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22日,在德国上市的中宇股价暴跌至0.33欧元,近乎清零。起于福建南安家庭作坊、笑傲海外多国市场,中宇卫浴及其背后的蔡氏父子,曾是中国卫浴界响当当的品牌和人物。人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国内首家在德国上市的卫浴企业”——这是中宇卫浴。5月中旬,中宇(Joyou AG)股价还曾创下17.45欧元/股的新高,市值达4亿欧元。但5月22日,中宇股价暴跌至0.33欧元,近乎清零。
“修水龙头的”办起了厂
从福建泉州或厦门驱车,一路曲折而行,经个把小时,路过无数关于卫浴、水暖的巨型广告牌,便到达南安市仑苍镇——它是中国现今最富盛名的水暖城,是全国水暖阀门、卫生洁具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300多家卫浴企业占据着中国市场大半江山,30万南安人组成的销售大军,控制着国内市场70%的渠道。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田少民多,出米不敷民食”,南安人多以打铁为生。后来,一批南安人背井离乡,到全国各地城市靠修水龙头、修阀门、补锅为生。逐渐掌握工艺技术后,一些人回到家乡办起了生产水龙头的小作坊。
中宇建材集团董事长蔡建设就曾是这一群体中的一员。二十出头时,他总是要从老家骑自行车驮着二三百斤木炭,跑上150多公里,给在福建漳州做铁匠的父亲送去。
到了1974年,蔡建设也开始往外跑,湖南、河南、山西,再到东三省,专门为企业修阀门和龙头。他逐渐感觉到,“这玩意”要做起来也没那么难,萌生了回乡办厂的念头。
1979年,蔡建设在仑苍镇大宇村办起一家生产水龙头的家庭小作坊。随后,200多家类似小厂相继成立。“8000多人的小村子,就有200多家工厂,也就是说两三个人就能干一个工厂,可想而知规模有多小。”当时只有两岁的蔡建设之子蔡吉林回忆道。
但那些工厂大多数都关门了,仅剩的几十家工厂,也是名不见经传,与中宇如今的地位有着天壤之别。蔡吉林记得,与别的小厂将产品生产出来就给别人卖不同,父亲总是不在家,总是自己去跑市场。这意味着蔡建设有着更敏锐的市场感觉,也就是他后来“销售为导向”经营思路的起源。
短短四年,蔡家的小作坊已粗具规模,变身为泉州福新水暖器材厂。
外销18年重回国内市场
从小作坊主成为水暖器材厂长,蔡建设的日子并没有太多变化,除了做好生产就是搞好销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1989年,他在广交会上找到了下一个前行的方向——接外单。通过在展会外场摆地摊,蔡建设成功吸引了客商,拿到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订单,而后又和台湾商人合作,共同开拓美国市场。
当然,当时的“开拓海外市场”与现在并不一样,大多意味着给国际品牌代工。但蔡建设敢于斥巨资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按照欧美标准生产,这也是有胆识的体现。
在蔡吉林看来,贴牌生产使得中宇在质量把控、成本控制、管理流程等方面均向大品牌学习了很多,也逐渐沉淀下来成为企业自身的宝贵经验。
到1995年,蔡氏父子成立了福建中宇集团有限公司,推出“中宇”(Joyou)品牌。2001年,中宇出口额达1个亿,成为名副其实的外销巨头。
但市场并非一成不变。到2006年,中宇全力承接外单已经18年,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说出口曾经是中国经济腾飞最重要动力的话,那么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拉动内需更多地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1998年,中国实行房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拥有自己的住房,装修市场的启动,让瓷砖、卫浴、厨电、家具等开始爆发性增长。
蔡氏父子不可能忽视这一点。他们决定:中宇一要重启国内市场业务,二要拓展产品线,为客户提供卫浴全线产品的解决方案。
2007年,中宇新厂房投产,蔡氏父子开始全力实施两个新改变。父子俩多年走南闯北的人脉,加上南安人“抱团”的传统,短短两年,中宇的国内销售网络店面超过了2000家。
牵手巨头结局“万万没想到”
2009年,中宇建材集团20岁。为了进一步和南安卫浴另一龙头九牧竞争,中宇引入了强力“外援”——贵为全球卫浴一线品牌的德国高仪。高仪看中了中宇短时间内开拓中国市场的能力,中宇则看中高仪的品牌价值、研发技术和海外渠道。
那次接触,高仪收购了中宇10%的股份。得益于与高仪的资本合作,2010年3月中宇登陆德国资本市场,成为中国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卫浴企业;2011年,中宇和高仪相互参股,并全面接管了高仪(中国)品牌及市场业务。从2012年开始,中宇开始重新倚重出口,不再是以代工身份,而是醒目地标示着“中宇” (Joyou)的品牌标。官网上,中宇建材的介绍则称“总资产超40亿元”。
家族企业发展壮大,引起国际巨头的关注,最终以并购告终。这样的故事,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时不时就会上演。
只是,对中宇而言,这个故事开头类似,结局却迥异。
2013年9月,收购美标才三个月的日本骊住株式会社,与日本政策投资银行协议4000亿日元收购德国高仪87.5%的股权,进而间接控制了中宇的股权。
今年4月21日,中宇股价曾达17.46欧元,但4月27日出现暴跌。到了德国时间5月21日,德国上市公司中宇发布公告:中宇管理委员会已向德国汉堡当地法院提交重整程序申请。汤森路透则报道,公司监事委员会已将蔡建设、蔡吉林父子剔除出公司的管理委员会。
为此,5月22日中宇股价狂跌至0.33欧元。中宇的母公司日本骊住股价在5月21日亦重挫7.49%。
资本不规范运作?
