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了的故乡(散文)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love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锦,新加坡作家协会理事、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理事。曾主编《文学》《新华文学》《锡山文艺》,编辑《微型小说季刊》。已出版散文集《乡间小路》、微型小说集《搭车传奇》、文学理论《战前五年新马文学理论研究》等著作。
  凌晨替父亲搬家
  凌晨四点,母亲、二哥、侄儿和我乘坐的汽车,从尼尔路左拐进入咖啡山坟场。车灯照射之下,一条只能让一辆车子通过的小径,两旁杂草灌木丛生,崎岖不平的泥石路,几天雨后,路上坑坑洼洼。前方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打横绑在两根长满青苔的旧石柱上,拦住车子的去路。小径上的野草,在寒夜的风中,在没有人烟的坟场里,禁锢在黑冷的恐惧中使它微微颤抖。这个坟场自从公告迁坟以后,子孙便开始替祖先清坟它迁。去年清明节来替父亲扫墓时,这里还没有如此冷清。
  熄了车灯,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下车,一脚踩进泥水,心中暗苦,不敢哼声,不能吵到父亲。他要搬家了,让他安心离开。我用手电筒照着,从车厢里拿出祭品。今天是戊子年九月十三日,我们要在天亮之前,带父亲离开这个凄风苦雨的家,到“万里骨灰塔”安居。
  我们提着祭品,两名来掘坟捡骨的寿板店工人跟在后面。大地一片漆黑,被没有月亮、星星也格外稀少的天空罩住。周遭一片寂静,虫鸣唧唧,偶断偶续,自己的呼吸声却没有停歇。凭着手电筒的光晕,隐隐约约看见荒冢累累,坟头塌了,墓碑横七竖八地散布在野草灌木间。慢步往前走了一小段路,九十岁的母亲差一点扑倒在一棵倒下的树上。这时的情景比摸石头过河还危险,二哥陪母亲回到车上。我和侄儿在黑暗中的杂草、残枝败叶、石碑、坟墓之间摸索,我用手电筒探照着墓碑。凭着模糊的记忆,终于找到父亲住的地方。坟墓上的泥土已凹陷下去,积了水。父亲在这里孤单地住了五十多年,那些是水,还是泪?
  点亮土油汽灯,我上香告诉父亲,今天来替他搬家。工人用四根棍子架起一方遮住坟墓的塑料布,然后开始掘坟。因年代久远,加上坟地积水,棺木都腐烂了。父亲的尸骨和朽木泥土混在一起了。工人捡了一些四肢和头颅的碎骨,放进塑料袋。我点了香,接过塑料袋,侄儿撑着油纸伞,遮着我,走出坟场,这时天已发出微微亮光,黎明到来了。啊!黎明终于到来了?父亲在日军占领期间遇难。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难道要那些像父亲一样善良无辜的人民用生命来承受?
  接下来,我们匆匆赶到“万里骨灰塔”,把一小袋父亲的遗骸碎骨交去火化。
  我坐在那儿等待的时候,发现母亲是那么苍老。她深陷的眼眶充满泪水。我安慰她,父亲不再一个人孤单地在阴森恐怖的坟场过日子,日晒雨淋。父亲搬来这里,有他的爸爸妈妈陪他。祖父和祖母分别在 1961年和 1980年去世。他们本来葬在蔡厝港坟场,后来也迁坟,火化,骨灰瓮摆在这里。
  母亲说,把父亲带来这里,不是她的心愿。她感到难过,她无法帮父亲完成心愿,父亲希望回故乡。母亲说,其实,就算父亲还健在,他也回不了故乡。
  父亲是被我的祖父母领养的。父亲小时候,他的母亲便在家乡病逝了,他的父亲和叔叔把他带到南洋,他的父亲在船上病死了。到了新加坡,叔叔为了生活,没有能力照顾他,便把他卖给祖父母。从此,他的叔叔在人间蒸发。父亲的故乡在哪里?他说闽南话,只知道自己是福建人,至于属于什么县什么乡,他不知道。他的叔叔没有告诉他,我的祖父母也没告诉他。
