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日环境保护合作机制

来源 :科协论坛·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anfu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日环境合作是中国开展国际环境合作中最成功的范例之一,中日开展环境交流和合作30多年来,成果显着,双方建立了广泛的合作机制,但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在梳理中日环境保护合作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日环境保护合作存在的问题并预测了中日环境保护合作的前景。
  关键词:环保 合作 机制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4-124-02
  
  1 中日环境保护合作机制的基础
  
  中日两国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有共同的环境需求。中国和日本同处东亚地区,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在地理位置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几年东亚地区出现的跨境酸雨、沙尘暴侵袭、污染物的跨国界运输以及全球变暖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仅仅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解决的,中日两国在地理位置上的息息相关决定了在环境问题上必须开展合作才能实现双赢。
  中日两国在环境保护领域具有突出的互补性。战后日本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但同时也使日本成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有四件发生在日本,曾一度被称为“公害岛国”。经过近几十年的治理,日本不但摆脱了污染严重的状况,从“公害先进国”变成“公害防治先进国”,而且还跻身世界环保先进国家的行列。在治理环境的历程中,日本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形成了系统的环保理论,掌握了先进的环保技术,同时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
  反观中国,目前正处于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世人有目共睹,但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环境问题已经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形势,中国还存在着诸多难题,例如,环境治理经验的缺乏,环保资金的不足,环保理论的缺乏,环保技术落后以及环保从业人员的人数和素质与环保先进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等。中日两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形成了十分鲜明的互补效应,这也构成了中日环境合作的可能性要件。
  日本政府对环保产业发展成为未来的支柱产业寄予了厚望。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就一直处于萎靡不前的状况,历界政府和内阁都积极寻求使经济走上正常发展轨道的良方。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环保产业已经成为日本的优势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带动经济走出低谷、改善民生,日本政府必将切入点放在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环保产业上。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的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日益暴露,自然会成为日本发展环保产业的首选目标。
  环境合作有利于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21世纪中日两国双边关系战略转型的基本方向确定为“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战略互惠关系”)。如何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实现与发展,已经成为摆在中日两国面前的重大课题。中日两国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存在很多敏感点,在未得到妥善解决的形势下,很难有突破性发展的空间。相比之下,在造福全人类的环境领域,中日双方具有共同的环境需求和互补性,开展全方位的中日环境合作,对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发展的作用是值得期待的。
  
  2 中日环境保护合作机制的现状
  
  自1972年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中日两国间的环境保护合作就是其中之一。中日两国通过政府、企业、民间友好人士等进行了多层次的内容丰富多彩的环境保护合作,形成了稳定的合作机制,取得了丰富成果。
  
  2浅谈1中日双边环境保护合作机制
  (1)中日环保合作联合委员会。1994年5月28日,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环境保护合作协定》,该协定第五条规定:“缔约双方为检查本协定的实施情况,以及在必要时为缔约双方提出适当的建议,设立中日环境保护联合委员会”。中日两国的环境保护部门于1994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中日环境合作联合委员会会议。这一机制为推动中日间的环境合作、确定合作的优先领域、开拓合作渠道、组织实施合作项目以及促进人员和信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中日环保合作综合论坛。为加强中日两国环保领域的交流与对话,两国于1996年设立了“中日环保合作综合论坛”。“中日环保合作综合论坛”是中日两国环保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该论坛作为中日政府间双边环保合作联合委员会的补充,为双方各部门与机构之间、社会团体与民间企业之间就双边与多边的环保问题开展对话、沟通信息、交换意见,探讨潜在的合作可能性提供了一个场所,为推动两国间多层次的环保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3)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该中心是中日环境合作的平台,在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92年5月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正式开工建设,历时4年的时间,中心于1996年5月竣工并正式投入运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心逐渐发展壮大,配套设施、人才配置和业务等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日益成为中国环保领域的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中心作为中日环保合作的窗口和基地,曾在“100个城市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和“中日合作环境示范城市建设”两个项目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7月,在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庆典上,中日双方都高度评价中心在过去10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希望在以后的中日环境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4)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机制。该机制是继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之后的中国与世界经济大国之间的第二个高级别对话机制。2007年4月12日,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机制在日本东京正式启动。该机制确定能源、环保、金融等为重点领域,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统筹和推动两国间的环境合作。同年12月,首次高层对话在北京举行。2009年6月7日,第二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在东京举行。此次对话中,节能环保领域的合作是双方讨论的重点领域,两国将继续推进在这一领域的合作。第三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机制于2010年8月28日在北京举行。此次对话取得积极成果,在节能环保、物流流通等领域达成了6项政府间、部门间备忘录,以及一份民间合作文件。此外,双方还就环境、节能等领域的合作交换了意见,一致表示要发展绿色经济,加强工业、金融以及农业水产领域的合作。
  