消息从国外传回国内,震动国内卫浴界。
5月23日,中宇建材集团在官网发布公告,指出“公告原文使用的是insolvency,意指德国中宇暂时无法偿还现有债务,正与债权人协商,而不是bankruptcy(破产、倒闭),因此目前有关中宇卫浴破产、解散或其他有悖于本声明的消息只是谣传与误解。”
公告称:“根据德国法兰克福证交所的规定,当企业或资产负债率过高或无法偿还现有债务时,为保护各方利益需进入重整程序,交由管理人接管。这是上市公司的正常流程。公告只针对德国中宇,由于德国与中国适用法律不同,德国中宇重整进程不会直接影响到中国中宇公司的正常运营……中宇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正在积极评估这次事件带来的影响……并按照中国适用法律,配合制定符合各方利益的重组方案。”
根据《海西晨报》报道,南安当地部分品牌之间普遍存在“抱团”现象,也就是各品牌卫浴企业之前互相拆借并将资金放出去做高利贷的状况颇为普遍。而原先放出去的资金一旦收不回来,则将直接导致企业出现资金链问题,亦不能及时归还银行贷款。
知情人士称,当前福建部分卫浴品牌在资本运作方面过于激进,扩张过快,导致出现危机。“此次中宇蔡氏父子被剔除出管理委员会,或是因为母公司骊住察觉到子公司存在的上述资本不规范的运作方式,出于想要‘撇清关系’的考虑。”
而《北京商报》的报道则引用5月23日一份名为“疑似中宇声明全文”的网络文稿:“2013年,日本骊住高价收购德国高仪后,开始进行一系列资本运作、虚假报表的制作,以拉升股价进行套现,导致中宇股价出现低迷;在日本骊住与德国高仪整个并购案中,中宇集团并未得到实质性的好处,反而被日本骊住间接控制,蔡氏也因此逐步失去了对中宇的控制权。日本骊住因承受不了高额债务想彻底放弃对中宇的控制权,5月21日,以中宇因债务过高,向上市公司所在地德国法院申请破产程序。”(编辑/张本科)
“国内首家在德国上市的卫浴企业”——这是中宇卫浴。5月中旬,中宇(Joyou AG)股价还曾创下17.45欧元/股的新高,市值达4亿欧元。但5月22日,中宇股价暴跌至0.33欧元,近乎清零。
“修水龙头的”办起了厂
从福建泉州或厦门驱车,一路曲折而行,经个把小时,路过无数关于卫浴、水暖的巨型广告牌,便到达南安市仑苍镇——它是中国现今最富盛名的水暖城,是全国水暖阀门、卫生洁具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300多家卫浴企业占据着中国市场大半江山,30万南安人组成的销售大军,控制着国内市场70%的渠道。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田少民多,出米不敷民食”,南安人多以打铁为生。后来,一批南安人背井离乡,到全国各地城市靠修水龙头、修阀门、补锅为生。逐渐掌握工艺技术后,一些人回到家乡办起了生产水龙头的小作坊。
中宇建材集团董事长蔡建设就曾是这一群体中的一员。二十出头时,他总是要从老家骑自行车驮着二三百斤木炭,跑上150多公里,给在福建漳州做铁匠的父亲送去。
到了1974年,蔡建设也开始往外跑,湖南、河南、山西,再到东三省,专门为企业修阀门和龙头。他逐渐感觉到,“这玩意”要做起来也没那么难,萌生了回乡办厂的念头。
1979年,蔡建设在仑苍镇大宇村办起一家生产水龙头的家庭小作坊。随后,200多家类似小厂相继成立。“8000多人的小村子,就有200多家工厂,也就是说两三个人就能干一个工厂,可想而知规模有多小。”当时只有两岁的蔡建设之子蔡吉林回忆道。
但那些工厂大多数都关门了,仅剩的几十家工厂,也是名不见经传,与中宇如今的地位有着天壤之别。蔡吉林记得,与别的小厂将产品生产出来就给别人卖不同,父亲总是不在家,总是自己去跑市场。这意味着蔡建设有着更敏锐的市场感觉,也就是他后来“销售为导向”经营思路的起源。
短短四年,蔡家的小作坊已粗具规模,变身为泉州福新水暖器材厂。
外销18年重回国内市场
从小作坊主成为水暖器材厂长,蔡建设的日子并没有太多变化,除了做好生产就是搞好销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1989年,他在广交会上找到了下一个前行的方向——接外单。通过在展会外场摆地摊,蔡建设成功吸引了客商,拿到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订单,而后又和台湾商人合作,共同开拓美国市场。
当然,当时的“开拓海外市场”与现在并不一样,大多意味着给国际品牌代工。但蔡建设敢于斥巨资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按照欧美标准生产,这也是有胆识的体现。
在蔡吉林看来,贴牌生产使得中宇在质量把控、成本控制、管理流程等方面均向大品牌学习了很多,也逐渐沉淀下来成为企业自身的宝贵经验。