  父亲这么年轻就走了,留下年仅三十出头的母亲和一群儿女。从此,母亲默默地和锄头为伍,每天在菜园里耕种。祖母认为我父亲的死,是因为母亲命中克夫,所以对母亲很不好,祖父也从此沉默寡言。母亲期待从祖父母口中得知父亲的故乡,但始终没有得到答案,多年后祖父离开,祖母也离开了,对父亲的出生地,他们都守口如瓶,永远没有答案了。母亲日子过得很苦,靠一把锄头养活七个孩子。更苦的是,父亲临终时告诉她要回故乡,她无法帮父亲完成心愿。母亲说,就算她当时知道父亲的故乡在哪里,她也没有能力带父亲回家。重洋远隔,她只知道祖国在北方,福建省在中国的南方,这样而已。坐飞机带父亲回家乡,怎么可能?人海茫茫,飞机飞到哪里?一个没有受教育的农村妇女,只能在異乡看着日出日落,每日为三餐流血流泪。何况,当年没有火葬,如何把父亲带走。
  母亲向来沉默寡言,今天话匣子打开,说着说着,把父亲回不了故乡的事都说了。大概等了两个小时,骨灰塔的职员把我们引进一个斗室,骨灰瓮和父亲的骨灰摆在桌子上。我们小心翼翼把骨灰放进骨灰瓮里,然后把骨灰瓮摆在骨灰塔的格子里。工人安上刻了父亲的姓名、籍贯、卒日的大理石石板。我们上香祭拜,一切礼成。
  籍贯上写着“福建安溪”,因为祖父母的故乡是安溪,就跟着祖父母。母亲说父亲的乡音不是安溪。我们不知道父亲的故乡在福建哪里?我现在有经济能力把父亲带回故乡,但不知道故乡在何处,我有说不出的伤感与失落。
  父亲离开五十多年,母亲没有埋怨五十多年的苦难,还为父亲回不了故乡伤心。母亲的故乡在福州,她也不知道福州的哪里。她从来不提要找故乡的乡里,直到她在 2011年过世之前,也不提回故乡。是不是故乡的苦难,造成她流落异乡的苦难?在她心中,父亲回故乡最重要。比起母亲,我的感受算什么?
  我的家我的故乡
  母亲不知道父亲的故乡,我们兄弟姐妹也不知道。祖父母的故乡在福建安溪。
  我在中学读书的时候,不知道父亲的身世,我对自己的籍贯是福建安溪感到自豪,因为许多同学和朋友都不知道自己祖先的故乡在哪里。现在,我感到悲哀,我父亲的故乡在哪里?我的祖籍在哪里?我真的不知道,也无从知道了。这个重要吗?也许不重要,尤其是对一些受英文教育的新加坡人,因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们不但不在乎自己的祖籍,还想划清自己和中国的关系。
  也许,我的血液里流着母亲的基因,我可以说我的籍贯是福州。我要如何告诉我的儿女,我的孙子?相信在我有生之年,我会深深地感受当年流落海外的中国人的悲哀。他们为了生存,背井离乡,离开祖国。很多在异国终老,没有再踏上故乡的土地,更没有再见到故乡的亲人。   我在新加坡土生土长。出世,求学、工作、成家。从童年走进少年,走进青年,走进壮年,走进老年。我可以堂堂正正地说,我的故乡在新加坡的励农村。
  新加坡很小,我又不曾旅居国外,我对故乡的概念很模糊。我的故乡概念是家、邻里、国。家,可以具体,可以抽象。以住的房子为家,对我来说,比较容易描述。那么,我最早的家在励农村,第一个家是一间亚答屋,第二个家建在同一个地方,是一间锌板屋。第三个家是政府组屋,由国家建屋局兴建,卖给人民,地点在宏茂桥,离我的老家不远。在我小小的心灵里,励农村很大,是我度过儿时欢乐时光的农村。每天在住家附近的林子里抓鸟,到池塘河里捉鱼。爬到树上采果子,跑在空地上放风筝。在菜园里扑蝶捕蜻蜓,在农舍里追猫打狗,戏弄鸡鸭,弄到鸡飞狗跳。上学读书?装病旷课是家常便饭的事,放学把书包一扔,就消失在林子里。
