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2年以来一直溯流直上的文化产业的重要分支——拍卖业,和其他行业一样邂逅了金融危机后,如今还好吗?
金融危机吹凉了经济,让很多行业的人愁眉苦脸。好在,随着夏天的到来,中国经济出现了“回暖”的迹象,但何时能实现“复苏”,经济学家们仍在争论。
且不管让人烦忧的金融危机,有一种观点让人高兴:金融危机恰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文化产业在金融危机中往往能够实现逆势飞扬。这个观点有着言之凿凿的证据:1929年的美国经济危机造就了好莱坞,1997年的东南亚经济危机则成就了韩剧。
那么,自1992年以来一直溯流直上的文化产业的重要分支——拍卖业,和其他行业一样邂逅了金融危机后,如今还好吗?
为了为5月底的春季拍卖造势,中国拍卖大鳄嘉德从杭州移师济南,预热购买力深厚的山东市场。
这次特殊形势下的春拍意义非凡,考验的是各拍卖公司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和应对能力,体现的是其对整体的战略布局和细节的尺寸拿捏。既要找到最好的拍品,还要制订最好的价格,嘉德的这一槌堪称是对其整体实力的一次全面较量。
因此,嘉德对此次预演非常重视,并且,收藏界重镇山东的独特市场位置使它更不敢怠慢。为此,嘉德派出了副总裁寇勤亲自坐镇济南。有着京城人特有的好口才的寇勤在济南煞是忙碌,频频参加宴会,约见收藏界大腕和传媒人士,竭力推介此次春拍。
寇勤入行较早,堪称见证了建国以来中国拍卖业发展的资深行业人士。他说,拍卖业受到了一些经济形势的影响,“可能影响了一些高层收藏人士的购买信心,可买可不买的东西,他们可能暂时就不买了”。但是从拍卖账面上看,其收获仍然是气势如虹,“没看出来有什么影响”。
因此,他总结,此次金融危机对拍卖业带来的是“波及”而远非“冲击”。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拍卖业“距危机核心较远”。
事实似乎证明了他的观点。5月20日,中国嘉德2009春季拍卖会“丁张弓良收藏中国军用钞票”专场开槌,拍品受到场内外藏家的热情追捧,三位拍卖师轮番上阵,现场高潮迭起。经过逾12个小时的鏖战,至晚上10点多,全场784件拍品成交率100%,总成交额达853.9万元人民币,创造了钱币拍卖成交率的奇迹。
面对面
记者:在您的印象中,中国建国以来的拍卖业应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寇勤:建国初期,中国进行了一些口岸扣留物资、积压物资、抵接财产等方面的拍卖活动。那时候,拍卖还被看作“资本主义交易方式”,拿不上台面。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人民日报》社的一个记者向中央领导写了一份内参,反映一些海关扣押物资难有合适的处理渠道,应该重启拍卖业。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
在这种情势下,1992年,北京市政府组织了北京市文物局、旅游局和一些外国公司,搞了一个专场拍卖活动。这个拍卖会的影响业界评价不一,有人说成功有人说不成功。但这次拍卖会被业界普遍认为是建国以来中国商业拍卖业的标志性事件,从此,拍卖业在中国又一次启航。
记者:嘉德是不是就是这个时候成立的?
寇勤:是的。1993年5月,嘉德就成立了。我不知道嘉德是不是建国以来最早的专业拍卖公司,但我知道它是中国最早就运用了现代企业制度架构的拍卖公司。嘉德从公司成立开始,就采用了股份制,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公司制度。
当时,我们尝试着在政府的许可下运作。现在看来,我们当时的股东很有意思,有和艺术密切联系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有有钱的广东建设银行,有可以抵御风险的太平洋保险公司,还有旅游业的国旅总社。拍卖业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顾及到了。
当然,十几年后,国有企业纷纷收缩战线,这些股东都退出了。
记者:那么,中国初期拍卖市场的业绩如何?
寇勤:事实证明,中国蕴藏着巨大的拍卖市场力量。以嘉德为例,公司成立之后,所有的拍卖经历没有一次是赔钱的,包括试水的第一次。这也是我们欣慰和引以自豪的地方。
嘉德的第一场拍卖会是在1994年3月,这次共拍出了244件拍品,成交金额达1423万元人民币,一下轰动了全世界。
当时,有两件拍卖品还拍出了“世界纪录”。一件是齐白石的鹰,130多万;另一件是张大干的山水,200多万。
记者:当时主要拍卖什么东西呢?
寇勤:这也是很有意思的。当时我们所拍卖的艺术品来源主要有:国家的文物商店、海外收藏家和国内收藏者。当时,有很多平反后退赔的人成了我们的拍卖品来源对象。他们那个时候很穷啊,需要钱,拿出了很多好东西。
记者:您如何评价如今的中国拍卖业市场?