到1995年,蔡氏父子成立了福建中宇集团有限公司,推出“中宇”(Joyou)品牌。2001年,中宇出口额达1个亿,成为名副其实的外销巨头。
但市场并非一成不变。到2006年,中宇全力承接外单已经18年,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说出口曾经是中国经济腾飞最重要动力的话,那么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拉动内需更多地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1998年,中国实行房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拥有自己的住房,装修市场的启动,让瓷砖、卫浴、厨电、家具等开始爆发性增长。
蔡氏父子不可能忽视这一点。他们决定:中宇一要重启国内市场业务,二要拓展产品线,为客户提供卫浴全线产品的解决方案。
2007年,中宇新厂房投产,蔡氏父子开始全力实施两个新改变。父子俩多年走南闯北的人脉,加上南安人“抱团”的传统,短短两年,中宇的国内销售网络店面超过了2000家。
牵手巨头结局“万万没想到”
2009年,中宇建材集团20岁。为了进一步和南安卫浴另一龙头九牧竞争,中宇引入了强力“外援”——贵为全球卫浴一线品牌的德国高仪。高仪看中了中宇短时间内开拓中国市场的能力,中宇则看中高仪的品牌价值、研发技术和海外渠道。
那次接触,高仪收购了中宇10%的股份。得益于与高仪的资本合作,2010年3月中宇登陆德国资本市场,成为中国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卫浴企业;2011年,中宇和高仪相互参股,并全面接管了高仪(中国)品牌及市场业务。从2012年开始,中宇开始重新倚重出口,不再是以代工身份,而是醒目地标示着“中宇” (Joyou)的品牌标。官网上,中宇建材的介绍则称“总资产超40亿元”。
家族企业发展壮大,引起国际巨头的关注,最终以并购告终。这样的故事,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时不时就会上演。
只是,对中宇而言,这个故事开头类似,结局却迥异。
2013年9月,收购美标才三个月的日本骊住株式会社,与日本政策投资银行协议4000亿日元收购德国高仪87.5%的股权,进而间接控制了中宇的股权。
今年4月21日,中宇股价曾达17.46欧元,但4月27日出现暴跌。到了德国时间5月21日,德国上市公司中宇发布公告:中宇管理委员会已向德国汉堡当地法院提交重整程序申请。汤森路透则报道,公司监事委员会已将蔡建设、蔡吉林父子剔除出公司的管理委员会。
为此,5月22日中宇股价狂跌至0.33欧元。中宇的母公司日本骊住股价在5月21日亦重挫7.49%。
资本不规范运作?
消息从国外传回国内,震动国内卫浴界。
5月23日,中宇建材集团在官网发布公告,指出“公告原文使用的是insolvency,意指德国中宇暂时无法偿还现有债务,正与债权人协商,而不是bankruptcy(破产、倒闭),因此目前有关中宇卫浴破产、解散或其他有悖于本声明的消息只是谣传与误解。”
公告称:“根据德国法兰克福证交所的规定,当企业或资产负债率过高或无法偿还现有债务时,为保护各方利益需进入重整程序,交由管理人接管。这是上市公司的正常流程。公告只针对德国中宇,由于德国与中国适用法律不同,德国中宇重整进程不会直接影响到中国中宇公司的正常运营……中宇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正在积极评估这次事件带来的影响……并按照中国适用法律,配合制定符合各方利益的重组方案。”
根据《海西晨报》报道,南安当地部分品牌之间普遍存在“抱团”现象,也就是各品牌卫浴企业之前互相拆借并将资金放出去做高利贷的状况颇为普遍。而原先放出去的资金一旦收不回来,则将直接导致企业出现资金链问题,亦不能及时归还银行贷款。
知情人士称,当前福建部分卫浴品牌在资本运作方面过于激进,扩张过快,导致出现危机。“此次中宇蔡氏父子被剔除出管理委员会,或是因为母公司骊住察觉到子公司存在的上述资本不规范的运作方式,出于想要‘撇清关系’的考虑。”
而《北京商报》的报道则引用5月23日一份名为“疑似中宇声明全文”的网络文稿:“2013年,日本骊住高价收购德国高仪后,开始进行一系列资本运作、虚假报表的制作,以拉升股价进行套现,导致中宇股价出现低迷;在日本骊住与德国高仪整个并购案中,中宇集团并未得到实质性的好处,反而被日本骊住间接控制,蔡氏也因此逐步失去了对中宇的控制权。日本骊住因承受不了高额债务想彻底放弃对中宇的控制权,5月21日,以中宇因债务过高,向上市公司所在地德国法院申请破产程序。”(编辑/张本科)