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为何滋生“白寡妇”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3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29岁的美貌英国白人女孩,又是登上国际刑警组织“红色通缉令”的恐怖活动嫌疑人;她是给予四个孩子生命的妈妈,又是害死数十上百无辜民众的杀手。这些矛盾的描述都是“白寡妇”萨曼莎身上的关键词。
  今年9月,索马里最大反政府武装“伊斯兰青年运动”(又称“青年党”)对肯尼亚内罗毕韦斯特盖特购物中心发动的大型恐怖袭击,让“白寡妇”萨曼莎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肯尼亚政府曾一度认定,恐怖袭击主谋正是萨曼莎,并在国际组织帮助下展开全球缉捕。
  即便如此,美国作家厄普代克的话还是惊醒了许多人:针对西方的仇恨和“圣战”,不是源自那些美军眼里的“失败国家”,而恰恰来自西方社会本身,来自社会环境中贫穷与富裕、歧视与反抗的各种生存压力。
  她为什么成为“白寡妇”
  8年前,萨曼莎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那时的她是一个怀孕的母亲,无助的女性和恐怖袭击嫌疑人的妻子。
  2005年7月7日,英国首都伦敦遭遇连环爆炸,致死56人。其中,半数死者是在国王十字站和罗素广场站之间的地铁上被19岁的自杀式袭击者杰曼·林赛炸死。林赛是萨曼莎的首任丈夫,也就是从那时起,她被称为“袭击者的遗孀”。
  伦敦爆炸案后不久,萨曼莎拨通市政府专门设立的寻亲电话,称丈夫失踪6天。获知林赛制造爆炸,她当时的表现是震惊和不解。那时,萨曼莎肚子里的孩子仅8个月,她和林赛的长子两个月前刚度过1岁生日。萨曼莎在媒体面前落泪、尖叫,声称丈夫的脑子被极端思想毒害。不过,之后的调查显示,萨曼莎似乎不像表面上那样无辜。她在伦敦爆炸案之前与该案主谋穆罕默德·西迪克·汗过从甚密。
  伦敦爆炸案后数月,萨曼莎向英国小报《太阳报》兜售自己的故事,称丈夫可能是在短时间内受恐怖思想诱惑走上自杀式袭击不归路。不过,一些英国媒体随即爆料,萨曼莎的说法与亲人关于林赛15岁就笃信宗教极端思想的说法不符,可能是尝试淡化丈夫在整起事件中的责任。按英国媒体的说法,《太阳报》为萨曼莎可疑的故事付出3万英镑(约29万元人民币)。
  那之后,萨曼莎行踪成谜。有媒体称,萨曼莎与名叫“贾尼”的恐怖活动嫌疑人一起消失并于2009年产下第三个孩子;也有人指认,萨曼莎先是逃到英国北部地区,随后使用假护照前往非洲国家。2012年2月,肯尼亚警方通缉一名持南非护照的白人女子,称其与武装团体青年党有关联。英国警方在协助调查中认定,使用这一护照的嫌疑人中包括萨曼莎。美国中央情报局随后断言萨曼莎已加入青年党,并且绝不是“小鱼”。当年6月,萨曼莎受控在欧洲杯足球赛英格兰队与意大利队比赛期间,在肯尼亚第二大城市蒙巴萨一家酒吧制造爆炸袭击,造成3死25伤。
  肯尼亚警方相信,萨曼莎与前肯尼亚军官阿布迪·瓦希德结婚,并再次生育一子。不过,没有迹象表明瓦希德也参与恐怖活动。更有可能的推测是,萨曼莎利用与瓦希德的婚姻作“掩护”,积极参与青年党的恐怖阴谋。
  内罗毕购物中心恐怖袭击后,警方已提升了针对萨曼莎的通缉级别。她也从恐怖活动幕后“浮出水面”。媒体为她冠上“白寡妇”的绰号,与俄罗斯车臣地区女性自杀式袭击者“黑寡妇”们一样,成为受人关注的恐怖活动“名人”。
  给他人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
  在英国伯明翰郡城市艾尔斯伯里,不少与萨曼莎相识的人都不敢相信新闻里的“白寡妇”就是那个在这里读书长大的军人家庭幺女。
  1983年,萨曼莎出生在北爱尔兰唐郡小城班布里奇。她的父亲安德鲁曾是英国皇家骑兵团成员,在北爱地区驻扎期间与萨曼莎的母亲结婚。萨曼莎出生后,安德鲁举家迁往艾尔斯伯里。萨曼莎10岁时父母离异。一些分析师认为,家庭的变故让萨曼莎性格叛逆,受到宗教极端主义影响,成为一名恐怖袭击者。
