塬上梅花清白开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ua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追着云跑,云喜欢扎堆。开始是棉花团,再是起伏着的波涛或细小的波浪,被风熨平后,就成了布幔。
  一场花事悄悄酝酿,美好向人间生长,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一朵雪花在天空曼舞,一只绵绒绒的羊儿在草原上走笔。
  雪花纷飞,羊群散开来,雪花和羊都拖着长长的尾巴在各自的画布上画画。
  羊有累的时候,三五成团会卧在草甸上,一边反刍一边凝望远方。羊静着,草原无风,彼此相安。
  当然,雪飞累了,它也会停歇。一会儿功夫,山巅顶了一髻儿白,山坳卧一团云。在高处的,端视远方;在低处的,四下避静无风,正好打盹儿。
  夜来时,黑色本是来觅安静的,悄悄洇开。在一大块濡湿的黑色里,风止步,各种事物很知趣地噤着声,雪寻准时机,舞着衣袖姗姗而来,着在树上时,一树树白梅便灿然开放。白色的梅香蠕动,大块的黑色呲牙咧嘴,有了笑声。树颤动身躯,花瓣纷纷飘落,又是尾尾流星的尾巴。
  夜寂静而又丰饶,一切都是没有预谋地悄然登台。此时,该有一双眼睛正睹着这场表演,梅的香晕染着远方。
  有雪的北方,就是一幅水墨画,雪除了净,还有静。羊群安卧,震着风。
  北方的雪夜不是被鸡叫醒的,黎明的门是被上村小学的一群孩子推开的。
  先是一坨灯光烙开墙壁,在母亲三番六次地呼叫里还接连打着哈欠,慵懒地揭被子,慵懒地穿衣,慵懒地洗脸。接着开门,一股寒气袭来,缩头的当儿眼被一院的灰白晃醒,睡意全无。“下雪喽!”一个箭步跃过门槛,平展展的雪上就留下两个毛茸茸、胖憨憨的脚印。脚印成了庭院的一双眼晴,毛茸茸地看着这个毛茸茸的世界。脚印攀上鼻梁,跨过嘴唇,蹚上躯体,绕到脚踝处时,大塬还被雪焐着正鼾睡,几个黑点在一片白色里蠕动。不,应该是闪烁。上学的孩子成了大塬的眼晴。眼晴不忍得挠醒雪,只在雪里穿个洞。四面八方的洞织成网,网落在塬上时,大人们挥动着扫帚把村庄挠醒。阡陌、小桥、流水在白色的画布上绘着水墨画。它们不贪婪,分寸拿捏地稳得很,该留白处绝不去叨扰。
  黑色完全褪去,天空明亮亮时,村小学的钟声让飞舞的雪花打了个激灵。孩子们一窝蜂般拥出教室门,迅速向各个方向洞穿而去,来不及避让的雪和孩子们撞了满怀。雪花也敏捷着呐,有几朵顺势潜入孩子的脖颈,不料却化成一滴水,浸入肌肤的当儿,就和孩子们同温了。谁说只有大地是最好的归宿,雪在孩子们的怀里活得金贵而开心。
  说是抬头迎雪,其实孩子们是在迎春。雪化了,不是春天么?雪花挑逗著眉毛,雪花吻着脸颊,雪花润着眼睛,雪花更亲着孩子。欢娱是可以传递的,孩子们的笑声感染了雪花,雪花愈加快活地舞动着,光线明亮了,村庄真正苏醒了。
  这时,该是鸡、狗、猪崽的道场了。
  鸡下了架,昂首踱起方步,可能是村庄和雪给了灵性,鸡爪下开出一朵朵白梅来。踩得久了,雪地里就长出一丛丛茂密的竹来。叶片层层叠叠,叶色深深浅浅,叶影婆婆娑娑。猪崽拖着蹄从东蹚到西,一条河流在雪地汩汩流淌了。猪崽贪食,用嘴拱雪里的菜叶、剩汁,这一拱就拱出了遍地碎石和突兀的山来。狗是村庄里的独行者,常常会立于峁咀作眺望状。前肢直立,后肢屈曲,股蹲于地,尾作扫帚。雪里,狗这一蹲就蹲出了境界,可惜鸡和猪崽不懂,狗落寞离去后,峁咀的守望有了底蕴。
