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 学为中心——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之教学任务设计与推进

来源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shentai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活动是学习任务的“活化”和“外化”,有效的学习活动离不开高质量的任务设计及其推进。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学习任务过于笼统、过于单薄、过于理想等问题,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需要谋在新处、落在真处、挖在深处,将任务设计与学生思维发展结合、与学生生活实践结合、与学生个体差异结合等,并从任务与情境、任务与任务、任务与内容、任务与活动的关系等方面,评价任务的设计与推进,从而更好地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落实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
其他文献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应奏响“五部曲”,即轻奏“小夜曲”、合奏“圆舞曲”、齐奏“交响曲”、协奏“幻想曲”、奏响“进行曲”,将时事热点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相融合,提高时事热点的学习效能,实现铸魂育人的价值目标。
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实践是生动的教科书,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提供了鲜活优质的教育资源。挖掘脱贫攻坚素材,以脱贫事件、脱贫人物、脱贫精神、脱贫贡献展开命题研究,发挥试题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探究分析、感悟思考、解决问题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厚植爱党情怀,知党能、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在教育教学领域,深度可以抽象为衡量或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既包含学习的宽度,也涵盖学习的厚度。如何将这两者有效结合,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学习,真正让学生的深度思维发生、发展,是每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思考的问题。笔者遵循问题中心、疑为介质、点面结合的原则,引导、帮助学生实现深度思维发展,从开启发散思维、培育批判思维、历练逻辑思维三个维度,探讨道德与法治课堂培育学生深度思维的策略。
通过课堂案例,利用灯塔图、基因图、引擎图三种创意性板书设计,生动展示习近平总书记“金句”,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实现了教材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合,让习近平总书记“金句”入耳入心,提升教学感染力,升华教学主题,达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同题再构”是一种值得倡导的深度教研方式。“同题再构”关键在“再构”,旨在改进教师“专业行走”方式。围绕议题式教学展开“同题异构”,对彰显课堂人文气息、促进深度学习发生、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议题式教学语境下,思政课教师开展“同题再构”需要重点关注素养性目标优化,创设适切的主题情境,生成思辨性课堂议题,执行科学明确的学习任务。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思政课教师议题式教学设计能力和水平提升。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劳动创造了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同样高度重视,多次提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进一步丰富了劳动的内涵。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加强劳动精神弘扬,使学生真正认同劳动、尊重劳动,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劳动最伟大的思想理念。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慰问全国劳动者的讲话中,重点强调了劳动的价值和力量,并指出,劳动是人们走向成功和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的必要路径。同年,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求,要将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着力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优质人才。在2015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劳动的价值和力量,倡导尊重劳动、尊重人才,贯彻推进素质教育。
遵循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教学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介入初中学生的入学教育,调适学生学习心理。积极研究课程标准和通读教材,在内容上瞻前顾后,有机关联,促进学生思维不断进阶。积极发展学生学科素养,引导学生有序推进学习,建构道德与法治教师联络机制,实现教研活动的有机贯通,使学生顺利度过新阶段的学习。
一节好课,需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需要教师生命在场,拨动学生情感琴弦,师生互相编织美好生命,迎来生命的美丽绽放。
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情境设计存在粗放化、形式化、空洞化问题,这与创感时代提出的加强“右脑”和“创感教育”的要求相悖。“青春之韵”式课堂教学情境,倡导树立并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设计符合当代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的课堂教学情境,提高中学生的道德修养、法治意识、人文素养,让学生在温馨的课堂里体会学习的美好,为自己的诗美人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