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龙咖啡馆的主人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理古城,洋人街是最安静而又最繁忙的所在。这条长不过千米的街道,连接了整个世界,街上可遇到各种肤色的人。走进洋人街,既走进大理,也走进了世界。
  在洋人街中心广场北边的临街铺面上,有一家颇具传奇色彩的咖啡馆。她的女主人是中国人万可,男主人是万可的英国丈夫Jason Pym先生。
  洋人街中心广场钟楼的钟声敲了两下,正是下午两点。坐北朝南的墨龙咖啡馆(Black Dragon Cafe)的招贴十分惹眼,一进门,我首先见到了一个金铜色头发的小孩。他的相貌和服饰,与黑色的巴台相互映衬,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效果,整个咖啡馆因他的存在而温暖起来。
  一位圆领短袖白T恤,戴眼镜的中年妇女见了我们,迎上前来,表情温和地询问有什么需要。左家琦连忙说明了意思。女人笑了起来,说,哦,联系过的嘛。请坐,请坐。说罢,女人把巴台后的孩子叫了出来,用英语嘀嘀咕咕和孩子讲了几句,孩子一脸的微笑,笑容中带有几分中国孩子的味道。随后一个年轻的女人出现在孩子身边,拉着孩子的手出了店门。
  中年妇女就是我们此行要访问的咖啡馆主人万可。“好可爱的孩子,你的儿子?”坐定,我问女主人。她脸上的微笑让我想到了那个孩子。
  “是的,是我的儿子小龙!他的名字叫万睿龙。”万可脸上的微笑中瞬间多了母亲的骄傲。
  “儿子跟你姓啊?”我笑。
  “老公也跟我姓呢,Jason Pym的中文名字是万哲生。”万可语气不无诙谐地说。
  “小龙2007年9月20日出生,快三岁了。”“是在大理出生的吧?”“不,是在大理怀孕,出生于昆明,满月后就在大理长大。当然,我们还领着他去过英国、美国、上海。他的父亲是英国剑桥人,我们领他回过老家。上海则是我和他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万可一边添茶一边说,她的儿子很快就要送去幼儿园,刚才那位年轻阿姨就是领着孩子出去外面走走、溜溜,让他很快适应外面的生活。
  万可的咖啡馆,不在洋人街的正街上,而是在洋人街之南中心广场钟楼的旁边,因此显得很安静,是适宜喝咖啡和谈天的地方。咖啡馆不算大,一楼一底面积60多平方米,楼下就是接待客人的咖啡馆,靠西一侧陈设着各种咖啡饮料,临门是书架,靠东的墙壁也是书架,陈列着的图书大多为英文版的。琳琅满目的图书,还有各种款式的咖啡饮料的招贴,极富装饰性,把咖啡小店装扮得很有氛围,显示了主人的文化品位。
  喝着万可为我们沏的大麦茶,一股淡香馥郁于心。我急于见到万可的丈夫Jason Pym先生。万可说,她先生最近正隐身于他们在大理买下的感通别墅,为一家国外的企鹅出版集团(Penguin Books)作图书封面和各类出版图标的设计工作,一两天内是暂时不会到咖啡馆来的。说到这里,万可介绍说,企鹅出版集团是一个1935年创立于英国的出版社,是世界上最大的大众图书出版商之一,主要出版纸版小说与非小说作品,以及儿童图书,企鹅成功地发行了诸如英文版《哈里·波特》等脍炙人口的书。
  她的话突然止住,离座转身去到巴台后侧,拿出一块剪贴着各种图书封面图样的木板。
  “这些封面都是Jason Pym先生设计的吗?”
  “不,“万可女士回答:“这些图样是企鹅出版社出版的各类图书中的精华,是时间沉积下来的作品。”
  说到Jason Pym是一位图书封面设计师,话题自然转到主人的身份问题上来。这是言归正传的最好时机。我连续问了一连串问题:“请问万女士,您和您的先生什么时候到大理来的?墨龙咖啡馆是什么时候开起来的?在此之前,你和先生是干什么的?”