  峁咀在塬上,狗在峁咀上,远眺或俯视辽远空旷得很。雪焐着塬,焐着塬上的人迹鸟声,看似寂寂,却从不冷清。突兀的峁咀被玉裹着,咀畔的荆棘被玉裹着,昆虫在腐叶里藏匿,正做着一场玉梦。除过沟里,塬上的树不会扎堆生长,往往东咀一棵,西滩一棵,高台一株,西渠一株,就这样兀自独立,撑起一片天来。阡陌在低出织网,树在高处彼此守望,也在空中织出一张无形的网来,人迹和鸟禽被兜住。雪里,树秀挺;雪里,树恬静;雪里,树孤独。亦如狗,守望着它的守望。
  村小学的刘老师是村里有年岁的一棵树,他还是一杆竹,在村小学一着地便长了四十年。他守着孩子,守着一方雪,守着雪里的故事。
  村小就在崖咀的古城堡里,大门正好嵌在城墙中间。隔了大门望去,两堵雪墙夹道,孩子们进了校门,先就是一番玉的洗礼。雪就恋松柏,着上枝头时,松柏就被裹得严严实实,蹲而胖的身躯一裹就裹出了塔样,连着的塔成了一道玉岭,岭捧着玉心迎来送往。
  出了校门左拐,向前走几十米,一棵老柳树下就是刘老师的家。小径通幽,柴门半掩,几杆竹疏疏斜斜地立在旁边。雪映下,竹泛着青光,枝斜抻出一片铿锵。从门口向外的雪上一行脚印蹚出寂静中的不寂静来。
  “飞——飞机的飞,飞鸟的飞,飞上天的飞;
  花——桃花的花,杏花的花,窗花的花,冰花的花;
  “冬天来了,一场雪后,我们头上开出了冰花。”
  小明冻僵的小手通红通红的,老师握住小明的手塞到自己的棉袄下,小明一下子感到春天来了。
  教室内,灯光明亮,三个年级的孩子们专注地读着各自的内容。窗外,飞雪扑向窗棂,循着墨香,想嗅出“春天”的模样。刘老师若竹,清瘦而目慈,用宽大的手掌抚去开在刚进门的孩子的头上的冰花。
  这是发生在三十年前的事。但只要一提到“飞”字,小明仍会心潮澎湃,或作飞机状或作飞鸟状,忍不住憧憬蓝天和远方。特别是关于“春天”一词的感悟,让他刻骨铭心。从那一刻起,他不仅知道春天多彩,还知道是香的,更是暖的,软的,柔的。时隔多年,他依旧忘不了刘老师怀里的“春天”。
  今天,刘老师老了,他还是一杆竹。临近退休了,他把自己开成了一朵最大的冰花。
  “飞——飞机的飞,飞鸟的飞,飞上天的飞……”
  这声音从城墙根再次旋起,旋到塬上,落寞地在飞雪中逡巡。
  怀旧该是浴火后的回归吧。塬上雪的灵魂本就是清简的丰饶。
  麻雀和羊是塬上的土著,都喜欢群居。在雪天,居于树梢的雀会卧出一树墨梅来,落在塬上的雀会啾啾出一条银河来。羊确是在地上行走的,但当雪压塬上时,羊会走到天上。白色布幔裹着地,羊东一突西一突,不就是天空里漫游的云么。不知天看到,作何感想,羊却会因天地着了它的色而兴奋的。一路浩浩荡荡游过大塬,身后便成了一条河,洒下的羊粪是满天的黑星星。头羊掀起的浪被后面的羊拱成团,浪花也罢,云团也罢,天地就这样敞开了互诉衷肠。
  雪天的麻雀群绝对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蹲在枝上扮梅花的那一刻,它们除了分享重聚后的欢喜外,接下就是在召开一次高规格的军事会议。头雀拣高枝立在群雀的斜上方,长长短短,絮絮叨叨。不远处的几根斜枝上蹲着的几只圆睁小眼,支棱着耳朵警戒。扎堆的这些,不,郑重地来说是分成一堆一堆的这些雀中,不时有几只跃出啾啾几声,商讨定局后各自领命,一树梅便开启静默模式。侦察的雀儿回来了,一番啾啾后,呼啦一声,一树梅花纷纷落地。雪地上,生生被啄出一株梅来。雪性凉不火,风怜枝瘦不扰,就任一树梅恣意地在雪上开放。雪里觅食的雀儿是真正的丹青妙手。