  但其年少时的朋友并不认同这一点。与萨曼莎在同所小学、初中就读的朋友回忆,尽管父母分开,萨曼莎表面上看起来仍是“阳光女孩”,非常受大家欢迎。按朋友的说法,萨曼莎十一二岁时曾与当地穆斯林社区孩子有过交往,并在15岁时改信伊斯兰教,开始在日常生活中佩戴头巾。生活在艾尔斯伯里穆斯林社区的居民回忆,那时的小萨曼莎并没有什么极端思想,待人友善。
  萨曼莎2002年进入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习政治学与宗教学。正是在那里,她遇到第一任丈夫林赛。萨曼莎朋友称,他们初次见面是共同参加一次在伦敦市中心举行的反战游行,之后不久萨曼莎就结婚、退学,搬回艾尔斯伯里居住。与萨曼莎同时就读于亚非学院的同学说,“林赛喜欢拳击,他脑子有问题,非常暴力……但萨曼莎很正常,我难以相信她也干这事(武装袭击)。”
  就女儿卷入恐怖活动、成为“白寡妇”,萨曼莎的父母同样难以置信。她的父亲现年56岁,直至今天仍拒绝接受女儿成为国际通缉犯。
  “萨曼莎绝不会跟恐怖主义有任何瓜葛……她受过去那些事情影响太深,但绝不会做类似事情。肯定是这样的。”安德鲁多次通过媒体恳求自己的女儿回家。不过,随着警方调查的深入,“白寡妇”写给“基地”组织前领导人乌萨马·本拉丹的“情诗”等细节一一曝光,让曾经熟悉萨曼莎的人大为吃惊。
  最近,警方从一台萨曼莎试图毁掉的电脑中恢复的文件中发现,她曾写过一首名为《拉丹赞歌》的34行诗,表达了其对本·拉丹的“爱”。萨曼莎写道,自己对于这位“基地”组织领导人的爱“与众不同”,并且将他描述为“我的父亲,我的兄弟”。
  总之,“白寡妇”走上恐怖主义道路也许与成长环境有关,与父母离异有关,与社会不公有关,或是受到第一任丈夫林赛的影响。无论如何,伤害已经酿成。不仅是那些在恐怖活动中遇难的普通民众,更包括“白寡妇”的亲人、孩子都是国际恐怖主义的牺牲品,受到不可挽回的伤害。
  “白寡妇”的种族色彩
  从某种程度上看,“白寡妇”萨曼莎的出现动摇了西方社会看待恐怖活动嫌疑人的种族色彩。在西方,出于政治原因,没有人对制造恐怖活动嫌疑人公开进行种族划分,但无论是警方还是普通民众谈及恐怖活动,都对少数族裔“侧目”。类似“白寡妇”萨曼莎这样在西方出生成长的恐怖嫌疑人出现,推动西方社会重新思索“后9·11时代”恐怖主义的来源和应对之策。   美国已故作家厄普代克在2006年出版的小说《恐怖分子》中,塑造了一个土生土长、涉足恐怖活动的美国青年,有着与“白寡妇”萨曼莎类似经历。小说中,单亲家庭、受主流社会消费主义影响的庸俗校园生活、信仰与现代文明之间矛盾令18岁的美国青年艾哈迈德·马洛伊转向宗教极端主义找寻慰藉,最终走上准备实施自杀式袭击的道路。
  厄普代克被美国总统奥巴马称为最崇敬的作家,正是因为他在《恐怖分子》这部小说中对西方社会谈之色变的恐怖主义进行的深入剖析。这位作家一针见血地指出,针对西方的仇恨和“圣战”,不是源自那些美军眼里的“失败国家”,而恰恰来自西方社会本身,来自社会环境中贫穷与富裕、歧视与反抗的各种生存压力。
  虚构的美国帅哥艾哈迈德、真实的英国美女“白寡妇”,在警方眼中都是杀害无辜者的“本土恐怖嫌疑人”,在宗教哲学家雨果·英格尔哈特眼中是被社会不公制造的“道德异乡人”。一些分析师认为,“白寡妇”萨曼莎父母离异、性格叛逆,因此走上宗教极端主义的道路。这种人生经历恰恰体现了西方社会打击恐怖主义不能只靠飞机大炮,而更为重要的是应对那些滋生恐怖主义的社会环境。
  “9·11事件”已经过去12年,人类社会经历多场战争,但恐怖主义活动不仅没有得到解决,还呈现出分散化、小型化和智能化的新特点,始终困扰各国政府。无论“白寡妇”藏身何处,她的频频活动都是一个警钟,警告西方社会要重新定义应对恐怖活动的手段,以避免惨剧在世界某个角落再次发生。
  浦发银行首推微理财 微金融迈出坚实第一步
  本刊讯 随着3G无线网络的不断发展与个人智能终端的普及,微信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迅速融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并创造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让整个商业世界惊呼:微时代已经到来!而面对这样的“微时代”,浦发银行再次强势出击,借助微信平台于8月16日推出 “微理财”,通过微信平台,以文字、语音、图像等创新方式实现金融服务,再度提升用户的服务感知,改善了用户的金融体验,让“微时代”再度彰显“大作为”。