寇勤:应该说,中国的拍卖业基本走向成熟了。从拍卖业市场主体说,中国形成了一些大的拍卖公司,这些公司的规模、拍卖份额、重要程度,并不亚于国际上的大公司。拍卖业对促进中国收藏市场的繁荣和海外文物的回流,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但是,中国拍卖业也存在一些问题,拍卖企业过多、过滥。目前,中国拍卖业市场的门槛太低:有1000万资金、5个具有高级文博知识的人才、拍卖师就可以组建一个拍卖公司,这是很低的标准。
因此,很多人认为拍卖业是个很赚钱的行业,于是纷纷成立拍卖公司。其实,拍卖业是一个市场细分非常细致、专业化非常强的行业,它的发展趋势在于品牌化。所以,这个市场目前比较乱,能够赚钱的公司也不多,很多公司刚开不久就倒闭了。
记者:那么,如何评价中国目前的艺术品收藏市场?
寇勤:中国的收藏品市场逐步繁荣,很多企业参与进来,文化消费、文化投资都逐渐兴盛。这是个很好的现象。但是,一些收藏人士的心态有些急功近利。艺术品可以投资,但不能像炒股那样立竿见影。另外,中国的藏家总体上说还不像国外的藏家有钱,修养有待于提高。
记者:那么,看来中国的拍卖业存在着巨大的潜力。
寇勤:那是毋庸置疑的。有一次我去伦敦,拜访一家著名的拍卖公司,对方很重视,请我们在董事会办公室吃饭,他的员工亲自为我们做中餐。这家公司的老板感叹中国拍卖业市场的巨大潜力。他们的市场已经处于饱和的状态,当然也开发了20多个新市场,但这些新市场也处于萎缩中。
记者:关于金融危机对拍卖业市场的影响,网络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受到了影响,重组拍卖业市场;另一种则认为不但没有影响,反而是拍卖业发展的良好机遇。您怎么看?
寇勤:在今年春季,我感觉经济形势对拍卖市场还是有些影响,影响了一些企业层面的收藏者的心情,可买可不买的东西他们可能就暂时放弃了。但这种影响并不危险。金融危机之下,艺术品收藏受到的影响毕竟还是靠后的,不像制造业那样迎头赶上。况且,藏家对藏品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就像看待情人一样。这种非常人性化的关系,对外界的影响也有一定的抵御。
金融危机吹凉了经济,让很多行业的人愁眉苦脸。好在,随着夏天的到来,中国经济出现了“回暖”的迹象,但何时能实现“复苏”,经济学家们仍在争论。
且不管让人烦忧的金融危机,有一种观点让人高兴:金融危机恰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文化产业在金融危机中往往能够实现逆势飞扬。这个观点有着言之凿凿的证据:1929年的美国经济危机造就了好莱坞,1997年的东南亚经济危机则成就了韩剧。
那么,自1992年以来一直溯流直上的文化产业的重要分支——拍卖业,和其他行业一样邂逅了金融危机后,如今还好吗?
为了为5月底的春季拍卖造势,中国拍卖大鳄嘉德从杭州移师济南,预热购买力深厚的山东市场。
这次特殊形势下的春拍意义非凡,考验的是各拍卖公司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和应对能力,体现的是其对整体的战略布局和细节的尺寸拿捏。既要找到最好的拍品,还要制订最好的价格,嘉德的这一槌堪称是对其整体实力的一次全面较量。
因此,嘉德对此次预演非常重视,并且,收藏界重镇山东的独特市场位置使它更不敢怠慢。为此,嘉德派出了副总裁寇勤亲自坐镇济南。有着京城人特有的好口才的寇勤在济南煞是忙碌,频频参加宴会,约见收藏界大腕和传媒人士,竭力推介此次春拍。
寇勤入行较早,堪称见证了建国以来中国拍卖业发展的资深行业人士。他说,拍卖业受到了一些经济形势的影响,“可能影响了一些高层收藏人士的购买信心,可买可不买的东西,他们可能暂时就不买了”。但是从拍卖账面上看,其收获仍然是气势如虹,“没看出来有什么影响”。
因此,他总结,此次金融危机对拍卖业带来的是“波及”而远非“冲击”。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拍卖业“距危机核心较远”。
事实似乎证明了他的观点。5月20日,中国嘉德2009春季拍卖会“丁张弓良收藏中国军用钞票”专场开槌,拍品受到场内外藏家的热情追捧,三位拍卖师轮番上阵,现场高潮迭起。经过逾12个小时的鏖战,至晚上10点多,全场784件拍品成交率100%,总成交额达853.9万元人民币,创造了钱币拍卖成交率的奇迹。
面对面
记者:在您的印象中,中国建国以来的拍卖业应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寇勤:建国初期,中国进行了一些口岸扣留物资、积压物资、抵接财产等方面的拍卖活动。那时候,拍卖还被看作“资本主义交易方式”,拿不上台面。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人民日报》社的一个记者向中央领导写了一份内参,反映一些海关扣押物资难有合适的处理渠道,应该重启拍卖业。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
在这种情势下,1992年,北京市政府组织了北京市文物局、旅游局和一些外国公司,搞了一个专场拍卖活动。这个拍卖会的影响业界评价不一,有人说成功有人说不成功。但这次拍卖会被业界普遍认为是建国以来中国商业拍卖业的标志性事件,从此,拍卖业在中国又一次启航。
记者:嘉德是不是就是这个时候成立的?
