,令其更显宏伟磅礴。比如,当时的图拉真广场著名的乌尔比亚巴西利卡顶部跨度达到了25米,而同时期中国的木梁式承重结构,应用跨度仅为十米以内的。可见尖肋拱顶的木桁架结构具有适用性广、效率高的绝对优势。
4.1.2飞扶壁设计
尖肋拱顶虽然解决了穹顶内部受力问题,但其外部承重的问题却接踵而至。巨大的穹顶意味着极大的重量,需要墙体提供的水平方向的分解力也就极大。后来法国人想出了一个精妙的解决方案,就是在原来的外墙外增加支撑物件,那就是飞扶壁。
飞扶壁是一种斜向的支撑结构,其对主建筑体提供的支持力与穹顶对内墙体施加的压力基本在同一直线上,因而可以等比例地分担内墙体所需提供的支持力,在材料的选择和设计的计算上省去了许多功夫。飞扶壁可谓当时的一大创举。
4.2石室教堂对其他建筑的影响
石室教堂所具有的哥特式风格对现代的城市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广州的北京路新华书店和长堤爱群大厦亦采用了哥特式的拱形窗户。该书店用大量竖直线条和拉长的拱形窗,表现出鲜明的哥特装饰魅力。爱群大厦则灵活应用和改良哥特风格,同样以垂直构图为主,以哥特式窗为主体立面,以底层骑楼柱廊为仿哥特式拱窗,使人感受到强烈的古典哥特式风格。
又如廣州沙面大街的建筑群,沙面48号建筑,是最有代表性的券拱式建筑,该建筑为现代化钢筋混凝土结构,走廊皆为券拱形;54号建筑,四层高,通过柱子连接第二层的外墙至三层顶部,在楼顶上有尖塔式设计;14号建筑是露德天主教圣母堂,结构虽然简单,规模小巧,但仍可以让人感受到哥特式风格。
再如位于广州番禺的星河湾,整个小区外观均以哥特式建筑为主要特征。高楼的顶部均以尖顶为主导的前提下作多种修饰和变化,典型的哥特式顶部构造,外观配以垂直上升的装饰线为主导线。内部首层酒店,墙体立面均有壁画,配以现代灯饰,非常近似哥特式建筑的内部布局。
4.3哥特式建筑特点在未来的应用
哥特式建筑古老典雅、尖顶上升的外观,高大空旷的空间,彩色透光的玻璃装饰,都可以参考融合于未来的建筑,特别是相对独立的大型楼宇,或是具有地标式的建筑物。
尖肋拱顶和飞扶壁曾作为哥特式建筑解决受力的创举已不多选用,现代建筑已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使受力更合理,整座建筑物更稳固。
未来的建筑将是“以人为本”的建筑,在融合哥特式建筑优秀特征的基础上,从外观美学、内部结构、构造空间、立面等方面综合考虑,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以和谐于城市规划、环保节能、绿色低碳的理念,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建筑。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建筑林立的今天,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此类哥特式建筑,由于其拥有独特的外观,别致的风格,厚重的色彩,依然成为广州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其较强的实用性及设计手法,也对今天的城市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竖直线条、尖顶、壁画等应用,也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起到其景观构造、营造特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乔生,罗展泽,阮红强.探讨哥特式建筑与我省现代化建筑的相互融合[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0,10(10):57-59.
[2]涛涛不绝.石室圣心大教堂.
[3]常雯馨.从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看哥特式建筑的魅力[J].艺术论坛,2013(4):152-153.
作者简介:
农丰铨,广州市铁一中学,广东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