  提起“微金融”,走在市场前沿的潮人们应该不会陌生。“微信客服”是我们接触到的最早的“微金融”服务模式。采用聊天机器人方式对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标准化的回复,虽然机器人对很多问题往往答非所问,但是新金融的发展贵在尝试,“微信客服”毕竟迈出了金融搭载微信平台的第一步。紧随其后,有银行推出通过“微信”端口接入手机银行模式的“微信银行”,账户查询、资金汇划、投资理财等服务通过微信平台在跳转手机银行后完成。这样的“微信银行”无疑是将“微信”良好的用户体验束之高阁了。
  此次,浦发银行推出的“微理财”服务,则是充分考量微信用户的操作体验。首先,基于微信的图文回复功能,用户只要在第一次使用时进行签约,就可以享受余额查询、明细查询、信用卡账单查询等服务。第二,基于微信的定位服务,用户可以实现浦发网点的查询,网点排队预约等功能,为客户节省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工作生活从容安排。第三,基于微信人性化的交互方式和银行的多重安全认证手段,用户可通过微信平台实现理财产品查询、购买等功能。大量的非现金业务可以直接在微信平台上完成,而不需要专程去柜台排队办理。第四,依托语音识别技术,用户在浦发银行官方微信中完成微信号的绑定后可以直接说出“我的余额”、“理财”等所需服务,系统将根据指令完成服务,高效便捷。
  未来微信取款、微信汇款、微信支付、微信融资等将陆续登录浦发微金融服务平台,全力打造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虚拟银行。届时,除了提取现钞以外的绝大部分实体银行业务,都将在虚拟银行得到复制。
  伴随着4G技术逐渐推广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进程加快,金融业态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微理财”的诞生,不仅为“微生活”注入新活力,更推动“微金融”的快速成长,也为我们点亮全新的“微时代”。
其他文献
针对心脏病治疗,中西医理论往往不尽一致,甚至截然相反。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自体修复”,西医则大多主张并注重技术手段。两种治疗体系到底谁更有效?各自又有何理论依据?本期,记者就此专访了山东省中医院心病科教授李运伦。  处方笺上的心脏病理  今年夏天,山东省中医院心病科教授李运伦接治了一位56岁的病人:体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一样不少。病人的要求说难不难:只要减轻胸闷胸疼等病症就行。  望闻问切和
期刊
电视上、公交车上甚至在街道的广告亭里……不孕不育广告在济南随处可见。当不孕不育已成为一种社会问题,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关注这些医院存在本身出现的各种问题?它们的生存法则如何?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是如何争夺患者资源的?民营医院都有哪些生存困境?  无孔不入的不孕不育广告  本地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代言不孕不育,成为某民营医院不孕不育爱心大使,早已是尽人皆知的事实。某些电视媒体上,不论时间点,不管时间段,不
期刊
全球顶级设计舞台上最风生水起的华人设计师有哪些?现在,就带你认识这些高级定制的珠宝设计师。  赵心琦(Cindy Chao):艺术珠宝情感学  代表作品:“四季系列”  赵心琦是台湾首位进军纽约佳士得的珠宝设计师,在建立品牌短短 3年后就成为了世界珠宝设计舞台上的一匹中国黑马。一年只制作36件Master piece的她,让欧美、港台的政要名媛们心甘情愿地把天价珠宝存放在心绮的保险箱里,花上几年等