  万可不疾不徐,用温软的声音向我们讲起了她的身世。
  万可出生于昆明,毕业于昆明大学外语系。她和Jason Pym先生是199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的。当时的Jason Pym先生,也在昆明为云南省政府办的一分刊物《生态经济》作翻译和编辑工作。正是这段相识,为他们未来的姻缘埋下了伏笔。后来,万可决定要出去闯一闯,让生活增添更多的“可能性”,先后到了北京、深圳,作了短暂的停留,最后来到上海,受聘担任一家英文杂志《城市周刊》(City Weekend Magazine)的主管,承担着这家杂志的文字、图片编辑工作,手下管着20多号人。从来没有任何做杂志经验的万可,从头做起,从负责艺术展览版块到写些旅游方面以及美食评论的文章,再到整本杂志以及增刊的出品。有朋友开玩笑说:在外国人的刊物管外国人,你这是为国人“扬眉吐气”。也正是在上海期间,万可与原来相识于昆明的Jason Pym先生不期而遇,Jason Pym也来到上海,在一家名为“九城”的动漫公司担任翻译部门经理。Jason初到上海也为几本英文杂志撰稿、画插图以及翻译等,因为比较喜欢动漫,后来到了九城。
  这次相遇在两个不同肤色的年轻人心中撞击出爱情的火花。
  说起什么时候到大理,为什么要到大理定居,万可更是有说不完的话题。“我和Jason Pym到大理定居已经快有五年时间了。在到大理之前,我和先生是先到怒江去旅游的。那是2005年的夏天,我们从怒江大峡谷一来到大理,马上感到了一种巨大的反差,大理的自然环境、气候、饮食、文化,太好了。生活的舒适度大理算得上是天堂。我们不想走了,在大理一呆就是两个月,九月,十月。我和Jason Pym想到了要为我们将来的小宝宝找一个好的出生地和栖居地,自然而然首选大理。一合计,我们决定一起回到上海去辞职。”
  2005年12月,辞掉职务的万可与Jason Pym来到大理。在大理点苍山有名的感通寺旁,买下了感通别墅,开始了大理人的生活。
  到大理的几年间,万可与丈夫一方面领略大理历史文化,漫游大理山水风光,一方面仍然在做着自己的工作。万可与Jason继续担任着韩国在上海办的一本以奢侈品牌为主的生活类杂志《望》的兼职英语编辑,万可还是英国《金融时报》在中国的唯一中文出版物——北京发行的《睿》杂志的自由撰稿人。在大理的蓝天白云下,她用满含激情与灵感的手指敲打着键盘,写了一篇篇宣传大理的文章,介绍大理的白族扎染、民间甲马纸、美食、建筑,发表在一些很时尚的杂志上,包括东航机上读物——《东方风情》、北京出版的杂志《香格里拉》、上海出版的《大都市》等。她给我抱来几本杂志,上面有她的文章,图片精美,装帧设计很现代,她写的一篇散文《大理——风花雪月诗酒茶》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样的标题一眼看去就很创意。我很想看一看这篇文章,但万可温软的语调使我不好意思让她的讲述停下来。
  Jason大学读的就是中文专业,来到大理定居后,酷爱中国(云南)文化的他,自己开设了一个名为Cloud South(彩云之南)的博客,主要向世界各地对云南、大理感兴趣的人们集中介绍本土文化包括方言、景色、历史、美食、民俗等方面的情况。博客以万可拍摄的图片、Jason自己所写的介绍性文章为主。喜欢科幻小说的Jason,还动手写了一部科幻小说。
  万可在大理定居了近五年时间,除了兼职编辑和写稿,她还为一家国际学习集团做翻译工作。这家集团为国内到美、英、澳大利亚读预科、上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提供服务,万可的事情就是每月集中一两个星期翻译国外一些大学的课程设置和大学情况的相关资料。Jason Pym先生是画家,除了他的母语英语外,汉语水平也很高,能直接阅读中文书籍,闲时还喜欢练中国书法,画中国画。他平时为一些刊物如美商会在上海的杂志《Insight》画几乎每一期的封面,还为《That’s Shanghai》(上海漫步)等英文杂志制作插图与封面。
  万可与他的丈夫做的这些事情,除了文化上的交流,更多的还有“为稻粱谋“的意思。
  说到这里万可女士一脸笑意,“搞文化工作的,也得有实际的生活考虑,比如,”她沉吟了一下,说出了于坚的名字,“于坚是我认识的文学界名人,我在昆明认识的文化界名人中,除了搞美术的外,文学界就是于坚。于坚就曾说过一句名言:‘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市民一样生活。’。”
  像市民一样生活,就必须得“为稻粱谋”。在万可的墨龙咖啡馆听到主人说出这样的话,心里“格登”一跳。这咖啡馆难道是一种“为稻粱谋”的举措?
