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腹有詩书气自华”,教学应返朴归真,背诵作为语文学习的基本功还应继承和发扬光大。背诵能积淀语感,提高能力,为写作蓄力。“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我常常鼓励学生背诵的激励语。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学科的教育,越发重视“感”的积淀,“知”的积累。背诵不失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锻炼记忆力,增强语感,使课本中的诗文佳作,活生生的“语言本身”,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如果不重视背诵、积累,学生在校几年、十几年,结果仍是腹中空空,言无玑珠,无议可发,难以成篇。因此,教学应返朴归真,背诵作为语文学习的基本功还应继承和发扬光大。
首先,背诵能增强记忆力,积累知识。人们的记忆有两种,一种是机械记忆,一种是理解记忆。中小学生理解力较弱,但头脑单一,精力充沛,记忆力强,正是在无忧无虑的大脑中大量储存信息的极好时光。这一阶段,不能要求学生什么都理解了以后再去记忆,还真的要来点“死记硬背”。苏步青教授曾经说,他小时候背诵《孟子》《史记》等书,很多内容都不理解,但硬是背下来了。随着背诵的增多和年龄的增长,所背内容都一一理解了。他今天深厚的文学功底,就是那时候由背诵打下的。事实上,一个人等到理解力强了,恐怕背诵的大好时光也就过去了。应当趁年纪小,精力旺盛,记忆力强时大量背诵。
其次,背诵能增强语感,提高阅读能力。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上选取了大量中外名篇,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富有思想性和启发性。对于这些文章,应该提倡学生平时反复朗读,多背诵,要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作者的感情之中去,将二者合为一体,学生会更容易体会文章的音韵美,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学生的语感。这样在“品”中去背,背多了,就可以揣摩文章的语气、感情和主题是如何表达的,借鉴文章精华。尤其是文言文更要多读,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再次,背诵能够提高写作能力。如果背诵是为写作蓄源的话,那么写作就有泉可流了。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让学生背诵而求其佳作连篇,岂不是塞源而望其泉流汩汩!如,明代学者张溥,他每读一部书,都要用蝇头小楷工笔抄写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再烧,像这样连抄七遍,于是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七录斋》。很明显,张溥这“七录”,实际上是把别人的书录在心纸上了,所以他才思敏捷。鲁迅先生更以切身经历来肯定、推崇熟读和背诵。可见,这背诵、积累是与写作紧密相连的。那些名人背名篇、背名著,就如同不拒细流蓄水成渊一般,为他们创作之流备足了丰富的水源,才有“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的诗文传诵……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写作规律:背诵是为写作筑坝蓄水,只有大量储存,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输出。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怎样指导学生背诵、积累呢?
第一,向学生讲清背诵的目的意义,鼓励他们出口名句,出口成章是有学问的表现。要想做个有学问的人,必须多多朗读,多多背诵,多多积累。
第二,教师要吃透大纲,吃透教材,哪些课文是必背篇目,哪些是补充背诵的篇目,哪些虽不是名篇,但对学生以后学习很有益处,对这些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无目的地都要求学生背诵,增加学生的负担,挫伤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第三,初中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背诵的课文时,能充分准备与课文有关的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时也可讲自己背诵此文的经历、方法,激发学生背诵的热情。有效背诵需要有两个相互联系的条件:熟读和理解。古人说:“熟读成诵。”这告诉我们背诵是熟读的结果。背诵的基础是理解。理解得越深,记得越牢;记得越牢,又能不断地加深对旧知的理解,其乐无穷。故事性强的课文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编演课堂剧,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在背诵中品味语言,吸收语言,领悟方法。
第四,教师要做学生背诵的知心人,引路人。适时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窍门。如分层熟读成诵法,联想背诵法,理解背诵法,线索背诵法,问题背诵法,“过电影”背诵法,编写提纲背诵法,默写背诵法等。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课文,还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文字图景转换法就是对一段文字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图像信息,使之形象地储存在脑子里,弄清“图”的前、后、左、右、上、下、远、近各是什么,整幅图是什么,然后默记回忆,把“图景”转换成文字,反复几次,促使文字与“图像”迅速转换,“图景”清晰牢固地“储存”在脑子里,背诵就较方便了。如朱自清的《春》一文就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五幅图,背诵时采用这种方法就比较好。