寇勤:是的。1993年5月,嘉德就成立了。我不知道嘉德是不是建国以来最早的专业拍卖公司,但我知道它是中国最早就运用了现代企业制度架构的拍卖公司。嘉德从公司成立开始,就采用了股份制,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公司制度。
当时,我们尝试着在政府的许可下运作。现在看来,我们当时的股东很有意思,有和艺术密切联系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有有钱的广东建设银行,有可以抵御风险的太平洋保险公司,还有旅游业的国旅总社。拍卖业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顾及到了。
当然,十几年后,国有企业纷纷收缩战线,这些股东都退出了。
记者:那么,中国初期拍卖市场的业绩如何?
寇勤:事实证明,中国蕴藏着巨大的拍卖市场力量。以嘉德为例,公司成立之后,所有的拍卖经历没有一次是赔钱的,包括试水的第一次。这也是我们欣慰和引以自豪的地方。
嘉德的第一场拍卖会是在1994年3月,这次共拍出了244件拍品,成交金额达1423万元人民币,一下轰动了全世界。
当时,有两件拍卖品还拍出了“世界纪录”。一件是齐白石的鹰,130多万;另一件是张大干的山水,200多万。
记者:当时主要拍卖什么东西呢?
寇勤:这也是很有意思的。当时我们所拍卖的艺术品来源主要有:国家的文物商店、海外收藏家和国内收藏者。当时,有很多平反后退赔的人成了我们的拍卖品来源对象。他们那个时候很穷啊,需要钱,拿出了很多好东西。
记者:您如何评价如今的中国拍卖业市场?
寇勤:应该说,中国的拍卖业基本走向成熟了。从拍卖业市场主体说,中国形成了一些大的拍卖公司,这些公司的规模、拍卖份额、重要程度,并不亚于国际上的大公司。拍卖业对促进中国收藏市场的繁荣和海外文物的回流,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但是,中国拍卖业也存在一些问题,拍卖企业过多、过滥。目前,中国拍卖业市场的门槛太低:有1000万资金、5个具有高级文博知识的人才、拍卖师就可以组建一个拍卖公司,这是很低的标准。
因此,很多人认为拍卖业是个很赚钱的行业,于是纷纷成立拍卖公司。其实,拍卖业是一个市场细分非常细致、专业化非常强的行业,它的发展趋势在于品牌化。所以,这个市场目前比较乱,能够赚钱的公司也不多,很多公司刚开不久就倒闭了。
记者:那么,如何评价中国目前的艺术品收藏市场?
寇勤:中国的收藏品市场逐步繁荣,很多企业参与进来,文化消费、文化投资都逐渐兴盛。这是个很好的现象。但是,一些收藏人士的心态有些急功近利。艺术品可以投资,但不能像炒股那样立竿见影。另外,中国的藏家总体上说还不像国外的藏家有钱,修养有待于提高。
记者:那么,看来中国的拍卖业存在着巨大的潜力。
寇勤:那是毋庸置疑的。有一次我去伦敦,拜访一家著名的拍卖公司,对方很重视,请我们在董事会办公室吃饭,他的员工亲自为我们做中餐。这家公司的老板感叹中国拍卖业市场的巨大潜力。他们的市场已经处于饱和的状态,当然也开发了20多个新市场,但这些新市场也处于萎缩中。
记者:关于金融危机对拍卖业市场的影响,网络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受到了影响,重组拍卖业市场;另一种则认为不但没有影响,反而是拍卖业发展的良好机遇。您怎么看?
寇勤:在今年春季,我感觉经济形势对拍卖市场还是有些影响,影响了一些企业层面的收藏者的心情,可买可不买的东西他们可能就暂时放弃了。但这种影响并不危险。金融危机之下,艺术品收藏受到的影响毕竟还是靠后的,不像制造业那样迎头赶上。况且,藏家对藏品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就像看待情人一样。这种非常人性化的关系,对外界的影响也有一定的抵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