  这样的生活持续到初中时代。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国家建屋局决定把励农村发展为一个新镇,在村尾建了许多楼高十多层的组屋,每层楼有十多个单位,可以住十多家人,一座组屋可以住百多家人。组屋建好了,村头的村民便被逼迁离那个美丽宁静的乡村,搬到组屋居住。小的组屋只有一个房间,大的有三个房,只要有能力分期付款,就可以买自己要的房子。大哥、二哥和我都买了三个房间的屋子。祖母住在大哥那儿,母亲跟我住。我们虽然都搬迁到原为励农村的宏茂桥组屋区,但不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也因此结束了。
  我离开了乡村,住进设备现代化的组屋,我的故乡还是新加坡,并没有改变。家庭结构的快速变化,父亲和祖父都不知道,父亲在五十年代初,日军投降后不久便在励农村的老家逝世了。母亲告诉我,在日军入侵新加坡时,敌军的飞机动不动就抛下炸弹。父亲独自砍伐橡胶树,建防空壕,保护父母妻子儿女,责任重大。他日夜提心吊胆,吃不饱穿不暖,把身体搞坏了,后来还被日军的爪牙打伤,造成早逝。他是个孤儿,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不知道故乡在哪里。
  父亲知道吗?我的故乡我的家在新加坡。父亲在世时有想过吗?他的孩子时常到中国各地工作,但没有回去父亲的故乡?父亲,你知道吗?你回不了故乡,孩子也回不了你的故乡。
  仰望北飞的鸽群
  我的乡村老家被逼迁之前,祖父便病逝了。他不知道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远渡重洋到南洋的新加坡,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家园已化为乌有。祖孙四代的大家庭已瓦解。他病逝那年我在小学念书。在我的印象中,祖父是个沉默寡言的劳动者。他不是在菜园里劳作,就是在猪寮鸡寮养猪养鸡。他很少跟人说话,包括祖母、母亲和我们这一群孙儿。听母亲说,祖父的独生子在家乡病死了,来新加坡领养的儿子也在三十多岁去世了,对祖父的打击很大,从此他便沉默了。
  祖父是不是后悔离乡背井,飘洋过海到南洋,到赤道边沿的新加坡小岛谋生?也许,祖父后悔的,是他被推上“猪仔船”,当做“猪仔”卖到英国殖民地的新加坡。他在新加坡的种植区做劳工,非人的悲惨生活再难熬他也熬过去了,却传来儿子病死家乡的噩讯。他没有消极沉沦,咬紧牙关,拼命工作,后来一个同乡,看祖父勤奋老实,赎回了他卖做“猪仔”的契约,把他带在自己身边种田养猪。祖父的生活安定下来后,便把家乡的祖母接来新加坡住。祖母性格比较刚烈,整天唠叨祖父自己跑到南洋,害死了儿子,动不动就吵着要回故乡。那时候祖父的同乡赚了钱,开米铺做生意,盈利很高,他便把自己的土地交给祖父,自己住在市区的店屋。不久,祖母就领养了一个八岁的儿子,他就是我父亲。
  祖父得到的那块土地很大,约有六个足球的面积。除了自己住的房子、猪寮、鸡寮,土地四个边上的四个家庭,都是比我们更穷的乡亲,祖父心地善良,让他们搭建亚答屋栖身。夹在屋子中间的地段,便是菜园。祖父和母亲各有自己的菜园。我放学后,除了四处游荡,也喜欢跑到菜园玩,也喜欢看祖父劳作。
  我印象中的祖父,力气很大。花甲之年的他,常用扁担挑一对大水桶,从自制的木板梯子走下池塘,俯身装满两桶水,挺立,走上木梯,走在畦田之间的土埂上,提起桶柄,桶里的水通过各装着一个圆筒花洒喷浇在蔬菜上。更绝的是,祖父在浇水的时候,发现畦田上的小草,他单脚立地,提起另一只脚,用腳趾往小草一夹,就把小草拔上来了,他和肩上的两桶水,纹风不动呢。
  我忘不了的是菜园的黄昏。向西方仰望,夕阳西坠,一片林子的树梢背后的天际,一大片一大片红色的云霞,任意在天幕挥洒,成堆,成层,不规则的形状,构成了一幅幅美丽奇特的画卷。菜园旁边长着稀疏小草的沙石地上,二十多只黑色、白色和杂色的鸽子在啄食沙粒。鸽子会突然发出噗噗的声音,拍着翅膀,向夕阳的方向腾飞。祖父抽了几口烟的功夫,那群在低空飞翔的鸽子快速地自然地拐弯,往北飞。
