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官上任三把火:存在中国式政治经济周期吗

来源 :财贸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zuoyaoxiezuo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是影响经济增长和波动的重要原因,但鲜有文献研究中国式政治经济周期问题。本文提出一个基于政府行为的新政治经济周期理论,探讨全国党代会和“两会”透过政府行为带来的经济影响。基于1994—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使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和动态面板纠偏虚拟变量最小二乘法(LSDVC)全面分析了财政分权、地区禀赋和政治周期分别带来的财权效应、禀赋效应和换届效应。结果发现:中国存在着独特的政治经济周期和显著的换届效应,政治周期首先影响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换届行为效应),这种行为效应在财政分权和政治晋升锦标赛制度框架下进而影响地方经济发展(换届经济效应),这种经济效应持续且稳健。本文从经济学视角释义了中国谚语“新官上任三把火”,验证了基于政府行为渠道的中国式政治经济周期的存在性,为完善政府职能、优化宏观调控和谨防换届经济热提供了新思路。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个自贸区的相继建立.中国已经由36年前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对外开放,步入了以服务业为核心的对外开放新阶段。相关研究表明,在全球贸易总出口中服务业增加值的占比(46%)已超过制造业(43%),几乎占出口增加值的一半;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在经济增长和就业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全球热议的工业4.0中,物联网和服务网在制造业中拥有巨大的创新潜力,如果成功地将基于网络的服务整合进工业4.0,将极大地扩展这种潜力。那么,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重点的变化,即服务业的对外
体制变革已经被证明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但是,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在其选择的体制变革道路上“走”的怎么样?体制变革是更容易还是变得更难呢?增量式与体制外的变革方式还能不能如之前一样是我们变革的主旋律呢?本文在分析中国体制变革的理论逻辑基础上提炼出体制弹性的指标,使用1982—2011年28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捕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体制弹性的变化态势,发现中国的体制弹性正在不断弱化,且原有体制变革方式给中国经济所带来的增长空间已经日益狭小,体制变革已然进入“深水期”,使得变革的难度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初期,“引进来”战略的实施使得包括主要发达经济体在内的外资对中国直接投资流入高速增长。然而,在中国加入WTO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对中国直接投资却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本文在对1996—2012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对中国直接投资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张、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以及投资国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主要发达经济体对中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中国外资政策红利的衰减、人民币汇率升值以及投资国对外投资政策的变化对于不同发达经济体对外投资的影响不尽一致。为进一步吸引主要发达经济体对中国
如何确定政府与市场的“有效边界”,是现代金融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大空白。本文的研究表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置于经济发展的“连续变化谱”中予以动态考虑。在实践中,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有效边界不仅随着经济发展的客观进程而持续变迁,同时也随不同国家和经济体的“国家禀赋”特征而呈现出显著差异。合理确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有效边界,需要将二者之间的内生性关系动态地“嵌入”到一组更为广泛的制度环境约束之中,并纳入对经济发展动态进程和机制的考虑。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政府与市场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上发挥作用,且符合比较优势原则。
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新的政治、经济、法律与社会问题。如何正确看待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合理制定相关政策,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及其国际化创造宽松环境,是政府和业界共同面对的问题。全国两会召开前,行业人士如何判断电子商务发展方向?如何评估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作出战略部署,提出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改革目标。
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是21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全球金融秩序的重构,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基于金融稳定考量的策略布局,一个国家如何保障金融稳足,也成为经济学家近年来热心研究的重要题材。中国社会科学院何德旭研究员籍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之机,与国内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通力合作,积极参与到对中国金融稳定问题的百家争鸣之中,对中国金融稳定长效机制的构建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发表了一系列富有见地的学术论文。课题最终成果《中国金融稳定:内在逻辑与基本框架
《建议》提出:“按照总量调节和定向施策并举、短期和中长期结合、国内和国际统筹、改革和发展协调的要求,完善宏观调控,采取相机调控、精准调控措施,适时预调微调,更加注重扩大就业、稳定物价、调整结构、提高效益、防控风险、保护环境。”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宏观调控必须充分考虑这些趋势和要求,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调整。
2013年12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在京举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报告2013》成果发布会。该报告认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绘就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蓝图,接下来最重要任务,
近三年来,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对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形成了三个冲击波,相应地,进行了三次“下限保卫战”。本文提出,为摆脱“经济增速下滑——微刺激——小幅反弹——再下滑”的循环圈,避免年年打“下限保卫战”,就要改革宏观调控方式。其一是改革宏观调控思维方式,由守住下限转变到把握中线;其二是改革宏观调控工作方式,由应急式的项目应对转变为中长期的总体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