  雪还在曼舞,村小的钟声响了。
  在黎明,钟声将散落的星星聚纳,星星上的雪擦亮了每一双眼晴。午后,钟声打开星库的门,每颗星拖着黑色的光芒在塬上织锦。锦兜住了四面八方的烟火。
  烟火无寒,不足以涅槃,雪花带了寒气超渡塬上。那寒气是异常逼人的。特别是黑暗和光明胶着的拂晓时分,雪光清冷,寒气无孔不入,从周身侵来,厚厚的棉衣是挡不住的。其洞穿的力道是强悍的,其洞穿的欲念是不容置疑的。洞穿一切就是寒气的神圣便命,丝丝入骨,骨有了酸蚀般的疼痛。寒气还是携了清静的。这种清是剔除了各种浮尘和喧嚣的一种透明,人一旦置身其中,便被离析,便被洗涤。清到极致便是致静,致静不仅仅是各种声音的销匿和被压制,还是一种霸气的力量迫使你剔尽杂念,更是一种极简的境界。寒气袭来,天地透明,屋舍安卧,旷野简静,峁咀坦就,树木雅立,人神思纯粹。塬上,雪落拂晓,就是一场深刻的断、舍、离,就是一场佛前的剃度和超生。
  被塬上的冬浴后,被塬上的雪浴后,被塬上的寒浴后,心会变得柔软。这柔是通达,这软是敬畏。
  梅寒的另一端不就是柔软吗?
  雪寂而不俏,树默而不孤,灯憨而不愚,塬简而不俗……北方的雪事本就是一首因拙而雅的诗。
  责任编辑:李 瑾
  赵会宁,笔名巍巍子午,七十年代出生,现供职于甘肃正宁县某中学。作品散发于《中国青年作家报》《甘肃日报》《兰州日报》等。
其他文献
从超市买来花蛤,洗净泥垢,用清水浸泡,加适量盐,让它吐尽泥沙。我以为这样就行了。但她说:“放一把菜刀进去,泥沙吐得更干净。”我问:“这是什么原理?”她说:“赤裸裸地威胁,不吐就用刀杀了它。”虽然她仍调侃,不过花蛤对铁的味道比较敏感,放菜刀确实能使吐沙更干净。  录下生活琐事,我并非想要去表达生活原本就是由琐事构成,其实际情况是,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生活在狭窄的地带,不怕被闹钟吵醒,也不必在意形象,
期刊
应该说,宿命般地与写作(不限于文学,可以是所有的艺术表达)结缘,是发生在少数人身上的事情。而且,这其中也不排除某些偶然性因素的存在。天赋异禀于他们而言,与其说是上天的眷顾,不如说是一种磨难,甚或灾难。然而,这样的命运背负在他们诗性的心灵或人格当中,进而会发展为一种使命,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点燃并作为献祭的艺术使命。  写作受命运所使,写作本身也足以构成一种命运。就像诗人宗霆锋在评论胡香时说的:“深入真
期刊
和往年一样,大年三十我们就回老家了。  原以为在老家可以串串门、到处逛、去买土货解馋,不曾想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没过几天,我们村也和其他地方一样,在村口设了卡,进出都要登记、量体温,不能随便出入了。  我们家米油盐酱醋还算足够,房子旁边有块小菜地,种有生菜、快菜、芥菜等,维持正常生活没有问题。  老家风光其实不错。上到二楼,西面和南面是连绵的丘陵。东面是一个有七八十亩水面的活水大鱼塘,塘面平缓如绿
期刊
