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 两个译本的翻译特色比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yi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翻译在体现原作风格的基础上要发挥译者主体性已成为译界共识。这种发挥如何体现才美?结合翻译理论,对照日语原文,具体比较《挪威的森林》两个中译本,可以看出译者性别及个人风格对主体性发挥的影响。林译本在尽量采取顺译、有意模仿原作的基础上,注意巧妙利用自己深厚的语言功底,很好地再现了原作的形与神。赖译本通过加译人称代词,突出单音节动作动词等,给原文增添了一些个人气质、女性气息。
  关键词: 译者 性别 文雅 亲切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当红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之一,被翻译介绍到很多国家,在中国也有好几个译本。我在对照日文原本,拜读林少华老师和赖明珠老师的两个译本之后,深深感觉到不同译者的不同翻译处理所带来的不同意境。在此主要选择一个代表性的小节,从文笔和译者性别角度进行分析。
  原文:十八年という年月が過ぎ去った今でも、ぼくはあの草原の風景をはっきり思い出すことができる。何日かつづいた雨に夏の間のほこりをすっかり洗い流された山肌は深く鮮やかな青みをたたえ、十月の風はすすきの穂をあちこちで揺らせ、細長い雲が凍り付くような青い天頂にぴったりはりつぃていた。空は高く、じっと見ていると目が痛くなるほどだった。風は草原を渡り、彼女の髪をかすかにゆらせて雑木林に抜けていた。梢の葉がさらさらと音を立て、遠くのほうで犬のなく声が聞こえた。まるで別の世界の入り口から聞こえてくるような小さくかすんだ鳴声だった。
  原文清丽明快,优美细腻,所选每一个景物都极具代表性,让人忍不住去眷恋、去追忆,对每一个景物的描述都十分洗练,一气呵成,各种品词用得极尽功能、炉火纯青。无论是单纯动词“たたえ”、“揺らせ”、“渡り”、“抜け”,还是复合动词“過ぎ去った”、“洗い流された”、“凍り付く”,都描述真切,形象生动。无论是“という”“ぼくは”等小处别有用心的用词,还是“細長い雲が凍り付くような青い天頂にぴったりはりつぃていた”“まるで別の世界の入り口から聞こえてくるような小さくかすんだ鳴声”这样整句别致动人的比喻,都是那么涓涓淙淙,栩栩如生,极尽语言之能事。用村上自己说的话来描述,那就是“将语言洗净后加以组合”(村上春树《文学界》一九八五年八月号)。《挪威的森林》中的这段文字所渲染出来的优美气息简直像被雨水冲洗过一样,干净清爽。
  下面我们分析两个中译本。
  总体看来,林译本更为文雅、文学一些,字里行间无不显示出译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行文突兀有致、珠圆玉润,又不见一丝赘肉,像端庄大方、典雅美丽的大家闺秀,又像一位正统的男权代表,字字句句尽是学问。而赖译本则通俗易懂,亲切俏皮,时不时又有美词丽句点缀“平庸”般跃入眼帘,有点像聪明伶俐、个性又秀气的小家碧玉,女性化十足。二者并非只是庄、谐的区别,通过译作能感觉出译者的性别区别。性别角度的不同感觉,带来译作不同的魅力。男性喜“庄”,端庄大方、有型有款的男性译作显得很有学问;女性更喜欢休闲舒适的生活气息,秀丽清气、亲切可爱的女性译作让人觉得轻松。
  以上述段落为例,具体分析比较两篇译作在翻译处理上的不同之处。
  十八年という年月が過ぎ去った今でも、ぼくはあの草原の風景をはっきり思い出すことができる。
  本句中村上特意用了“という”来强调岁月之悠长;用“はっきり”来强调记忆之清晰。用“ぼくは”来强调男性动作主的追忆。
  即使在经历过18载沧桑的今天,我仍可真切地记起那片草地的风景。(林译)
  就算在18年后的今天,那片草原风光也仍旧历历在目。(赖译)
  “即使”与“就算”,“18载”与“18年”,“仍可真切地记得”与“仍旧历历在目”,从用词即能看得出两位译者均十分注重文体,在刻意经营文字。前者刻意精雕细琢,用语庄重不失活泼,保留了原文中的主语“我”,也强调了18载“という年月”的沧桑。原文中“ぼく”(日语中的男性自称)对刻印在脑海中的一个女孩子的美好回忆娓娓道来的实感比较强烈。日语表达中经常省略主语,而此处作者原文中却故意用了“ぼく”,与后面回忆的对象“直子”相呼应,似乎是在强调一个男人心中永恒的少女情结。以此来看,译成“我仍可真切地记得”恰到好处。而后者有意走亲近读者路线,用语简单轻松,对“ぼく”忽略不计。我不知道此处忽略是否是译者有意做的处理,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来看,翻译是对文化的介入和协调,从语言出发消除翻译中的女性歧视。虽然原作此处的“ぼく”并非歧视女性,但是日语中存在男女性别用语本身就足以让我们意识到这种差别待遇,此处略去主语的翻译或许是译者有意的一个处理。
  何日かつづいた雨に夏の間のほこりをすっかり洗い流された山肌は深く鮮やかな青みをたたえ、十月の風はすすきの穂をあちこちで揺らせ、細長い雲が凍り付くような青い天頂にぴったりはりつぃていた。
  连绵细雨洗尽夏日尘霏,青山湛鲜绿;十月清风撩扰芒草穗,芒草摆不止。细长云柳如薄冰,条条紧贴天壁①。
  近处青山、远处白云,风吹芒草在耳边低语。青山雨后格外青,白云十月淡淡白,芒草风中送温馨。单单风景本身就美极了,再加上奇特又美妙的比喻描写,这一段青春怎一个美字了得!