  祖父若有所思,喃喃自语:“它们回家了。”
  它们回家?它们住在哪里?我想问祖父,但始终不敢开口。
  我看着祖父,他仰头目不转睛地看着那群北飞的鸽子,额头的皱纹挤成一堆。从夕阳的位置,知道鸽群往北飞。北方有广袤无边的海洋,海洋的北方,有个很大的神州大地,那是祖国。依稀记得,祖母说过,往北走,一直走,不停地走,走一辈子,就到家了。家,在福建安溪,安溪县的湖头乡。祖父看着鸽子往北飞,是不是想回故乡了,是不是想起他的父母,想起他的兄弟姐妹,想起他的亲人了?祖父站在天色渐暗的夕阳下,眼泪往下爬,爬过纹沟,爬过汗斑,滴在赤道的热土上。祖父像一把立着的锄头,他的汗水,他的眼泪,沿着锄柄尾端往下流。锄头谋生的汗水,思念故乡的泪。
  回不了的故乡
  父亲的故乡在哪里?离开故乡的父亲,不知道故乡在哪里。他已经永远回不了故乡。母亲的故乡在哪里?离开故乡的母亲,不知道故乡在哪里。她已经永远回不了故乡。祖父母的故乡在安溪湖头乡。然而,他们没有能力回故乡。他们已经永远回不了故乡。
  他们背井离乡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故乡一别,不会再回来,会在异乡长眠?他们的亲人有没有想到,他们离家时频频转头的回望,已成诀别?亲人在故乡,亲人在异乡,总是令人牵肠挂肚。故乡的家,故乡的人,故乡的情,是千百年来谱写不完的悲歌。
  责任编辑 田冯太
其他文献
王勇,笔名蕉椰、望星海、一侠、永星等。1966年出生于中国江苏,福籍福建晋江安海,1978 年末定居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亦文亦商,已出版现代诗集、专栏随笔集、评论集十二部。在东南亚积极推广闪小说,首倡闪小诗。曾获得菲律宾主流社会最高文学组织菲律宾作家联盟诗圣奖等多项国内外文学殊荣,经常受邀担任区域与国际文学赛事评审。现任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副会长、世界华文作家交流协会副秘书长、菲律宾华文作家协会副
期刊
“梦想在这里没有多大作用”,姐姐说那天她站在岔路口,看着依旧浓厚的雾,心想:“现实在这里也没有多大作用”。  七月将近,云岭山区进入多雨多雾的时节。姐姐说她站在那场浓湿的雾中,回过头看着自己的来路,如同看着自己的过去和未来,而那时那刻的她,被冰冷的雾包围,也成了一片雾。一切都被雾笼罩着,或者说一切都是雾,白色的雾,潮湿的雾,轻飘飘地浮着,弥漫山野。姐姐穿着雨衣,看着雾,看着看着,这片雨雾便落到了她
期刊
梦莉,原名徐爱珍。中泰未建交之前,冒着风险把中国机械产品引进泰国,一直为中泰两国的经贸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现任泰国华文作家协会会长,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副主席,世界微型小说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华文文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暨大台港海外华文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云南省归侨联谊会名誉顾问。作品多次在中国获奖。  十月暮秋时节,中国江南依然树绿花红,全然没有北方叶黄风凉的凋零之气。我应邀赴杭州参加由浙江大学
期刊
