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 体会 丰富 获得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bita8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汉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现行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注重语感的培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那么,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一种顿悟,一种心理体验。语感训练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阅读的分析,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发展学生认知水平的作用。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朗读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为,朗读正是将书面语言化为学生自己内部语言经验的最好方式。所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应在朗读训练上下功夫。
  一、范读引路,感知语感
  范读引路,感知语感,也就是老师用范读课文的方法,传染语感于学生,使学生感知语感,起到教师引路的作用。我们知道,范读课文常包括老师亲自范读和录音、录像范读几种最基本的方法。这几种方法都会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建立朗读的规范,从而使学生感知语感。如教学“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时,教师在范读时,就要力求将语感传染给学生,使学生感知语感。首先,教师在范读前,一定要清楚这首诗是诗人对沿江美丽景色和舟行迅速地赞叹以及诗人愉快心情的反映。然后,教师要根据本首古诗的特点,决定采用何种方式、何种情绪进行范读。当采用“四三顿歇”的方法范读时,要有合理停顿,给学生以想象空间;要有连贯语感,体现声断意连;要有升、降调及重、弱音的变化,起到强调和突出的作用;要有教者感情的流露,体现诗的意境。短短的一首古诗,为什么教师要如此深挖细想后才能范读呢?这是因为,我们知道范读课文是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学生所接受的语感训练是多方面的。首先便是了解口头语言所表达的内容,知道听到的是什么;其次,是感受语言和表达者的神情,潜移默化中吸收、模仿;第三,便是感悟、體会情感,学习别人是如何声情并茂的用恰当、生动、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和情感。可以说,是对课文的人物、情节、环境、情感,有一个完整的感知和把握,范读的好坏决定着能否吸引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决定着能否将语感传染给学生,使学生感知语感。所以,教师范读的时候,不能应付差事,自己要先有较为准确的语感,把握语气、划重音、讲究分寸、传达感情,力争做到:每一个范读都要精雕细刻,认真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切实达到引路的目的,使学生感知语感。
  二、以读显形,体会语感
  以读显形,体会语感是指学生通过朗读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受到感染,体会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小学语文第四册《雷雨》一课时,由于本课是描写景色的文章,所以,这篇课文是非常有利于学生展开想象的。教学本课时,可结合本课的特点,采用以读显形的方法,使学生体会语感。如教学雷雨前这一部分内容时,可这样设计:请同学仔细阅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找出重点描写下雨前景色的句子;想一想,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很容易找出“乌云飘过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飘过来”这两个句子。然后结合投影和录音引导学生想象这两个句子描写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通过想象、投影展示、语言描述、情感朗读自然受到感染,仿佛真的置身于雷雨前的景色之中,此时,学生自然而然对课文隐含的意义有了一种深刻的直觉,一种顿悟,实际上也就是语感的体会。所以,在我们现行的小语教材中,有很多类似于《雷雨》这样的课文,我们都可以采用以读显形的方法,使学生体会语感。
  三、以读启智,丰富语感
  “读了又思,思了又读,才能入情入境。”确实是这样的。多读,益于积累,积累利于知识贯通。积累多了,学生的智能才会充分调动与发展。所以,我们要丰富学生的语感,就要使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在课堂上,采用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朗读、默读、分段读等多种读的方式,使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悟。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就可采用个人读、集体读、分句读、师引读等多种读德方式,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启发同学们的智慧,特别是针对“金鸡叫天都”这一自然段教学时,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读的训练,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结合书中对“金鸡叫天都”这块奇石描绘的语言文字进行想象,勾勒出这块奇石的样子,(这一自然段没有插图)然后,请一名同学做导游,向大家介绍这块奇石。这样,通过读文、思文、演文,激发了同学们的现象力,锻炼了同学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从而丰富了同学们的语感。所以说,以读启智,是丰富同学们语感的有效途径。
  四、熟读成诵,获得语感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提倡熟读精思:“大抵观书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苦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可见学习语言就是指通过多种朗读训练来感受、领悟、积累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来提高语文能力。也就是将大量接触的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材料化为己有,即获得语感。而怎样才能熟读成诵呢?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把书读熟了,读出味来了,自然地理解了。所以,读书要做到“由厚读薄,由薄读厚”“要读进去,读出来。”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疑中读,在情中读,在感中读,在美中读,经过多种朗读训练。(即:熟读)最终达到能够声情并茂,富于真情的朗读,不仅能够传达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够通过具体的声音、感情,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熟悉种种变化的句式和词语安排等表现出来。以至于背记不忘。(即:成诵)实际上,这就达到了大纲有关学生要在读中有所感悟的要求。(即:学生语感的形成)
  总之,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行之有效的,虽然,它需要一个过程,(从感知――体会――丰富―――获得),但是,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朗读训练的环节,切实做到有的放矢,一定会达到预期目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朗读训练为契机,培养学生的语感。
  【作者单位: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第二小学
其他文献
科学源自于自然,在小学科学叫作自然课程。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基础,启蒙式的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实验,是学习科学知识重要的途径,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实验课能更好地培养孩子学习能力、探索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实验课上学生学到了知识,同时还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实验课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方式。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发现了诸多的问题,本文就从科学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说起,
通感,也称联觉,是指各种感觉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和交融。“通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和感受艺术的能力。”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通感的种子,要想让这粒种子发芽、成长,需要教师的挖掘、呵护与培育。教学时,教师适时地、科学地调动学生的多感官进行联动、互助,通过声觉与视觉、动觉、想象等的相互作用,使其综合、立体地感受音乐,获得丰富的音乐通感体验,从而开启通往音乐殿堂的大门。  一、通感体
从文人到商人,是一种转型;从商人到文人是一种回归。陈年的平衡之道不仅是经营之道,更是生活之道。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是国际上工程招投标采用的通行做法,我国于去年7月1日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工程量清单计价实施初期常见的一些问题
尽管目前IT服务的“三维”模式已足够全面,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需要能够从思想上影响企业员工。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群众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建设的主体.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谋福利,让广大市民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
《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好的情境可以将数学问题嵌入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认知经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
国家统计局最新测算的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结果表明:11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106.45,比去年同月上升了1.55,比10月份回落0.22点.但"国房景气指数"已经连续4个月保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在这个时代显得非常重要,掌握了信息技術就相当于掌握了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国对信息技术的教育问题予以了极高的重视,信息技术教育从小学开始抓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而创新教学则成为新课标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方向。本文对新课标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问题做了分析与探讨,以期能够为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科学教学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要求教师能夠加强对科学教学的重视,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先简单概述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就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具体的探讨。  科学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学校、教师和学生对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视程度均严重不足,导致学生的科学学习效率不高,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标要求小学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