  连日温馨的霏霏细雨,将夏日的尘埃冲洗无余。片片山坡叠青泻翠,抽穗的芒草在十月金风的吹拂下蜿蜒起伏,逶迤的薄云仿佛冻僵似的紧贴着湛蓝的天壁。(林译)
  绵延数日的霏霏细雨冲走了山间光秃秃的地表上堆积的尘土,漾出一股深邃的湛蓝,而十月的风则撩得芒草左右摇曳,窄窄长长的云又冻僵了似的紧偎着蔚蓝的天空。(賴译)
  先看用词,“连日”与“绵延数日”,“尘埃”与“尘土”,“冲洗无余”与“冲走了”,如果说第一句的翻译用语还让人难以看出两篇译作的个性特征的话,那么第二句的翻译简直就是个性鲜明了。林译本中的一系列双音节或者四字形容词:“叠青泻翠”“蜿蜒起伏”“逶迤”“湛蓝”,用译者自己评价村上的语言来评价这些译语的话,那就是“优美清丽、抒情传神”。而赖译本中则用了一连串的“冲走”“漾出”“撩得”“紧偎着”,一系列动词“冲、漾、撩、偎”,有一种说不出的绵绵情怀浸润在其中的感觉,很有少女情怀。   再看翻译技巧方面,前者从全文整体思想理解,增译了“温馨”“片片”,并将修饰“山肌”的“细雨冲洗”做了分译,把金风吹草穗,变成了“草穗借金风”,使句子长度分配合理,排比的感觉读来十分文学,描绘的主体是“山坡”、“芒草”和“薄云”。后者此句中虽然保持了原文中冲走尘土后漾出“山肌”的句式,却无意中将描写的主体变成了“雨”“风”和“云”。个人感觉此处有强调“风”,却没有强调“雨”,“雨”只是“山青”的原因,而“风”却是撩扰草穗,吹淡白云的主体。所谓“云淡风轻”“金风送爽”,就是雨后的美景妙境了。
  空は高く、じっと見ていると目が痛くなるほどだった。
  凝眸远望,直觉双目隐隐作痛。(林译)
  天空高踞顶上,只消定睛凝视一会,你便会感到两眼发痛。(赖译)
  这句话的翻译依旧延续了前面的风格。林译本精炼端庄,一气呵成,“威武不能淫”。赖译本“只消”“一会”“你便”亲切随意,带人身临其境,其中没有性别区分的“你”的加译给译文增添了几份亲和力。
  風は草原を渡り、彼女の髪をかすかにゆらせて雑木林に抜けていた。
  清风抚过草地,微微卷起她满头秀发,旋即向杂木林吹去。(林译)
  风吹过草原,轻拂着她的发,然后往杂树林那头遁去。(赖译)
  林译本喜欢用双音节词汇,读来有种音乐感。赖译本“风”“发”,有点抒情,有点女性娇滴滴的感觉。
  梢の葉がさらさらと音を立て、遠くのほうで犬のなく声が聞こえた。まるで別の世界の入り口から聞こえてくるような小さくかすんだ鳴声だった。
  树叶低语,遥闻狗吠,吠声轻若从世界尽头传来,如虚似幻。如果说前面描写的是视觉感受、是对景色的描写的话,那么此处就是听觉感受就是对声音的倾诉了,有形有色,有声有乐才能带人入境。
  树梢上的叶片簌簌低语,狗的吠声由远而近,若有若无,细微的如同从另一世界的入口处穿来似的。(林译)
  树叶沙沙作响,远处几声狗吠。那声音听来有些模糊,仿佛你正立在另一个世界的入口一般。(赖譯)
  这句的翻译中,两个译本都有改变语序和加译。“梢の葉がさらさらと音を立て”,林译本译为“树梢上的叶片簌簌低语”,形象生动,传神抒情。而赖译本为“树叶沙沙作响”,自然清爽是够了,可惜树的“梢”给略掉了。“遠くのほうで犬のなく声が聞こえた。まるで別の世界の入り口から聞こえてくるような小さくかすんだ鳴声だった”。林译本中“聞こえた”和“聞こえてくる”这两处对“犬のなく声が”的翻译既保持原作风格,以“狗的吠声”为描述主体,又略掉对“听到”的翻译,转译成婉转修饰,以“由远而近,若有若无,穿过来”突出对表现主体的动感描述,行文简洁流畅。而赖译本中对“犬吠声”的描述则是以人的感受为主,“那声音听来有些模糊”,“仿佛你正立在另一个世界的入口一般”,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其中“远处几声狗吠”中的“几声”和“仿佛你正立在”中的“你”的加译虽感觉亲切,但更显女性特色,稍有点女人的任意妄为、任性自我的感觉。
  当然,我只是选取了两篇译作的一部分简单做了比较,也很有恣意任性之嫌。但是,感觉仅从这么一个小小段落的翻译当中,就能看出两个译本的很多不同之处,尤其是译者性别对译文处理的影响方面,明显能发现二者的突出不同。实际上,作为一名女性译者,我既佩服林老师的翻译用语精炼,文采斐然,又觉得他的译文有点华丽,有时让人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赖老师的翻译这方面就感觉比较女人,容易亲近,可是在行文的精确精致方面似乎还是存在一点女人的任性感,难言其“信”。因为翻译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译者是原作读者的同时是译作作者,译作不同,读者感受也会截然不同。就《挪威的森林》来说,我感觉林老师的翻译男性读者青睐的多,赖老师的翻译女性读者喜欢的多,这应该是两部译作性别特征的实证,个人己见,斗胆妄加评论,不妥之处,还望多多包涵。
  注释:
  ①作者浅试顺译.