  我于是自然地问起了她的咖啡馆。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万可和她的英国丈夫Jason Pym到大理定居将近五年了,但咖啡馆却是在2010年3月才开办的。对万可和Jason Pym而言,开咖啡馆显然不是很急迫的一件事。他们一个长于写作与翻译,一个长于美术与英语,谋生对于他们并不是很困难的事。那么,万可与Jason Pym开办咖啡馆的初衷究竟是什么呢?
  而且,一在咖啡馆落座,我就注意到,从经营的角度考虑,这个店的位置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所在。它坐落在洋人街南侧新开建出的洋人街中心广场钟楼北侧一个并不显眼的位置上,比那些在洋人街正街上的小店,门前冷清得多。虽然它有的是情调,有的是中西合璧的氛围。主人的家庭是中西合璧,妻子是中国人,丈夫是英国人;小店的名片是中西合璧,Jason Pym先生的名片上,在我们看不太明白的英文上,配有他画的富有中国色彩和情趣的人物绘画和摹仿白族甲马纸的老虎图像;小店的文化是中西合璧——在摆放着的各种装帧奇异的洋书之上,陈放着泡着木瓜片、枸杞、桂圆、柠檬的玻璃大酒瓶。
  这些,营造出的是一种中西合璧的文化气氛。
  万可说她是对食物充满热情的人,喜欢做包括中餐、西餐、印度餐、墨西哥餐的各种美食,也喜欢烤烤蛋糕、饼干之类的西点,除了把父子俩“喂养”得很好,感通的邻居们也会在各种节日里不定时地收到她突发灵感烤出来的糕点。Jason 嗜书如命,除了英国老家里的一些藏书,大理的家里就有千余册。读完了其中大部分之后,总觉得放在书房落灰也不是回事。两个人一合计,就有了把Jason的书和万可的手艺相结合、开一小间咖啡馆的主意。“熟悉的朋友都说,这里就像是我们家的客厅,从感通搬到了古城。”
  墨龙咖啡馆来客很少,使得万可女士能与我们从容交谈。
  但来的客人却很独特。首先出现的是一位衣着随便的中年女士。她神色恬淡地走进咖啡馆,用很随意的语调对万可说了一句什么,好像是要一杯咖啡,却又转身离去,像一只来去无声的猫。
  正当我对这个女人的行为大为不解时,一个大胡子的外国男子兴冲冲走进店里来,举起手向万可扬了扬,向巴台里的万可递了一本书样的东西。然后用英语和万可热烈地交谈了几句话,挥挥手又走出店去。
  万可向他挥手告别后对我们说:“这位丹尼斯先生,是美国人。他刚才给我送影碟来,推荐我看看。他是个看手相的大师——当然,他看手相不是给你算命,不是预卜未来,而是通过你的手相,看出你的智慧适合往什么方面发展,能看出你的家庭成员的基本状况和他们与你的关系等。而且,丹尼斯先生看手相不收费的,只需要你给他在我这里买上一杯咖啡。”说到这,万可莞尔一笑:“我这巴台上贴有他看手相的小广告呢。”
  我起身走到巴台,果然看到巴台台桌的前沿贴着这样一个广告:“老外看手相:每个星期四,只要给占卜者买一杯咖啡(十元)。
  我也笑。这位名叫丹尼斯的老外,也许看中的不是那杯咖啡,他是在为万可推销咖啡(作“稻粱谋”),同时也在宣传自己,宣传一种文化。
  正这样想的时候,刚才飘然而去的那个女人,突然又寂然无声地折回到小店里来。她对万可说了一句:“咖啡,我的咖啡!”万可连忙起身,为她调制咖啡。她接过咖啡,不看我们一眼,小口小口地■着,仿佛店里就只她一个人。喝完咖啡,她向万可微笑着说了句什么。万可从巴台后拿出一个记事簿,又找出一只笔,对她说:“你先生送来我一本书的。我就把账记下,不用交费了,以后来还可登记。”
  女人微笑着向万可致谢,悄然离去。万可对我们解释:“我这个咖啡小店,其实就是一个文化交流中心。很多在大理的老外,手头有些很优秀的书,读完后携带不方便,丢了又可惜,就拿来我这里打个价,放在这里,归我所有。以后只要来喝咖啡,就可充所打的书价,不必付钱。比如不久前一个老外给我送来一本《昆明·大理·丽江》。打的价是喝咖啡和吃沙拉。刚才这位女士,是位台湾人,她的丈夫是个美国人。几天前送来一本书,打过价的,我刚才就把她喝咖啡的钱,充在书价上了。”
  万可说,她的咖啡馆里陈列的图书,都是可以出租的。正说着一位干瘦的外国老人进店来喝咖啡,万可说这老人就是一位经常来租书的人。说到书,万可女士来了兴致。“年轻时候,我喜欢读书,国内的作家喜欢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再后来,比较喜欢的作者有梁左、余华、王小波、苏童、王朔等,再后来就更多地读国外作家的作品了。”