  2.2中日多边环境保护合作机制
  (1)中日韩三国环境部长会议。中日韩环境部长会议每年召开一次,在三国轮流举办,旨在落实三国首脑会议共识,探讨和解决共同面临的区域环境问题,促进本地区可持续发展。三国环境部长会议从1999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截至今年,三国环境部长会议共举行了12次会议。2010年5月22日第十二次中日韩环境部长会议在日本北海道举行,三国环境部长审议通过了《中日韩环境部长会议联合声明》、《中日韩环境合作联合行动计划》。
  (2)东亚酸沉降监测网络项目。酸雨是该地区最严重的跨国界空气污染。东亚酸沉降监测网络项目于1993年由日本发 起,1998年12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复同意,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牵头参加了该网络的前期准备活动。该网络目前有12个国家参加,分别为日本、中国、韩国、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老挝、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蒙古、越南和俄罗斯。中国参加网络后,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作为网络的中国分中心,同时确定了重庆、西安、厦门、珠海四个城市参加网络的具体工作。按照东亚酸雨监测网络的要求,每个城市设三个监测点并于2000年1月报出了第一批部分监测数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中日中心协调两国政府部门及专家、学者通过多种渠道相互接触与合作,并通过国内培训等项目为地方的人才培养做出了努力。
  (3)东北亚环境合作会议。东北亚环境合作会议是东北亚各国交换环境信息和意见的论坛,会议的目标是加强本地区环境合作,以促进达成共识。东北亚环境合作会议基本上由中国、日本、韩国、蒙古和俄罗斯主管环保工作的部长组成,每年召开一次,由本区域内不同国家轮流举办。第一次东北亚环境合作会议于1992年10月13日在日本新滹召开。这次会议主要围绕各国环境状况,以及参会国间的多双边环境合作展望这两个议题展开。东北亚环境合作会议从1992年起每年举行一次,截至今年,东北亚环境合作会议已举行了19次会议。
  (4)东北亚环境合作高官会议。东北亚环境合作高官会议是由中国、朝鲜、日本、韩国、蒙古、俄罗斯参与的区域性环境合作机制。该机制主要围绕东北亚地区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交流和合作,其目的是发展区域各国之间的正式合作,采取联合措施来解决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第一次东北亚环境合作高官会议于1993年2月8日在韩国汉城(今首尔)召开。会议确定了三个初步的优先合作领域:能源和大气污染;能源建设;生态系统管理,尤其是森林砍伐和沙漠化。于1996年9月17日在蒙古乌兰巴托召开了第三次东北亚环境合作高官会议,此次会议通过了《东北亚次区域环境合作计划框架》。会议决定,东北亚环境合作高官会议将作为东北亚次区域环境合作计划的管理机构,并提供整体政策指导、项目协调和管理。截至今年,东北亚环境合作高官会议共召开了14次会议。
  (5)东盟与中日韩(10+3)环境部长会议。该会议是由东盟10国(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文莱、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柬埔寨)和中国、日本和韩国参与的区域环境合作机制,每年召开一次会议。该会议作为区域环境合作的对话平台,为促进东亚地区的环境合作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一届东盟与中日韩(10+3)环境部长会议于2002年11月21日在老挝万象召开。迄今为止,东盟与中日韩(10+3)环境部长会议共召开了九届会议,在推动区域内各国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中日两国还在亚太环境大会、图门江地区开发计划、东北亚次区域环境合作计划、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等区域合作领域中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3 中日环境保护合作存在的问题
  