  本文属“青岛工学院2015年度董事长科研资助基金项目 2015KY006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日汉互译中省略翻译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中国电视专业化频道的产生和发展,紧紧伴随着中国电视行业市场化的步伐。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就有新闻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设想和要求;到了80年代后期,政策允许新闻媒体开展多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汉中民俗文化是独具地域风格的,体现了汉中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汉中文化的多元性。在区域文化发展当中,新产生的文化和传统文化经常会发生冲突和对抗。在这个过程里,作为传统文化的表征,民俗文化往往首当其冲。民俗不仅通过大众习以为常的认同力量与新产生的文化发生“竞争”,还用其鲜明的地域性试图兼容外来文化。不过,斗争的结果往往依赖地区人民的文化选择,最终是传统文化的变化和新“体质”
期刊
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修辞格的频繁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给英译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和考验。对偶和顶真是《内经》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种修辞格,本文总结了对偶、顶真两种修
随着我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出台,“第一时间”成为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新闻信息发布的明确要求。在第一时间公开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不仅是新闻时效性的本质
摘 要: 邓小平文化思想发展历经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从形成到发展再到成熟,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对邓小平文化思想发展历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邓小平文化思想发展历程 形成 发展 成熟  一、形成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九二九年十二月,邓小平领导了百色起义,起义运动结束后,他特别强调要重视文化工作,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目的]节节麦入侵已严重威胁到我国小麦的安全生产,探明节节麦对盐碱生境的适应能力,为节节麦入侵扩散的进一步预测提供参考.[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CK)、50、100、150和200
摘 要: 乐思作为音乐的灵魂,尤其是在小提琴演奏中显得尤为明显,它表达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整个小提琴的演奏效果的优劣。在小提琴演奏中,对演奏者的要求很高,以纯音乐的呈现和高难度的演奏技巧为主,因此对演奏者的乐思表达提出了巨大挑战。在实际的小提琴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仍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以小提琴演奏为出发点,探讨乐思表达在这其中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策略加以解决。  关键词:
摘 要: 在中国早期的几个封建王朝衰亡之际,随着土崩瓦解之声,高悬于一座座巍峨宫殿上的一枚枚瓦当,像一朵朵艳丽的艺术奇葩,在秋风摇撼中,纷纷陨落尘土,沉淀于华夏古老文明土壤深层之中。今天这一枚枚沉睡地下千年的瓦当,其艺术价值并不因时间的久远而逊色,其历史价值并不因封建王朝的离析而湮灭。相反,这一枚枚瓦当就像一面面镜子,透过这一面面镜子,可以窥见中国古代的万象。这面镜,汇聚了中国古代的各方面文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