背诵是学好语文的重要的方法之一,我们要重视学生这一基本功的培养。教给学生背诵、积累知识的技巧和方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持之以恒地抓落实,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第四中学语文组(735300)
首先,背诵能增强记忆力,积累知识。人们的记忆有两种,一种是机械记忆,一种是理解记忆。中小学生理解力较弱,但头脑单一,精力充沛,记忆力强,正是在无忧无虑的大脑中大量储存信息的极好时光。这一阶段,不能要求学生什么都理解了以后再去记忆,还真的要来点“死记硬背”。苏步青教授曾经说,他小时候背诵《孟子》《史记》等书,很多内容都不理解,但硬是背下来了。随着背诵的增多和年龄的增长,所背内容都一一理解了。他今天深厚的文学功底,就是那时候由背诵打下的。事实上,一个人等到理解力强了,恐怕背诵的大好时光也就过去了。应当趁年纪小,精力旺盛,记忆力强时大量背诵。
其次,背诵能增强语感,提高阅读能力。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上选取了大量中外名篇,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富有思想性和启发性。对于这些文章,应该提倡学生平时反复朗读,多背诵,要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作者的感情之中去,将二者合为一体,学生会更容易体会文章的音韵美,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学生的语感。这样在“品”中去背,背多了,就可以揣摩文章的语气、感情和主题是如何表达的,借鉴文章精华。尤其是文言文更要多读,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再次,背诵能够提高写作能力。如果背诵是为写作蓄源的话,那么写作就有泉可流了。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让学生背诵而求其佳作连篇,岂不是塞源而望其泉流汩汩!如,明代学者张溥,他每读一部书,都要用蝇头小楷工笔抄写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再烧,像这样连抄七遍,于是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七录斋》。很明显,张溥这“七录”,实际上是把别人的书录在心纸上了,所以他才思敏捷。鲁迅先生更以切身经历来肯定、推崇熟读和背诵。可见,这背诵、积累是与写作紧密相连的。那些名人背名篇、背名著,就如同不拒细流蓄水成渊一般,为他们创作之流备足了丰富的水源,才有“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的诗文传诵……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写作规律:背诵是为写作筑坝蓄水,只有大量储存,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输出。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怎样指导学生背诵、积累呢?
第一,向学生讲清背诵的目的意义,鼓励他们出口名句,出口成章是有学问的表现。要想做个有学问的人,必须多多朗读,多多背诵,多多积累。
第二,教师要吃透大纲,吃透教材,哪些课文是必背篇目,哪些是补充背诵的篇目,哪些虽不是名篇,但对学生以后学习很有益处,对这些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无目的地都要求学生背诵,增加学生的负担,挫伤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第三,初中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背诵的课文时,能充分准备与课文有关的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时也可讲自己背诵此文的经历、方法,激发学生背诵的热情。有效背诵需要有两个相互联系的条件:熟读和理解。古人说:“熟读成诵。”这告诉我们背诵是熟读的结果。背诵的基础是理解。理解得越深,记得越牢;记得越牢,又能不断地加深对旧知的理解,其乐无穷。故事性强的课文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编演课堂剧,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在背诵中品味语言,吸收语言,领悟方法。
第四,教师要做学生背诵的知心人,引路人。适时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窍门。如分层熟读成诵法,联想背诵法,理解背诵法,线索背诵法,问题背诵法,“过电影”背诵法,编写提纲背诵法,默写背诵法等。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课文,还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文字图景转换法就是对一段文字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图像信息,使之形象地储存在脑子里,弄清“图”的前、后、左、右、上、下、远、近各是什么,整幅图是什么,然后默记回忆,把“图景”转换成文字,反复几次,促使文字与“图像”迅速转换,“图景”清晰牢固地“储存”在脑子里,背诵就较方便了。如朱自清的《春》一文就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五幅图,背诵时采用这种方法就比较好。
背诵是学好语文的重要的方法之一,我们要重视学生这一基本功的培养。教给学生背诵、积累知识的技巧和方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持之以恒地抓落实,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第四中学语文组(73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