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强化读的训练,让学生真正地读出情趣,读出个性,读出形象,读出思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薄弱的地方。我在长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摸索,从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渲染情境,产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读出情趣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讲书的。”读书,这就要求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才能读通、读懂课文,才能对文本产生感悟。有了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学生才能通过“读”把文本的内容通过有声的方式再现出来,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例如,我在教学课程标准教材五年级上册22课《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在第二课时的开课时,我巧设了这样的情境,引导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播放了一段愤怒、悲壮的《国际歌》和狼牙山五壮士壮烈跳崖的一段录像,在伴着学生听《国际歌》和看这段录像的同时,我加上富有激情的导言:“这愤怒、悲壮的国际歌再次回荡在我们的耳边。同学们,生命属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它是多么宝贵!可是我们可歌可泣的狼牙山五壮士在执行掩护任务的过程中……”这样一来,学生听着愤怒、悲壮的国际歌,看完录像后,对五壮士的敬意油然而生。再加之教师富有激情的导言,此时,学生读文的欲望油然而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读书的兴趣,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人物精神、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巧设导言,以读悟情,引发心灵的震撼,读出个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指导和独特的情感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应注意要求学生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要求,在品读课文时,要加强教师的指导、点拨、示范、激励作用,注重感情朗读的方式、方法的指导和点拨,扎实训练,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才能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地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获,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目的。
例如,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顶峰歼敌”这段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富有情境的导言,来引发学生心灵的震撼。师:“当年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我国丰富的资源和领土,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侵占了大半个中国,他们不但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还丧心病狂地屠杀无辜,仅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者就有30万!日军铁蹄所到之处,屠刀所向,无数中国百姓成为野鬼冤魂,中华大地山河血染、日月失色呀!此时此刻,假设你就是这五壮士中的一员,你亲眼目睹了日军的种种罪行,你会怎么对待这群日本侵略者呢?”学生纷纷汇报后,我因势利导,对同学们说:“那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份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决心,带着满腔的仇恨读这段话。”这样一来,学生个个读得动情,读得心潮澎湃,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恨和对五壮士的深深崇敬之情,读出了心中独特的情感体验,读出了自己的个性。
三、方法多变,指导点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读出思考
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朗读方式,如通过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同桌互读、谁有信心谁就站起来读、引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强化朗读的指导,真正做到以读为本,以读悟情。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实际恰当地选用,讲求实效,避免片面追求形式的多样化。
例如,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在指导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时,采用了引读的方式,并配以火车的鸣叫和送别的图片,教学是这样进行的:
师(引):志愿军们就要离开和他们朝夕相处的人民,就要离开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生(读文):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师(引):此时此刻,火车已经开启;站台,人潮涌动,志愿军们多么希望——
生(读文):列车呀,请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师(引):然而列车早已飞奔起来,中韩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将化为永久的思念一
生(读文):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这样,通过教师引读的形式,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了中韩两国人民这种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是牢不可破的。学生个个读得都很动情,同时对“为什么中朝两国人民本无血缘关系,却称之为‘亲人’”这个总领性的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我在课堂教学中还注重了“范读”作用的发挥。当学生自由练读后,还读得不到位时,我就采用“范读”的方法,给学生一个情感的导向,然后再让学生练读,效果很好。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学生的阅读期待和独特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加强对朗读方法的指导,采用多种有实效性的方式,使学生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达到有感情的朗读,真正地读出情趣,读出形象,读出个性,读出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渲染情境,产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读出情趣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讲书的。”读书,这就要求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才能读通、读懂课文,才能对文本产生感悟。有了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学生才能通过“读”把文本的内容通过有声的方式再现出来,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例如,我在教学课程标准教材五年级上册22课《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在第二课时的开课时,我巧设了这样的情境,引导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播放了一段愤怒、悲壮的《国际歌》和狼牙山五壮士壮烈跳崖的一段录像,在伴着学生听《国际歌》和看这段录像的同时,我加上富有激情的导言:“这愤怒、悲壮的国际歌再次回荡在我们的耳边。同学们,生命属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它是多么宝贵!可是我们可歌可泣的狼牙山五壮士在执行掩护任务的过程中……”这样一来,学生听着愤怒、悲壮的国际歌,看完录像后,对五壮士的敬意油然而生。再加之教师富有激情的导言,此时,学生读文的欲望油然而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读书的兴趣,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人物精神、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巧设导言,以读悟情,引发心灵的震撼,读出个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指导和独特的情感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应注意要求学生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要求,在品读课文时,要加强教师的指导、点拨、示范、激励作用,注重感情朗读的方式、方法的指导和点拨,扎实训练,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才能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地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获,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目的。
例如,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顶峰歼敌”这段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富有情境的导言,来引发学生心灵的震撼。师:“当年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我国丰富的资源和领土,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侵占了大半个中国,他们不但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还丧心病狂地屠杀无辜,仅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者就有30万!日军铁蹄所到之处,屠刀所向,无数中国百姓成为野鬼冤魂,中华大地山河血染、日月失色呀!此时此刻,假设你就是这五壮士中的一员,你亲眼目睹了日军的种种罪行,你会怎么对待这群日本侵略者呢?”学生纷纷汇报后,我因势利导,对同学们说:“那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份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决心,带着满腔的仇恨读这段话。”这样一来,学生个个读得动情,读得心潮澎湃,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恨和对五壮士的深深崇敬之情,读出了心中独特的情感体验,读出了自己的个性。
三、方法多变,指导点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读出思考
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朗读方式,如通过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同桌互读、谁有信心谁就站起来读、引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强化朗读的指导,真正做到以读为本,以读悟情。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实际恰当地选用,讲求实效,避免片面追求形式的多样化。
例如,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在指导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时,采用了引读的方式,并配以火车的鸣叫和送别的图片,教学是这样进行的:
师(引):志愿军们就要离开和他们朝夕相处的人民,就要离开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生(读文):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师(引):此时此刻,火车已经开启;站台,人潮涌动,志愿军们多么希望——
生(读文):列车呀,请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师(引):然而列车早已飞奔起来,中韩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将化为永久的思念一
生(读文):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这样,通过教师引读的形式,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了中韩两国人民这种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是牢不可破的。学生个个读得都很动情,同时对“为什么中朝两国人民本无血缘关系,却称之为‘亲人’”这个总领性的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我在课堂教学中还注重了“范读”作用的发挥。当学生自由练读后,还读得不到位时,我就采用“范读”的方法,给学生一个情感的导向,然后再让学生练读,效果很好。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学生的阅读期待和独特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加强对朗读方法的指导,采用多种有实效性的方式,使学生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达到有感情的朗读,真正地读出情趣,读出形象,读出个性,读出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