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教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r906646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文的图片、文字素材,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那么,如何用好教材资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呢?下面我以苏教版教材第二册第六课《蘑菇该奖给谁》,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巧用教材,是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首要秘诀就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就是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问题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根本原因,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其学习也只能停留在表层或流于形式。一个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现有认知水平相符的问题,极易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如何教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自主地投入学习中呢?一上课,我就从课题入手:“这个课题是一句话,如果让你们给它加一个标点符号,你们会加什么标点符号?为什么?”师生共同讨论确定之后,指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这时,我在黑板上画个特大的蘑菇:“这个最大的蘑菇应该奖给谁呢?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这个开场白,以兴趣为导航,引导学生自主投入学习中。
  二、创新教材,是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改变过去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提倡学生主动参与、敢于探究、敢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在《蘑菇该奖给谁》一文的学习中,如果只让学生读读课文,就要求他们读懂课文、明辨事理,显然难度太大。怎样处理这一课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教学思路,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明辨事理:
  1.让学生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读后小组内讨论:兔妈妈应该把最大的蘑菇奖给谁?为什么?然后师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此时,教师只引导学生说出理由,不给出任何结论。
  2.让学生自由读第五、六、七自然段,读后组内讨论:兔妈妈应该把最大的蘑菇奖给谁?为什么?然后师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此时,教师仍然只引导学生说出理由,不给出任何结论。
  3.通过两次讨论,学生有的说奖给小白兔,有的说奖给小黑兔,谁也不能说服谁。此时,教师仍然不下任何结论,继续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第八、九、十自然段,读后组内讨论:兔妈妈应该把最大的蘑菇奖给谁?为什么?师生交流,相机指导理解“因为他敢和高手比”。
  4.最后再次讨论“蘑菇该奖给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蘑菇该奖给谁”这个问题后,并不急于让学生说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钻进教材去读,去领会,去讨论,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学生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辩论,一次又一次深入的学习、合作、交流、探讨后,逐步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最大的蘑菇应该奖给小白兔。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提供小台阶,降低了难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互相交锋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这种走出课堂、分工合作的学习形式已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各守其阵、闭门造车的学习形式,加上学生的积极参与、交互作用,使整个教学过程不只是一种认知的过程,还为学生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施展才华的舞台。学生在分工的过程中,增强了责任感,提高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增强了交流、交往能力和竞争意识;在合作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精神。
  三、用“尽”教材,是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保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学习《蘑菇该奖给谁》这篇课文后,教师如果只要求学生明白课文内容、了解这件事,是远远不够的,这显然浪费了教学资源。以“文”为引,趁学生对这个童话故事有浓厚兴趣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其实,我们班上也有像小白兔一样的好孩子,他们处处和高手比,所以进步很大,大家能说说吗?”这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样,为了激发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写字的兴趣,我告诉学生:“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朗读和写字的高手,你们敢不敢和他比?”我巧妙地结合课文内容创设了与高手比赛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不仅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且延伸到了课外。学生明白了,在生活中要敢于同高手比,敢于向强者挑战。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学会了自主学习,更将这种行为转化为一种本能,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只有在转变了教育价值观的前提下,对新教材的使用加以创新,才能使生动的教材变成生动的课堂,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因此,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实现三个维度的对话,一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二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三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读之有效,读之有情,读之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  一、带着表情读  我们对于学生感情朗读能力的培养,要淡化朗读技巧的讲解
一、变换方法,多元解读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要呵护学生的不同的强项智能倾向,要让学生的强项智能补助弱势智能。比如一位老师执教《石榴》这一课的第二段:  师:“盛开的石榴花是什么颜色?”  生:“火红”、“像火一样红”。  师(指着挂图):“那么这一大片火红的石榴花,远看像什么?”  生(看着图):“像一片火海”、“像燃烧的森林”、“像火红的太阳溅落人间”(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让人惊喜
儿童文学家金波说:“今天的语文阅读既要重视理性的阅读,更要重视感性的阅读。”由此可见,教会儿童感性阅读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失衡:透视语文课堂“初读内退”现象  只要稍稍聚焦一下阅读教学,就会发现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各类竞赛课、展示课,甚至名师的观摩课几乎没有人执教第一课时,往往特别青睐第二课时。让人不禁产生疑问:这些第二课时的精彩是怎样演绎出来的呢?教学研究人员、专家学者也很少从理论的高度及实践操作的层面上给一线教师明确的指导。而老师们也似乎的形成了一种教第一课时没意思,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艺术难以展示,课堂
“预设”是新课程改革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语,所谓“预设”是教师面对教材和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而预先设定的教学基本定位和假设路径。“生成”指事物
[摘 要]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培植言语生命,顺其自然的过程。课堂教学要唤醒学生内在的生命本能中的言语生命意识和言语潜能,并使他们的言语才能得积极主动的发挥,言语生命得到尽情的绽放。因此,要还原言语生活,敏感言语感受,丰富言语体验,让学生言语生命鲜活自由地成长。  [关键词]精致语文 言语生命 培植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
一提作文,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皆谈虎色变,作文难,难作文。其实作文就是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然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过程,即“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那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想写、敢写、会写,写出有着自己的个性的作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赏识学生,增强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心是最强的动力。有句话说得好:“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虽然“良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个性化”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角落。个性化阅读作为一个超越传统,彰显时代特色的新生命向我们大步走来,教师也使出了浑身解数,让学生尽尝不同的阅读方法。那么,如何让个性化阅读教学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     一、学生的阅读学生做主——注重体验,尊重人本   新课程倡导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实质是对学生认识的肯定,也是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的平台。新课标在“阅读教学”板块首先提出“
新课程要求教师引导、帮助学生,使其成长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人。这样的人必须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必须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进而积极参与科技强国的建设工作。因此,在小学教学中,必须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引导学生到校外广阔的天地里去摄取广博的科技文化知识和丰富的人文思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通
何谓语文?语文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完美统一的学科。新课程改革为小学语文赋予了更精彩的内容和更丰富的内涵。语文教学改革为小学语文课堂吹来了清新之风、创新之风,但是在增强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性和功能性的同时,不能忘记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学习语言。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从而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