进村或者出村,都要经过这片老坟。  有人说这片老坟闹鬼,村里的男青年曾经在这里遇到过“鬼打墙”。  驻村扶贫工作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情。早晨,中午,晚上,我都曾经一个人,步履匆匆地从那座老坟旁边走过,一身正气,百毒不侵。周六 2016年2月20日 天气:阴  老付,全名付芸凯,老家四川会理人,到云龙村上门,2015年底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后,成为我的扶贫帮扶联系户。  我第一次打电话给他的时候,老付
期刊
刀飞,本名李志成,1949 年生于越南海防市,祖籍广西防城县。“飘飘诗社”和风笛诗社成员,曾主编“飘飘诗页”和“风笛诗展”,上世纪60年代与诗友合著“十二人诗辑”,2011 年出个人诗集《岁月》。  风吹无向  八月秋深,是乡愁成熟的季节  你在月色下轻轻掠过我的窗前  捎来了家乡日落的炊烟  以及田陇上飘流的稻香  我的乡情是积压已久  数不尽的潦草字迹  写满在孤独紧闭的心扉里  等待着一个速
期刊
卖身葬父  昆明象眼街与其说是一条街道,倒不如说是一个果园。两旁栽的全是石榴树,朵朵石榴花张开小嘴巴,火红的石榴像羞涩的少女躲在树枝后面“哧哧”地笑着。路中间有一个由红、白、黑三色石头镶成一个巨大的象头,象的眼睛尤为醒目。这条街原来有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鹦哥花。相传清朝时缅甸向大清进贡大象,象行至此处跪达半个时辰才起身前行。此后人们在大象跪拜处以石镶画作为纪念,于是“鹦哥花”便改名“象眼街”。  
期刊
除夕夜里下了一场小雨,初一早晨,一根无名爬藤的枝条从窗角的破洞处伸了进来,浅绿,带着柔嫩的绒毛。植物趁了这稀罕的雨水疯长了一夜吧。几只细腰蜂忙忙碌碌飞进飞出,它们衔来湿泥在墙壁上筑巢。我猜不久会有宝宝诞生在这巢中。细腰蜂是贪玩的昆虫,平时漂泊流浪,没有固定的家,只有将要做母亲时,才慌慌张张筑巢产卵。那巢便也修建得粗糙,就像一团泥球随意一扔,粘在了墙上。不过我想细腰蜂宝宝大概是不嫌弃的,粗枝大叶的妈
期刊
事情都因陈海在南锣鼓巷看到那个古碗,当时丽丽在逛“全场十元”那家店。  是夏天,那种阳光很足的周末下午,陈海和丽丽决定坐地铁去南锣鼓巷。没走出地铁站,远远地先听见各家商铺播放的音乐,每家的曲风都不太一样,混在一起十分古怪,其间还有一些高音喇叭传出的叫卖声。喇叭都是很劣质那种,音量稍大就显得声嘶力竭,最声嘶力竭的一个,重复喊的是“全场十元、全场十元、全场十元”……  他们跟着人群慢慢挪步,像是走了很
期刊
许露麟,祖籍福建晋江,1938 年出生于菲律宾。1956 年就读于台湾大学,毕业于菲律宾马波亚技术学院机工系。1961 年开始诗文与短篇小说创作,作品散见于菲华报刊,曾主编耕园文艺社“芳草集”。1967 年移居台湾,经营的五更鼓茶屋成为海峡两岸文朋诗友的聚集地。目前旅居厦门。现为菲律宾华文作家协会理事、台湾创世纪诗社同仁。  0时0分0秒  活在0 时0 分0 秒的时空  在昨日与明日交接的夹缝间
期刊
桑子,客居大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和长篇小说等十余部,作品获第二届李白诗歌奖提名奖、第十二届滇池文学奖、《文学港》储吉旺年度文学奖·诗歌奖,入选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好诗(第二季)等。曾参加第29届青春诗会,第31届鲁院高研班。  桑树结了乌黑的果实  骑士能在世间得到恩赐  但尘世一直是他的心病  他迷恋维纳斯,热爱名声也贪慕虚荣  骑士为武器沉迷,武器就是他的主人  骑士在广袤的夜  那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