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是以前人们对一些地方农村文化缺失的形容。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以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力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农民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不过,总体上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相比,与广大农民的需求相比,农村文化的发展仍然面临很多困境。
一、 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
(一)农民落后观念和思想道德状况的制约
在信息时代,广播、电视和电脑等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为农民了解外界信息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但是由于农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平均主义、保守主义、利己主义以及家族观念、封闭思想的影响和束缚,农民不能大胆接受改革创新的新思想、新观念。特别是个别基层干部在思想观念上仍然保持“重经济、轻文化”的想法,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家族、宗教势力兴起。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农村的道德状况普遍受到冲击,集体主义思想、团结互助精神淡化,法律意识淡薄,诚信缺失,不敢创新,发展、竞争意识不浓,一些传统陋习,如坑蒙拐骗、弄虚作假、以富欺贫、以强凌弱等现象在一些地方相当严重。农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村风受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侵蚀,既恶化了农村的道德环境,也制约了农村的发展。
(二) 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待遇不高,文化队伍素质偏低
与农村其他事业相比,文化工作相对清苦,付出的劳动和工作成绩难以得到及时的肯定。农村文化站文化专干不能专起来,资金投入不足,工资待遇不高,既难以评上专业技术职称,又几乎没有提拔晋升的机会,导致广大文化专干工作积极性不高,干劲不足,更难以吸引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缺少职业培训机会,致使目前基层文化干部的专业理论素质偏低,对各项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尤其欠缺。种种原因导致较高素质的文化队伍难以组织和建设,队伍定性也不强,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农村文化设施利用率并不高
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对于农村文化的投入力度都非常大,单从硬件上说,很多地方的农村文化设施还是比较健全。但是很多地方由于各种原因文化设施的使用率并不高,甚至有的并未使用。书屋管理员由村委会成员兼职,而绝大数村委会成员没有特殊情况,很少到村委会。在部分村居,书屋很少开门,常常大门紧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读书学习的积极性。书屋,几乎关门闲置,导致书屋的使用率很低。也有的书屋管理员由村中有责任心的老人担任,他们缺乏图书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懂得图书馆工作流程和图书管理基本规范,导致书屋管理混乱,服务功能单一,只能满足一般借借还还,谈不上开展各种图书活动,主要是因为他们都是无报酬,致使我们也不好管理
二、 农村文化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农民素质
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转化为生产力的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在农村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新农民是农村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前提。通过扶持农村文体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从而使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稳定发展,健康繁荣,走出一条发展农村文化的新路子。
(二)用体制激活农村文化
农村文化的落后与农村文化管理体制不科学是分不开的。乡镇文化站一直是农村文化的载体,然而,近年来农村文化站的发展却不容乐观。由于受到财力的限制,农村文化事业严重“贫血”。文化站没有专门的场地,没有专门的人员,不能正常开展活动。有的乡镇文化站甚至一年不开展一项活动,濒临瘫痪。于是有人说,文化站的现状是“阵地犹在”,但“名存实亡”。
(三)文化设施有效利用
农村文化建设要避免成为面子工程,就要特别针对农民的特点,不能急功近利。什么时候能让农民有自由选择文化活动的权利,就有很好的效果了。繁荣发展基层文化必须有阵地、有设施,要按照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国家重大财政项目向农村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电视进万家、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努力使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一个大的改观。要按照综合性、多功能和有阵地、有经费、有人员的要求,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积极探索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新路子,扩展功能、共建共用,形成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文化中心,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效应。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一定要关注农村社会、农民生活,聚焦农村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增进同农民群众的感情,以农民为核心,把农村和农民作为我们的根、本,着眼于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和文化素质、科技水平等。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多提供农民群众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创作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农村生活、激励农民斗志的优秀作品;多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做到为亿万农民服务、为亿万农民歌唱、为亿万农民送欢乐,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仓集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一、 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
(一)农民落后观念和思想道德状况的制约
在信息时代,广播、电视和电脑等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为农民了解外界信息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但是由于农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平均主义、保守主义、利己主义以及家族观念、封闭思想的影响和束缚,农民不能大胆接受改革创新的新思想、新观念。特别是个别基层干部在思想观念上仍然保持“重经济、轻文化”的想法,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家族、宗教势力兴起。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农村的道德状况普遍受到冲击,集体主义思想、团结互助精神淡化,法律意识淡薄,诚信缺失,不敢创新,发展、竞争意识不浓,一些传统陋习,如坑蒙拐骗、弄虚作假、以富欺贫、以强凌弱等现象在一些地方相当严重。农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村风受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侵蚀,既恶化了农村的道德环境,也制约了农村的发展。
(二) 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待遇不高,文化队伍素质偏低
与农村其他事业相比,文化工作相对清苦,付出的劳动和工作成绩难以得到及时的肯定。农村文化站文化专干不能专起来,资金投入不足,工资待遇不高,既难以评上专业技术职称,又几乎没有提拔晋升的机会,导致广大文化专干工作积极性不高,干劲不足,更难以吸引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缺少职业培训机会,致使目前基层文化干部的专业理论素质偏低,对各项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尤其欠缺。种种原因导致较高素质的文化队伍难以组织和建设,队伍定性也不强,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农村文化设施利用率并不高
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对于农村文化的投入力度都非常大,单从硬件上说,很多地方的农村文化设施还是比较健全。但是很多地方由于各种原因文化设施的使用率并不高,甚至有的并未使用。书屋管理员由村委会成员兼职,而绝大数村委会成员没有特殊情况,很少到村委会。在部分村居,书屋很少开门,常常大门紧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读书学习的积极性。书屋,几乎关门闲置,导致书屋的使用率很低。也有的书屋管理员由村中有责任心的老人担任,他们缺乏图书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懂得图书馆工作流程和图书管理基本规范,导致书屋管理混乱,服务功能单一,只能满足一般借借还还,谈不上开展各种图书活动,主要是因为他们都是无报酬,致使我们也不好管理
二、 农村文化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农民素质
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转化为生产力的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在农村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新农民是农村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前提。通过扶持农村文体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从而使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稳定发展,健康繁荣,走出一条发展农村文化的新路子。
(二)用体制激活农村文化
农村文化的落后与农村文化管理体制不科学是分不开的。乡镇文化站一直是农村文化的载体,然而,近年来农村文化站的发展却不容乐观。由于受到财力的限制,农村文化事业严重“贫血”。文化站没有专门的场地,没有专门的人员,不能正常开展活动。有的乡镇文化站甚至一年不开展一项活动,濒临瘫痪。于是有人说,文化站的现状是“阵地犹在”,但“名存实亡”。
(三)文化设施有效利用
农村文化建设要避免成为面子工程,就要特别针对农民的特点,不能急功近利。什么时候能让农民有自由选择文化活动的权利,就有很好的效果了。繁荣发展基层文化必须有阵地、有设施,要按照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国家重大财政项目向农村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电视进万家、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努力使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一个大的改观。要按照综合性、多功能和有阵地、有经费、有人员的要求,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积极探索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新路子,扩展功能、共建共用,形成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文化中心,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效应。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一定要关注农村社会、农民生活,聚焦农村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增进同农民群众的感情,以农民为核心,把农村和农民作为我们的根、本,着眼于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和文化素质、科技水平等。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多提供农民群众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创作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农村生活、激励农民斗志的优秀作品;多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做到为亿万农民服务、为亿万农民歌唱、为亿万农民送欢乐,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仓集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