  万可说,在大理,她正以咖啡馆为中心,联络了一批喜欢读书的朋友。最近她与经常接触的几位女性朋友组织了个“书友会”,一星期见一次面,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目前“书友会”的成员有4个人,一位是美籍华人,喜欢读国外的小说,一位是上海人,一位是文山人,各人看书的兴趣不同,但正可以互补。这个“书友会”今后还会发展更多的人参加。使墨龙咖啡馆发挥文化交流的作用。
  “我们在这里以书会友、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交流读书心得,同时宣传大理风光,给他们一些在大理周边游览的好建议等等。有时候还真像是在环游世界,”万可温软的话里突然间多了点诗意,“只不过我们不动,世界自己朝着我们来。”
  万可踌躇满志,对自己和大理的未来充满信心。她说:“我们认为大理的生活条件会一年比一年好。我们想要看到一个越来越美,越来越开阔的大理。我们现在从这个咖啡馆/书店开始,慢慢会寻找一些其他机会参与到大理的社区文化发展之中来,我们清楚这些想法要得到实施,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有一些打算,比如开展一些诗歌朗诵会、邀请作者与读者见面、谈书、签名见面会等,或者考虑在大理策划举行一次文学节的可能性,通过把一些国外的作家介绍到大理来与本土作家交流,介入到本地文化活动中来等等,把大理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当代文化古城,让其具有海纳百川之磅礴大气,也就等于把我们自己生活的地方变为一个更加美好的、令人向往的美好家园。
  我心里一亮,找到了万可与Jason Pym创办咖啡馆的立意所在:也许他们追求的正是文化交流。
  说到在大理的日常生活状况,万可说,一般Jason会早上就到咖啡馆,万可和儿子在家里弄弄花园,抓抓小虫什么的,中午到店里大家一起吃午饭。儿子在古城溜达溜达之后,两三点左右父子俩回家去小河里抓蝌蚪,遛狗。万可八九点关门后回家,一家人再读读书,讲讲故事,玩玩游戏。这样,父母双方都各有半天时间照顾孩子,与他共度半天,另外半天可以照顾到咖啡馆,来的大多是常客,有Jason的同好,也有万可的朋友,大家聊聊天,喝喝茶,有的好主意也就随之产生。万可得以发挥她的烹饪专长,听着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客人赞赏着她的美味食物,心情一下就好起来。Jason也可以与其他爱好读书的西方人交流意见。
  初次采访,见不到万可的先生——采访的主角,自然是不甘心的。
  7月7日下午,我再次造访墨龙咖啡馆。早晨预约时,万可告诉我,Jason Pym先生虽然有一点小感冒,但感通别墅停电,在家也无法工作,让他下午带着孩子来一下吧。
  我到咖啡馆时,万可的儿子小龙蹲在门口,用水彩笔在台阶上画画,蹲在一旁教授小龙画画的,是当地有影响的青年画家张玲。一个身材高大、体格剽悍的外国人在店里整理着书架上的图书上。他就是Jason Pym先生,他放下手里的图书,让我坐下,万可女士给我沏上一杯茶。
  Jason Pym先生笑着说:大理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
  我再次想起了万可说过的话:“生活的舒适度大理算得上是天堂。”
  仔细想想,万可说得也对。《小窗幽记》有云:人生三大乐,佛书佳客山水游。在大理,“三乐”皆备也。Jason Pym和他的夫人万可所居住的感通别墅,既与感通寺相邻,每日闻梵音,如读无字经书;感通寺下有缆车,每日海内外游客不绝于途,其中不乏佳友;乘缆车还可直抵苍山大峡谷和清碧溪,乘兴作山水游,真正是个“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的好去处。