奢香驿道  踏着湿润光洁的石梯  那些枝叶与藤蔓,纷纷围拢过来  当年的空气也在山谷间浮动  原来,神秘的驿道还倾吐着  夫人当年的气息。此刻  是谁在聆听  一堆古老而奇异的符号  从路旁的树根里,从山谷的花丛间  纷纷扬扬,伸出俊俏的头  不是咒语,是彝家世代隽刻在  水西古城的故事,是彝家  留在驿道的歌谣  远眺龙场,烟云相连  那些连通四方的驿道,纵横千里  它们蜿蜒而来,从幽谷到  山
期刊
读到90后诗人树弦的组诗《车过盘山公路》,心情从连日来被疫情蔓延的忧虑中渐渐恢复到理智的状态。静下来,喝杯梵净绿茶。抬眼望远处起伏的山峦,山峦上洁白的雪依然没有任何融化的痕迹,而我将目光再投向树弦的詩篇上以后,读着读着,感觉内心日渐温暖起来。春天已经莅临了我们生活的世界。今年我生活中的春天,是从阅读树弦的《车过盘山公路》这组诗开始的。  树弦的诗,首先吸引我的是他这组诗中一些题目,譬如《夜读<民国
期刊
炊烟  又见炊烟  在旧时作文的田字格里  在新派画作的飞白里  在乡村音乐的低声部  袅袅升起,亦真亦幻  一缕缕的炊烟就是一缕缕的梦  在时空中放牧  如果要刨根问底  就必须深入瓦房的内部  顺着墙垛找到那个柴火灶  那个燃烧,因为欠火而叹息  经拨火棍一撩拨  经吹火筒一吹嘘  那埋了一夜的死灰——  是炊烟的命根子  随即复活,并成燎原之势  如今炊烟不再繁荣  村野的上空飘浮着工业化的
期刊
有光的诗里  很多人  像杂草般生长在城市的缝隙  身上长了块叫理想的胎记  在哪里都抹不掉的印记  那是来自母腹  烧不掉的灰  挖掘着城市的根系  像旷野般呼唤  城市尽头的你  我想长满北方的胡须  用故乡的最烈的酒  浇灌脚下的土地  林立的楼宇  埋藏了多少人的忏悔  我们总在城市中显得有点多余  都是那个默默无闻的谁  向下生长非常给力  黑色的土地种植洁净的身体  风,送来孤独的歌曲
期刊
荒废之诗  病危的老屋。秋风中  静默,颤栗。杂乱的草木  挤满了院子的一片颓败,一把  上了年纪的铁锁,阻拦不住  拼命的呼救聲。主人  早已不知去向,绝望与绝望  在相互守望中拥抱和抚慰  生活。一味被妥协和让步  野蛮挟持,一躲再躲。陷入  一条逼仄的小巷。文字  填充了越来越多空出的地盘  阳光下,平滑的影子  看不出一丝被掠夺的破绽  隐藏的悲伤  照片中,母亲清瘦而慈祥  像一尊菩萨。
期刊
叫醒它  一条河的睡眠沉到了河底  有无可能叫它笑一下  让轻轻荡漾的善意  把一块破船板,船板上的蚂蚁  送到岸边  或者叫它跳舞,濺起点滴的白花  或者叫它哭一声,表明它是水  而不是玻璃  想啥呢。一条沉睡的河就是死水  只有毫无征兆的山洪  或者大堤上突然滚下来的丧鼓  可以叫醒它  江湖之上尽是白发  天下的芦苇都来到了三江口  每年一次广大如海的集会  只是没有横穿千里的高音喇叭  几
期刊
一  没有谁可以改变我们在大脑里对记忆进行的存储,虽然不如计算机的数据完整无缺,会随着年代的久远而日渐模糊,除了刻意隐瞒,它们并不会消失,而且一经提起,就会清晰如昨地呈献眼前。当然,我们也会对记忆进行修正,找出最初的目的,这也就让某些片断在别人的口吻中有了出入,但因人而异。  作为一个对故土有着深厚感情的人,我常常把自己从生活的城市环境中拎出来,清理和摊晒。我要保证自己头脑的清醒,在撷取每一段记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