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嗜菊如命是关于慈禧的一个传说。慈禧垂帘听政后,渐觉精神不振,时常眩晕、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略懂药物知识的慈禧,便选用上等杭菊花沸水浸泡代茶频饮,来缓解症状。后来慈禧令太医特为她精制了“菊花延龄膏”,天天服用,并把菊花作为礼品馈赠各国驻京的使节夫人。慈禧爱菊,也爱养菊,多次下令在京城各地广植菊花,仅在颐和园里种植的菊花就有233种。《御香缥缈录》中记载:慈禧爱吃这样的白菊花。方法是:先将花瓣在矾水中浸泡2分钟,后放入温水洗净。煮食时,在小锅中放入原汁鸡汤后,投入薄薄的鱼肉片、鸡肉片,再投入菊花,煮10分钟左右,加入作料,即可食用。
关于菊花有不少著名诗人写下了赞颂的诗句,宋代诗人苏东坡有诗曰:“轻肌弱骨散幽葩,真是青裙两髻丫。便有佳名配黄菊,应缘霜后苦无花。”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特别爱菊,有不少咏菊的佳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清代扬州八怪郑板桥也曾题菊诗云:“南阳菊水多耆旧,此时延年一种花,八十老人勤采服,定叫双鬓变成鸦。”
历代本草著作关于菊花药用的论述颇多。《神农本草经》记载:“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唐代甄权著的《药性本草论》说:“菊花治头目风热,脑首疼痛,身上游风,令消散,利血脉。”明代李時珍《本草纲目》亦曰:“菊花主治诸头晕,养目血,去翳膜,利血气。”中医认为,菊花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肝、肺经。本品轻清凉散,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一般多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目眩、目赤肿痛。
菊花良好的清热、明目之效,常用于眼科保健。如《和剂局方》菊花散:菊花180克,炒白蒺藜、羌活、木贼、蝉蜕各90克,共研细末。每服60克,日3次,食后清茶水调下。能祛风解毒,清利头目,用于眼目赤肿、昏暗羞明、隐涩难开。《和剂局方》菊睛丸:菊花120克,枸杞子90克,肉苁蓉60克,巴戟天30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30~50丸,日服3次,食前淡盐汤送下。此方可补益肝肾,明目。用于肝肾之眼目昏暗、视物不清、多有冷泪者。《医级》杞菊地黄丸,有滋阴补肾、养肝明目之功,为肝肾虚损、久视昏暗、视物不清、两目干涩、迎风流泪的有效良方。
人到老年多因血气不利,而出现头晕、耳鸣、目昏等症。可用鲜菊花瓣,用水熬透,去渣再熬浓汁,少兑炼蜜收膏,每服15~20克,白开水冲服。血气不利,脑络瘀阻,血瘀生风,而致半身不遂、口角歪斜、头晕面赤,甚则昏迷不语、舌有瘀色、脉弦劲,皆可使用菊花利其血气,血行风自灭也。每与天麻、地龙、川芎、钩藤等药配用。目受血能视。倘若目系血气不利,轻则目昏、目暗,重则失明。菊花有利血气之效用,因而治疗目疾可由表及里,不仅用于目赤涩痛,而且用于血气不利所致的眼底疾患,如中心性网膜脉络炎、急性视神经炎、青光眼、脑动脉硬化眼底出血等。
关于菊花有不少著名诗人写下了赞颂的诗句,宋代诗人苏东坡有诗曰:“轻肌弱骨散幽葩,真是青裙两髻丫。便有佳名配黄菊,应缘霜后苦无花。”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特别爱菊,有不少咏菊的佳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清代扬州八怪郑板桥也曾题菊诗云:“南阳菊水多耆旧,此时延年一种花,八十老人勤采服,定叫双鬓变成鸦。”
历代本草著作关于菊花药用的论述颇多。《神农本草经》记载:“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唐代甄权著的《药性本草论》说:“菊花治头目风热,脑首疼痛,身上游风,令消散,利血脉。”明代李時珍《本草纲目》亦曰:“菊花主治诸头晕,养目血,去翳膜,利血气。”中医认为,菊花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肝、肺经。本品轻清凉散,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一般多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目眩、目赤肿痛。
菊花良好的清热、明目之效,常用于眼科保健。如《和剂局方》菊花散:菊花180克,炒白蒺藜、羌活、木贼、蝉蜕各90克,共研细末。每服60克,日3次,食后清茶水调下。能祛风解毒,清利头目,用于眼目赤肿、昏暗羞明、隐涩难开。《和剂局方》菊睛丸:菊花120克,枸杞子90克,肉苁蓉60克,巴戟天30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30~50丸,日服3次,食前淡盐汤送下。此方可补益肝肾,明目。用于肝肾之眼目昏暗、视物不清、多有冷泪者。《医级》杞菊地黄丸,有滋阴补肾、养肝明目之功,为肝肾虚损、久视昏暗、视物不清、两目干涩、迎风流泪的有效良方。
人到老年多因血气不利,而出现头晕、耳鸣、目昏等症。可用鲜菊花瓣,用水熬透,去渣再熬浓汁,少兑炼蜜收膏,每服15~20克,白开水冲服。血气不利,脑络瘀阻,血瘀生风,而致半身不遂、口角歪斜、头晕面赤,甚则昏迷不语、舌有瘀色、脉弦劲,皆可使用菊花利其血气,血行风自灭也。每与天麻、地龙、川芎、钩藤等药配用。目受血能视。倘若目系血气不利,轻则目昏、目暗,重则失明。菊花有利血气之效用,因而治疗目疾可由表及里,不仅用于目赤涩痛,而且用于血气不利所致的眼底疾患,如中心性网膜脉络炎、急性视神经炎、青光眼、脑动脉硬化眼底出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