  Jason Pym先生今年已经三十六岁。“我属虎。”他用很地道的中国口吻告诉我。身高1.9米的他,很有些虎头虎脑的感觉。他说,大理的好是整体性的。首先,从大自然方面,我每天都领儿子去森林里走走,五分钟就走到了,我们在那里的小溪和水潭里捉蝌蚪,和山水零距离接触,大理就在我的面前。从城市服务来看,我们的居住地,什么样的服务都有,如需要一些东西在网上购物也方便。我的儿子很快要上幼儿园,我们去看了那里,条件很不错。平时生活中碰到的人,虽然背景不理想——经济条件不太好,受教育程度不太高,但人很文明,有的大城市的人,包括我住过的伦敦的人,素质还不如他们。我们的很多本地的朋友,包括帮忙我们打扫卫生的阿姨、或是我们搭车的司机,素质都非常好。大理人真的很大方,很客气。
  Jason Pym的话始终离不开大理:“我特别喜欢大理的一点就是,作为整个社区来说,大理的凝聚力非常强,我在许多大都市都居住过包括东京、伦敦和上海。大部分的人不认识他们的邻居,在同一栋楼里面,你可能说不出2个熟人的名字。很少有什么自发的社区活动。而大理不同,包括本主节、观音会等一系列的活动,都是社区凝聚力的表现。还有一点是,在亚洲很多地方,要么是比较发达的大都市,人都有一种比较自满自得甚至自大的表现,不是令人很喜欢;要么就是在一些相对发展比较落后的地方,他们一味地追逐西方现代化的东西,甚至抛弃他们的传统或文化,换句话说,他们不尊重自己的文化与传统。而大理,我每天被那么多热爱自己文化与传统的人们包围着,他们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打动着我。”
  来自大洋彼岸的Jason Pym,对大理文化情有独钟:“在大理我感到最突出的是宗教保留得比较好。佛教、本主都没有消失掉,宗教文化比别的地方包括我的老家都要浓郁。我居住地一带每年都要举办观音会。在我的老家剑桥,小时候的一些节日如丰收节,现在也在消失。大理的建筑也很有特点,矮层建筑多,传统民居多,即使新建的房子形式上也很传统。民间的饮食、服饰也保留着民族的特点,但不仅是为了旅游者。”
  坐在一旁的万可笑了,插话说:“大理是一座活生生的古城,不是一种招贴,不是一种装饰,更不是刻意打造出来的。不像有的地方,把一座城市的老百姓迁出去,把古城变成博物馆、游乐园。大理不是这样,老百姓照样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生活都在照样进行。这才是大理最有魅力的地方。
  Jason Pym一脸微笑地望着太太,笑容里包含着赞同。每当太太一讲话,他脸上的表情就变得自然和柔和起来。阴霾的天空突然间也明亮起来,我看到一缕阳光在门外暗示性地闪烁。我想起了此行的另一个目的:照相,连忙向万可和Jason Pym先生提出了为他们照几张相的请求。
  Jason Pym先生和夫人万可微笑着同意了。
  我在咖啡馆里和门前,为Jason Pym先生和他的太太万可女士,还有他们的儿子小龙,接连照了几张相。
  主人脸上的微笑和透过乌云的阳光,在快门的闪动声里,永远地留在我的记忆里了。
  
  责任编辑 左家琦
其他文献
时间:2010年07月03日下午14:00  地点:大理州白剧团办公室  话题:大理白剧的现状和未来。  主持人:左家琦(大理文化编辑)  谈话人:  杨益琨:大理州文化局副局长、大理州戏剧家协会主席。  彭 强:大理州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州歌舞剧院院长助理。  周美润:大理州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弥渡县文体局副局长、弥渡县花灯剧团团长。  左家琦:在民间文化保护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作为州戏
期刊
山茶花    我的故乡在深山腹地。那里,有一片谦和美丽的山茶,总是灿烂在我的记忆深处。  从小就喜欢山茶花,喜欢它的平静和从容,更喜欢它的耐寒和谦和。每年的春节前后,正是风干物燥之时,许许多多的野花还懒洋洋地沉浸在往年的旧梦之中,山茶却已经在寒风中悄然吐蕾、绽放,即使没有一个观众,它也在蓝天之下不卑不亢地展示自己的美丽。它那么平静,那么从容,只要是扎根在土壤中,即使再贫瘠,也要绽放一次,就美丽一次
期刊
吴哥是一段历史,吴哥是一个象征,吴哥是一个符号。  作为世界四大奇迹之一的柬埔寨吴哥窟,是世人向往已久的地方,许多人向往归向往,却一次也没有去过。而我,却因为工作的关系,从第一次到吴哥起,迄今已近十年,至于去过多少次,我已无法记清。那些著名景点,什么巴戎庙、斗象台、大法庭,什么女王庙、巴肯山,什么小吴哥等等,我都熟之又熟,甚至哪里有一个弹坑,有一段游击队写的文字,我比当地导游还清楚。但是,对于我来