  中日环境合作取得了突出成果,成为国际环境合作中的亮点与典范。但并不意味着中日环境合作毫无问题。下面几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中日两国不同的环保政策导向。日本在资金援助、经验借鉴、技术开发和转让、人员培训等方面对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应该从本质上看到,日本积极地参与中国的环保事业并不是出于纯粹环保的考虑,而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使然:其一,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中国的环境问题,例如,酸雨、沙尘暴、温室气体增加等,必将会影响到日本的生态安全。出于自身生态安全的考虑,日本积极参与并援助中国的环保事业,使之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创建有利于日本的生态安全。其二,近年来,日本在国际社会上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而开展“环境外交”、争夺环保领域的国际主导权是其手段之一。其三,是为了占据中国日益形成的巨大的环保产业市场。相对于纯粹出于环保的环保政策和环保合作,日本的这种环保政策导向会使中日环境合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2)环保技术转让问题。由于资金和技术限制,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暴露出来。为了防止环境状况继续恶化,必须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日本拥有世界上一流的环保技术和设备,然而技术转让费用过高,使得中方无法取得先进的环保技术并使之推广普及。而且日本认为中国需要的不是顶尖的环保技术和设备,而是基础的环保技术。
  (3)环保合作与两国政治关系互相影响。国际环境合作属于政府主导型的合作,没有各国政府的良性互动,环境合作就不可能取得很好的进展。上世纪90年代末期、21世纪初期,中日关系在历史问题、台湾问题、经贸合作等方面摩擦频频,两国高层互访一度中断,“政冷经热”成为中日关系的主要特征。这种状况破坏了中日环境合作的友好、信任氛围,使双方不再热衷于推动中日环保合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日环境合作。最明显的表现是日本对华ODA呈逐年递减的趋势。目前,中日两国关系已经走出了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期的动荡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但两国政治关系仍然是影响两国环境保护合作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中日环保合作历史悠久,成果显著,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合作机制。中日环保合作不但有利于改善两国的生态环境和国民健康,而且对整个东北亚地区乃至全球环境的保护都做出了重大贡献。环境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财产,而且中日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很多环境问题是需要两国共同面对和合作解决的,中日环境保护合作是互利双赢的。目前,中日关系已经走出了动荡期,处于恢复和发展时期,这为两国的环境保护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氛围,中日环保合作的前景是值得期待的。未来很长一个时期中日环保产业的合作前景是最为广阔的,也是未来经济中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其他文献
在茶叶采摘前,对茶树施用微量元素肥料锌后,发现其茶叶中锌含量明显地高于对照组,藉此可生产富锌茶。用吸附伏安法测定茶叶中锌,兼具灵敏、准确、快速、简便、选择性好的优点。线
对4个大豆品种与牛筋草的竞争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对杂草干扰的反应有显著差异,大豆种子产量损失率在25%~38%;牛筋草生物量和单株种子重量受大豆影响而显著降低,但
语文教学是非常具有内涵的,而小学语文教学更为重要,它是人一生当中阅读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传承的必经之路.教会小学生多读课外书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做的一件事.多读
对于高考语文而言,作文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现阶段的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渐渐朝着各种新材料靠近,相对曾经的命题、半命题、话题作文而言,新材料作文在写作要求上明显对写作思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使学生适应
在初中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越来越要求教师需要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科学有效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尤其初中语文教学过程更是如此.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会
AverMedia公司推出了USBAverTV视频接收及捕捉卡,它使用USB端口,全面支持即用技术,安装过程简单。AverTV采用最新的USB和视频捕获技术,凭借一个181个频道调谐器能够接收无线和有
栽培条件对花生品质和口味的影响第一报播期与品质的关系吴兰荣李正超苗华荣(译)(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莱西266601)日本千叶县农业生产总值4582亿日元(1994年),居全国第3位,且水稻、园艺、旱作、畜产平衡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还关系到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学好各科知识,获得长远持续发展,并且实现语文教育事业的
阅读创造力就其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体悟能力,让学生学会从多个方面及多个角度来理解阅读内容,从而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更新换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的阅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