期刊
9月16日,山东省中医院国家中医临床基地综合楼正式启用,这是一座集门急诊、住院、手术、医疗检查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大楼,改变了医院的诊疗环境和条件,也将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人性化医疗服务。  富有传统文化之美的医用大楼  距离王素梅第一次到山东省中医院国家中医临床基地综合楼就诊已经月余,作为山东省中医院的老病号加老粉丝,这幢位于经十路山东省中医院东院区的新大楼的确给王素梅不少惊喜。  “我心脏
期刊
对于辛苦了一整年的职场中人,高脚杯的觥筹交错、馥郁醇香的美食怎能错过?年终宴如何吃出快乐、吃出新意?公司年会到哪里才能更凝聚出热闹氛围又兼顾美味?婚后回请、亲朋聚会在哪里才能实惠经济且倍有面子?  觅食济南,陡然间吹来一股新鲜的风潮,筷乐潇湘带着独特的文化氛围、快乐的新派湘菜、精致的高档粤菜、传统的美味鲁菜,与您一起同美食巅峰碰撞。  自2009年9月开业至今,筷乐潇湘接待新年宴席数千场,萦绕着欢
期刊
安倍突称将继承村山谈话  未否定日侵略历史  据环球时报消息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日前在国会突然表示,将继承向被日本侵略国家和殖民国家谢罪的“村山谈话”。他称,“我国(日本)曾给很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造成巨大损害和痛苦。关于此认识,我将继承历代内阁的立场”。他还强调,“安倍内阁从未否定过日本侵略和殖民地历史。”《每日新闻》称,安倍是在回答民主党议员质询时作出的这番表态。  之前安倍政府多位高官曾
期刊
自打5月份唱着歌正式卸下“阿里巴巴CEO”职务后,马云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没有现身阿里巴巴几十场新闻发布会的任何一场。  这一次,接近11月11日零时的时候,马云走进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四号楼的报告厅,数百名记者瞬间都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以潮涌的形式向着马云的位置运动起来,马云疾步离开,这一幕也就十几秒的时间。到了11月11日晚间,马云又出现在这里,十几分钟的时间回答了媒体的几个问题。  对于阿里的第五
期刊
心灵要吃法味  心要吃的东西很多,慈悲、智慧、思维、善美、舒畅等。所谓“万法由心造”,心能造万法,心也要以万法为食。有时候我们骂一个人是“空心大萝卜”,就表示这个人什么都没有;如果能让万法萦绕于胸,世间上还有什么事不能办成的呢?  中医五行里,心属火,心主血。冬季要气血充盈,活力四射,首先要保养的就是我们的心。秋季天气寒冷,是冠心病的高发季节。专家建议,为预防疾病的发作或加重,要从饮食起居、身体精
期刊
我们时代的男性:  精神和价值观层面多处失守?  男性还在,但男人没了。中国男性比女性多6500万人,诸多领域却“阴盛阳衰”。这是男人异化的结果。他们在取得现实世界空前胜利的同时,在精神和价值观层面多处失守。  在社会的强大壁垒中,中国男人金钱共成功一色,荷尔蒙与特权齐飞,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然后说“男人真难”。他们腰上一个劲地长膘,最终成为阿Q或犬儒主义者:看到小偷扒窃不敢吭声,看到暴徒抢劫不敢吭
期刊
2013年,姜淑梅的名字不断被读者传诵。这位77岁的老人60岁学写字,75岁学写作,最近首部文集《乱时候,穷时候》出版。作为一个时代的受难者与见证人,姜淑梅书写了近百年中国跌宕起伏的民间历史,喊出了“让整个中国潸然泪下的小民往事”,如话家常的文字被评价为“每个字都钉在纸上,每个字都戳到心里”。  无独有偶,此前有一位70多岁拿起画笔的传奇老奶奶,人们称她为“中国农村的梵高”,甚至直呼她“梵高奶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