期刊
已经好多年没见了。就像平静的池塘里,忽然扔进了一个石子,雪的到来,让山平静的心再次荡起层层涟漪。  那一年的夏天,一所古色古香的中学。那么多的女生,像一只只漂亮的蝴蝶,在山的身边飞来飞去,雪是最安静的一只。山想,雪应该生活在唐朝、汉朝甚至更久远的年代,如果时光回到几千年前,雪一定是最受男人欢迎的那种古典安静的女子。雪如其名,喜欢白色:白色的长裙,白色的凉鞋,白色的书包……每次看到雪的时候,山就想起
期刊
苍山雪  十九苍峰呈皎洁,银装素裹耸凌霄。  青松雪洗虬枝翠,幽谷泉流瀑布高。  奇石烟霞名世界,望夫云朵卧琼瑶。  山茶更显忠贞志,数点花红分外姣。    洱海月  十五月圆苍洱昭,白家团坐韵风骚。  渔翁尝饼心吟句,孙女放歌兴致豪。  三道茶馨老少乐,满船载笑斗星娇。  野鸭添趣咕咕叫,疏影摇波印柳梢。    上关花  名扬四海上关花,独秀枝头众口夸。  雪馥英姿抒雅致,风吹飒爽竞奇葩。  农
期刊
在离大理古城不远,一个叫才村的小镇里,住着一户洋居民。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从大理古城乘坐C2路公共汽车,闻着田野的稻香来到才村。  沿着村道走进一条往北的小巷,在一个写着66号门牌的幽静民居大门前,“光临寒舍,请君按铃”的粉笔汉字十分显眼。  我顿了顿神,轻轻按了两下门铃。  “哈喽!”一个声音从门缝里传了出来。  “嘎”的一声!民居大门被轻轻打开,一位高个子的中年老外从半开的门里探出了半截身体
期刊
祥云作为清朝后期和整个民国年间辐射影响滇中、滇南和滇西的商驿道枢纽,加上当时祥云极其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给县境内各族群众带来生活的极度困窘,祥云人“走夷方”是非常突出的。这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这样一种境况:成千上万人从“夷方”给家乡带回来了财富、生产生活经验、外域文化的同时,也带回了许许多多不健康的东西,吸食鸦片(祥云人称为“吹大烟”)就是其中之一。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乃至五十年代初期,祥云成了云南
期刊
沧源,云南边陲与缅甸毗邻的阿佤山区,一个佤族集居的佤族自治县,也是临沧市唯一的革命老区县。去沧源旅行,颇有神秘之韵味。  初秋时节,到沧源游历一次,感觉是一次心灵深处对佤族的重新认识和震撼,一次难忘的异域神秘之旅。  沧源神秘,神秘沧源。我只能以一个“神秘”作修饰,来概括对沧源之旅的总体印象。  我们的阿佤山之行,与其说是沧源浪漫之游,还不如说是对沧源佤族的神秘之旅。    神秘的阿佤山    一
期刊
在我的印象里,杨梅果总是酸溜溜的,每当提起它牙齿就直发酥。   杨梅果最早在我心里留下深刻印象,是在大理师范学校读书时。那是正值改革开放之初,物质生活还十分贫乏。时值“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年纪的我们,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常常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因此总免不了饥不择食。   记得一个周末,我们几个同学邀约在一起,决定到苍山去采摘野生的杨梅果解馋。那天,我们从将军庙后面爬上苍山斜阳峰。尽管几
期刊
天 光     流连过多个城市,徘徊过许多地方,我才意识到,没有哪个城市和地方的天光,可以像大理这般纯粹和明朗。我的大理,是一个可以把潮湿的心晾干的地方。因为上天毫不吝啬地给这里赐予了享用不尽的天光。这天光,是那明媚清丽、透明澄澈的日光,是那清辉盈盈、皎洁剔透的月光,也是那闪亮耀眼、璀璨夺目的星光。   在大理,不管哪个季节,不管早晨还是午后,甚或傍晚,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沐浴阳光总是一种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